然而第一集出來後,大家真的目瞪口呆。
劇中從黃磊造型、到布景、甚至重點臺詞,完全一模一樣,說好的「會在尊重原著基礎上,根據中國觀眾口味,打造華人的市井溫情(導演蔡嶽勳語)」呢?
演員的表演浮誇,吳昕的表情,順手截圖都是表情包。
但就這樣,黃磊也誇得下嘴——很漂亮,像波西米亞來的公主。
劇情無敵浮誇,照抄了原版的「泡飯三姐妹」,泡麵三姐妹分飾女博士、名牌控、上班族,表達友誼的方式是,玩《快樂大本營》的壓軸遊戲。
他們探討愛情,意識到渣男不如友誼,這個曲折怎麼遞進呢?不遞進,直接在結尾升華。
大中華美食千千萬,泡麵三姐妹天天大半夜吃的,是老壇酸菜牛肉麵。
大特寫都給了廣告。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大家要上館子吃泡麵了吧?這就是老壇酸菜的加長版MV啊!
豆瓣給了2.4分。這是小時代都無法企及的新高度。
大家帶著困惑去看了後,紛紛表示,這TM哪兒來的水軍,就這貨居然有2.4分!
日版的《深夜食堂》改編自漫畫,講的是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只在夜裡12點到凌晨7點營業的食堂,來這裡用餐的人,都會向老闆點一份特別的菜,每份菜背後,都有一個特別的故事。
居酒屋是日本人的靈魂棲息地。整個日本民族的壓力,有一半是在居酒屋裡,摻合著酒精一起揮發的。
日版《深夜食堂》的風靡,首先是對民族生活的真實折射,擁有足夠的群眾基礎,很大程度是契合了日本民眾的集體潛意識。
居酒屋雖然簡陋,但食物依然有要求顏色自然、食材鮮美、器皿精良的儀式感,短劇的調性也是足夠的克制。
來這裡吃飯的人身份不同,形形色色,但人生都有不得已和苦衷。拿第一季舉例。
米其林美食家對深夜食堂姿態居高臨下,吃到小時候姐姐做的味道,從此經常光顧——「我的太太是外國人,回家只有麵包。」
落魄的流浪歌手,用一首歌換一碗免費的黃油拌飯,因為這是年輕時戀人做給他吃的東西。多年之後,無意中居然得知,戀人曾經回來過,一直在等他。
米其林美食家和流浪歌手互相倒醬油的時候,很多人都哭了,有多少愛,可以重來?
單身媽媽帶著女兒來吃排骨飯,遇到每次獲勝,就來吃排骨飯祝賀自己的拳擊手。
兩個人暗生情愫,拳擊手想用一場勝利來求婚。
但他失敗了,鼻青臉腫在休息室哭泣的時候,單親媽媽去擁抱了他。
「我知道你沒有輸,就好。」
那個晚上,勝利排骨正好賣完了,只剩下了親子排骨套餐。
曾經的偶像女星,總來店裡點一份炒麵加荷包蛋。
她要靠一部電影東山再起,電影講述的是被父親遺棄的孩子,如何在長大成人後,選擇原諒。
這就是她的人生寫照。她總演不好。
直到有個不速之客跑來告訴店長,炒麵加荷包蛋,一定要撒海苔。
她吃到的時候愣住了,那就是父親小時候給她做的味道。
最後她並沒有跟現實中的父親和解,她在小飯館吃著海苔流下眼淚。
爸爸在電影院看著女兒的電影泣不成聲。
但這就是真實的生活,不是嗎?
「聖誕夜一定要過的幸福嗎?」
「世間有如,流離迷失的戾川,別輕視人生啊」
「果真是年紀大了,很容易流淚啊」
一個個平凡的食客,把人生的複雜滋味在熱氣中緩緩散開。
在夜色的掩護下,一切都得到一份包容和一份體量,盡在不言中。
我們對黃磊版本的《深夜食堂》有什麼期待?我們期待的是,是翻拍,不是山寨。我們期待看到自己國人的美食故事,以及在這些美食中行走的平凡悲歡。
中國美食博大精深,只要有足夠的真誠,很難拍不出好東西,《舌尖上的中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央視的紀錄片,沒有超級預算,沒有鮮肉,沒有過度宣傳,卻感動了全中國。
第六集,老婆婆醃豆瓣醬的情節,讓無數觀眾想起了自己的隔代親人。——「姥姥、姥爺每年冬天會用蘋果、西紅柿和紅辣椒做辣椒醬,從選料到做出成品的過程非常複雜。每次就那麼一小瓶,卻裝滿了他們對我的愛和思念。」
《時間的味道》那集,一位香港大澳的老奶奶在老伴過世後依然堅持製作著以前與丈夫共同做了幾十年的蝦醬。「對於她來說,蝦醬已經不是簡單的食物,而是她生活和情感的寄託。」
講述肉夾饃那一集,西安人曹石和朋友組了一個用西安方言演唱的說唱樂隊,他身兼大學教師、樂隊主唱及作詞等多重身份。他專門寫了一首描寫陝西平民美食的說唱,一連串列舉了幾十種誘人的美食。
這是現代年輕人真實的生活,是年輕人看待美食、青春甚至愛祖國的方式。
《舌尖上的中國》以美食做切口,其實在講一個個普通中國人的故事,而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變化,折射了這個時代倫理、價值觀等方面的變化。
回到黃磊版的深夜食堂。我們不需要精緻的器皿,不需要儀式感的和服,不需要做作的表情和明星。
我們想問的是,這個時代,哪一個普通人,誰沒有自己的深夜食堂故事?
從農村到城裡打工的老王,做了幾年搬家工人,有了些積蓄,和老婆在夜市上支了一個餛飩攤,清晨賣早點,10點後賣宵夜。罐子裡面有紫菜、蝦皮、細細的小蔥花,燒一鍋滾騰的水,熱氣呼呼的,加班剛到家的白領們,都在這裡給胃一點安慰。
前屋剛被盤下的成都小吃,比不上商場某誘惑的裝潢,但那碗重慶小面,吃過的都說一絕。店長40歲風韻猶存,對付地皮流氓很潑辣,收工的時候很沉默,邊上年輕的幫手,看她的眼神是掩飾和躲閃的溫柔。
東五環華麗的別墅區,出門了是一棵百年榕樹,下面有一個烤串攤。夜深了,卡宴、奔馳400、悍馬停在樹下,裡面走出那些45歲左右的老闆,坐在小馬紮上,要了毛豆和冰啤,再來一個燒烤平底鐵盤,裡面是喜聞樂見的烤韭菜、蜜汁雞翅、小羊腰、肉筋……
一片片寫字樓、學校、商場中的一條小街,白天不起眼,夜幕降臨,無數個靜靜默默的深夜食堂,承載的,都是這個時代在轉折期,等待被書寫的故事。
置身深夜,人人都卸掉面具;美食麵前,我們都坦誠了自己。
我不想只是洩憤於黃磊版的《深夜食堂》,我想說的是,荒唐的劇情、浮誇的演技、過度的廣告,背後是創作者的不走心,是急功近利。
最大程度為廣告商服務,不花功夫去思考這個時代真正需要的價值觀,不願意創作出動人的東西,只願意躺在IP本身的紅利裡賺錢。
情懷、食物和記憶都被破壞了,這不是最糟的,想一下這背後真正崩壞的東西,才讓人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