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劉若莊院士: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2020-12-28 中國新聞網

  他開創了全新應用量子化學研究方向

  ——追憶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劉若莊院士

  留聲機

  10月8日,我國計算化學奠基人、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若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

  劉若莊開創了中國電子結構計算,並持續推動中國計算量子化學的發展。他還是國際上最早進行電子結構計算的學者之一,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望。

  他長期從事分子間相互作用、化學鍵和化學反應理論的研究,先後在氫鍵、配位場理論方法、有機導體和半導體理論計算、激發態勢能面和光化學反應機理探索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為我國量子化學發展開創新方向

  1947年,劉若莊從北京輔仁大學化學系畢業,並考入北京大學理科研究所化學部攻讀研究生學位,師從號稱北大「三大民主教授」之一的袁翰青教授。1950年尚未畢業的劉若莊留校工作,成為了物理化學家唐敖慶教授的助教,從此開始了教學和科研之路。

  劉若莊在跟隨唐敖慶進行科學研究時,逐漸將注意力放在化學反應的理論應用上,並形成將已有理論應用於實際例子以說明或解決問題的科研思路。這也為我國量子化學的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方向,即應用量子化學。

  1951年,劉若莊被聘請到輔仁大學任教。因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隨輔仁大學化學系一同併入北京師範大學。

  1955年,劉若莊重新拾起因繁重教學任務而被擱置的科學研究。受《化學鍵的本質》一書及唐敖慶教授文章的啟發,他開始研究水分子間氫鍵的鍵能課題。

  氫鍵,是氫原子同時和兩個電負性較大的原子如氮、氧、硫結合形成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廣泛存在於有機體系和生物體系,是深入理解化學反應和生命現象及過程的不可忽略的基本科學問題。

  劉若莊將化學鍵作用能的近似計算公式和理論方法應用於計算氫鍵作用,從量子力學原理出發得到水分子模型,計算水分子中氫鍵的鍵能,從而說明了形成氫鍵的主要作用力。這種創造性地利用電子云的概念解釋氫鍵本質的方法遠優於當時國際上流行的點電荷模型。

  隨後劉若莊又對氫鍵進行了其他方面研究。

  上世紀60年代初期,他帶領學生研究紫外吸收光譜,通過對比其他形成氫鍵的體系的實驗現象,證實異丁基異腈、異丙基異腈與萘酚之間可以形成氫鍵,並且從量子化學角度,採用電子配對法,對異腈與羥基形成氫鍵的共價成鍵作用的大小以及離位能進行計算,從理論上說明異腈與羥基之間能夠形成氫鍵。

  這項工作被列入1965年全國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劉若莊的理論與實驗相結合的科研思路不僅走通了,走得還分外順利。這在上世紀60年代前後,無疑是超前的。

  打開我國理論化學對外聯繫的窗口

  1978年,劉若莊出任國家科委化學學科組成員,並創建了北京師範大學量子化學研究室,該研究室是中國運用量子化學手段研究實際化學體系的重要基地,也是中國理論化學對外聯繫的重要窗口之一。

  上世紀80年代是量子化學,包括計算化學的分水嶺,計算化學在90年代飛速發展,並大放異彩。劉若莊在當時相當困難的條件下,在國內最早提出將量子化學理論和計算方法應用於研究化學反應途徑和沿反應途徑的動態學問題,形成了達到國際水平的系統研究成果,為我國計算化學事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課題組通過高精度計算反應過渡態和反應途徑的內稟反應坐標(IRC),對許多有意義的有機反應的機理進行研究,並提出了解釋和預測。同時,他們對導電高分子結構與性能進行研究,發展了定量微擾晶體軌道法,為設計新型高分子提供理論依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81年,他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屆博士研究生導師,同時也在量子化學研究室帶研究生,他的很多學生後來成為國內外量子化學領域的知名學者。

  1984年和1989年,劉若莊兩次應邀在太平洋化學大會上作學術報告,報告的計算化學成果引起了國際上同行的極大關注,也使他們對十年動亂後中國科學的發展速度刮目相看。

  1985年,劉若莊被選為國際理論有機化學家聯合會會員。他在化學反應勢能面的研究成效尤為顯著。他與合作者擴展了當時國際先進的梯度優化過渡態新方法,編制了可用於包括重原子體系贗勢梯度法程序提出了確定反應中間體過渡態的結構新方法:結合能量分解法,研究了烯烴加成的取化基效應及異構化效應,並提出了若干新概念及新見解。他也因此榮獲198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搞科研首先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要有自己的想法。要老跟著原先導師做,就不會有自己的發展。其次,搞科研要不怕吃苦,做科學研究要有執著精神。一個人哪怕只做出一點點的成績,都需要艱苦奮鬥,沒有什麼巧的路可走。我覺得我是中等人才,不是什麼特別聰明的人,但我很努力。」劉若莊生前曾說,「教了一輩子的書,能夠成為對學生在做人、做學問方面有所幫助的好老師,是我一生的追求。我希望我做到了這一點。」

  陳思雅

相關焦點

  • 對話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量子科技革命是重大...
    這個量子概念,是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馬克斯·普朗克提出來的。量子力學的建立使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從宏觀深入到微觀,是近400年現代科學發展史上一個革命性飛躍。20世紀有3個重大科學發現,即相對論、量子力學和DNA,所以量子力學是公認的上世紀最偉大的科學發現之一。有了量子力學理論的突破,全新的量子技術也隨之逐漸誕生。
  • 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及主要研究方向(含跨科學部)
    化學科學部優先發展領域  (1)化學精準合成  主要研究方向:新試劑、新反應、新概念、新策略和新理論驅動的合成化學;非常規和極端條件下的合成化學;原子經濟、綠色可持續和精準可控的合成方法與技術;化學原理驅動的合成生物學;特定功能導向的新分子、新物質和新材料的創造。
  • 中科院院士潘建偉做客「高能論壇」---中國科學院
    他希望在未來5至10年,可以構建天地一體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體系,使量子通信技術在國防、政務、金融和能源等領域得以應用;能夠利用量子模擬揭示新材料設計和新能源開發等問題的機制,具備基本功能的通用量子計算原型機,探索對密碼分析、大數據分析等的應用。  此次論壇通過線下、線上同步直播的模式向社會公眾進行科學傳播。
  • 36氪首發丨24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即將上線,本源量子獲中網投領投數...
    此前,本源量子曾獲中科創星等機構天使輪投資。此前,36氪曾報導過本源量子,詳細內容可參考2020年10月採訪文章:打造在線量子計算雲平臺,「本源量子」想讓量子計算從實驗品變成人人可用的產品。本源量子成立於2017年9月,團隊技術起源於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由兩位量子計算行業領軍人物——郭光燦院士、郭國平教授引領。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發起成立「量子技術產業應用創新...
    座談會現場(央廣網發 主辦方供圖)本次座談會聚集了國內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產學研各界專家,從不同的角度溝通交流了量子技術研究進展及產業應用落地的思考,為下一步深入探索我國量子產業發展路徑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在會上發起成立「量子技術產業應用創新實驗室」。
  • ...今晚19:30,祝世寧院士談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
    你聽過光學微結構研究與南京大學的「前世今生」嗎?你想知道南京大學微結構科學開拓起源嗎?你想掌握光子器件與現代光量子信息技術發展的前沿資訊嗎?內容介紹四十年前,南京大學從研究非線性光學晶體中鐵電疇結構的調控開始,開拓了微結構科學的研究方向,發展出了介電體超晶格等不同功能的微結構材料體系。其中以光學超晶格為代表光學微結構材料一直在推動著非線性光學和量子光學的研究, 也在發展先進光子器件和新型雷射器,推動現代光量子信息技術走向應用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作用。
  • 鍾南山院士團隊攜手東陽光藥業成立冬蟲夏草研究中心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鍾南山,對廣東東陽光藥業有限公司成功突破冬蟲夏草生態撫育技術高度讚揚,並呼籲「參會學者和科研骨幹通過學術交流的形式分享目前冬蟲夏草在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探索冬蟲夏草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潛力,提升冬蟲夏草在呼吸系統疾病中的研究水平」。
  • 站在風口的量子科技 會帶火金剛石產業嗎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提出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首先,量子科技是什麼?量子科技目前主要有四個應用領域:量子通信(也稱量子保密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模擬、量子傳感和計量。
  • 噩耗連連,氫彈之父去世僅三天,我國又痛失一位國寶級院士
    中國科學院1月19日發布消息稱: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敬魁,因病送醫搶救無效逝世,享年87歲。這是自于敏院士逝世後,我國又一名具有突出貢獻的領域代表級科學家長眠。梁老生前主攻結構化學、材料科學以及固體物理學,在理論基礎和應用基礎上都頗有建樹,並在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時也是我國新材料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從宏觀上講,梁老可以說是整個材料領域的先驅性人物。
  • 量子科技:從基礎到應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10月16日下午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是一項對傳統技術體系產生衝擊、進行重構的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將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 要加快基礎研究突破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量子科技發展取決於基礎理論研究的突破,顛覆性技術的形成是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 用深度神經網絡求解『薛丁格方程』,AI開啟量子化學新未來|Nature...
    Ψ表示波函數薛丁格方程在量子力學中的地位,類似於牛頓運動定律在經典力學中的地位,它在物理、化學、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比如,應用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學問題已形成一門『量子化學』基礎學科,其研究範圍包括分子的結構、分子結構與性能之間的關係;分子與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作用等。也就是說,在量子化學中,通過求解薛丁格方程可以用來預測出分子的化學和物理性質。波函數( Wave Function)是求解薛丁格方程的關鍵。
  • 百度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 巨頭爭搶賽道
    量子計算的核心優勢是可以進行高速並行計算,這將為人工智慧行業帶來全新的想像空間。          百度也開始在量子計算加大投入了。     3月8日,百度宣布成立量子計算研究所,開展量子計算軟體和信息技術應用業務研究。雪梨科技大學量子軟體和信息中心創辦主任段潤堯教授出任百度量子計算研究所所長,直接向百度總裁張亞勤匯報。
  • 潘建偉院士:量子信息技術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未來量子信息技術將如何發展?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做客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論壇」,作了題為「從愛因斯坦的好奇心到量子信息科技」的學術報告,對上述問題做出回應。  潘建偉從愛因斯坦的信念「上帝是不擲骰子的」出發,深入淺出地回顧了量子力學百年來的發展歷程,並向大家介紹了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量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研究進展與前景展望。
  • 量子速報:D-Wave估減值少;北京推動量子科技協同創新
    導語:近年來,以量子計算、量子通信和量子測量為代表的量子信息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在全球範圍內加速發展,世界上主要國家均對量子信息技術給予厚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搶佔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戰略高地。啟科量子深度聚焦量子信息領域,精選一周最值得關注的行業資訊,提供最新行業觀察。
  • 我國量子通信將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量子科技將與通信、計算和傳感測量等信息學科相融合,形成全新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昨日,2020量子安全應用開發論壇在南京舉行,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朱玉發表致辭稱,在面向「十四五」乃至更長遠的未來,量子信息技術有望成為中國在全球科技產業中「換道超車」、掌握產業鏈話語權的重要核心技術。
  • 前沿|潘建偉:量子通信不會取代現有通信方式 量子計算正從「玩具...
    30多年前,在科學家們對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等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研究過程中,精細的量子調控技術逐漸發展起來,使得人類從對量子規律的被動觀測跨越到對量子狀態的主動精確操縱,由此我們現在所說的「量子科技」便誕生了。量子科技是融合量子調控和信息技術而產生的新興學科。在這一領域,我國已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並在部分方向實現國際領先。
  • 朱玉:我國量子通信實現區域、產品、應用三大擴展
    量子科技浪潮的演進,有望改變和提升人類獲取、傳輸和處理信息的方式和能力,為未來信息社會的演進和發展提供強勁動力。量子科技將與通信、計算和傳感測量等信息學科相融合,形成全新的量子信息技術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墨子、大飛機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和2018年新年賀詞中分別提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和光量子計算原型機;僅近7年來,量子科技相關成果就3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特別是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潘建偉院士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
  • 28歲青年運用量子技術立志「為國造儀」,公司估值已近30億元
    2010 年,他的導師杜江峰(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那次報告中講述了一個中國高端科學儀器被卡脖子的親身經歷。當年,杜江峰東借西湊、千辛萬苦買了一臺國外的儀器,雖然獲得了加速科研攻關、產出重大研究成果的價值,但整個買儀器過程中遇到臨時加價、維修等待半年才交貨的糟糕體驗確實令人太痛苦了。「杜老師當時說了一句話,振興自主科學儀器已經刻不容緩了!這句話仿佛一束光,當時就把我擊中了。」
  • 研究揭示鈣鈦礦量子點激子複合與自旋弛豫的定標規律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光電材料動力學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吳凱豐團隊採用飛秒瞬態光譜技術,系統地研究了鈣鈦礦量子點體系的激子複合與自旋動力學,揭示了量子點尺寸與組分對俄歇複合和自旋弛豫壽命的影響,並基於光學斯塔克效應實現了對自旋態能量的操縱,對理解鈣鈦礦量子點的基本光物理及其在光電和量子器件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 二維金量子點: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
    導讀據美國密西根理工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將金屬「金」轉化為半導體,並在氮化硼納米管上逐個原子地定製這種材料。這種新材料有望應用於量子計算和新一代電子器件。背景2004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學家安德烈·蓋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用微機械剝離法成功從石墨中分離出石墨烯,因此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