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作者伊森。
▼
中國的許多小吃都有個玄之又玄背景故事。比如乾隆喝了龍顏大悅的湯,慈禧老佛爺吃了讚不絕口的點心等等。
既然是美食自然是味道為王,只要好吃,你就說是玉皇大帝吃過又有何不可呢?不過,這也不是說所有小吃背後的故事都不值得我們去探尋。
▲ 臺北市永康牛肉麵。圖/tripadvisor
比如臺灣牛肉麵,就完全是一種在特殊背景下機緣巧合誕生的食物。一碗色澤紅亮、濃鬱鮮香的牛肉麵裡,有無數有家難回的故事。
幸好中國人有一種本領,那便是把鄉愁具體化,而且是具體到色香味俱全。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從此兩岸分離至今。這段歷史不必贅言。
隨著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島的軍民超過百萬。對其中的很多人來說,他們是迫不得已。大陸是故土,有家人,可他們被強權所裹挾,別無選擇,唯有離開。
▲ 臺灣牛肉麵與眷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正是對家鄉的思念,催生了這一碗麵的誕生。圖為臺北市的眷村四四南村。圖/tripadvisor
鄉愁就一直鬱結在海峽上空,也縈繞在每個外省人的心頭。他們總是千方百計地尋求慰藉,音信全無的狀態下,喚起味覺記憶就成了最現實可行的方法。
梁實秋移居臺灣後,就曾遍尋火腿而不得,大力吐槽當地潮溼悶熱,制出的火腿一股死屍味。偶然得了一條正宗金華火腿,拿到相識的店中處理,老闆竟怔住了。類似的故事在臺灣數不勝數。
▲ 臺灣牛肉麵館大多只有五、六十年歷史。在中國的眾多小吃中也算是年輕的了。知名的永康牛肉麵就創於1963年。圖/tripadvisor
牛肉麵也是身處臺灣的外省人,用鄉愁幻化出的美味。
美食家唐魯孫曾回憶到,走遍臺北,也只有桃源街能夠吃到牛肉麵。彼時正值抗戰勝利,臺灣光復,牛肉麵在臺北還未遍及街頭巷尾。而且,唐魯孫先生所說的牛肉麵也是清湯牛肉麵,和最流行的紅燒牛肉麵畫風截然不同。
▲ 臺灣的清湯牛肉麵。圖/圖蟲·創意
論及紅燒牛肉麵的誕生地,雖不至於撲朔迷離,但也是有些爭議的。
美食家逯耀東認為其誕生於岡山眷村。另一位美食家焦桐則認為牛肉麵是軍營夥房的發明,不是在臺北就是在中壢的軍營。
▲ 牛肉麵館大多也供應其他食品。其中像擔擔麵、紅油抄手等等小吃都是明顯的四川風味。圖/圖蟲·創意
岡山產辣豆瓣,而且那裡是空軍學校所在地,而空軍學校遷臺前校址就在成都。從官兵到家屬都以川人為多。臺北的牛肉麵館,很多又是退役軍人為了謀生開設的。說是軍營的發明也無可厚非。這可真是樁無頭公案了。
不過,臺灣牛肉麵的川味,是毋庸置疑的。
▲ 紅燒牛肉麵。圖/截取自《舌尖上的中國》
《舌尖上的中國》拍攝臺灣牛肉麵時,曾選擇自貢鹽幫菜的紅燒牛肉加以對比。其實,血緣更為接近的該是內江牛肉麵。內江菜與自貢菜同屬川菜小河幫,偏愛厚重味道,內江牛肉麵更是讓所有內江人慾罷不能的家鄉美食。內江人張大千定居臺灣後,也愛用這道家鄉的名菜待客。
▲ 內江牛肉麵製法與紅燒牛肉麵有所區別,長相也不同。但是,也算是有些「血緣關係」的。圖為內江牛肉麵。圖/最內江
川渝在抗戰時期是大後方,也是主要兵源地。國民黨軍中有很多四川人並不稀奇。他們到了臺灣,用美國人的牛肉罐頭,加上岡山的辣豆瓣,試圖還原家鄉的味道。這最終的產物,就是臺灣牛肉麵。
牛肉麵的原理簡單到只是牛肉加麵條。但是,做一碗可口的臺灣牛肉麵,是要費一番功夫的。
▲ 臺北老王記牛肉麵的後廚。地處桃源街的老王記,可謂是位於臺灣牛肉麵的「心臟」。圖/tripadvisor
選上好牛腱肉,入沸水煮熟。牛筋的部分膠質滿滿,偏瘦的牛肉咀嚼感十足,適量的脂肪,又不會使得肉質變得幹硬得跟吃木頭一樣。當然,也有人偏愛牛腩的鬆散綿軟,或者牛小排緊實的口感以及濃鬱的香氣。煮好的牛腱肉還要等待各色香料的洗禮。
現今市面上常見的臺灣牛肉麵大多打著紅燒牛肉麵的招牌。既是紅燒,顏色一定要夠紅亮。在這一點上,臺灣牛肉麵帶有明顯的四川血統。
▲ 炒制紅燒牛肉麵的調料。圖/截取自《舌尖上的中國》
先以蔥姜入鍋,煸出香氣後撈出。此時投入大量豆瓣醬,一片刺啦聲中,油光閃閃的紅色漫延在鍋中,豆瓣醬火辣辣、略帶酒意的香氣迅速沁到空氣中。這是傾入高湯的最佳時機。再加入裹著八角、花椒、香葉、桂皮等等香辛料的布包。接下來,就要請煮好的牛腱肉沐浴了。
▲ 紅燒牛肉麵除了色澤紅亮,最抓人眼球的就是塊大料足的牛肉了。圖/圖蟲·創意
牛腱肉改大塊,投進冒著泡的湯中。小火慢滾數小時,直至牛肉耙軟入味,通體呈現一種誘人的紅褐色澤。這時半筋半肉的牛腱肉開始體現出優勢,大塊肉仍是渾然一體,嚼起來卻毫不費力,神散而形不散。
其他諸如蔥燒、麻辣、番茄、沙茶等等口味。對廚師掌握材料特性的程度也是個考驗。不少番茄牛肉麵,就只配叫作放了番茄的牛肉麵。
▲ 番茄牛肉麵。圖/網絡
中國人烹飪一直遵循著「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的基本原理。好面自然要用好湯來配。同牛肉的講究一比,面就顯得有些「將就」了。
跟中國南方的許多地方一樣,臺灣的麵條也是鹼水面,而且都是機制面。這對於不少麵食愛好者來說,簡直不可接受,一定大呼「綿軟無力的機制鹼水面如何入得了口?」
實際上,就像開頭說的,臺灣人能吃上這牛肉麵也是歷史的偶然了。這一碗牛肉麵裡,無論是牛肉、麵條,還是所用的豆瓣醬。原本都不是臺灣人日常餐桌上的常客。
如果說中國有什麼地方是最不可能吃牛肉麵的,那就是臺灣了。
臺灣地跨熱帶、亞熱帶,而小麥是溫帶作物。小麥喜愛陽光,偏偏臺灣潮溼多雨。就算明清大批移民進入臺灣,開始墾殖,小麥也沒有成為臺灣的主要糧食作物。
《臺灣通志稿》就曾記載「臺縣俱種晚稻」。居住在多山的臺灣島,當地人「每日三餐,富者米飯,貧者食粥及地瓜」。臺北、高雄、臺南等地的水稻面積超過70%,臺中更是達到了99.8%,幾乎所有耕地全部種植水稻。
不過,臺灣仍有小麥的種植。而且由於大量福建移民的進入,吃麵對臺灣人來說並不陌生。伊府麵(也稱伊面)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只用鴨蛋或雞蛋和面,經過油炸,吃時沸水燙過再調味即可,和方便麵異曲同工。
▲ 臺北街頭的牛肉麵攤。圖/圖蟲·創意
吃麵不是主流,那麼牛肉呢?國民黨敗退臺灣以前,牛肉在臺灣更是難覓蹤影。牛對農民來說是勞動力,犁地、拉車,任勞任怨,再去吃它既不捨得又不人道,所以臺灣長期有忌食牛肉的習俗。這種風氣也是在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外省人湧入後才逐漸被打破。
偏偏就是這麼一個地方,誕生了中國最知名的牛肉麵之一。
牛肉麵對老兵來說是謀生手段,也是緩解思鄉之情的安慰劑。對本地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街頭美味。對遊客來說則是值得一試的地道小吃。誕生於偶然之中,身兼多種符號,這一碗麵中的滋味,怕是比嘗起來還要複雜得多。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我能想到最倒黴的事,就是國慶返程遇見座霸
山西人的山河氣概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