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幅明|李建中:風軌魏晉,掃卻塵俗

2020-12-22 聞是藝術

許昌帖(明.停雲館法帖》

李建中:風軌魏晉,掃卻塵俗

王幅明

洛陽「李西臺」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號巖夫民伯。五代時期出生於四川,一生大多時間居住洛陽(今屬河南)。祖籍京兆(今陝西西安)。他的曾祖父李逢,在唐代任左衛兵曹參軍。祖父李稠,五代時任梁朝商州刺史,因躲避戰亂,搬家至四川。王建攻佔成都,在四川稱帝,史稱前蜀。李稠是開國功臣,任為左衛將軍。在王建勵精圖治之下,前蜀國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國力最強的國家。但其子王衍昏庸無道,二世而亡。後蜀被滅後,李建中遷往洛陽,奉養母親,憑講學的收入維持生活。他攜帶自己的文章去京師汴梁,被王佑賞識,替他廣造聲譽,在石熙載家中教家官,石熙載給他的待遇頗豐厚。

許昌帖局部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及進士第,起初投官任大理評事,又任嶽州錄事參軍。轉運使李惟清推薦他才能出眾,又升為著作佐郎,又任監潭,州茶場官,改任殿中丞,歷任道、郢二州通判。柴成務任漕運使一再上書推薦他,因而轉 任太常博士。當時有些官員,因向朝廷建議如何能多收財物而得以升官,李建中向朝廷上書,陳述政事的得失,獻上強國的策略。宋太宗對他的建議很賞識,召他在便殿問話,賞給他緋魚袋。當時正逢考察在京的官員,李建中過去曾為公務被罰款,這件事洩露出來,因此降他為殿中丞之官,監在京榷易院。蘇易簡被皇帝重用,經常召他問話,曾說起四川的文人學士,談到李建中,宋太宗平時也了解李建中其人,於是任命他為昭文館直學士。李建中的父親名叫昭文,為避父諱,他誠懇辭去昭文館職務,改為集賢院學士。任職幾個月,外任為兩浙轉運副使,再升任主客員外郎,歷任河南府通判,曹、解、穎、蔡四州知州。景德年間,因他在外任官時間長久,晉升為金部員外郎。

許昌帖局部2

李建中性格恬靜,神情儒雅清秀,不熱心功名利祿,本已身居朝廷要職,卻三次要求外放閒差,做西京留司御史臺,人稱「李西臺」。他非常喜愛洛陽的風土人情,在洛陽建造起園林池塘,起名叫「靜居」。他喜愛作詩,每次出外遊山玩水,都題詩留念,自稱為巖夫民伯。朝廷給他加銜為司封員外郎、工部郎中。李建中擅長道家的修身養性之術,當時朝廷派官校定《道藏》,李建中就參預其事。又任太府寺判。大中祥符五年冬天,朝廷任命他為使臣,去泗州致祭,他攜帶皇帝所作的《汴水發願文》,在泗州設立道場,祭祀汴水之神。奉使回京,便一病不超,第二年去世,享年69歲。李建中好古勤學,收藏了大量的古器物和名畫。有著作文集三十卷。

李建中存世詩歌有20餘首,有多首是寫洛陽的。有一首名為《題洛陽華嚴院楊少師書壁後》,詩云:「杉松倒澗雪霜幹,屋壁麝煤風雨寒:我亦平生有書癖,一回入寺一回看。」從中可知他對五代時期書家楊凝式的鐘愛。

與司封詩翰1

與司封詩翰2

去唐未遠,典型猶存

李建中是宋初無人敢望其項背的書法名家。宋代失長文在《續書斷》裡說他「尤善筆札,草、隸、篆、籀、八分皆工,真、行尤精,士大夫爭藏去以楷法」。並列其書為「能品」。曾經用科斗書體本寫郭忠恕《汗簡集》以獻,得到皇帝的褒美。他的真行書寫得較有特色,筆畫遒勁淳厚,結構雍容,仍有較濃的唐人風韻。李建中一生經歷了動蕩的五代和北宋前期,在書法史上是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宋歐陽修《集古錄》云:「五代之際,有楊少師,建隆以後,稱李西臺,二人筆法不同,而書名為一世之絕。」元趙孟說:「西臺書法去唐未遠,猶有唐人餘風。」

與齊古同年帖(清.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1

李建中的真行書最主要的特點是肥厚,這種書風反映了他所生活的時代及個人的性格特徵。李建中的書法源出於二王,而得力於唐人。《震澤集》說:「清麗圓熟,姿態橫生,可謂深得二王筆法者。」《書史會要》也說:「觀其字體初效王羲之,而氣格不減徐浩。」明人曾評其書云:「古今書法,魏有鍾無常,晉有王逸少,唐則歐、虞、顏、柳,前後相望。今觀諸家之書,皆瀟灑出塵,應規人矩。中間顏氏、柳氏,雖有肥濁瘦硬不同,然各得字之精妙,有未易以聲音笑貌及之也。下則宋西臺李建中,其書法盡得古人之妙,故能風軌魏晉,掃湔塵俗。」(《土母帖》跋)元代吳師道有段精彩論述,說:「唐詩文體凡屢變,晚季遂不逮。惟書才迄三百年,猶有貞觀、永徽以來風骨氣韻,李西臺雖在宋初,實唐人書法之終也。」(《佩文齋書畫譜》)

2

北宋初期書法不像唐代初期那樣,一味尊王。他們有了比唐初期更優越的取法資源,尤其是中唐以後顏真卿書法成就的巨大影響,使宋人有有了對王書之外的選擇。書法審美觀念多承襲中唐以后豐肥為美的思路。李建中經歷了五代到宋的歷史變遷,對魏晉及唐代的書法風格有自己的審視,在汲取中唐以後的新風尚的同時,更是深知晉人的蘊藉之美乃士林之風的精神所在。所以他的書法既有中唐之氣骨碩壯,又之有晉人之神秀,成為繼五代楊凝式之後,引領宋初書風走向復歸晉人方向的重要人物,這一理念的影響至蔡襄己見其效。自此,宋人開拓了以已意與晉、唐人書,渾融一體、以意趣為尚的審美新境界,並導致蘇軾、黃庭堅反叛傳統、自立新風的書壇巨擘的誕生。尚意理念結出碩果,而李建中自有其先驅之功。歷代評其書法看法不一,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云:「西臺本學王大令書,而拘攣若此,猶韓非之學黃老、李斯之師荀卿也。然觀筆勢尚有先賢風氣,固自佳。」趙構《翰墨林》云:「本朝承五季之後,無復字畫可稱,李建中字形瘦健,如得時譽,猶恨絕無秀異。」宋黃庭堅云:「西臺出群拔萃,肥而不剩肉,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者也。」還說:「建中如講僧參禪。其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律。」(《山谷集》)蘇軾是矛盾交加:「建中書雖可愛,終可鄙,終不可棄。」

3

李建中的書法,在當時就頗受人們推賞。像趙大年這樣的宋朝宗室,又是藝術修養極高的人,對李建中書法也稱頌備至。《式古堂書畫匯考》卷九載:「國初五代無能書者,唯西臺一人而己,信為奇蹟耳。」這是把他當作國初的書壇領袖了。李建中書法用筆在唐人中多得歐陽詢的筆意,並能避瘦而趨於肥厚。他很欽佩五代楊凝式的書藝,從他的作品裡,能容易找到楊凝式的痕跡。清代顧復在《平生壯觀》裡說:「宋世極推重李西臺書,山谷(黃庭堅)比之顏魯公(真卿)、楊少師(凝式)。以其去唐未遠,典型猶存焉。」有人認為李建中的字存有「肥而俗」之病。不過,也有人對此說並不認同。蘇東坡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4

李建中的傳世之作不多。《式古堂書畫匯考》裡所記有《苕溪唐氏易安室所藏六帖》:《土母帖》、《同年帖》、《貴宅帖》、《屯田帖》、《左右帖》、《齊左帖》。這六帖均為李建中所書的信札,都是不可多得的墨跡精品。六帖清初時被拆散,後三帖的墨跡已佚。石刻有翻刻《嶧山碑》、《千字文》、《許昌帖》、《與司封詩翰》等傳世。《土母帖》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同年帖》《貴宅帖》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5

天下第十行書

《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的代表作。被稱為天下第十行書。10行,共104字。文:「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歷頭,賢郎未檢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諮。孫號西行少車,今有舊車,如到彼不用,可貨卻也。」字的結體緊密而修長,用筆沉著而豐腴。雖寫的是行書,但起筆、收筆處仍見嚴謹的楷法筆意,可看出不少唐人書法的特質。此外,由於尺牘內提及「新安門」,地近洛陽,可以推測這是李建中晚年居住在洛陽時所寫。

這是李建中有世墨跡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因此也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這件作品氣度閒雅。技巧精警,筆畫粗細交叉恰到好處,枯筆運用自然不故作姿態;特別是一些書法結構的處理光華照人、神採奕奕,顯示出得心應手的嫻熟功力。如第一行的「土母今」三字各有奇趣而又氣勢連貫,「母」字長橫細勁,更是強筋健骨,動感極強。又比如第五行「根本未分」四字,隨手拈來,涉筆成趣。第六行「商量」二字取勢歌側,揖讓得法,下一「耳」字長筆拖出,既畫出了較大的空間以更好地顯示出懸針筆畫露鋒之美,又造成了結構上的松與緊的對比,與後「見」字有意緊縮恰成呼應。在全篇中有點睛之妙。少數字用草法,用筆中鋒,行筆沉著穩重,法度嚴謹,深得歐書神韻。凡此種種,都反映出作者那寓有意於無意之中的深湛素養。

《土母帖》紙本行書 31.3×44.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土母帖》在章法上也甚有特色。比較典型的是把字距拉開,造成寬闊的結構生存空間,這種處理與楊凝式存世名作《韭花帖》有相通之處。其效果是清新而有濃鬱的書卷氣息,氣格高雅、雍容大度。《土母帖》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上面留下了李建中的花押署名「刃」。宋人盛行花押之風,但這是北宋中葉以後的事。早期的李建中卻有如此的花押署名,這實在很值得注意。同樣的押書也見於《貴宅帖》《齊與帖》,可知並不是一般的心血來潮。

《土母帖》與《同年帖》,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中。

《同年帖》,15行,134字,又稱《金部帖》、《披風帖》。釋文:「金部同年,載喜披風,甚慰私抱,殊為款曲。旋值睽離,必然來晨朝車行邁,適蒙示翰,愈傷老懷,惟冀保愛也。萬萬,不勝消黯。見(現)女夫劉仲謨秀才並第二兒子在東京,相次發書去。如有事,希圖庇也。建中簡上,金部同年,9月16日。《湯世帖》碑文三道,略表西京之物也。《懷湘南》拙詩,附上同院劉學士騭。同年邵兵部,希差人通達,或與面聞也。建中又白。」 這是李建中寫給「金部同年」的一封信,主要是託他照顧在東京汴梁的女婿劉仲謨與其次子李周士。「金部」屬戶部,「同年」是指同榜科舉者。李建中也曾在金部供職,而此時正在西京洛陽作官,所以帖中說「略表西京之物」。應是景德至大中祥符初年所寫。帖後又駙書《懷湘南詩》。此帖書法用筆蒼老圓厚,形體緊結取斂勢,圓轉飄逸。

《貴宅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冊頁,縱31cm,橫27.5cm,行書,9 行140字

《貴宅帖》,9行140字。「諮」同諮,是公文的一種。宋代百官有事申述,皆用「狀」,唯學士院用諮報,由當值學士一人押字。《貴宅帖》就是這樣一篇諮文。帖中有:「昨東封」等語,當是指大中祥符元年(1008)真宗趙恆封祀泰山事,可知此帖也是李建中晚年所寫,書法沉著樸厚,有唐人遺意。《貴宅帖》字形講究壓縮。極少出現長線條的使轉筆畫,用筆較多地使用了提按技巧。在書法用筆諸動作中,提按動作是最富於節奏感又最有彈性的技巧之一。恰到好處地運用它,往往可以在點、線之中造成許多輕重有序的尖筆,這些尖筆存在於李建中的濃墨之中,猶如一個個骨骼,撐起了線條的重量,保證了線條的力度,使之不會淪於肥軟。帖後有明代劉日升七言詩題:「鐘王書法久寂寞,群議紛紛迷後學,西臺遺蹟世應稀,見此令人重驚愕。」,稱建中書有鍾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後學者效法。

相關焦點

  • 《天下十大行書》第十:李建中《土母帖》
    《天下十大行書》第十:李建中《土母帖》。《土母帖》,行書,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104字,藏臺北故宮。李建中一生經歷了五代、宋初。五代書家楊凝式和宋初李建中,是唐之後紛亂到北宋之間。所以在這個「十大行書榜」,就有《天下十大行書》第五:楊凝式《韭花帖》。在這個十大行書的榜單,李建中和楊凝式成了晉唐到宋的紐帶。這個我是存疑的,晉唐王羲之《蘭亭集序》。楊凝式和李建中到底有多麼傳承晉唐,那麼再看黃庭堅《松風閣》。
  • 李建中《同年帖》,如世間美女,豐肌而神氣清秀
    李建中是北宋書法家,被人稱「李西臺」。流傳至今的李建中書法墨跡比較少。 李建中書得歐陽詢法,遒勁淳厚。行筆尤工,多構新體;草隸篆籀亦妙,人多以為楷模。 擅草、隸、篆、籀、八分等書體,多構新體,師法顏真卿及魏晉書風。
  • 禪樂 |《雲鶴》縹緲空靈,不染塵俗
    曲調與聲音結合了魏晉人士的縹緲與高原的蒼茫有力,不染塵俗。 如雲鶴遊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去知坐忘,心無掛礙。自然萬物,以色相呈;清靜法身,見色明心。
  • 李建中《貴宅帖》冊頁,風骨俊整,骨肉停勻
    李建中《貴宅帖》行書冊頁,縱31cm,橫27.5cm,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李建中64歲時所作,書風沉著樸厚,具其所特有的「風骨俊整,骨肉停勻」的藝術美感。帖後明代劉日升七言詩題,稱建中書有鍾(繇)、王(羲之)法度,足以令後學者效法。
  • 二流書家李建中,卻作天下第十行書《土母帖》,法度嚴謹功力嫻熟
    導語:李建中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只能算二流書家,但在宋初卻號「第一手」。其書法呈現出肥瘦得中、不溫不火、清雅宜人等特點。李建中,幼年好學,14 歲父卒,家道中落。父親名昭文,史傳上沒有什麼記載,而祖父為前蜀功臣李稠,為王建開國立下汗馬功勞。曾祖父李逢在唐朝官至左衛兵曹軍,也是一名武官。由此看出,李建中乃不折不扣的將門之後。李建中21歲的由蜀入宋,39歲中進士甲科,解褐大理評事、通判郢州,開始步入政壇,施展其政治上的抱負。
  •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宋書法賞析》第4講——李建中《土母帖》
    清麗圓熟、姿態橫生——李建中《土母帖》 李建中(945-1013),字得中,自號巖夫民伯。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其祖父是前蜀王建的重臣。宋太祖趙匡胤滅蜀時,他與母親一起逃難至河南洛陽。太平興國八年(983)進士甲科。
  • 力爭史上最全|李建中《土母帖書法全集》1.0版|已收錄3篇
    《書法全集》 李建中《土母帖》行書墨跡,十大行書之一。後有蕭引高、王嚴實、王稱等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帖是傳世的《西臺六帖》之一。此帖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結構淳厚謹嚴,論者認為此帖清麗圓熟,恣態橫生,深得「二王」筆法。
  • 李建中《土母帖》,十大行書名帖之一+行書《貴宅帖》
    大中祥符六年李建中去世,終年69歲。《土母帖》,行書,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是新安缺門所出者,復未知何所用,望批示。春冬衣歷頭,賢郎未檢到,其宅地基,尹家者,根本未分明,難商量耳。見別訪尋穩便者,若有成見宅子又如何?細希示及諮。
  • 李建中《土母帖》墨跡,用筆沉穩,法度謹嚴,有歐陽率更神韻
    書法密碼微店 李建中墨跡傳世很少,《土母帖》是李建中存世墨跡中最典型、最循規蹈矩的,因此也是最能見出他那深湛的書法功力的神品,所以此帖頗為後世珍重。
  • 《廣陵散》:一腔魏晉風骨,一次生死抉擇
    今天想給你們推薦的是一場有風度和風骨的演出——再現「竹林七賢」等魏晉士人群體的原創話劇《廣陵散》!怎麼樣?心動的話,快往下看吧。魏晉時期,一群士人聚集山陽,他們寄寓山水,才情四溢而又任性狷狂,因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下喝酒、縱歌,史稱「竹林七賢」。他們是:關於他們的故事和傳說,一直廣為流傳。
  • 豫劇《包青天》漯河市豫劇團 李建中 李金慧 楊文麗主演
    「豫中南一聲雷」李建中 飾演 包拯
  • 李建中:省安委會對近期安全生產工作進行再部署
    副省長、省安委會副主任李建中出席會議並講話。
  • 漢服形制科普:「魏晉之風」≠「魏晉風」?一字之差區別太大!
    比如多年以前,風靡一時的魏晉風,就是一種錯誤的形制啦。正確的漢服形制應該是晉制漢服才對。提到魏晉風的時候,大家就很容易將魏晉風認為成「魏晉之風」。其實,這兩者之間的區別還是很大的哦!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什麼是「魏晉風」,什麼是「魏晉之風」吧!希望看完這些之後,大家就能夠分清它們哦!魏晉風的範圍極其廣泛。
  • 什麼是魏晉風骨?
    魏晉風度不過是一種懦夫的避世之策,不要責怪,但也不需要拔高。螻蟻尚且偷生,魏晉這些文人士大夫想活命是很正常的。(1)亂世與奇人魏晉時代是一個很混亂的時代,有三國在前,有五胡亂華在後,可以說是中國史上一段血腥時代,是不折不扣的大亂世。
  • 魏晉文人為何嗜酒如命?來談談魏晉酒文化的文化內核
    一、魏晉酒文化產生的歷史原因。   1.  二、魏晉酒文化的文化內核——魏晉風度。   簡單來說,魏晉風度就是文人雅士通過飲酒作樂等放蕩不羈的日常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灑脫超然、率真任性的精神風格和言談舉止。
  • 魏晉,詠懷.
    一個印象:魏晉風度。一群印象:魏晉名士。 很鮮活,真實,直樸,很像活生生的人。整部《世說新語》,真像一幅群畫像。很立體,直觀可感。阮籍、嵇康、向秀、劉伶、王氏家族、謝氏家族……全都是活的。
  • 鄭麗霞 | 京派散文與「魏晉風度」
    「魏晉風度」深深影響和滋養著京派散文創作。一、京派散文接續了魏晉「酒神」精神,塑造出醉酒的「陶淵明」與「放誕者」形象。二、京派散文引入六朝志怪「求仙」題材,表達了對現實的諷喻以及生命的焦慮。三、如同魏晉人士對人間萬物的情深以及追求萬物的「美」,京派散文家亦具有「深情」和「唯美」的生命追求。四、受魏晉禪宗「頓悟說」的影響,京派散文多書寫「瞬刻永恆」的場景畫面和哲思感悟。
  • 是什麼造就了「真正」的魏晉狂士?
    所謂的魏晉風度分為好幾個階段,大體而言,似乎是一個發展到成熟再到糾正的過程。這時的魏晉風度其實還只是個萌芽階段,後人總結以魏晉風度為開端的儒道互補的士大夫精神,對於整個中國歷史上的知識分子起到了一個本質上的提升。那魏晉風度的萌芽大概就是建安七子開始對漢代以儒家經學為統治根本的衝擊,建安七子已經開始從儒家士子轉變為清客,連作為儒家孔夫子傳承者孔融也多有驚世駭俗的言論流傳於世,但是此時"七子"的創作雖然風格不同,可大都還是積極、健康的內容佔著主導地位。
  • 魏晉美男們
    而巧合的是,故事發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個看臉的時代,難道是導演有意為之?盤點一下古代四大美男,宋玉、潘安、衛玠和高長恭,除了宋玉之外,好像都生在這個時代。可為什麼是魏晉南北朝呢?     談論帥哥終歸是件快樂的事,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帥哥還有很多,而他們的軼事又更為有趣了。     先說說「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嵇康精通文學、玄學和音樂,又生得英俊瀟灑,他的好朋友山濤曾稱讚他「站時如孤松獨立;醉時似玉山將崩」。而他的哥哥嵇喜誇耀他是「正爾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