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魂幡,亦稱「紙引」,類似「銘旌」。舊時喪家用紙作旗幡,上書死者名諱及生卒年月日,以引導亡者靈魂順利到達墓地,或者西方極樂世界,以免成為孤魂野鬼,或者誤入地獄,從而在陰間受苦受難,所以也謂之招魂幡。引魂幡是一種垂直懸掛的旗子,製作好以後用一根長長的竹竿撐起,放在屍體旁邊,一直到死者出殯。死者被埋入墳墓後,引魂幡將被插在墳頭上,直到隨風而去。民俗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會跟隨肉體一起死去,而是在它熟悉的地方飄蕩,這樣的話,人就不能順利到達陰間。於是,人們就設計製作出引魂幡,用它來控制死人的靈魂,使得靈魂隨肉體一起被埋到墳墓中去,或者說被送到們心目中的天堂。
引魂幡在各地的樣式和寫法並不一致,有些地方的引魂幡是用白紙剪拼成一個直徑0.3米左右、長約1.5米、通體呈圓柱形的幡;有些地方的引魂幡用白紙做成長約1~1.5米,寬約0.3米左右,四周粘貼剪成鋸齒狀的彩色紙條,上寫「西方接引」四個字。
1.常見道教引魂幡的寫法。引魂幡由兩側飄帶和中間飄帶組成。引魂幡兩邊飄帶所寫的字,最後一個字必須佔上「生」。
比如下面這個引魂幡的飄帶:去的,在「故」字前寫「耆」字;70~80歲故去的,在「故」字前寫「耄」字;凡80~90歲故去的,在「故」字前寫「期頤」二字)
從「世」字起「生」,「故」字念「旺」,「顯」字念「死」,「考」字念「絕」。再從「周」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絕」,念到最後那個「幡」字,便佔上「生」。如果姓名是兩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間加個「寶」字,既「引魂寶巾番」
女佔「旺」,仿此法。比如故母名叫×××,終年5×歲,可寫成:世故顯妣×門×氏××之引魂幡。如果姓名是兩字,就在「引魂幡」三字中間加個「寶」字,即「引魂寶幡」。
新葬(俗稱生靈)用黃燒紙,復葬(俗稱熟靈)用紅紙。所故之人男女不同,引魂幡飄帶的剪法也不同:(1)在引魂幡中間及兩邊的飄帶最下邊來區分。要求是:男剪箭頭,女剪凹。男在最下邊剪出五個箭頭;女在最下邊剪出五個豁口。
(2)引魂幡中間飄帶的中間,要「男剪圓形,女剪方形」。男為乾為天,女為坤為地,取天圓地方之意。男剪13個圓形;女剪14個方形。也可以不剪,用圓形或者方形的紙貼也可以,男屬陽,剪單;女屬陰,剪雙。
不寫兩邊的飄帶,只在引魂幡的中間正面上方寫上「救苦天尊」,下方寫「垂光接引」;背面上方寫「五方童子」,下方寫「華幡來迎」。此種幡可多次使用,每次法事結束後封幡送靈,然後用符紙封於引魂幡表面,下次法事時可以繼續使用。
2.佛教引魂幡寫法(見下頁「佛教引魂幡」圖):
(1)往生人之子媳俱卒,始可由孫主喪。
(2)「先」「顯」之分別:往生人有孫輩且其父母(或公婆)俱卒,得用「顯考(或顯妣)」,否則用「先考(或先妣)」。
(3)「孺人」「太孺人」之分別:往生人符合上述「顯妣」條件且丈夫已卒者,始可加「太」字。
一些佛教法師認為,引魂幡非佛教產物,所以佛教人士可不用引魂幡。
3.有些地方的引魂幡由三尺長的白布繫於一枝頂端有茂密竹葉的竹枝上而構成,上用黑字書寫死者死亡的年月日等,如其右上寫:「皇清顯考諱。代
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玉女送蓬萊駕鶴逍遙解:上聯「金童前引路乘龍東去」,共九個字。依次按「生旺死絕」對應這九個字念,即從「金」字起「生」,「童」字念「旺」,「前」字念「死」,「引」字念「絕」,再從「路」字起,往下念「生旺死絕」,念到最後「去」字便佔上「生」了。下聯同理。引魂幡中間的飄帶所寫的最後一個字,要求男佔「生」,女佔「旺」。比如故父名叫×××,終年5×歲,可寫成:世故顯考×公諱××之引魂幡。(注:凡不過60歲故去的,在「故」字前寫「世」字;凡60~70歲故大父,生於××××年×月×日×時,亡於××××年×月×日×時,享有××齡×××公之幡」。其左下則寫:「陽世子×××,孫×××」。這種引魂幡雖然稱為引魂幡,其實與銘旌的寫法類似。
故華接諛引又駔化戍仙
市場出售的引魂幡佛教引魂幡
引魂幡通常在下葬後插到墳頭上,現在實行火化,所以要在火化時才予以焚化。
在出殯時由長子打引魂幡。父死由左打,母死由右手打。如果長子歿於父母之前,次子無權打幡,而由承重孫代之。如果亡人既無兒,又無孫,可由繼承人(如侄兒等)或義子代之。
在山西五臺山民間,有一種引魂幡:在高粱秸稈上纏上白紙後,做一個天鵝頭的形狀,除天鵝的嘴為紅色外,其餘都是白紙。天鵝的嘴裡銜一個八寶幡,長約七八尺。然後將天鵝的脖子扎在樹枝上,樹枝長約一丈。出殯時,引魂幡要由長孫來打,意思是後繼有人。如果死者無孫,則由長子打引魂幡。葬時,長孫手持引魂幡在墓穴四角比劃一下,才能下棺入穴。填土時,將
九品蓮華力父毋願生兩方淨土中祀佛光接引昆妣李母白人翠龍之吐艮往生兩方極樂世界,回人娑婆庚有情,花開見佛悟無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