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挖來HBO班底,斥重金拍攝的第一部華語劇,為何還是砸了?

2021-01-18 騰訊網

作者 / Suda

2017年,HBO在臺灣上線了第一部華語自製劇《通靈少女》,大受好評。同年,Netflix緊隨其後地發布了一系列華語自製劇片單。

今年,萬眾期待的第一部《罪夢者》終於上線了。作為打頭陣的《罪夢者》,身上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上線前,Netflix斥重金在臺灣進行宣傳,但結果是上線兩天後,負面評價撲面而來。

《罪夢者》的海內外口碑都撲街了,Netflix在華語市場出師未捷。誰也沒想到這部有著國際豪華製作團隊,請來臺灣當紅一線演員的電視劇,居然會搞砸了。

有趣的是,Netflix現任國際原創總監Erika North,正是兩年前在HBO Asia做成《通靈少女》案子的項目製作人。《罪夢者》是Erika North來Netflix後做的第一部華語劇,拉來了《通靈少女》的班底——新加坡製片公司IFA(In Focus Asia),以及《閃電俠》系列劇集的執行製片人Jaime Paglia等。

Netflix國際原創總監Erika North

看起來,Netflix似乎走了一步很穩的棋,想要「換湯不換藥」地複製HBO《通靈少女》的成功,然後卻失敗了。

問題到底出在哪?

陳映蓉在上線前接受臺媒採訪時,曾毫不避諱地提到了她與Netflix在剪輯上的分歧與矛盾。從《罪夢者》的觀眾反饋來看,剪輯確實出了很大問題,尤其是第一集,給大部分觀眾理解劇情,造成了困難。

Netflix與作者導演的「剪輯大戰」

「所有衝突都發生在第一集。」陳映蓉在接受臺媒《The News Lens》說,Netflix踩到她的底線了。

導演陳映蓉

眾所周知,矽谷起家的Netflix有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一開始,Netflix強勢介入,不同意陳映蓉現在所呈現的「混亂」剪輯風格,於是矛盾爆發了。

據陳映蓉回憶說,Netflix看完《罪夢者》第一集初剪後,一口氣標註了40個修改建議,還自己找人剪了5個影像版本給她參考。這樣做的潛臺詞是「讓陳映蓉學者重剪」。

雙方最大的衝突點在於,Netflix為了讓觀眾更快的理解劇情,在後制剪輯階段想要調換場次順序,打破8集結構重新再來。但大動結構,陳映蓉無法接受,她認為現在的剪輯,就是按照當時劇本創作方向剪的,沒有任何問題。

通常來說,Netflix是以15分鐘為一個完整單位。Netflix要求一部標準的劇集,第一集的前15分鐘的門要開得夠大,才能夠吸引觀眾;每15分鐘之間,要有鉤子銜接,讓觀眾期待接下來會看到什麼;而每一集收尾的張力也必須再次升高,用懸念引導觀眾看下一次。

總而言之,一句話「Hook!Hook!Hook everything!」,Netflix與觀眾溝通的基本要素就是Hook(鉤子)。

具體來說,Netflix的修改意見是想調整劇集的「場序」,他們想要大場次提到前面來,這樣再慢慢展開,觀眾會比較容易理解。以《全裸監督》《李屍朝鮮》為例,《全裸監督》第一集開頭呈現了一個AV導演村西透巔峰時期狀態;《李屍朝鮮》也是如此,第一集開頭國王喪屍一面就被呈現出來。

這類都是典型的美劇呈現故事的順序,呈現完大場面後,再告訴觀眾故事的前因後果,讓觀眾慢慢地漸入佳境。而《罪夢者》是一上來,呈現的是一個混亂的監獄夢,讓人看得一頭霧水的時候,接上了舞廳場景,逐一介紹主要人物登場。在吸引力上來看,確實會低於美劇做法。

但陳映蓉怎麼都不讓步,直言「不要當觀眾都是笨蛋。」她認為節奏與劇情環節緊扣,不是只有懸念,還可以適度留白,給觀眾一點想像空間。

兩方僵持不下的情況,陳映蓉寫好「分手信」準備與Netflix徹底鬧掰。開篇提到的Netflix國際原創總監Erika North,緊急飛來臺灣與陳映蓉促膝長談6小時。最終,Netflix方妥協了,不再堅持大動結構,陳映蓉也同意根據Netflix意見調整配樂等細微的部分。

Netflix的妥協,實屬一種無奈之舉。當時已經到了定剪的節骨眼上,趕著上線日期的Netflix,無路可退。

實際上,《罪夢者》的案子一開始就不順利,經歷了換導演風波。原本Netflix相中了馬來西亞籍新導演柯汶利來執導這部首部華語,柯汶利曾憑藉短片《自由人》獲得2015年奧斯卡實景短片提名。但後來柯汶利於去年初,因個人原因退出。不過從柯汶利的檔期來看,他同一時間要拍攝網劇《唐人街探案》與電影《誤殺》,似乎必然要做出取捨。

陳映蓉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接盤該項目並重新撰寫了劇本。時間迫使Netflix一步步妥協,回想該劇製片、同時也是《通靈少女》製片的陳薇如(屬於新加坡公司IFA)曾經接受採訪時說,臺灣長期以來都是唯導演獨尊的狀態,其實是非常需要製片的。

然而,這一次,卻都還是拗不過「作者導演」。

怎樣才是正確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隨著Netflix、HBO等外來平臺入駐臺灣,華語劇的生態實際上正在被改變。與國際臺灣創作者都紛紛表示,「錢」再也不是臺劇的困境。由徐若瑄主演的HBO新劇《獵夢特工》8集預算高達1.3億臺幣。

國際資金挹注的華語劇,到底該怎么正確與國際接軌,才能避免像《罪夢者》這樣昂貴的豪華劇集「翻車」?

回溯《通靈少女》的製作經驗,相信Erika North與IFA製片人陳薇如,如果還有一次選擇,一定會在《罪夢者》裡堅持自己最初的原則。

IFA(In Focus Asia)製片人陳薇如

陳薇如曾在臺媒《娛樂重擊》的採訪中透露,《通靈少女》製作上,大致是貫徹了美劇方式,臺灣的導演陳和榆與製片劉瑜萱都是很認同他們的理念。

IFA兩位創始人為BBC的戰地記者。一直以來,這家新加坡公司就以製作紀錄片為主,與BBC、HBO等國際平臺都有長期合作。所以當HBO要做第一部華語劇的時候,精通中英雙語、與國際平臺合作經驗豐富的IFA,成了HBO與臺灣創作者之間最佳的「橋梁」,《通靈少女》最後形成了臺灣公共衛視、IFA與HBO三方的合作。

定調是美劇中最重要的環節。即在正是開拍前一定要知道拍攝風格,包括色調、遠近鏡等等,每一場設計的鏡頭都是必須要給HBO通過的。相信一開始,《罪夢者》的調性是沒有問題,能看出來導演的拍攝風格比較接近國際水準。

但問題就處在剪輯環節上。通常來說,老臺劇的問題是在剪輯上,最喜歡用交叉漸變,節奏會比較緩慢,劇情也比較不緊湊。《通靈少女》的剪輯工作完全是拉到新加坡做的,因為HBO要確保最後的風格是HBO的。因而,我們可以看到《通靈少女》的剪輯比較偏美劇,手法更加利落,節奏比較快。

導演陳和榆與製片方一起,嘗試了很多種版本,最終取了一個平衡點。《通靈少女》的剪輯,大致上是美劇剪輯方式,開頭一上來展現了廟裡「仙姑」做法工作時候的狀態,再慢慢展開故事。但在家庭溫情戲部分,還是遵從臺式的慢節奏處理法,保留了臺灣的人情味。

陳薇如認為華語劇製作環境,缺乏的就是像美劇一樣的製片(producer),站在全局的角度去協助導演,製作出更好的作品,而不是一個執行製片。華語劇導演很少能容忍現在有製片幹擾創作,但實際上,在美劇中,這是非常正常的行為。製片其實是投入籌備最久、最深入的角色,製片並不是要否定導演,製片職責是在劇的整個方向上把關,管流程也管故事,所以他們一定會提出一些意見。而導演,不應該是一副「唯我獨尊」的態度。

看來,華語市場的第一槍,Netflix啞火了。不過領先的HBO,也遇到了新的難題——華語續集的「難產」。

臺劇「難產」續集 《通靈少女》第二季反響平平

由於臺劇長期缺乏「續集」的製作習慣與概念,當HBO提出續訂《通靈少女》第二季的時候,臺灣製作團隊徹底蒙了。

續集的製作難點非常多,首先演員與主創團隊的檔期都沒了。臺劇製作不像美劇,一次性與主創籤訂好幾季的約。所以《浮士德遊戲》第二季,演員班底完全大換血,多次獲得金鐘獎提名的影帝吳慷仁退出。《通靈少女》第二季雖然保住了女主演郭書瑤,但男主角及其他配角均「換血」。

主要人物的換演員,必定給第二季故事編寫造成了困難。比如《通靈少女》女主角謝雅真的老朋友們都消失了,第二季故事勢必要加入眾多的新角色。新老朋友的交替,必定會讓觀眾難以適應,如果還有與第一季性格相似的角色,必定會讓觀眾像是霧裡看花,對第二季的角色代入感差。

比起換角帶來的編劇問題,第一季故事創作本身格局不夠大,才是致命的難題。像《通靈少女》這樣的臺劇,第一季的故事相當於是閉合的,沒有考慮後續的創作空間,借用Netflix常提到的「hook(鉤子)」。簡而言之,第一季創作沒有為第二季留下任何的「hook」,更不用說,建立一個該劇所獨有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從而衍生出系列劇的內核,做成像《權力的遊戲》這類,更能大格局觀的宏觀劇。

臺劇在宏觀世界觀上建構能力的缺乏,HBO在製作科幻劇《獵夢特工》時候也遇到了,前後換了4、5組編劇才終於敲定。

總的來說,雖然臺劇在與HBO、Netflix等國際平臺接軌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問題,但是陣痛總會過去,環大陸的華語劇製作環境正在被改變,他們的製作經驗,為還未與國際平臺合制的內地劇提供了借鑑。

相關焦點

  • Netflix挖來HBO班底,斥重金拍攝的第一部華語劇為何還是砸了?
    同年,Netflix緊隨其後地發布了一系列華語自製劇片單。 今年,萬眾期待的第一部《罪夢者》終於上線了。作為打頭陣的《罪夢者》,身上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上線前,Netflix斥重金在臺灣進行宣傳,但結果是上線兩天後,負面評價撲面而來。《罪夢者》的海內外口碑都撲街了,Netflix在華語市場出師未捷。
  • 剛剛和HBO合作完的賈靜雯,馬上要在Netflix上線第一部華語劇
    8月,臺北,星光璀璨,賈靜雯、張孝全、範曉萱等臺灣演藝圈大咖齊聚,為10月即將上線的Netflix上線第一部華語劇《罪夢者》造勢。有趣的是,今年3月,主演之一的賈靜雯與HBO合作的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剛剛上線,取得了不錯的收視率。
  • 滑鐵盧後,Netflix還敢涉足華語劇?
    劇中就是圍繞著前三具屍體,來尋找第四個被害者的身份。環環相扣的脈絡,不知道改成劇版後,能否不再像《罪夢者》一般模糊。 近幾年來,犯罪、劇情類劇作一直是網飛的最愛,也是華語劇出圈的關鍵要素。 那麼,《誰是被害者》的Netflix上線,會是它打通華語市場的再次試錯嗎? 有人說被Netflix看上,或者是原創參與的劇,就是爆款劇的正確打開方式,在瘋子看來這話還真不假。
  • 當HBO和Netflix開始製作華語劇集
    1988年,中國內地引入了第一部臺灣愛情劇《一剪梅》,該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時大獲成功。伴隨著劇集一道走紅的,還有費玉清演唱的《一剪梅》主題曲。苦情的臺劇以此為標誌,開始在大陸流行開來,瓊瑤劇更是在之後成了內地觀眾的必看之選。後來,越來越多俊男靚女開始成為臺劇的主演,偶像劇的男女主演們內化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流星花園》《薰衣草》《惡作劇之吻》等偶像劇製造了一大批娛樂偶像。
  • 《通靈少女》:HBO第一部華語劇
    > ↑↑↑關注叔叔,把世界撩起來小盆友們好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6集迷你劇
  • Netflix第一部華語原創劇,拍的到底是什麼鬼?!
    打著「Netflix第一部華語原創劇集」的稱號,集結了張孝全、賈靜雯、範曉萱等臺灣地區一線演員的《罪夢者》終於在本周五於Netflix大量吐槽和低分狂刷下,Netflix的第一部華語原創劇集在大眾口碑上徹底敗了:豆瓣上的分數一路從6.9跌到了6.7,甚至隨著打分的人越多,這部劇的分可能會變得越來越低!
  • 《觀音山》重金打造大瀑布 創華語電影之首
    據悉,為了拍出最美的觀音山,在導演的「無理要求」下,片方投資重金買斷高山電站水源改道,在一線天的懸崖峭壁上硬砸出了高達數百米的人工大瀑布,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導演李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場戲的拍攝,在她的導演生涯中都將是「驚心動魄」的,除了懸崖峭壁的壯觀景象,還有全劇組工作人員的「吼聲」。
  • 回顧2018國產劇 這25部好班底劇集為何無"水花"?
    原標題:這25部好班底劇集為何無「水花」?   在過去的365天裡,沒有一部劇的平均收視率突破2%,平均收視率排名第一的電視劇是靳東、江疏影主演的《戀愛先生》。實際上,有很多劇在未播出之前備受關注,比如《天盛長歌》《遠大前程》《武動乾坤》等,但播出後,並沒有取得與班底相匹配的高播放量或者高口碑。新京報記者統計了去年25部班底與收視不相匹配的劇集,並專訪業內人士,探究這種尷尬境況的原因。
  • 解毒 | Netflix第一部華語原創劇,拍的到底是什麼鬼?!
    打著「Netflix第一部華語原創劇集
  • 範曉萱新劇《罪夢者》啞火,Netflix自製華語劇啟程遇坎坷?
    這其實還是Netflix與導演意見分歧導致的結果。 《罪夢者》原名《擺渡身》,最初定的導演是柯汶利,但因個人原因他沒有繼續拍攝,才找來曾執導過《十七歲天空》的導演陳映蓉頂替,劇本兩度易稿。在拍攝期間,Netflix與陳映蓉之間就剪輯、配樂等諸多環節產生分歧,雖然最終雙方各自妥協達成一致, 但在Netflix的幹預下,這個版本的《罪夢者》已非導演最初想要呈現給觀眾的樣子。 確實,東西方文化與視角還是存在隔閡,這也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Netflix自製華語劇要面對的頭號難題。
  • 幕後 | HBO 拍的第一部華語劇:臺灣《通靈少女》的進擊
    《通靈少女》的劇本靈感原是來自一部名為《神算》的短片,這是公視學生劇展中的作品之一,由公視出資並且輔導拍攝。《神算》曾獲得臺北電影獎的最佳短片,並於 2013 年時入圍過金馬獎的最佳創作短片。結合臺灣獨特宮廟文化和少女成長的故事情節,讓這部2011年參加公共電視學生劇展的短片作品幾經轉折後被HBO Asia 相中,如今將成為HBO 首部全華語發音的自製影集——《通靈少女》,已經在4月正式開播。每每談論這部由HBO Asia 與公視合作的臺灣國語劇《通靈少女》,「HBO 出品」是一個絕不會被遺忘的標籤。
  • Netflix華語劇《誰是被害者》翻身之作:破壟斷、塑口碑、探新篇
    作者 / 喬苗兒Netflix華語劇翻身了。或許是在日韓泰內容市場消耗掉了太多的運氣,Netflix在華語劇市場屢遭滑鐵盧:《罪夢者》肩負在華語劇市場打頭陣的使命,雖然有懸疑題材的題材紅利加持,開播後觀眾的反饋也並不盡如人意;喜劇《極道千金》播出的悄無聲息,口碑和點擊量一樣慘澹。
  • Netflix首部華語劇《罪夢者》「翻車」,美式大數據失靈?
    一共8集,每集60分鐘的體量,在華語劇集市場中算得上一部典型的迷你劇。然而,在很大一部分觀眾眼中,《罪夢者》還是過於拖沓了。不止一位網友在評價中寫道「這個故事更適合改編成電影」,並將劇集最大的問題直指向剪輯。剪輯無疑是這部作品最具風格化的一部分。
  • Netflix將拍攝《三體》劇版?不太靠譜
    去年年初詹姆斯·卡梅隆和劉慈欣碰面時,卡梅隆就曾承認要拍攝《三體》難度很大,如果要拍電影,得按6部電影的體量去拍,才可能拍出該作品的深度和廣度。放眼世界,也許真的沒有誰能比網飛更有意願和實力來拍攝《三體》電視劇了:近幾年,網飛積累了大量投拍外語劇集的成功經驗,包括西語劇《紙鈔屋》、韓語劇《王國》、日語劇《全裸監督》、中文劇《罪夢者》《誰是被害者》等等,不僅資金管夠,還大膽放權進行本土化運作,充分保留了各個國家地區的原汁原味性,很夠意思。
  • Netflix華語第一劇,撲了?
    Netflix晚了HBO兩年,終於在臺灣推出首部自製華語劇,講述一個「東方現代黑幫江湖」的故事。媲美電影的場景製作水準;賈靜雯、張孝全、範曉萱、王柏傑等出演,豪華陣容。第一集的章節標題《殺人》,顧名思義,講述阿全犯下殺人罪的始末。但一開篇,導演就以飽受爭議的「混亂剪輯」呈現了第一個夢。
  • 2018 Netflix 追劇清單| 10刀包月看到飽的netflix如何成為行業攪局者
    從20年前的一家DVD租賃店,一路拼殺,成長為全球業界霸主,netflix到底有什麼必殺技?真金白銀出爆款從2013年的《紙牌屋》到2016年的《怪奇物語》,Netflix出了不少現象級電視劇,從內容和技術上不斷挑戰傳統電視。
  • 全媒派 | 二次元席捲全球,HBO對打Netflix搶佔動漫市場
    精明如Netflix,早就對動漫市場虎視眈眈,在2014年製作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創動漫,想要成為動漫流媒體市場的主導者;而另一邊,華納集團也不甘示弱,動用專門的動漫流媒體平臺Crunchyroll來幫助其新推出的流媒體平臺HBO Max吸引用戶。
  • 連迪士尼都在為內容頭禿的當下,Netflix 為何沒有「劇荒」?
    連迪士尼都在為內容頭禿的當下,Netflix 為何沒有「劇荒」?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大部分的影視娛樂公司面臨著一個同樣緊迫的問題:要如何熬過今年接下來的幾個月?
  • 幕後揭秘|Netflix的華語劇翻身仗做對了什麼?
    來源:娛理《罪夢者》播出後,Netflix在開拓華語劇市場的道路上仿佛遇到了瓶頸,隨後兩部《極道千金》《彼岸之嫁》也沒能砸出多少水花。作為國際知名流媒體平臺,Netflix在華語劇市場的接連失利令人咋舌,「水土不服」的評論逐漸發酵。
  • 翻拍《三體》《水滸傳》,Netflix太想講「中國故事」
    結果話剛一撂下,轉頭就揮師臺灣,斥重金挖來了HBO在臺灣的班底,一口氣宣了5部自製原創華語劇。雖說Netflix華語劇針對的是它開放服務的華語區受眾,但總讓人感覺醉翁之意不在酒,引發了隔岸看戲的我們一陣騷動,Netflix拍華語劇的一舉一動都在被國內渲染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