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最大成就,應該是提供了與《蝙蝠俠》完全相反的視角,讓觀眾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正義視角」是否總是正確的,社會給我們限定的種種規範是否總是必要的。
在DC電影世界中,由於刻板印象難以更改,「蝙蝠俠」(Batman)曾數度陷入無人接演的窘境。而蝙蝠俠的頭號大敵——小丑(Joker),卻因發揮空間無限而深受演技派男星的青睞。奧斯卡雙料影帝Jack Nicholson(傑克尼克遜)和最佳男配角Jared Leto(傑瑞李透)都曾有過不錯的演繹。
然而小丑畢竟是反派,他邪惡也好,瘋癲也好,都是為了襯託蝙蝠俠的正義與堅忍,總不能蓋過男一號的風頭。但是Heath Ledger(希斯雷傑)2008年在《蝙蝠俠: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的絕唱,將「小丑」這個角色推上了不可思議的高度,甚而催生出DC世界首部純反派電影傳記——《小丑》(Joker)。
狂笑力度前無古人
《小丑》由Joaquin Phoenix(華堅馮力士)擔綱。他年輕時曾與多位影帝搭戲,展現出極強的可塑性,像《8毫米》(8mm)中混跡黑暗影圈的錄像店店員,《戰鬥勇將》(Gladiator)裡弒父篡權的羅馬皇帝,《靈異兇兆》(Signs)中的農莊大男孩等。但是直到最近幾年他才開始被各大電影獎項關注,參演的基本也都是小成本獨立製作,距離一線紅星總是一步之遙。《小丑》很可能是他魚躍龍門的一次良機。因此,馮力士演得非常用心,也很用力。
比如小丑招牌式的狂笑,就被馮力士演繹得更有層次而且難以捉摸:序幕過後的開場狂笑,是病態不可抑制的表現,也是無計於黯淡人生的掩飾;獲知身世後的中場狂笑,是對自己卑賤運命的抗議,也是對良知善念的告別;而在性情大變後的落幕狂笑,則是對權威假面後無感無知的嘲弄,更是對自己終於甩脫世俗禁錮的歡慶。電影鬆散的故事情節被「笑」綁緊成為一個整體。片中隨時爆起的狂笑有的意味深長,有的莫名其妙,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單以 「笑」的表現力度來說,馮力士的演出可說前無古人。
狂躁社會中的偶像
小丑一開始精神就不正常,但他藉助藥物、母愛、工作乃至愛情這些救命稻草,勉力遵從著社會給「正常人」規範的人生軌跡,甚至還夢想著成為喜劇演員帶給別人歡笑。然而無情的體制與命運卻連他最後的稻草也接連奪去:權貴的冷漠讓他失去了藥物保障,職場的不公不義讓他丟了工作,念茲在茲的母愛只是騙局,知心貼心的女友不過是幻想。把小丑規範在「正常人」範圍的那些線終於全都斷了……
導演Todd Phillips(託德菲利普斯)曾執導《醉醒時分》(The Hangover)系列,對把握「瘋狂」的節奏深有心得。電影前半段非常耐心且殘忍地將小丑對社會的依賴一一切斷,整個過程伴隨著折磨神經的低沉琴聲,真是要把觀眾的忍耐壓榨到最後一格。就在忍無可忍的當兒,電影高潮精彩爆發:斷了線的小丑不再「正常」,他擺脫了所有社會規則,為所欲為,抬手殺人,感受並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與存在感。瘋了的小丑卻成為矚目的焦點,甚至在狂躁的社會中被暴民尊為偶像。
據說《小丑》將開啟DC黑暗人物系列。但微言認為它的最大成就,應該是提供了與《蝙蝠俠》完全相反的視角,讓觀眾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正義視角」是否總是正確的,社會給我們限定的種種規範是否總是必要的。在信息佔有嚴重不平衡的網絡時代,我們以為正確的也許並不真實,我們認為醜惡的也許是沒看到另一面。看完電影後最強烈的感覺,就像小丑的最後一句臺詞:我想你不會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