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日劇的資深粉絲,未必會知道坂元裕二的大名。但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23歲的他就完成了《東京愛情故事》的劇本,並在之後的25年間,接連創作出包括《最完美的離婚》《四重奏》在內的一系列佳作,牢牢地佔據了日劇宇宙的核心。
《往復書簡:初戀與不倫》 [日]坂元裕二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在編劇之外,坂元裕二還是一位作家,《往復書簡:初戀與不倫》是他的代表作。這是一部書信體小說,通篇由一連串信件組成——似乎是感知到坂元裕二的召喚,故事裡的兩對男女不約而同地拿起紙筆,向對方傾訴衷腸,講述自己的遭遇。
對習慣了傳統敘事的讀者來說,《往復書簡》算不上最佳選擇。坂元裕二擅寫情感,更愛在故事中留下大量空白。仿佛是在做減法,他沒有動用太多場景去填充故事背景,交代人物生平。這裡,書信就是一切,搭建故事的架構,又留下太多懸念。因此,僅僅憑藉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我們很難看清坂元裕二的意圖:他的人物究竟是美是醜,有過什麼經歷,又為何會接連寫下一封封書信?這樣的寫法是簡素,還是空無?誰都不能輕易給出結論。或者不妨說,這是他對日本傳統美學的致敬。
然而,《往復書簡》恰恰又是現代的。書中有兩個故事:相互救贖的初戀、諱莫如深的不倫。與大多數以挖掘人性為宗旨的作家一樣,坂元裕二將目光投向了遊走在邊緣的少數人。在他看來,多數人也好,少數人也罷,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就像電飯煲,誰也不能因為沒有計時器,就否定它的功能,那不過是「出廠設定」的不同罷了。那麼,來看看《往復書簡》都有什麼樣的「出廠設定」:在學校被孤立的初中男生、從小得不到父母之愛的女孩、被丈夫拋棄心有不甘的主婦、因為妻子失蹤而抑鬱的男人。
這是當下社會常見的孤獨者。他們憂鬱、沉默,內心深處「留著傷痕而不自知」,於是只能獨自在幽暗處蟄伏,直到徹底喪失「愛一個人的功能」。這大約可以算是「絕望」。但坂元裕二相信,人們之所以會絕望,倒不是因為沒有希望,而是原本有過的希望漸漸消散,最終像過季的花兒一樣枯萎。因此,為了阻止絕望的侵襲,他的人物必須集合所有能量,去「扭轉」已經發生的事實,挽救那些慢慢凋零的花朵。
此時,書信就是唯一的救贖。《不歸的初戀,海老名服務區》一篇,初中女生三崎明希在同班同學玉埜廣志的鞋櫃裡留下簡訊,給孤獨的他帶去了一絲慰藉;成年後,兩人再次通信。彼時,三崎明希的未婚夫故意製造車禍,隱匿身份消失不見,恰恰是玉埜廣志不顧一切找到了他的行蹤。緊接著,在《卡拉什尼科夫不倫海峽》裡,中年男人待田健一意外地收到家庭主婦田中史子的來信。此前,兩個人剛剛經歷了配偶的背叛,鬱鬱寡歡,了無生趣。而在越來越頻繁的交流中,他們彼此交心,最終找到了靈魂的契合。
於是,閱讀《往復書簡》,就像緩慢地走進一個人的內心。越是細細咀嚼、深入下去,越是能看得清楚明白,也越能體會到那些被隱藏在平淡語句之下的深情——眼前這些書信,要麼寥寥數語、欲言又止,要麼長篇累牘、滔滔不絕,都是人物內心最真實的表露。前一篇,玉埜廣志是學校裡的透明人,被老師嫌棄,與同學疏遠。三崎明希反倒記得她和他先後借閱過的一本書,記得他在長跑時躲在高架橋下吃小熊餅乾的情景。後一篇,待田健一、田中史子約定在同一時間、不同地點去看電影、逛動物園、坐摩天輪,並在信中寫下那一刻的感動。
如此點點滴滴,就像一條日常的溪流。兩個原本絕望的靈魂,也在愛的驅使下,靠得更近,變得更暖。換言之,每個人都是茫茫大海裡的孤島,每個人又都不是茫茫大海裡的孤島。因為書信就是一座橋梁,連接每一顆孤獨的心靈。藉由那些溫情滿滿的字符,所有的河都將連在一起,「你流進我,我流進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終匯成一股暖流,讓「悲傷之河,流進更深遠的悲傷之海裡」。而這恰恰就是坂元裕二一直以來的追求。
(原標題 書信是孤獨者的救贖)
理由呢 北京日報
作者 谷立立
流程編輯 u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