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在國內熱播,我看了頭兩集、分集劇情介紹以及有關劇情的討論。我注意到該電視劇激起了「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的爭議。我覺得這個問題本身是有問題的,原因如下:
第一,劇中的女主角顧佳雖然自稱「全職太太」,但實際上她和丈夫一起經營公司,她參與了公司的很多決定,因此她並不符合「全職太太」的定義。
英文文獻公認的對於全職媽媽(stay-at-home mothers)的定義是:全職(full-time)在家與孩子在一起,通常孩子還沒有到入學年齡。而顧佳一開始參與公司經營,之後自己創業,家裡有全職保姆,並不是全職媽媽或者全職太太。不知道是編劇和導演對於全職媽媽有誤解,還是故意想展示女主角顧佳性格方面存在的自我矮化。在劇中,她自我定位為「全職太太」,並且在家中也稱丈夫為「許總」是家庭的「一家之主」,暗含著在婚姻中女性的自我矮化。明明自己能力很強,卻要刻意去維護丈夫的自尊心,經常誇讚丈夫。類似女人不要太強勢、要給男人留面子、要顧及男性自尊的觀點,得到了不少人的擁護。有些女性也內化了這種觀點,使得自己的才華沒有得到應有的施展。
在霍赫希爾德的「the second shift」裡也有類似的發現,有的家庭實際上是「女主外、男主內」的分工模式,但為了保全男性尊嚴,以及維護傳統性別分工,刻意宣稱自己家是「男主外,女主內」。夫妻之間製造出的家庭神話(family myth)使得婚姻生活得以平穩地持續,但往往是女性對婚姻的維繫做出更多犧牲,這反映了男權社會對於女性的壓抑。
第二,「全職太太算不算獨立女性」的討論,其實還是建立在新自由主義的邏輯上,這帶來兩個問題,首先,強調人的「獨立」,忽視了人與人更多時候是互相依存的。
其次,僅僅把賺錢能力與是否獨立掛鈎,用金錢來衡量人的價值,也落入了新自由主義的陷阱。什麼是獨立?誰有資格來裁決什麼是獨立?依靠全職媽媽照顧家庭的、家務什麼都不會做的男性,是「獨立男性」嗎?沒有女人的照料就沒法好好生活的男人,在我看來也不能算獨立男性。
像顧佳這樣的事業家庭兩手抓的女性,在大城市非常常見。在上海,絕大多數已生育的育齡女性都有工作。陳蓉在上海的調研發現,二孩媽媽中,僅有11.5%的女性沒有收入,上海女性的就業率位於世界前列。
相比之下,瑞典被認為是女性就業率最高的國家之一,超過70%的已育婦女有工作。這與0~3歲託育機構全面覆蓋密不可分。在瑞典,85%的2歲幼兒在正規的託育機構裡託管。而在上海0~3歲嬰幼兒入託比例僅有12%。大量的照料重擔都落在祖輩和母親身上,而一旦祖輩,尤其是祖母和外祖母身體不佳,母親很可能既要照顧下一代,又要照顧上一代。
我們研究(編者註:關於《二孩媽媽的職業發展軌跡》研究,訪談了26位上海二孩媽媽)的被訪者之一小辰就是因為自己母親生病,無法幫忙帶孩子,而辭職做了「全職媽媽」。當問及「你從全職工作到成為全職媽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嗎?」她說:「心理準備蠻久,因為我知道上班要比在家裡輕鬆,真的是這樣,家裡主要還是精神上的,比如我媽這個禮拜要看病,要提前兩個禮拜預約啊,外婆什麼時候要看病啊,看的病也不止一個科室,就是要惦記的事情太多了,什麼時候要開家長會啦這些。這些我老公都不管的。」
小辰作為高學歷二孩媽媽,既要定期陪她母親和外婆去看病,又要照顧孩子,不得已辭去了穩定的工作。而她的丈夫每天在家打6、7個小時遊戲,不做家務,也很少參與育兒。小辰提到:「其實做家務這種最累的不是體力上的,而是你腦子裡會一直有一個鍾,幾點要幹嘛,這個一點都不能錯亂,精神上挺累的,但是在精神上他一點都沒有幫我分擔。」
小辰的敘述反映了認知勞動對人造成的精神負擔。雖然自稱「全職媽媽」,但小辰時不時會用自己的專業技術幫助丈夫一起工作,因此,和顧佳一樣,她也不算真正意義上的全職媽媽。小陳說她想過離婚,但只是想以此威脅丈夫,希望他多做家務,而不是真的想離婚。但是這樣的威脅效果有限。
「顧佳」們作為高學歷的、工作能力非常強的現代女性,是不是能挑戰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可以對丈夫的要求更高?一部好的電視劇不應該僅僅展現社會現實,而是應該讓角色能夠突破傳統,突破自我局限,讓觀眾有所反思。希望該電視劇的大結局能對性別平等有更多觀照,對現代女性如何打破困境有所啟示。
來源 / 中國婦女報
作者 / 沈洋(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朋友圈裡有態度
我關注 我贊同 我轉發
—THE END—
駐馬店婦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