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綜藝現狀
80年代,綜藝節目很少,爆款也都是央媽推出的,比如《正大綜藝》、《曲苑雜壇》,《同一首歌》,少數的還記得當年福建衛視的《開心明星臉》等等,承受了當年的國民對綜藝節目的全部期待。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綜藝節目如雨後春筍般爭相而出,無論是形式還是種類,幾乎可以用琳琅滿目來形容了。然而,節目雖然很多,但是受眾是有限的,所以無論是高開低走還是低開高走,真正做的火起來的也只有耳熟能詳的那麼幾款,還聚焦在芒果TV和東方衛視。
比如《嚮往的生活》、《中餐廳》、《王牌對王牌》,然後便是幾大網綜,騰訊的、愛奇藝的,寬泛意義上的綜藝:《奇葩說》、《吐槽大會》。
可是,縱然是曾經如此火爆的節目,也免不了高開低走的命運,幾季下來,好評逐漸被低分取代,節目組費盡心思,挖空腦袋想出來的花樣,卻被觀眾毫不留情的抨擊,拋棄……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套路還是一樣的,明星的流量也是夠的,但效果為什麼就不一樣了呢?
產生該現狀的原因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識別三日,當刮目相看。Z世代的人群每天充斥在大量的媒體中,各種奇思妙想,繽紛出彩的音視頻投餵著他們的新鮮感和滿足感,直到超負荷的狀態,如此情況下,除非推陳出新而不能解。
推陳出新,說的容易,怎麼推?這就又轉回到了研究市場需求分析的層面上,當下流量的主力是誰?如何吸引到他們?如果不能將這兩點研究透徹,所謂的「新」也不過是新湯煮舊肉。就像是最近高開低走讓網友失望連連的綜藝《新手駕到》;
原本駕考就是群眾大軍津津樂道的事情,每個考證的人都深有體會,一邊忍受著嚴寒酷暑的折磨,一邊聆聽者教練的頻頻金句,還要時不時的被自己蠢哭。
一二三四個科目下來,拿到駕照之後好不容易站上了制高點,恨不能全方位去「觀賞」別人的慘痛經歷。
可是如此好的一手牌,卻被節目組打的稀爛。
在網友們搬好了小板凳,準備好了西瓜瓜子後,卻發現節目完全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沒有手拿菜刀砍電線,一路電光帶火花的場面就罷了,更要命的卻是一副彬彬有禮,相親相愛,師慈徒孝,鼓勵式教學的大型秀素質場景,網友自然不能買帳。
Z世代人群想要什麼
很顯然,從網際網路鋪天蓋地的降臨到我們生活的各處後,我們像晚上離不開電燈那樣離不開了網絡,西方最先將這代人定義為Z世代,即被網際網路包圍的一代人。
而毋庸置疑,成為其主力的是95年-00年出生,目前年齡大概是20-25歲的一眾人等。寬泛一點講,我們可以擴充一段時間,將綜藝的受眾主力定義為17-35歲之間。
那麼,如果你想要給這個年齡段的人做一檔節目,以娛樂和真人秀為主的話,你就必須弄明白,在這代人眼裡,什麼才算娛樂,什麼才叫真實。
記得前段時間,杭州殺妻案在網絡上鋪天蓋地的來,事件過後,某相聲演員譁眾取寵,在七月初一那天嘲諷道:「今天殺了女朋友的話,七夕就是頭七。」
這是段子麼,明顯是,思想新穎麼,很新,但是,它不但沒能響,反而激起了眾怒。這就說明,當代的年輕人已經不是20,30年前,社會和素質教育還沒有跟上的環境下的民眾了,他們會分辨什麼是雅,什麼是俗,什麼是爛俗,粗俗。
對於爛俗粗俗的東西,縱然它集齊了段子所有的要素,但依舊站不上神壇,因為它方向就錯了。
既然搞笑要有分寸,那麼真實呢,真實就是真實,陳芝麻爛穀子是真實,柴米油鹽醬醋也是真實,只要搬上銀幕,總該可以賺取流量了吧。如果一個節目製片人這麼直來直去的話,那我只能說,他不適合做節目。
現實生活中,真實的事情有很多,如果想要稱為爆款,就要找準方向,還得加點別出心裁的小手段。
比如《嚮往的生活》,它能撐到第四季也是有它存在的原因的。很多網友質疑,節目有劇本,不真實,其實這樣的質疑可以選擇性忽略,畢竟如果《嚮往的生活》真的按照全真實的樣子來拍的話,可能你連第一季都不想看。
來的嘉賓各有各的個性,獨處的,遊覽的,睡覺的,然後黃磊忙活著做飯,大家吃一頓,這不就是平日裡我們做客農家樂的場景麼,真這麼幹的話,我倒真想知道會是什麼樣。
所以,說了這麼多,Z世代的人群到底想要什麼,如何才能吸引到他們呢?
一是有底線的幽默,二是「花裡胡哨」的外表下包裝著選擇好的真實。
Z世代人群為什麼想要有底線,這個很容易理解,隨著我國對素質教育的不斷提升,對法治教育的投入增加,國民的基礎素質與文化修養是在不斷的上升的,那麼對事物的認識就不會停留在淺薄的層面上,他們需要看到的是幽默中體現著情商,內涵中透露著正直,詼諧中帶著對人的尊重。覺得麻煩?麻煩就對了,綜藝這碗飯,沒你想像的那麼好吃。
其次,為什麼說真實需要選擇,選擇後還需要包裝呢?
Z世代的人群,更多的有了自己思考的方式,他們練就了在眾多選擇中保持或堅持自己本色的能力,這才是他們能夠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本質。他們不想人云亦云,不想被人牽著鼻子走,他們會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想要過的生活,不懼怕標籤,不指責別人的生活方式,並且,有足夠的慧眼,能夠看穿綠茶,識別白蓮花。
所有的這些特質才能使他們不做作,不扭捏,從而使得他們不僅自己過的真實,也親近於同樣真實的事物。那為什麼還需要用些手段進行包裝呢?這便是他們的情調。
Z世代的人群重視儀式感。
在如此浮躁的城市生活中,他們希望能夠看到在某一件事情上,你確實「用心」了。「用心」不等於算計,心機,攻於心計,虛偽……如果你無法區別個中微妙,那麼同樣……你不適合做節目。
Z世代的人群是講究實質的。
他們的這些特質,其根本原因是為了釋放壓力。
減壓是Z世代人群做所有事情的終極目標:旅行也好,買買買也好,追星,看綜藝,交友,擼貓……這所有的一切。
Z世代人群壓力到底有哪些
為什麼Z世代的人群生在最好的時代卻滿身壓力?建國前,我們就不說了,沒有一個偉大的祖國做庇護的人民群體,不具有可比性。
那麼建國之後的那代人呢,大概就是我們父母那一代,他們的生活苦不苦?苦。他們的壓力大不大?大。他們的壓力大還是我們的壓力更大?我們。
或許很多人無法接受這個觀點,其實只要稍微分解下,結果便躍然面前。父母那個年代雖然苦,可是,他有一個字,就是穩,全家人都是這麼過來的,都是吃糠喝稀,忍辱負重,你為什麼就不行呢?他們守著祖輩的房子,用著祖輩的牛車,延續著上一輩人的一切,包括思想和信念,尤其是信念,那股踏實勁兒使他們堅信,只有守在一處,熬著,才會熬出頭。
那Z世代?Z世代最怕的就是等,昨天的房價是10萬,今早起來可能就變20萬了,父輩的那一套方法70%都不再行得通,我們只能靠著自己的摸索去努力適應這個社會。
父母那個年代,幾乎大到家用電器,小到鍋碗瓢盆,都是全國統一,沒有可比性,就沒有赤裸裸的落後。可如今,別人家的孩子一次簡單的測驗成績就能讓落後的他們一學期不舒服,更何況其他方面。
只有摩託可騎的他們戴好頭盔不僅僅是為了遵守交通規則,更是為了不讓開寶馬的同學看到他的臉。跟他們一起工作的同事升職加薪的事情不敢讓妻子知道,因為他們承受不住「今夜有暴風雨」。
……所有的這些,不是Z世代的人群想要與人攀比,而是趕鴨子上架,不得不比。
如果他們沒有安貧樂道的精神,還落了後,就不是「挨打」所能夠解決的了。可是,安貧樂道,呵呵,你能想像的了麼。其次,再說工作。父母那個年代,工作是包分配的。
只要你家成分正常,你自己又品行良好,十有八九,到了年齡,一包分配,一輩子捧著鐵飯碗就踏實了。而Z世代,沒有什麼是穩定的永恆的,所有的所得都必須用付出來獲取,隨著996,007文化的盛行,他們透支著身體換取著酬勞,但是還是在每一次優化中戰戰兢兢,躲過了優化,躲不過病痛。他們不敢倒下,在他們這裡,牆倒眾人推的眾人指的是,房貸,車貸,妻兒,父母,嶽父母……
總結
狄更斯的雙城記寫於百年前,他說那時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而如今,同樣是最好的,也是最壞的時代。且好壞的籌碼更高,挑戰更大,大到讓我們感覺到自己是帶著初級新手的裝備降生到了一個連青銅都活不下去的王者的世界。然而,不管該不該抱怨,活下去卻是肯定的。我們在這裡尋找著出路的同時還需要釋慰著自己的精神,同時保證身體和精神都良好,而後負重前行。綜藝節目恰恰就承擔了讓我們精神世界維持愉悅平衡的角色,那作為綜藝節目的製作人,如果不深諳此道,又如何能夠擔此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