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成團前夕,上熱搜的卻是陳赫,他和蔡徐坤、李晨等一眾男星,將作為嘉賓降落在「姐姐」們的成團夜。這個消息驚動了原本已經意興闌珊的觀眾。
「姐姐」們一路努力奮爭贏得的這點關注度,憑什麼讓這些「哥哥弟弟」來摘桃?這是打算讓這些女明星集體當「扶弟魔」,名副其實地當為兄弟們無私奉獻的「姐姐」?
女觀眾早就說了,男性才是「姐姐」們的驚濤駭浪。
事實上,對陳赫們的憤怒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標榜為30+女性發聲的節目,一路在荒腔走板的路上狂奔。從萬眾矚目到波瀾不興,並沒有太多過渡,它的先天不足,讓觀眾只能短暫地愛它一下。
還記得第一期節目最觸動人心的是什麼?是不懼年齡。在這個節目之前,女明星的年齡幾度成為熱點話題,被人嚴苛地評頭論足。工作機會變少,只能去演惡婆婆或是碎嘴的媽媽,這些其實也是普通女性的痛點。
▲ 《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口號以「不懼年齡」為核心
30個30+的女星一亮相,讓人心潮澎湃。30歲的女人不是豆腐渣,50歲的女人也可以絕代風華,當時最熱的一條評論是:「看到她們,我就不怕老了」。這些「姐姐」像是做了個示範,展示出30+的女性,依然有無限可能。
但隨著節目的推進,你會發現,能夠乘風破浪的,仍是那些千方百計要抹殺歲月痕跡的姐姐。或是天賦異稟,或是後天加工,總之,50+也必須看上去像20+,否則很快會被淘汰。
比如陳松伶,她的人生最符合「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定位。韶華極盛時,是「清純」女星的代表,後來遭遇背叛、疾病、貧窮,最終置之死地而後生。雖然不復有苗條的身姿和無辜的眼神,但她的專業更加嫻熟,活得更加從容篤定,她找到了她自己。
▲ 陳松伶在一公後遭淘汰
這是真正的「姐姐」樣本,有閱歷的人能懂得她的珍貴,但關於她的一切不夠爽,不夠有觀賞性,「浪花」們對她顯然沒有興趣,陳松伶成為最早出局的那一批。
剔除了陳松伶和鍾麗緹之後,剩下的「姐姐」一個比一個瘦。金莎參加節目還帶了個秤稱她那坨小沙拉,顏怡顏悅這對脫口秀姐妹花說,沒看出來那是沙拉,還以為是榨菜。在百度百科上,你都找不出金莎出生於哪一年,減齡的齊劉海是她的出場標配。
不能怪金莎,社會環境就是這樣,發胖意味著缺乏節制或者新陳代謝變緩,意味著衰老。儘管這是非常正常的生理現象,但在這個嘴上說著「不懼年齡」,實際上對年齡怕得要死的節目裡,是絕對不被允許的。
▲ 五公過後,「張雨綺身材」上了熱搜
不但外表上不能像「姐姐」,體能上也要違背自然規律地與妹妹們等量齊觀。所有的表演都是載歌載舞,難度越高的舞蹈,越受「姐姐」們歡迎。有意境的慢歌,比如《花樣年華》《這是因為我們能感到疼痛》,即便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動到淚目,卻無法打動現場90後浪花們的心,也就意味著被淘汰。
所以你會看到寧靜咬牙硬撐,伊能靜因為「歲數大了」一次次地表示不自信,更有甚者,如萬茜在手臂粉碎性骨折之後,躺在病床上還在練習舞蹈,在排練現場更是忍著劇痛堅持,被張雨綺指出:「你看她臉色都蠟黃了」。
確實很悲壯,但也很悲情。看到她們,是不是想到現實中不再年輕的自己,要想在這世間有一席之地,就得不知疲憊地拼到極限,像《三十而已》裡的顧佳那樣周全?
在這種比拼中,年齡不是財富,是實打實的負資產,只有原始生命力才是有價值的。那麼為什麼不找30個年輕小姑娘參加節目,偏偏折騰「姐姐們」?是嫌女人的壓力還不夠大嗎?還是覺得「姐姐」們使出全部剩勇餘力更好看?
一開始你興奮地以為「我可以」,漸漸發現「我不可以」。「姐姐」們的光鮮明豔是以心理和身體雙重的過度消耗換來的。節目若是有良心,就應該在屏幕上打一行溫馨提示:「節目效果,請勿模仿」。
▲ 寧靜在參加浪姐後爆瘦,網友直呼心疼
30+姐姐組成的女團不應該是這樣的,寧靜、阿朵和袁詠琳合唱的那首《蘭花草》才是正確示範:舞蹈難度不是特別大,歌喉也不見得就是最好,但你能從歌聲裡聽出豪情。這才是30+女性該有的核心競爭力。但為什麼,這樣的歌后來就銷聲匿跡,大家都在舞臺上比誰的舞蹈更難更炸了呢?
年齡優勢變得很明顯,每個隊長都更歡迎李斯丹妮、王霏霏、孟佳這樣擅長跳舞的妙齡女郎。李斯丹妮她們確實很可愛很有活力,但以她們為核心,「姐姐」這個詞如何落實?不管最初怎樣鼓吹年齡的魅力,最後還是變成「年輕真好」。
節目另外一些曾打動人心的點也紛紛落空,比如「姐姐」們最初面對節目時,那種「三分譏笑三分薄涼四分漫不經心」。那是迷人的,是見慣風雲,寵辱不驚,雖然認真面對,但是去留隨意,「瀟灑走一回」就可以。這是大女人的風範。但是隨著節目越來越紅,大家越來越認真,不但琢磨規則,也開始琢磨潛規則。
第三次公演前,「姐姐」們對人氣王萬茜青眼有加,而最後選歌的孟佳隊長是肉眼可見的炮灰,避之不及。觀眾能理解「姐姐」們的不易,但這樣的「精明」看著確實很堵心。
▲ 三公前,孟佳陷入選人困境
還有萬茜曾說,「女人是可以幫助女人的」。一開始我們確實也能夠看到女性之間的惺惺相惜,阿朵和袁詠琳最初確定的原則就是「保護靜姐」。當節目越來越紅,「這是一個比賽」的意識越來越深入人心,艱苦卓絕的訓練覆蓋了一切。「姐姐」們更多地是互相鼓勵要變得更強,對弱者有所顧惜,但在嚴酷現實面前,終究是無能為力。
總之,在這個節目裡,唱上去的高音無法收尾,硬上的價值無法落地。這裡面有節目設置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在對上了年紀的女性並不友好的社會環境裡,硬生生地製造一場華美幻象,最後只能是自欺欺人。
成也價值觀,敗也價值觀,節目組當初把調子定得有多高,如今就多麼容易被打臉。而這次,男嘉賓浩浩蕩蕩從天而降,讓最初扛起的女性主義大旗淪為掛羊頭賣狗肉。「姐姐」們的努力奮爭,觀眾的歡呼澎湃,最後以這樣的場面結束,不得不說,很諷刺。
這情形,類似於百年前的那場話劇《娜拉》,即便自我覺醒,但沒有現實的土壤,你又能朝何處去?不過是晃一圈又回來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