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創辦大陸首家晶片代工廠,唯一12寸晶圓廠

2020-12-21 只說數碼科技

眾所周知,為了中國芯能夠崛起,國內眾多的企業、眾多的有識之士,都貢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大名鼎鼎如倪光南院士,時至今日依然在為中國芯崛起而奔走,還有像華為海思總裁何庭波等等。

但真要說起來,從對整個中國芯的貢獻來看,我認為張汝京博士,或許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

為何說他才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呢?有兩大典型事例可以說明,第一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首家晶片代工企業,它就是中芯國際。第二是他創辦了中國大陸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它就是上海新昇。

先說中芯國際,在2000年張汝京創辦的世大被臺積電收購後,本來財務自由的他完全可以退休了,但他覺得有責任提升大陸的半導體水平,於是帶著太太孩子來到了中國大陸,並邀請了很多他在德州儀器TI、臺灣工作時的同來來大陸創業,最後創辦了中芯國際。

要知道到中國來創辦一家晶片代工廠,需要什麼樣的勇氣和壓力,畢竟美國打壓,國內的基礎太弱,設備全部靠進口,要找美國拿出口許可證,還要巨大的投資。但他頂住壓力,中芯國際成功了,如今是中國最強的晶片製造企業,實現了14nm技術,全球排第5,未來前期無限。

只是讓人意外的是,後來臺積電施壓,張汝京博士退出中芯國際,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企業,算是悲情人物。

而在離開中芯國際之後,在2014年,張汝京已經66歲了,又創辦了上海新昇,這是大陸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12寸晶圓廠,打破了國外對12寸晶圓的壟斷。

什麼叫做晶圓,可能有些人不清楚,就是把沙子變成可製作晶片的原材料,需要9個9以上純度的矽片,並且是打磨好的圓盤一樣的東西,所以稱之為晶圓。

目前國際主流是12寸的晶圓,因為一般情況下,晶片製程越小,晶圓的尺寸就越大,這樣成本越低,而14nm或以下的晶片,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來生產的,目前12寸的晶圓在市場上的比例高達65%左右。

而張汝京創辦上海新昇時,遇到的困難也是非常多的,但張汝京靠自己在業界地位和號召力,硬是從國外引進了很多人才,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國大陸在技術和人才上的不足,最終實現了量產。

可是搞笑的是,最終張汝京博士也離開了上海新昇,原因在於上海新昇量產較慢,投資方覺得賺錢太慢了,所以把他逼走了。

而在2018年,70歲的張汝京又轉戰青島,創立國內第一家CIDM模式的半導體公司芯恩半導體,可以說他真的是對中國芯貢獻最大的人了,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中芯對比臺積電:中芯8寸晶圓產能全球最高,臺積電12寸最高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全球最強的晶片代工廠,目前拿下了全球55%+的晶片代工訂單,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的掌握的製造技術是5nm。而中芯國際則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在全球範圍內雖然只有5%左右的份額,但也排名全球第5名,目前掌握的製造技術是14nm。關於臺積電、中芯這兩企業,網上有很多的對比,比如市值、營收、利潤、工藝等等。
  • 中芯的8英寸晶圓產能是世界最高的而臺積電的12英寸產能是最高的
    眾所周知,臺積電是世界上最強的晶片代工廠,贏得了世界晶片代工廠訂單的55%+。也是全球市值最高的晶片企業,目前製造技術5nm。另一方面,中芯是中國大陸最強的晶片代工企業,全球份額只有5%左右,但也是世界第五,製造技術14nm。臺積電和中芯在網上有很多比較,比如市值、營收、利潤、技術等等。其實一句籠統的話就可以概括兩者的區別,就是臺積電主要靠先進技術賺錢。目前,7納米、16納米和5納米技術是中芯賺錢的三駕馬車,佔其收入的60%以上。
  • 8寸晶圓廠老兵不死,馬來西亞Silterra重現生機!
    隨著市場對8寸晶圓廠的需求捲土重來,讓馬國當地的半導體業者見到了成長的機會。諸如X-Fab以及Silterra等馬來西亞自家的晶圓廠以其現有的8寸晶圓產能,具備充分利用這一市場需求的優勢。 根據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指出,2020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預估將成長5.1%至4,331億美元(2019年銷售為4,123億美元),2021年則將成長8.4%。
  • 成熟的8寸晶圓供應緊張,先進的12寸晶片,卻又沒那麼緊張?
    最近到處都是8寸晶圓缺貨的消息,臺媒甚至報導稱為了賣個好價格,某老牌晶圓廠,甚至把8寸晶圓按片賣,漲價幅度最高達50%,還很多IC廠搶著下單。事實上我們知道28nm以下的晶片製造都是採用12寸的晶圓了,只有成熟工藝的晶片,比如28nm以上的晶片,才使用8寸晶圓。按2019年的數據,全球的晶圓出貨中,12寸以上的晶圓佔比高達67%,而8寸的晶圓大約在20%左右,此外還有一些6寸的、4寸的晶圓也有少量銷售。
  • 「晶片教父」張忠謀一手創辦的臺積電有多牛
    近期,「美國對華為制裁升級」一事持續發酵,臺積電作為華為的晶片代工廠也頻頻出現在大家的視野。臺積電可不同於我們平日裡所說的「代工廠」,它作為全球第一大晶圓代工廠,更是稱霸全球的半導體企業。華為麒麟晶片、蘋果A系列晶片,高通晶片等,都是由臺積電來生產,所佔的全球市場份額高達52.7%,它在全球晶片代工領域可謂獨樹一幟。並且在2017年,臺積電市值趕超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半導體企業。而他的創辦人——張忠謀也被臺灣人尊稱為「半導體教父」,甚至被國際媒體稱為「一個讓對手發抖的人」。
  • 8寸晶圓產能擠爆,2021年LDDI供應更緊張
    反觀上遊供應端8吋晶圓受到其他高毛利晶片的產能排擠影響,導致LDDI的供需比由2019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1.7%,呈現供給緊縮態勢。另一方面,TrendForce分析師Jeff Yang表示,LDDI市場一直呈現價格上漲的趨勢,這是確保2020供應增加的前提。由於上遊和下遊半導體供應鏈的發展,2020的兩個季度中LDDI價格環比上漲20-30%。
  • 為什麼7nm、5nm的晶片用12寸的晶圓?一塊晶圓可生產多少晶片?
    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12英寸晶圓的出貨面積佔全部半導體矽片出貨面積的65左右。8英寸的佔20%左右,其它的主要是更小尺寸的晶圓片了。另外從實際來看,14nm以下的晶片,像7nm、5nm的晶片全是用12英寸的晶圓製作的,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三大晶圓廠營運現狀剖析
    武漢肺炎爆發導致封城的政策已將近一周,晶片產業開始聚焦在武漢三大晶圓廠長江存儲、武漢新芯、武漢弘芯的運營和出貨狀況,是否因疫情而中斷工廠運營?晶片能否能運出武漢抵達下遊封裝廠?然後再運往客戶端。長江存儲和武漢新芯在疫情籠罩下,眼前的狀況和因應措施,牽動著當今全球最缺貨的三大晶片3D NAND、NOR Flash、CIS 的供給狀況。
  • 8寸晶圓按片賣,不被看好的國產成熟晶片工藝,反而供不應求了?
    比如1980 年代以 4 英寸矽片為主流,1990 年代是 6 英寸佔主流,2000 年代 8 英寸佔主流,到2019年,12寸晶圓出貨量佔到了67%了。
  • 華邦電正式宣布新建12寸晶圓廠!
    半導體DRAM大廠華邦電子,正式宣布將在臺灣南科高雄園區,設立12寸晶圓廠,總投資金額高達新臺幣3350億元(734億人民幣),比鴻海美國投資案新臺幣
  • ...SEMI:12英寸晶圓廠投資激增,中國產能在全球佔比將迅速上升
    【芯視野】FPGA「易幟」之後2.SEMI:12英寸晶圓廠投資激增,中國產能在全球佔比將迅速上升3.華為助攻,SK海力士第三季度淨利潤飆升118%4.外媒:中國大陸到2030年將成世界上最大半導體產地5.摩根史坦利:國巨擴產不會使被動組件供過於求6.高通、博通等公司推動 臺積電28nm產能罕見滿載7.晶片製造從歐美轉向亞洲
  • 8寸晶圓代工報價明年飆4成!晶圓封測IC設計同步瘋漲
    微信公眾號:芯世相(ID:xinpianlaosiji) 繼8寸晶圓產能緊缺漲價、半導體元器件上漲、覆銅板等原材料上漲後,由晶圓緊缺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繼續傳導至封測領域:受產能緊缺和原材料上漲影響,封測廠第四季已經陸續針對新訂單調漲價格20
  • 聯電8吋晶圓廠跳電事故,逾10萬片晶圓受影響
    1月10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晶圓代工廠聯電位於竹科力行路的8AB、8C、8D 廠,於昨日(1月9日)下午發生跳電事故。劉啟東表示,受停電波及的8A及8B廠約佔聯電八寸晶圓的產能一半,懷疑是零件故障導致,確實原因仍待進一步調查,目前仍然是以備用發電系統供電中。 至於對營運的影響,他說,聯電8A和8B廠約佔聯電八寸晶圓廠產能的一半。
  • 鴻海半導體布局:鎖定IC、製程設計 「不會做晶圓廠」
    鴻海董事候選人暨S次集團總經理劉揚偉指出「鴻海絕對不會做晶圓廠」,集團半導體布局會朝向IC設計、製程設計發展。
  • 中芯國際聯手大基金 A股受益名單梳理
    中芯國際大動作,聯手大基金 A股受益名單梳理) 日前,中芯國際又來一項大動作,聯合大基金二期狂砸500億元投建12寸晶圓製造。
  • 從數據看中國半導體在全球版圖中的位置
    非常明顯的可以看出來,中國大陸的晶片發展勢頭是最猛的,下圖可以看的非常明顯,2019年相比2018年的銷售額增速,中國大陸是增長10%,是唯一增長的,其他主要區域的晶片公司銷售額都是負增長。看完了晶片公司的市場份額,接下來我們看半導體製造,這是目前我國在半導體領域最大的短板,也是目前被卡脖子的主要領域。用下圖會比較清楚,下圖是2019年12月全球半導體製造廠的晶圓產能排名,包括了IDM廠和純代工廠,是按照8寸晶圓折算。
  • 「芯視野」8英寸晶圓代工江湖「告急」(上)
    而這種國產替代的量是大為可觀的,比如手機、平板、可穿戴設備等等,因而導致晶片代工需求大增。從市場來看,受益於物聯網、汽車電子的快速發展,MCU、電源管理 IC、MOSFET、傳感器、射頻晶片等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東興證券研究所分析指出,這些產品大多採用成熟工藝,即8 英寸矽片,汽車、移動終端及可穿戴設備中超過70%的晶片是在不大於8英寸的晶圓上製造的。
  • 臺積大突破2納米超進度;代工廠積極布局非中國大陸產能
    1.擔憂中芯被制裁?傳大陸晶圓廠被要求優先供應大陸IC設計客戶產能2.狠甩三星!傳大陸晶圓廠被要求優先供應大陸IC設計客戶產能集微網綜合報導,臺媒消息稱,因中芯國際或面臨美國制裁的傳聞,大陸境內的晶圓代工廠被政府要求優先供應大陸IC設計公司的產能,以便提前儲備晶片庫存。大陸晶圓廠因此產能全開,甚至出現「抱現金加價要產能」的現象,並蔓延至臺灣臺積電、聯電、世界先進等。
  • 中芯國際擬合資投建新廠,首期76億美元聚焦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
    7 月 31 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其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籤署《合作框架協議》。根據協議,中芯國際與北京開發區管委會將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該合資企業將從事發展及運營聚焦於生產28納米及以上集成電路。該項目將分兩期建設,項目首期計劃最終達成每月約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產能,二期項目將根據客戶及市場需求適時啟動。
  • 深度:臺灣晶片代工雙雄25年恩仇錄
    (5)海外投資設廠:2000年初,聯電與日立合資成立一家12英寸晶圓廠Trecenti,由聯電持股40%,該廠在11月試產出全球第一片12英寸晶圓。隨後聯電分別與德國英飛凌、美國AMD合資在新加坡建設12英寸晶圓廠。這些策略實施後,聯電的成長速度十分醒目。2000年,美國《BusinessWeek》公布根據成長率、獲利率排名的科技業百強排行榜,聯電位列臺灣第一、世界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