噩耗連連,氫彈之父去世僅三天,我國又痛失一位國寶級院士

2021-01-18 戰壕

中國科學院1月19日發布消息稱: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梁敬魁,因病送醫搶救無效逝世,享年87歲。這是自于敏院士逝世後,我國又一名具有突出貢獻的領域代表級科學家長眠。梁老生前主攻結構化學、材料科學以及固體物理學,在理論基礎和應用基礎上都頗有建樹,並在多晶X射線衍射結構分析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同時也是我國新材料領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從宏觀上講,梁老可以說是整個材料領域的先驅性人物。

梁老1931年生於福建福州,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依靠自己優異的成績,被國家派遣前往蘇聯繼續深造,並於1960年2月獲得蘇聯科學院授予的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歸國後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從而開啟了他長達五十餘年的材料領域研究,其主攻的結構化學、材料科學以及固體物理學的交叉領域日後解決了我國建國之初工業基礎薄弱,缺乏理論支撐的局面,特別是在無機功能材料梁老也有突出貢獻。梁老從事的科研領域雖然沒有核物理學、量子物理學那般引人注目,但是如果沒有梁老長時間對這些基礎領域的研究,我國的工業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雖說梁老主要材料化學的研究,但是其在核物理領域也有著重要貢獻,隨著我國地下核試驗的開展,地下測溫便成了亟待解決的一個難題,梁老利用已知的X射線晶體學理論,提出用晶體分光法捕捉核爆瞬間輻射的波長,從而利用波長計算出核爆炸時溫度的創新型思路。1969年,由梁老主導研製的測溫裝置成功捕捉到爆炸溫度數據,也標誌著我國第一次地下核試驗的成功施爆。另外,由其開創的晶體點陣常數測量在我國物理學領域中應用廣泛。

現實中的梁老不僅是一位具有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導師,梁老生前多次獲得優秀教師、科學院優秀研究生導師等榮譽,從1978年至今,梁老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研工作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獲得過百人計劃、傑出青年的自助,有的還當選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先後有四十餘名博士生,十八名碩士生都曾受到過梁老的言傳身教。梁老而今已經駕鶴西去,讓我們為這些默默無聞、辛勤勞作的科研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相關焦點

  • 28年隱姓埋名,「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有他無人敢動中國!
    據光明日報今日報導,來自中國科學院的消息,于敏1月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2014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委員會寫給于敏院士的頒獎詞,也是對他一生的事跡的最佳凝練:「離亂中尋覓一張安靜的書桌,未曾向洋已經礪就了鋒鍔。受命之日,寢不安席,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囑託,許下了一生;一聲巨響,驚詫了世界;一個名字,蕩滌了人心。」
  • 我國僅存30枚氫彈,一枚爆炸後的威力有多大?足以摧毀300個廣島
    早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我國就完成了首顆氫彈的爆炸試驗,而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第四個掌握氫彈製造技術的國家。而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現在僅存的氫彈只有30枚,但是這個數量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已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就連美俄這樣的軍事強國都沒有這麼多的氫彈。
  • 我國現存30顆氫彈,爆炸後的威力有少大?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也爆炸成功了,可以說,相比於耗費8年才造出氫彈的法國、耗時7年的美國和耗時4年的蘇聯來說,我們僅用了兩年零8個月,從此成為繼蘇美法三國之後第四個具備同時研製雙核武器能力的國家,從此擺脫核威脅。
  • 中國創造「微型太陽」,獲「氫彈之父」獎項
    【每日科技網】   以「氫彈之父」命名的2015年度愛德華·泰勒獎日前在西雅圖揭曉,美國核物理學會將其授予中國科學院院士、雷射等離子體物理學家、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獎勵他及其團隊在快點火雷射聚變研究方面、在強雷射實驗室天體物理研究方面的重要貢獻。
  • 53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53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2020-06-17 14: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去世
    ,於1月16日在京去世,享年93歲。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國家高層決定:一定在1968年之前進行氫彈裝置爆炸試驗僅用五年不到的時間于敏從一個對氫彈完全不懂的「國產土專家1號」硬是靠著獨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國對氫彈理論技術的封鎖更用轟動世界的「于敏方案」為中國研製氫彈打開了一扇大門氫彈原理一突破所有人都鬥志昂揚
  • 12歲入清華,他終身未娶卻培養79名院士,晚年精神失常成乞丐
    他為新中國培養了79名院士,23位兩彈功勳中,有一半以上是他的學生。 他的大弟子——中國核物理奠基人王淦昌,我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原子彈之父」、「氫彈之父」、「衛星之父」、「力學之父」、「光學之父」,全都是他一手栽培出的學生!
  • 我國第一顆實戰氫彈投放時遇故障,飛行員放棄跳傘,與氫彈共存亡
    我國是在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當量30萬噸。 1972年1月7日,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實戰氫彈。這位投擲氫彈的英雄,就是飛行員楊國祥。鮮為人知的是,第一次氫彈投放時,由於設備突發故障,並未成功投放,如果飛行員此時跳傘,自己是可以逃生的,但是失控的飛機帶著恐怖的氫彈,落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場災難。楊國祥以超常膽略和精湛的飛行技藝,冒險帶彈返回基地。
  • 漫威之父去世,原來2018年有這麼多名人離開
    今天對全世界的漫威迷們來說是黑色的一天,「漫威之父」斯坦·李在好萊塢一家醫療中心去世了,享年95歲。斯坦·李一生創作了無數深受觀眾喜愛的超級英雄:蜘蛛俠、美國隊長、綠巨人、金剛狼等等,為影迷打造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漫威宇宙。
  • 氫彈和原子彈哪個殺傷力大?為何全球僅中國還有氫彈?只因一個人
    其實,除了原子彈之外,還有一個厲害的武器——氫彈。氫彈最初被研究出來,且實驗成功,是在1953年8月,蘇聯研究出了一個重達40萬噸的氫彈,還首次將氫彈成功的實用化。那麼,氫彈和原子彈那一個更加厲害呢?單從重量上我們便可知道了,自然是這氫彈更厲害的。一般來說,氫彈整體的威力是比普通的原子彈要厲害的。
  • 中國這五位國寶級科學家,一人頂一個師,這才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他們為祖國做出巨大貢獻,是真正的國寶級科學家。接下來,我們主要從中選出在某一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五名科學家,一起來了解他們做出了哪些貢獻。首位科學家是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的黃旭華總師。黃旭華生於1926年,是中國第一批研製核潛艇的科學家。在1974年,由黃旭華主持建造的中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徵一號」入列服役,這標誌著繼美、蘇、英、法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戰略核潛艇的國家。
  • 噩耗傳來:出身中國「第一名門」的中科院院士走了
    ,一代大師馮端逝世,我們又失去了一位脊梁,一位巨星!物理學業艱難學成不易,入學時班上物理系的同學有十多個,最後堅持讀完四年大學畢業的僅沙頻之、趙文桐與馮端三人。、大氣物理學家葉篤正結為夫妻;二兄馮康中科院院士,我國計算數學的奠基人,在我國「兩彈一星」的事業中,馮康正是隱藏最深的大功臣。
  • 回顧2020年去世的8位院士,每一位都是國士無雙
    他整天待在實驗室,不僅建立了一系列鼻咽癌的血清學診斷方法,挽救了很多病人的生命;還首次分離出HIV毒株,證實了HIV最早是隨血液製品從國外傳入我國。64歲那年,曾毅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要知道,當時的日本人研究了幾個月都沒成功,而李東英僅用兩周時間,就研究出了第一批液體黃藥。年輕時為國奮鬥,年老後,卻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科研筆記全部捐獻給了科研部門。對此,他說:「人生到這個世界上來,應當是有所作為才對的。
  • 50年前,實驗氫彈無法投擲,英雄楊國祥不願跳傘,與氫彈共存亡
    這對我國領土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嚴重阻礙了我國的和平與發展,所以為了擺脫外國的武力威脅以及恐嚇,我國毅然決定加大對兩彈一星的投入與研發,提高我國的國防能力。  01‍‍   我國後來雖然順利研發出了第一枚原子彈和氫彈,但是研發成功並不意味著可以用,在實地爆炸實驗成功之後,表明中國擁有了製造核武器的能力,但當時中國研發核彈的政策引起了外國的質疑和嘲笑。
  •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老人逝世,他的功績與天齊高!
    如今,提到核武器,大家第一時間的反應是原子彈和氫彈。而世界上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般在擁有了原子彈之後便努力研發基於熱核反應的氫彈,由於氫彈威力是原子彈的幾十上百倍,因此研發成功氫彈對於核武國家可謂意義重大。
  • 武漢大學驚爆噩耗:「大地之星」的院士、武大教授寧津生病逝!
    武漢大學15日晚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測量學家、教育家,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寧津生,因病醫治無效,於3月15日16時6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中國科學院院士高俊親切叫他「老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親切地稱他「老大哥」,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成是他的學生……,寧老對於中國的學術界與教育界來說都如寶藏一般珍貴。聽聞此噩耗,眾多學術界泰鬥級人物發來唁電,沉痛悼念逝去的寧院士!
  • 又傳噩耗!著名導演去世,年僅49歲
    昨天是小鬼黃鴻升設靈的第三天,他的親朋好友紛紛來到靈堂,送黃鴻升最後一程就在我們還沉浸在這場悲痛中難以自拔的時候,沒想到演藝圈又傳來另一個噩耗!之後得知,李豐博導演於9月19日身患腦中風去世,年僅49歲。距離黃鴻升去世已經三天!沒想到又發生了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消息。從吳克群發布的字裡行間中也可以看到其中流露出來的種種情感,尤其是最後那個發文話題&34;十分醒目。
  • 健身圈噩耗頻出,巨臂哥在醫院去世,一生坦蕩承認自己用藥
    最近這幾天的健身圈可不太平,不是說好消息連連而不太平,而是指噩耗連連而不太平。
  • 1971年,楊國祥投擲氫彈失敗,他放棄逃生機會與氫彈共存亡
    所以在早年間,我國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研發出原子彈、氫彈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只有你自身的實力硬了,才不會有人敢欺負你。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在1964年爆炸成功,而威力更大的氫彈,是在1967年成功引爆。但是,不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僅僅成功試爆是遠遠不夠的,因為這根本沒有一點實用價值,如果想讓這種武器具備實用價值,必須讓它可以進行投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