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易患躁鬱症?其實多數與原生家庭有關,這一點父母應注意

2020-12-28 蓓蓓情感史

文/蓓蓓情感史(歡迎分享轉載)

「父母篤,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 -----戴聖

原生家庭作為一個新興的詞彙,其中,原生家庭對於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在孩子在還沒有自主判斷能力前,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著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對外界的認知還不完善時,就會模仿家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長久以往就會形成習慣,並帶到今後的生活中,在愛灌溉下成長的孩子,充滿陽光、自信並懂得如何去愛他人,在一個父母經常吵架的環境下長大, 孩子會缺乏安全感,脾氣也會被變得暴躁。

劉明的父母經常吵架,甚至有時候還會打架,劉明的媽媽嫌棄自己的丈夫無用,爸爸覺得自己的妻子像個神經質一樣,兩個人吵了大半生,劉明在長大後,不知不覺就變得很敏感,可能對於別人的玩笑,他都會想半天甚至是生氣,覺得別人在侮辱自己,經常和周圍的同事發生矛盾,這讓他過得很苦惱,他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有時候他自己也覺得很累,在公司也是出了名的「火藥桶」,他會感覺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開始陷入了焦慮狀態。

直到有一天,他決定去看心理醫生,由於長期的焦躁他開始失眠,經常晚上輾轉反側,當他去心理醫生家裡的時候,大夫告訴他可能患有了躁鬱症,讓他及時配合治療,劉明覺得心裡很難受,老是陷入折磨自己的死循環中,但是其實他內心是不想這樣的,不想和同事發生矛盾,也不想讓自己每天想那麼多,當他再去看心理醫生的時候,醫生問他從小是在什麼環境下長大的,他如實的告訴了醫生後,醫生告訴他得這個心理疾病和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關係。

其實在很多時候,們都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中不知不覺學到的一些行為,去進行為人處事,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性格的造就,就像肌肉記憶,就像不需要大腦的思考就可以進行,童年的陰影給人生造成的創傷是一輩子的,童年的快樂也會在日後伴隨著一個人的一生,很多時候,在人際交往中,不由自主的會模仿家庭中父母的為人處世之道,當一個人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下,沒有能力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就很難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所以,母要多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成長很有利。

今日話題:你覺得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重要嗎

—感謝閱讀—

男友喜獲100萬拆遷款,卻因女友的一個行為,心灰意冷選擇分手

「他愛不愛你,去趟衛生間就知道了」,男人的行為讓妻子這樣決定

大學裡一個人吃飯很「丟人」嗎?想明白這兩點,讓你走出困惑

「你媽不要你了」,熊孩子童言無忌惹哭小朋友,老師:招架不住

相關焦點

  • 關於原生家庭,父母會影響了孩子的一生?知道這幾點教好孩子
    ,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種心理和行為問題一定和父母的行為有關,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心理學上叫做破窗效應羅志祥在26歲時父親就逝去,也就從那時起,與母親相依為命,因害怕母親孤獨,走到哪都帶上母親,在這個生活中,與母親的相處模式,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 為什麼原生家庭的影響伴隨一生?心理學有關原生家庭的3個理論
    我們又如何應對原生家庭為我們帶來的影響呢? 弗洛伊德甚至提出厭食症和口腔期的發展不良有關:厭食症的患者因為在口腔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害怕被照顧者拋棄,所以之後容易發展出與口部活動有關的疾病。而在性器期,兒童會親近異性父母,與同性父母產生敵對的關係,解決的辦法是兒童應該放棄取替自己的同性父母,而應該向同性父母學習,長大後去追求和異性父母相似的戀人。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孩子的一生?
    先來說一說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有什麼不同。 原生家庭就是我所在的家庭,我和父母所在的家庭就是我的原生家庭。 接下來我跟先生結婚,有了兩個孩子,這個家庭對我而言是個新家庭,而對我的兩個孩子而言是原生家庭。
  • 如何面對自己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什麼樣的原生家庭?| 特別關注
    這兩天,姚晨主演的熱播劇《都挺好》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開播之後,在豆瓣上收穫了8.2分的高分。不同於以往聚焦婆媳矛盾、婚姻關係、家庭教育的都市家庭題材劇,《都挺好》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了原生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係。
  • 別再抱怨原生家庭了,父母也是沒有被好好愛過的孩子!
    「如果父母情緒脆弱,一點小事就會開始波動,那麼孩子成長之後會變成什麼樣?一位心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總結出了15個特點:不斷道歉、想得太多、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控制欲、照顧所有人、很難做出決定、忽視自己的感受、永遠取悅別人、永遠覺得自己是生活中的配角、沒有安全感……」
  • 《囧媽》:淺析原生家庭對婚姻家庭的影響,及如何成為健康的父母
    徐伊萬一邊不滿母親的控制和安排,一邊又無法自拔地試圖去控制自己的妻子,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不論好壞,原原本本的融入到了自己的婚姻生活中。這就應證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家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裡說的那句話:&34;不健康的家庭體系,都源於&34;徐伊萬的原生家庭是不幸福的。
  • 原生家庭理論深度解析比爾·蓋茨的推薦書《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這本書可以視為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的自傳,在書中,作者塔拉回憶了自己自出生至今的經歷:她出生在摩門教家庭,是家裡7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父母禁止他們去上學、禁止去醫院,後四個孩子不僅沒有出生證明,父母甚至不記得他們的年齡。所有的孩子從小就幫父親在廢料場從事很危險的工作。
  • 那些和原生家庭決裂的孩子,他們的痛苦是別人無法想像的
    還有什麼比兒子不認母親更殘忍的報復,母親的苛刻變態,讓孩子恨透了她,讓孩子生活在缺愛的世界裡,心裡永遠住著委屈和生硬,孩子也會痛苦一生。父母與孩子本應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反目成仇的背後,多半與其壓抑的童年有關。我成長在一個多子女家庭,一直到父親去世,我都沒有原諒他。
  • 中國式原生家庭背後隱藏的矛盾|你誤解了原生家庭
    但由於很多人沒能完全理解原生家庭的概念,對原生家庭產生很多誤解,進而引申出父母皆禍害的命題。這可能已經偏離了原生家庭這個詞彙本身所承載的含義,實屬傷及無辜。在心理諮詢當中,有時候父母經常說「孩子沒長大,離不開我們」,很多心理人士分析說「不是孩子有分離焦慮,而是父母有分離焦慮。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
  •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婚姻關係?
    原生家庭指人從小成長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顧的家。 原生家庭塑造人的個性,影響人格成長,培養管理情緒的能力,為個人成長後人際互動的模式定型,人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情感習慣和思維模式叫做「原生情結」。
  • 張栢芝否認四胎:狂生孩子的背後,是無數原生家庭孩子的痛
    雖然四胎的消息被否認了,不過有一點很有意思的就是:張栢芝幾乎每次上熱搜都會和孩子有關。比如突如其來的三胎,現在被傳的沸沸揚揚的四胎,再者就是之前說因為喜歡孩子所以堅持要生5胎的消息。且不論她以後會不會真的生,今天我就簡單來說說張栢芝為什麼這麼喜歡生孩子吧。
  • 原生家庭的悲哀:多少孩子「毀在」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之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聞有弒母案,還有孩子打罵母親的案件不斷在發生,有的孩子因為母親打自己忍不住就跳樓了,許許多多社會新聞發生的同時,我們不禁想問,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什麼他們會變成這樣?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中國父母的嚴厲管教。
  • 《原生家庭》① | 沒有人是完美的,包括你的父母
    今天,我們為您帶來國際知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的作品——《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最近幾年,關於「原生家庭」的話題只熱不衰,成年後的孩子開始覺醒,開始反省在成長過程中遭受的種種傷害,他們漸漸意識到,生活中遇到的許多問題,歸根結底,其實都可以同自己和父母的關係聯繫起來。有網友提問:「怎樣降低或完全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負面影響?」
  • 「朱朝陽」扭曲陰暗的性格,皆因原生家庭的影響,父母要深究了
    ,父母不應該全部控制孩子,應該讓孩子主動去表達自己的立場,因此當孩子面對原生家庭的傷害時,就應該勇敢的向父母說出自己的想法,讓父母知道自己並不是父母的「物件」,告訴父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要求父母不要過多的幹涉自己,這樣孩子才不會變成原生家庭背後的「犧牲品」。
  • 《歡樂頌》月入過萬,卻依舊被原生家庭拖累:樊勝美其實一點都不可憐
    最近看《歡樂頌》刷到了樊勝美較為不體面地接受原生家庭的窘迫劇情了。根據以往的觀影經驗,我打開了彈幕,評論裡幾年前的網友們評論的畫風基本上全是清一色地表達了對樊勝美的同情。 仔細看了劇情,也了解了故事發生的前前後後,關於樊勝美遭受原生家庭「綁架」的事實來看,樊勝美其實一點都不值得可憐。
  • 抑鬱症患者都仇恨父母?心理學:原生家庭是抑鬱的根源
    其實現實中我們也發現了,好多抑鬱症患者會非常怨恨自己的父母,看到下面一些匿名故事非常痛心。匿名答友抑鬱本身就已經很痛苦了,很多父母還認為孩子是裝病逃避,這不但不會讓孩子擺脫負面情緒,反而更加逆反,加重抑鬱。
  • 原生家庭的傷害,不是父母犯錯的理由
    孩子的心理容易出現扭曲很多孩子是缺愛的,他們並不缺衣少食,卻從來都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和父母之間有強烈的距離感。雖然有時這些父母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比如我們這一代人,父母常常不懂很好地表達愛,幾乎都是以嚴厲的一面去示人。那我們就會想方設法證明自己很行,讓父母去認可自己。
  • 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原生家庭的痛
    殊不知,「國家一級舞蹈家」光環的背後是無盡的誹謗爭議,話題無非是她為藝術獻身,如今62歲的她沒有孩子也沒有家庭。為什麼「楊麗萍」的兩段婚姻都失敗?看看她的父母就知道了,孩子的不幸,多少都是源自於原生家庭的痛。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深度分析原生家庭的意義與價值
    我們被一個個標題黨刷屏,「原生家庭的傷害」、「如何走出原生家庭」、「怎樣擺脫原生家庭」等等,於是原生家庭很自然地成為了「原罪」,個人的所有不幸以及失敗都一股腦的被歸結到原生家庭上。再加之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更是用一種誇張的手法將原生家庭這一話題繼續升溫,就像炸彈一樣,只要一點火就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