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84歲高齡的董正義就是這樣一位突出代表。1950年入伍,幾十年的軍人生涯先後輾轉濟南、濰坊、泰安、萊蕪等地,立過三次三等功,後來又在萊蕪公安局任職,放過電影,辦過電大,工作繁忙的時候在板凳上過夜,骨子裡的熱血因子讓董正義一直保持著對新鮮事物的好奇。1993年4月,董正義退休,原計劃是去老年大學學習,後來聽說了門球運動開始興起,他興趣盎然,轉而去學打門球。「本來是想作為一項退休後的休閒活動,沒想到一打就是20幾年。」董正義表示,為了普及門球運動以及組建球隊,他經常自己騎著自行車滿城跑,聯繫企業和球員,騎壞了兩輛自行車。功夫不負有心人,萊蕪最終建起了20幾支球隊。
來自萊蕪市牛泉鎮的山東泰鋼女子門球隊被稱為「烏蘭牧旗」式的女子門球隊,這支隊伍由一群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上的婦女組成,傾注了董正義的大半心血。董正義坦言:「婦女一生相夫教子,終日不離灶臺,活動也十分缺乏,改善婦女的生活質量正是社會普遍需要的。」 但面對這些從舊社會走來,缺少知識,常年生活在條件簡陋的農村中的婦女,董正義意識到工作開展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如何從實際出發,引導婦女接受新鮮的事物,使婦女既能學會門球運動的技巧,又能在生活中發展智慧,增強思維能力,學會用腦指揮運動,成為擺在董正義面前最重要的難題。為此,董正義決定從抓隊伍思想建設入手,不斷增強隊員的集體意識,使每一位運動員樹立組織紀律觀念。他提出,利用門球賽場這個人民群眾集中的地方,傳播黨的聲音,和政府唱一臺戲。
從思想建設入手抓門球隊伍建設,是偶然也是必然。熟悉萊蕪牛泉鎮的人都知道,這裡除了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還有深厚的紅色基因。在山川峻岭中的和尚洞是萊蕪第一面黨支部紅旗飄揚的地方,無數仁人志士在這裡聚點滴力量成洪流,衝擊著黑暗的舊社會,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引領人民走向光明的康莊大道。改革開放以來,牛泉鎮又帶領人民奔向了幸福之路、小康之路。黨的《全民健身綱要》頒布後,牛泉鎮黨委發揮模範帶頭作用,積極響應號召,按照黨來領導、政府負責、群眾協調、大家參與的原則,將群眾運動從功、拳、劍等具體項目入手,向球類引導,最終落實到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培養集體意識的門球項目上面。並於1995年成立門球老年活動支部,董正義就是在這個時候成為了隊伍的教練。
在董正義看來,加強理論學習,提高理論修養,強化思想引領,才能更好更快地促進門球事業平穩發展。秉持著「建一支隊伍,樹一面旗幟」的工作原則,萊蕪門協在宣傳方面下足了功夫,隊伍將國家對體育運動的指示文件通過噴繪寫真製作大型條幅的方式,布置在大會議室內,供人們閱讀學習。並利用這些與城區文體局合作,聯合開辦門球規則學習班,多次舉辦門球戰術技術展覽,並組織開展先進人物展覽。除此之外,門球隊常年訂購國家門球協會期刊、門球周報等數十套讀物,自行組織編撰了《門球研討》。這些閱讀刊物不僅自用,也會用來交流捐贈,提高山東省門球隊伍理論建設水平。另外,門球隊還經常摘抄專刊,整編成冊,散發給門球活動者、愛好者和其他從事門球活動的人,以供他們學習參考。
在大家齊心協力地拼搏下,牛泉鎮的經驗模式在省級群眾體育會議中受到表彰,董正義被省門球協會評為「突出貢獻獎」。從基本的建門球場、辦培訓、組織隊員參賽開始,到文化建設有聲有色,萊蕪門協的這面旗幟愈發鮮豔。董正義起早貪黑,衝鋒在前的工作作風也讓人記憶猶新。隊員們表示,這些年來,董正義的工資幾乎都投入到了門球隊中,門球隊建設發展的一點一滴,都體現著他的堅持和辛勞。正是這種敢打敢拼、鍥而不捨的精神一直激勵著萊蕪門協不斷向前,蹚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在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的今天,仍舊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