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論||戴文靜:中國文論英譯的譯者行為批評分析——以《文心雕龍》的翻譯為例

2021-02-07 翻譯教學與研究

[1] 布呂奈爾,葛雷、張連奎譯.什麼是比較文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60.

[2] 古風. 中國文論「走出去」的若干問題探討[J]. 揚州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3):58.

[3] 古風. 當前中國文學理論發展的新機遇[C]. 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九輯),2014:4.

[4] 黃維樑.序:讓雕龍成為飛龍[J].華文文學,2007(1):6.

[5]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M].江蘇教育出社,2006:7.

[6] 譚載喜.譯者比喻與譯者身份[J].暨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20-121.

[7] 許鈞.翻譯論[M].譯林出版社. 2014: 244;247.

[8] 餘虹.中國文論與西方思學[M].三聯書店,1999:39.

[9] 宇文所安.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M].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10] 王宏印. 文學翻譯批評論稿[M].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190.

[11] 王曉路. 中西詩學對話:英語世界的中國古代文論研究[M].巴蜀書社,2000:21.

[12] 張虹、段彥豔.譯者行為批評與《孝經》兩譯本中評價意義的改變[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6(4): 151.

[13] 周領順. 譯者行為批評:理論框架[M]. 商務印書館,2014:76,215.

[14] 周領順. 譯者行為批評:路徑探索[M]. 商務印書館,2014:227.

[15] 周領順、強卉.「厚譯」究竟有多厚?--西方翻譯理論批評與反思之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6).

[16] Eoyang, E. C. Dragon-carving and Literary Mind (Book Review)[J].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2005(12): 588-589.

[17] Hawkes, D. Hsieh,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Book Review)[J].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69(3):331.

[18] Holzman, D. Review on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J]. Antibus Asiae, vol.23, No.2, 1960:136-139.

[19] Lionello Lanciotti.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A study of Thought and Pattern in Chinese Literature by Liu Hsieh (Book Review) [J]. Istituto Italiano per l'Africa e l'Oriente (ISIAO), 1960(1): 58-59.

[20] Marilyn G. R. 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Criticism: Translation as Analysi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11-13.

相關焦點

  • 龔鵬程|為《文心雕龍》慶祝新生
    《文心雕龍》這本書不用介紹,抱著它亂誇「體大思精、空前絕後,是中國文學理論的巔峰」的人不可勝數,各種研究書刊論文也車載鬥量,號稱「龍學」,許多人靠它吃飯。但其實目前的水平還沒脫離識字階段。比如明朝大批評家鍾惺讀《銓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招字於楚辭」時,對「招字」這兩個字特別欣賞,打了好幾個圈,並加批語道:「招字句亦佳」。實則招字是拓宇之誤。
  • 《文心雕龍》是什麼意思,原來其中包含典故
    大部分文化典籍的名稱很好理解,比如六朝著作《詩品》,一看就是知道是分析品鑑詩歌的作品。還有一小部分典籍的名稱理解起來就有些費解了,比如《文心雕龍》。很多人都搞不懂,文心和雕龍有什麼關心?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詞組合成書名,到底應該如何翻譯這個書名呢?其實《文心雕龍》這個書名中包含了典故,理解了典故也就理解了書名的意思。
  • NO.168|《文心雕龍》名句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文學理論著作,成書於公元501~502年(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間。全書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學思想為基礎,兼採道家,全面總結了齊梁時代以前的美學成果,細緻地探索和論述了語言文學的審美本質及其創造、鑑賞的美學規律。
  • 今晚譯想 | 翻譯的得與失:譯者的幾個迷思(附福利)
    而這一過程,很難離開那些默默奉獻的譯者。前輩們的辛勤努力,為我們打開了世界的大門;後來者亦不辭艱辛,讓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化和思想繼續碰撞。然而,不得不說的是,翻譯確實是件非常辛苦的事,不僅需要優秀的外語能力,也需要極佳的中文表達能力,更需要對相關專業知識有較多了解。要做好翻譯,真的需要克服諸多困難,需要有強大的內心,而且要有興趣的支撐。
  • 《文心雕龍》,1500多年前的古籍,至今仍是指導寫作、創作的傑作
    但這位前輩說,若說中國歷史上品評文章第一,還是《文心雕龍》。自此,我才知道原來《文心雕龍》,品評第一,對文章創作的指導應該只能算到第二位。而此書的體大慮周則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從論述範圍來看,可以說《文心雕龍》論述的文體範圍之廣,無人能及這裡僅從《文心雕龍》與《人間詞話》比較的角度,簡略說明《文心雕龍》的品評範圍之廣大。
  • 《文心雕龍》論「文」與當代「文學」概念的重置
    就此兩點來說,劉勰《文心雕龍》對「文」的看法可以給當前的文學突圍提供轉化利用的理論資源,彰顯了中國古代思想深遠的時代價值。 一、彌倫群言:《文心雕龍》論「文」的外延 「文」在《文心雕龍》中屬於一個具有多重意義的高頻率術語。
  • 《文心雕龍》十句經典名言,領悟人生智慧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xié)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
  •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徵引《文心雕龍》考
    《國文學》選錄中國歷代單篇文論《詩·關雎序》以迄曾國藩《經史百家雜鈔序》二十篇,隨文簡要夾注詞義或段落大意,每篇之後以「永樸謹案」「又案」字樣領起按語的形式闡述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重大命題、範疇、理論與規律,類似中國古代文論作品選講[2]。
  • 《文心雕龍》中人人皆知的15個名句,個個都是文學鑑賞理論的精華
    《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系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體大而慮周」(章學誠《文史通義詩話篇》)的文學理論專著。《文心雕龍》系統論述了文學的形式和內容、繼承和革新的關係,又在探索研究文學創作構思的過程中,強調指出了藝術思維活動的具體形象性這一基本特徵,並初步提出了藝術創作中的形象思維問題,對文學的藝術本質及其特徵有較自覺的認識,開研究文學形象思維的先河。
  • 翻譯的使命與關懷——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在福州順利舉行
    「譯想」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倡議發起的公益性計劃,為中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以翻譯為主題的大型研討論壇,譯想論壇的舉辦,深受學術界、出版界、翻譯界及普通大眾的喜愛。一 翻譯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10月16日晚,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譯論一——「翻譯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在福州無用空間舉行。
  • 古代文學理論專著、文學創作寶典,劉勰著《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中第二部分是講述各種文體。其中涉及到各種文體的起源與發展,每種文體的代表作有哪些,對於這些代表作應該如何品鑑閱讀。最後劉勰還給出一份學習心得體會,告訴世人各種文體之間的異同點。有關聯、有對比,有作者的觀點,這樣的作品一經問世就被奉為文學鑑賞的寶典。當然了,《文心雕龍》的內容還不僅於此,還有更大的驚喜等著讀者去翻閱。
  • 《文心雕龍》「才略」意蘊考論
    文學理論界最早系統關注才略者為劉勰,《文心雕龍》從這一範疇入手全面考察了歷代作家的創作,並將其確立為作家批評的重要尺度(「褒貶於才略」)。才略是主體之才自我表現的廣度、限度與程度,它是才的體用關係中所有「用」的綜合呈現,其中兼容著對於才的主體性把握能力,即用才之道。其意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才之所涵、才之所宜、才之所創。
  • 探驪得珠 文心雕龍
    10日下午,由武漢晚報、Istudyo武外在線主辦的名師課堂高中語文專場講座在武漢外國語學校四樓學術報告廳舉行。樹立目標建立信心被稱為外校最受歡迎的語文老師張燦軍,以「探驪得珠文心雕龍」為題教授高中語文學習方法。張燦軍老師風趣幽默的授課風格貫穿講座始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語文學習方面,張燦軍希望新高—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上首先樹立目標,—個是功利目標,在平時考試中,語文成績應和每年高考的均分持平,也就是說不低於105分。二是素養目標,也就是—種自身的成長。
  • 劉勰與《文心雕龍》是如何名揚於世間的?
    此外,還有專門論文的書,除了像劉勰《文心雕龍》一樣的通論古今之作,也有專論一人的。前面談過,顧歡《夷夏論》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反對佛教,梁武帝便找了一堆人來集論顧歡的文章,編成一本書。這很有趣,就像我們現在開個研討會來討論某個作家,然後出一本論文集。這是專論一人之書的。劉勰在上述各事中,皆算不上數。若劉勰在當時很有名望,他在做東宮通事舍人時,昭明太子當會提到他。
  • 蔡華:理雅各英譯《中國經典》再版「他序」論略
    依據理雅各譯介中國經典「緒論」副文本內容,隨卷可見的是,在他認為相關前譯有不足之處的翻譯前提下,他設定的總體目標體現為以學者譯者面對「飽學型讀者」(本文作者譯自費樂仁教授研究理雅各英譯中國典籍文獻中用語「competent reader」)治譯的角度貢獻一種「『信』譯本」(理雅各原詞為 reliable),這就是譯者本人對譯介達成完美(理雅各原詞為 perfect)的態度與信念。
  • 【譯論】直譯還是意譯?—— 淺析電影名的翻譯
    包惠南(2001:92)認為影視片名的翻譯既要符合語言規範,又要富有藝術魅力,既要忠實於原片的內容,又要體現原名的語言特色,力求達到藝術的再創造,要講求大眾化,通俗化,口語化和藝術性,起到很好的導視和促銷作用。何躍敏(1997:41-43)指出西片譯名中的許多問題並提出了解決對策。郎永強(2009:151-152)通過電影名的翻譯分析和解讀了中美文化差異。
  • 第三屆譯想論壇:翻譯的使命與關懷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鴉片戰爭至「五四」運動時期的西學翻譯是中國歷史上第三次翻譯高潮,此間譯者之眾、譯著之多、譯題之廣、影響之大、意義之深,在中國文化交流史上是前無古人的。近代中國對西學和世界的了解是從翻譯開始的,直到今天,社會科學的大部分學科都源自西方,其基礎理論和研究範式都以西方學術為基礎。另一方面,海外學界對中國的關注日益增加,眾多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學著作相繼誕生並被引介翻譯。那麼,學術作品的翻譯如何影響知識體系的建構與傳承?多種語言、多種文化的譯介對知識積累、學術溝通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自晚清「西學東漸」以來,中國文論便被納入「中西古今」的全新格局之中。在這一格局之下,對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也就免不了西方文論的參照。在論述中國古代文論經典之作《文心雕龍》中的「文心」之前,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現狀和背景進行深入思考,進而為「文心」這一關鍵詞的研究提供方法路徑。
  • 有這樣一部著作,影響了《文心雕龍》和《詩品》,如今已經亡佚
    魏晉時期文學總集的編纂與文學批評的興盛,極大改變了傳統文學的面貌。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西晉摯虞的《文章流別集》,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按照文體類別編纂並收入多種文體的文學總集,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如前所述,摯虞的「文 章」大體沿用了魏晉以來曹丕、陸機等論「文」的範圍。關於「流別」,羅根澤先生云:「摯虞為 書,以』流別』命名,因為他特別注重各體文學的流別;以今語釋之,就是歷史的演變。」據今 存《文章流別論》輯佚文觀,這是符合實際的。作為中國古代第一部文章總集,《文章流別集》的選文定篇,是值得深入探討的一個問題。
  • 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天下午3點,第三屆譯想論壇(2020)譯論四,三位嘉賓將就「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一主題進行對談。主 題翻譯與大眾文化:翻譯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線上觀看騰訊·看點直播↓ ↓ ↓嗶哩嗶哩直播↓ ↓ ↓譯想·日程譯論一翻譯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革時間:10月16日19: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