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寒從腳下起。進入秋冬季,不少市民又開啟泡腳養生的模式。尤其是老年人若能養成睡前泡腳的習慣,不但有助於提高睡眠質量,還可幫助改善腳部的血液循環,驅除寒冷,促進代謝。若在泡腳的溫水中加適量艾葉或生薑,更有加強溫經散寒的作用。
現代醫學將腳視為人體的第二心臟,因為腳上有大量與腦和中樞神經緊密連接的神經末梢,當腳泡在適當的熱水中時,毛細血管會受到相應刺激,加速下身血液循環,以致平衡全身血液循環的回流;亦可刺激神經末梢,鎮靜大腦,加快入睡和促進熟睡。
01
四季泡腳功效不同
除了秋冬季之外,其他時節泡腳也是各有不同功效的。
春天是陽氣升發的關鍵時刻。嶺南的春季陰雨綿綿,身體易積聚水分,總是感覺身體重重的,這是體內溼氣重的一種表現。在春天泡腳時加入玫瑰花,有利於肝氣抒發,使人精神爽利。
夏季溼氣正當令,泡腳有助於祛除暑溼,預防熱傷風,讓人精神振奮,增進食慾,促進睡眠。在水中加入茯苓、荷葉,具有清熱、健脾、祛溼的功效。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觀念,夏天如果能堅持每天泡腳,對哮喘等疾病的治療也有一定的效果。
每個人無法避免春困秋乏,並且秋季容易引發秋季悲情症,出現心情失落、食欲不振、失眠等現象。秋天可以通過泡腳,提高睡眠質量、振奮精神,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抵抗力。在泡腳時加入桑葉、山藥,有益氣養陰,補脾肺腎,平抑肝陽,清肺潤燥的功效。
02
泡腳水裡加點「料」
1. 生薑驅風寒
取一大塊生薑,用刀拍扁或切片,再加一勺鹽煮開後泡腳。生薑屬於辛溫解表藥,有祛寒解表的作用。如果遇到外感風寒,怕冷怕風,周身肌肉酸痛,一般泡20分鐘左右,微微出汗即可。
2.桂皮溫腎陽
取桂皮15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桂皮在中醫上具有溫脾胃、暖肝腎、祛寒止痛、散瘀消腫作用,屬溫裡藥。可緩解腎病引起的浮腫。
3.紅花活血化瘀
取紅花10克,用沙鍋煎煮,然後將煎好的濃縮液去渣,倒進泡腳桶裡再加適量熱水。紅花,性辛,溫,歸心、肝經,具有活血通經、散淤止痛的作用。有關節痛、痛經的人可試試用紅花水泡腳。
4. 夜交藤助眠
取夜交藤50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夜交藤味甘、微苦,性平,歸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祛風、通絡的作用。《本草正義》記載其「治夜少安寐」。具有血虛、神不守舍等症狀的失眠患者可嘗試使用。燥狂,屬實火者慎用。
5. 五味子補腎寧心
取五味子20克,加水煮沸20分鐘後泡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歸肺、心、腎經。《本經》記載其「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常用五味子泡腳還能讓人心神安寧,調節神經功能,有利於人體臟腑平衡、調暢氣血、經絡通暢。
03
泡腳也是個技術活
1.水溫不宜過高,時間不能過長。水溫以40℃~45℃為宜,最好不要超過50℃。泡腳時間以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因為大汗傷陽,得不償失。
2.晚上7時~9時泡腳。此時為腎經氣血最衰弱的時候,足底血管會因為溫水的刺激而擴張,有利於活血,進而加速全身血液循環,達到滋養肝腎的目的。飯後半小時內不宜泡腳,會影響胃部血液的供給,導致消化不良。
3.泡腳最好選擇木桶。因為木桶的保溫效果比較好,降溫慢,並且木桶豎直高度高,可以泡到小腿以上,有更好的效果。銅盆等金屬盆中的化學成分不穩定,容易與中藥中的鞣酸發生反應,生成鞣酸鐵等有害物質,使藥物的療效大打折扣。
4.泡完之後記得按摩和保暖。趁著雙腳發熱好好按摩,再穿上保暖的襪子,喝一杯溫開水,促進新陳代謝,等全身熱度緩緩退去之後入睡,效果更好。
5.對症泡腳效果更好。在不清楚自身體質的情況下,最好用清水泡腳。若您打算用中藥泡腳防病保健,建議在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辨證開具泡腳處方,對症泡腳,才更科學有效。
6.可以用藥渣泡腳。口服中藥湯劑的患者,可以用煎藥時剩餘的藥渣泡腳。主要是因為內服的中藥就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辨證選方的,所以用藥渣泡腳也適宜。
04
六類人不適合泡腳
1.足部有皮膚病或破潰患者。
2.妊娠期、經期女性。
3.嚴重心腦血管病及腫瘤患者。
4.靜脈曲張、靜脈血栓、下肢動脈閉塞的患者。
5.嚴重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
6.嚴重貧血、體虛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