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B-26輕機槍,俗稱捷克式,1926年由捷克斯洛伐克開發的武器。不過捷克式在歐洲並不怎麼有名,反倒是在亞洲被中國軍隊大量裝備,許多兵工廠都能生產仿製型號,成為對抗日軍侵略的重要武器。
關於捷克式在中國的運用,這裡就不多說了,畢竟抗日神劇裡已經見過太多這款武器,本文主要還是討論一下德軍手裡繳獲的那些捷克式,那些原廠製造,卻又淪落為二線部隊的捷克式。
了解歷史的小夥伴應該知道,英國與法國為了避免與德國開戰,在1938年籤下了《慕尼黑協定》,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賣」給了德國。德國以此為基礎不斷蠶食,最終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將其打造為重工業基地,為軍隊不斷輸送裝備。
在這個過程中,德軍從捷克斯洛伐克手中繳獲了大概3萬挺捷克式,因為德軍的機槍比較緊張(當時MG42尚未開發,除了MG34,還有部分德軍使用MG08這樣的一戰武器),所以這些捷克式都列裝給了一線部隊。
這裡要注意,捷克式並非單指ZB-26輕機槍,還包括ZB-30。30型是26型的改進型號,對槍機結構、人機功效、可靠性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升級,性能有了明顯增長。
在1938年那會兒,ZB-26其實已經算是老舊型號了,所以德軍繳獲的3萬挺捷克式裡,ZB-30反而佔了大多數,而中國軍隊裝備的捷克式主要是ZB-26。
圖為德軍製作的MG-26/30(t)操作手冊,MG即德語Maschinengewehr(機槍)的縮寫,比如MG34/42,還有後來西德的MG3,都是相同的命名規則。
(t)指代Tschechisch(捷克),表明這是捷克斯洛伐克開發的武器。
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當地的工廠被德國控制,布魯諾兵工廠陸續生產了1萬挺捷克式,還有攻打南斯拉夫的過程中,德軍又繳獲了1.5萬挺,所以德軍手上的捷克式應該在5.5萬挺左右。
這5.5萬挺捷克式要是放在中國,那肯定是精良裝備,但在歐洲的情況又不一樣,德軍一線部隊使用它們的時間非常短,1942年就全部丟給了二線部隊,比如佔領區警察、保安旅、戰俘營守衛部隊。
捷克式的性能不好嗎?不不不,真要差的話,它在中國也不會這麼受歡迎了,主要還是對比產生差距。
捷克式的性能其實挺不錯,奈何MG34/42太香了,而且還有國產武器的加成,那德軍肯定選擇自家產品啊
就說捷克之的最大製造商——布魯諾兵工廠吧,1941年就被德軍強行終止了捷克式的生產,轉而全線製造MG34通用機槍,1942年又轉為生產MG42通用機槍。
俄羅斯電影《1944殘酷的戰爭》,黨衛軍士兵身上掛的就是捷克式
沒辦法,在MG34/42這兩款通用機槍面前,那個時代的機槍確實都不太夠看,這就相當於你剛剛出新手村,別人已經穿上滿級神裝,那還怎麼比?所以縱使捷克式性能優秀,但在德軍的裝備序列裡還是不配擁有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