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為了中國芯能夠崛起,國內眾多的企業、眾多的有識之士,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大名鼎鼎如倪光南院士,時至今日依然在為中國芯崛起而奔走,還有像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等等。
但真要說起來,從對整個中國芯的貢獻來看,我認為張汝京博士,或許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
為何說他才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呢?有兩大典型事例可以說明,第一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首家晶片代工企業,它就是中芯國際。第二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它就是上海新昇。
先說中芯國際,在2000年張汝京創辦的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後,本來財務自由的他完全可以退休了,但他覺得有責任提升大陸的半導體水平,於是帶著太太孩子來到了中國大陸,並邀請了很多他在德州儀器TI、臺灣工作時的同來來大陸創業,最後創辦了中芯國際。
要知道到中國來創辦一家晶片代工廠,需要什麼樣的勇氣和壓力,畢竟美國打壓,國內的基礎太弱,設備全部靠進口,要找美國拿出口許可證,還要巨大的投資。但他頂住壓力,中芯國際成功了,如今是中國最強的晶片製造企業,實現了14nm技術,全球排第5,未來前期無限。
只是讓人意外的是,後來臺積電施壓,張汝京博士退出中芯國際,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算是悲情人物。
而在離開中芯國際之後,在2014年,張汝京已經66歲了,又創辦了上海新昇,這是大陸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打破了國外對12寸晶圓的壟斷。
什麼叫做晶圓,可能有些人不清楚,就是把沙子變成可製作晶片的原材料,需要9個9以上純度的矽片,並且是打磨好的圓盤一樣的東西,所以稱之為晶圓。
目前國際主流是12寸的晶圓,因為一般情況下,晶片製程越小,晶圓的尺寸就越大,這樣成本越低,而14nm或以下的晶片,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來生產的,目前12寸的晶圓在市場上的比例高達65%左右。
而張汝京創辦上海新昇時,遇到的困難也是非常多的,但張汝京靠自己在業界地位和號召力,硬是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人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大陸在技術和人才上的不足,最終實現了量產。
可是搞笑的是,最終張汝京博士也離開了上海新昇,原因在於上海新昇量產較慢,投資方覺得賺錢太慢了,所以把他逼走了。
而在2018年,70歲的張汝京又轉戰青島,創立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可以說他真的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了,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