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緬甸——自然真實的佛國塵世!

2020-12-24 騰訊網

睦鄰緬甸,別樣佛國的塵世

今天20:20,中緬合拍紀錄片《睦鄰·緬甸》在廣西衛視播出,接下來的3天,廣西衛視將繼續播出《睦鄰·緬甸》其他三集。

《睦鄰·緬甸》鏡頭下的緬甸,有別於我們平時書裡看到的,聽說的緬甸,讓我們看到另一個自然真實的佛國塵世。

《睦鄰·緬甸》是雲南首部在境外拍攝的紀錄片,半年的時間,攝製組成員從緬北南下,穿越緬甸的四個省、三個邦,從北部山區的原始森林,行程2萬多公裡,一直走到這個國家的海岸線。儘管,故事的背景置於「一帶一路」這個波瀾壯闊的國家戰略實踐之中,但《睦鄰·緬甸》這部總長120分鐘的紀錄片卻刻意迴避史詩般宏偉的視角和殿堂般高大的敘事,相反,鏡頭的位置擺放很低,誦經的僧侶、滴汗的工匠、趕牛的牧人、撒網的漁夫,大象伐木隊,低到你可以聞到這片土地的味道,亦如《詩經》、《樂府》,說的是國運民生,講的卻是男女相悅、採桑浣衣……

緬甸 離雲南很近

緬甸是一個天氣很熱的國家,雖然天氣很熱,但也抵擋不了很多人去緬甸的熱情,從雲南去緬甸很近,雲南和緬甸的邊境線很長,資料顯示有1900 餘公裡。除了大的邊境口岸,中緬邊民相互往來的小道、水路等數不勝數。近年來雲南境內修建的的龍江大橋、怒江大橋為開車去緬甸的人們節省了更多的時間。本次《睦鄰·緬甸》的攝製組成員也是從這裡去的緬甸。

怒江大橋

龍江大橋

歷史古都曼德勒

曼德勒是緬甸富有歷史的古都,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這一地區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曼德勒山上看夕陽西下,可以讓人異常沉靜。曼德勒也是《睦鄰·緬甸》攝製組成員從雲南到緬甸的首站。他們說到了曼德勒後,之前對去緬甸的種種惴惴不安終於放下了。因為在這裡,他們遇見的除了美的風景,還有面帶微笑,神情安祥的人們。

蒲甘 萬塔佛光

舊時的緬甸,無論是國王、僧侶還是平民,一生中最大的願望便是修建一座獻給佛的塔,他們認為建造佛塔就是完成一個最大的善果,這個善果並非個人獨享而是可以惠及眾生。根據建塔者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以及審美趣味,佛塔有著不同的風格。數百年來,歷經戰火兵災和1975年的大地震,蒲甘仍存2230座佛塔和416所古寺,即使加上一些殘存的遺蹟,全部古蹟5000處左右,雖不復當年風採,但規模依舊龐大,數量依舊驚人。直到今天,新的塔依舊有人在建,只是沒有了舊時的輝煌印跡。

如果要問蒲甘最好的欣賞角度是哪裡,清晨和傍晚的熱氣球絕對是絕佳的選擇之一。當你有幸等到一個一個無風無雨,雲層不厚的時刻,在熱氣球中看著萬佛之城逐漸的離開自己的腳下,身旁的陽光溫暖的灑在身上,而此時你所乘坐的熱氣球,又剛好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風景。

千人僧飯

在曼德勒的千人和尚廟,每天都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眾和尚在黎明初曉時集體外出託缽,再將託缽回來的食物集中,10點一到,兩排長龍般的和尚隊伍便依序領食,領餐時他們會將袈裟密實地縛住臂膀,代表對信徒布施的重視與感恩。一隊隊的和尚有序的列隊接受信眾的施捨;他們只是默默地雙手捧著手中的缽,讓施主把飯盛進缽裡,全程聽不到任何交流說話的聲音。僧人們進入食堂後,開始解開方才裹得嚴嚴實實的僧衣,然後抖平那長長的布,再重新圍裹住身體,露出半邊臂膀,坐下開始悄無聲息地用齋飯。在《睦鄰·緬甸》的鏡頭下,我們也感受了這種千人吃飯而無聲息的震撼場景。

由於歷史的原因,緬甸是東南亞國家中保留傳統文化最多的國家。其中有很多古老的傳統習俗也是他們獨有的。本次《睦鄰·緬甸》拍到的臉塗黃粉、藕絲紡線、迎佛節、點燈節等都是他們特有的傳統文化。

在臉頰塗上一片「黃粉」,這似乎已經成了緬甸標誌性的街頭景觀。這種「黃粉」緬甸人稱之為「特納卡」,其學名叫做「黃香楝粉」。是一種物美價廉的天然防曬美容霜,具有清涼、化淤、消炎、止疼、止癢、醫治疔瘡、防止蚊蟲叮咬等作用。把香楝粉抹在臉上,既可防止紫外線,又起到清涼、美容的作用。

茵萊湖畔迎佛節

緬甸是佛國中的塵世,亦是塵世中的佛國。在這個遍布寺廟與塔林的國度,時光都忍不住停下腳步在明珠般的茵萊湖畔歇止片刻。每當雨季結束、雲開霧散之際,人們便匯聚於此虔誠祭祀,仰望萬千神佛由天國重返人間。

茵萊湖在緬甸語中,「茵萊」即為「四座湖泊」之意,由於地處撣邦高原,氣候、緯度都和雲南的滇池差不多,早已成為緬甸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即便天空陰鬱,茵萊湖依然充溢著神性的光輝,湖面靜謐,波瀾不驚。每當雨季結束,湖水便蕩漾起細細的漣漪,湖邊的居民都知道,那是迎佛的寶船就要來了。緬甸的節日多得數不勝數,其中最盛大的就是一年一度的送佛節和迎佛節。雨季開始時,人們把佛送上天庭後就在家休息,以等候雨後的耕作;雨季一結束,人們便又把佛迎回人間,祈求佛祖保佑風調雨順。

迎佛節期間,湖上居民舉行划船比賽,茵萊湖周邊的每個村子,都會派出一艘寶船來迎佛。船越長越豪華,越顯示出村子的虔誠敬佛和經濟實力。在迎佛的時刻,水手們的制服、傘蓋或是金黃,或是純白,只有高貴與純潔的色彩,才能烘託出莊嚴純淨的氛圍。

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讓我們感到久違的熟悉

大象伐木隊

緬甸是東南亞地區唯一仍舊利用大象幫助伐木的國家,因為在茂密的叢林裡,重型機器的利用會對森林造成更大的破壞。《睦鄰·緬甸》的導演周衛平老師介紹,跟拍大象伐木隊這一段歷程,是他們團隊在緬甸最危險、最艱難的一段,他們和大象伐木隊成員在緬北從林裡同吃同住四天,現在想起來都是後怕的,莽莽的緬北從林裡不但行路艱難,還隨時有蛇、熊等未知的危險存在,另外和他們同吃同住的大象也是半野性狀態。他們還親眼見到了之前的剛被熊咬傷的伐木隊成員。年輕的攝影師李瑋傑還分享了用大象的洗澡水煮飯的難忘記憶。在經歷了這些讓人想起來後怕的事情之後,他們拍到了最真實的大象伐木場景。人對象好,象報人恩,人象合力拖動木材。伐木的標準是砍大留小的間伐,整個伐木過程他們看到的是人與象與自然的天然和諧。

微笑的國度

只有走進緬甸才發現,緬甸人總是迎著你的眼睛,等你轉向他們時,他們會綻放一個溫暖的微笑;他們樂於為你提供幫助,而所求又是那麼微不足道。有人說,在緬甸很難見到愁眉苦臉的人,物質上的貧窮並不妨礙他們感受生命的愉悅:女子笑得嫵媚,男人笑得滿足,孩子笑得無邪,老人笑得智慧,而佛則笑得慈悲。在《睦鄰·緬甸》的鏡頭下我們也看到了很多微笑的緬甸人,無論在勞作還是其它什麼場合,他們微笑總是那時那景中最美的底色。

大型紀錄片《睦鄰·緬甸》第一集《生生不息》,廣西衛視今天20:20播出,敬請收看!

來源:雲南廣播電視臺

相關焦點

  • 想來一場真正的佛系之旅,來解鎖佛國緬甸吧!
    不可以錯過的地方就是緬甸。什麼是佛系,這個詞在近兩年開始風靡。佛系就是看穿世界萬物,看淡世間繁雜,不爭不搶,情緒不會有很大的起伏,簡單來講就是「都行」。有也行,沒有也行,能過就行。這就是佛系。年輕人嘴裡嚷嚷著要佛系,不如到佛國緬甸來一場真正的佛系之旅。
  • 攝影師黃國偉同行丨被時間遺忘的佛塔之國——緬甸
    它記錄真實,它承載無數珍貴的瞬間。美國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曾說過:「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 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愛過的人」。當然,還有我們走過的路,到過的地方,領略過的旅程……
  • 緬甸柚木:把佛教文化融入靈魂的萬木之王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東南亞有著獨特的佛教文化,緬甸是著名的佛教國家,超過85%的人口信奉佛教。佛塔多、廟宇多、和尚多是緬甸佛教文化的三大特色。進入緬甸這個國度,就仿佛進入佛國。緬甸的自然景觀非常優美。在緬甸,有茂密的森林,濃霧繚繞的山巒,那靜靜的溪流,山間的溪流,每一處都透露著這個國家的自然與古樸。
  • 東南亞最後的淨土:緬甸!神秘佛國等著你來!
    緬甸,東南亞國家,在很多人心目中是個神秘的國家。很多人認為緬甸還在打仗,認為緬甸窮,認為緬甸治安很差。這些都是之前的人對緬甸的固有印象。但是,2018年緬甸對中國遊客開放了落地籤,這無疑給了我國遊客揭開緬甸神秘面紗的機會。緬甸,擁有著大量的佛塔,我們也叫她金色之都。
  • 沙龍預告 4.26 探秘梵花境地,為你揭示一個多面稜的緬甸
    作者蘇寧遍遊緬甸,深入城市、鄉村、高原、山林,和當地民眾結下深厚友誼,以犀利的視角重新解讀了緬甸宗教、歷史的諸多謎團,為佛國勾勒出一幅引人入勝的畫卷。此次沙龍,他將一同帶領我們探秘那個梵花中的境地,品味其間發生的精絕故事和奇妙見聞,為我們展示出一個瑰麗的緬甸現狀多稜鏡。蘇寧,出生壯鄉,生長在灕江邊,遊歷非洲,歷訪緬甸,是一位年輕的有為作家、畫家、詩人、學者。
  • 誰亂緬甸?
    按照通常印象,佛教世界比較溫和;但緬甸很亂。2015年,緬甸內戰的炮彈竟然飛到中國境內。雖然緬甸很亂,但貫穿緬甸歷史的,其實是一個「懟」字。緬甸曾經——懟元,被滅;懟明,後臣服;懟清,後臣服;懟英,被佔領;懟日;被佔領。
  • 《挖玉石的人》:趙德胤帶你看真實的緬甸挖玉人
  •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帶火了這個千塔佛國,最適合旅拍的佛緣之旅再不去就漲價了!
    也因此,節目的熱度帶火了她們的首站拍攝地 緬甸▼所以,有想法的朋友們現在就走起啊!再不去就漲價了!!緬甸被稱為「佛教之國」,佛教在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陽光下熠熠生輝的佛塔,時時刻刻保佑著這個美麗的國度和人民。
  • 雪後五臺山美的簡直不像人間,聖潔的佛國淨土,看一眼都是福報
    冬天的五臺山,相比以往的莊嚴肅穆多了純白聖潔,雲海雪山,給人予心曠神怡、空靈的感受在這個沒有塵世喧囂的世界,在這片華北之巔的紅塵淨土,純淨的雪花就像前世未解的緣,一朵一朵悄然而落,給山間、樹林、古剎穿上了,潔白的聖衣。
  • 葛麗泰·嘉寶:自我放逐塵世之外的絕美女人
    儘管如此,正如著名導演克萊倫斯·布朗(Clarence Brown)說的:"她一次都沒得獎,可她永遠是銀幕上最不朽的女人。"1954年,奧斯卡評委會似乎為了要表達他們的"過失",為嘉寶特設了一個獎,以表彰她"一系列的閃光表演。"
  • 【媒體關注】今日浙報整版關注「海天佛國」普陀山
    近日,我們跟隨舟山海洋文化學者孫和軍的腳步,一起探尋這座被譽為「海天佛國」的島嶼。靈山覺海 名成普陀從海岸牌坊,沿著妙莊嚴路,入三摩地,經普濟寺、法雨寺,然後從香雲路登臨佛頂山,在慧濟寺眺望海上臥佛——洛迦山……這是徒步遊覽普陀山的經典路線。
  • 電影《縱橫四海》劇情在緬甸真實上演,結局卻畫風突變
    當然,影片內容遠比小編描述的精彩,小編之所以挑影片中的這條線索來說,是因為影片中的情節,竟然在緬甸真實上演了!影片中的三名大盜,最終迷途知返,而緬甸的這三名大盜卻執迷不悟,終落法網!【緬甸中文網訊】仰光省警方消息,近期,為集中偵破仰光省內盜竊、黑社會、搶劫、扒手等案件,警員們在各自轄區積極展開偵查工作。警員們偵查到,由2男1女組成的3人盜竊團夥,持續在仰光省和勃固省轄區內的佛塔、寺廟和神廟,盜竊佛像和神像。
  • 緬甸 萬千佛塔紅塵中
    一直以為仰光是緬甸聯邦共和國的首都,直到站在仰光的土地上才知道,它早已經不是了啊,雖然它是緬甸最大的城市,但首都已遷往內比都。目前國內到緬甸的航班只有北京、昆明、廣州出發飛了多久?忘記了!哈緬甸男人的帽子是這個色兒滴
  • 穿過佛國淨土,走進最後的香格裡拉,遇見最好的自己
    高原上最美好的風景和眼睛都在這裡,塵世中所有純粹的感情都在這裡顯現。色達,金秋的紅色佛國當我們談論秋色的時候,從來沒人提起過色達。當我們談論色達的時候,也從沒人會想起它的秋。或許是紅房子太過于震撼,才掩蓋了這片土地的其他光芒。
  • 驃國史考,為你展示《舞樂傳奇》真實的緬甸背景
    本人原創手繪配圖  這個事件在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當時唐朝最有名的兩位詩人「元白」皆有同名詩歌《驃國樂》記載。  元稹的《驃國樂》 開篇如是說:  驃之樂器頭象駝,音聲不合十二和。  本文就帶大家來了解這段真實的歷史。  驃國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而是驃人在上緬甸建立的一系列城邦的統稱。驃人總人口不超過百萬,他們並不是今天緬甸的主體民族「緬人」,而是10世紀前的古代緬甸主體民族。當驃人最興盛時,緬人祖先還在今天的青藏高原東南緣生活。  根據緬甸驃人遺址的一些碑文記載:驃人文化深受印度文化影響。他們的許多地名和人名,都來自梵語。
  • 蓮風搖曳四海崇 記者探尋「海天佛國」普陀山
    近日,我們跟隨舟山海洋文化學者孫和軍的腳步,一起探尋這座被譽為「海天佛國」的島嶼。其中最著名的當數「海天佛國」石刻。沿著去往佛頂山的香雲路拾級而上,路旁巨石上「海天佛國」四個大字赫然出現在眼前,每字一米見方,書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為明朝抗倭名將侯繼高所作。孫和軍說,這四個字高度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後人以此作為普陀山的代名詞,多稱「海天佛國」普陀山。
  • 緬甸微遊記
    最近有兩件事,把緬甸再次呈現到了大眾的眼前。一是今年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會上,剛剛將蒲甘老城列為了新晉的世界文化遺產。此時此刻,為寫這篇文章而回憶緬甸,卻遲遲想不清楚該如何下筆。緬甸不是為遊客粉飾的度假天堂,沒有精緻小資的服務,沒有梳妝打扮的食宿水準,那裡的人過著原生、質樸的日子,與造訪的遊客各自安好。但緬甸是真實的,優美的。
  • 隨搜酷去緬甸(仰、曼、蒲)古蹟探秘之旅:馬哈伽納揚僧院(雲遊系列之362)
    馬哈伽納揚僧院位於烏本橋頭,是全緬甸最大的僧院。說白了就是一所僧學院,學生人數接近2000人。
  • 2020,把旅行的腳步走進緬甸!
    佛教在緬甸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佛教徒崇尚建造浮屠,緬甸全國到處佛塔林立。因此,緬甸又被譽為「佛塔之國」。陽光下熠熠生輝的佛塔時時刻刻保佑著這個美麗的國度和人民。 蒲甘!
  • 緬甸經濟主要靠什麼?緬甸經濟發展現狀
    緬甸經濟發展現狀緬甸農作物和其他東南亞國家一樣的,主要有水稻、小麥、甘蔗、玉米、花生、棉花、豆類等。緬甸全國從業人員中,農業從業人員佔60%以上。緬甸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有較多的文化古蹟,有豐富的自然風景和動植物資源,有非常好的旅遊業的條件。近年來旅遊業成為緬甸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旅遊業年年增長,發展趨勢非常好。緬甸驃國古城遺址和蒲甘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