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奏」大結局的這個晚上,不如我們來聊聊坂元裕二

2021-02-11 一覽扶桑

《四重奏》被刷成爆款之前,是枝裕和已經喜歡坂元裕二很久了。是因為他們的名字中都有個「裕」字嗎?總之,是枝裕和很早以前就說過:「坂元裕二是我尊敬的當代編劇之一。自己生存著的這一刻,正在被什麼事情所牽連著,這一點和我非常相似。」他自曝每季會追一兩部日劇,而坂元創作的劇本,總是「以一種驚人的命中率擊中我的淚腺。」

2017年富士電視臺冬季木十:《四重奏》

一個電影導演對另一個電視劇編劇抱以「尊敬」之情,從影視行業的鄙視鏈來看,這非常不科學。但是枝裕和不是在說場面話。2016年的一個春夜,他發了條推特表揚富士月九一個個橋段,說「家庭餐廳裡沒有點單卻端上來的番茄醬漢堡,就是日常生活裡潛在的小奇蹟。」沒錯,這齣也是坂元裕二寫的劇本。

食物是坂元裕二的秘密武器之一。在《四重奏》裡以熱騰騰的關東煮作為最後晚餐的卷夫婦,想必各位都印象深刻,這種並不太會出現在家庭日常餐桌上的庶民食物,缺乏某種儀式感,卻能對一段關係的結束準確地總結以「溫暖」二字。坂元裕二過去有部作品叫「最完美的離婚」,以冬夜的關東煮作為最後晚餐的夫婦,應該就是完美的離婚吧。

花語是坂元裕二的秘密武器之二,做好關東煮之前,卷真紀認真地插了束花擺在最後的餐桌上,是之前也曾在夫婦臥室中出現過的粉紅色的豌豆花,這種花的花語,意味著「離別」和「溫柔的回憶」。而暗戀著別府的小雀,總是在給一盆仙人球澆水,仙人球的花語是「隱秘的熱情」「不會枯萎的愛」——如果你還記得,在《東京愛情故事裡》,那個姓赤名的女子買過同樣的植物。

粉紅色的豌豆花,花語是:離別,溫柔的回憶

有人建議坂元:像漫畫家都出《漫畫食譜》那樣,你不如出一本《電視劇食譜》吧?他就是有這樣的本事,能讓人對劇中登場的食物過目不忘————請注意,這並不是美食番,僅僅只是作為道具的食物:《四重奏》裡小雀一直在喝的三角形牛奶,和別府一起吃的拿破裡義大利麵、蕎麥麵和冰淇凌,家森買回來的章魚小丸子,還有「不要隨便擠檸檬汁」的炸雞理論。往前追溯,應該收錄的還有:《Woman》中出現的梨,和死亡及秘密有關;《追憶潸然》中的水蜜桃罐頭,製作廠商一閃而過,叫做「逃避行」。

「為什麼要給炸雞擠檸檬汁?」 「炸雞不就是要擠上檸檬汁吃的嗎?」「每個人的口味都不一樣。好像擠檸檬汁是理所當然似的,這樣明明介意的人也會說不介意對吧。這是逼迫啊,我們只能防守。」

對於什麼場合該上什麼菜這件事,坂元裕二從來就沒失過手。如果認為這僅僅出於吃貨的本能,未免就太小看他了。他是如此喜歡埋伏筆的一個人啊,在食物中總是暗藏著某種人際關係,某種在電視劇這個虛構的舞臺上,通往現實日常的人際關係。

我很喜歡坂元裕二在2011年編劇的《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那是一個少年殺害幼女之後,發生在殺人犯家屬和受害者家屬之間的故事。案件過去多年後,殺人犯的母親和受害者的母親才第一次見面,她們會聲嘶力竭地大撕特撕嗎?不,她們只是在一起做起了素麵。內心揣懷著沉痛,自事件以來每天以淚洗面的兩人,只是面對面坐下來,平靜地吃了頓素麵。那之後不久,成年的殺人犯和受害者的哥哥相遇了,兩人最終也未能和解,不能互相理解的人們,卻一起吃了蛋包飯。 

2011年,《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瑛太和滿島光主演

「如果寫出更激烈的橋段,觀眾也許更容易理解,但我很欣慰,最終還是選擇了真實性。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會有劇烈的感情衝突浮於表面,看到都是完完全全的日常。」坂元也承認自己喜歡吃東西的場面,有意識地經常會寫,是出於功能性:「日本的電視劇裡有很多在路邊或是公園裡什麼都不做,就只是說話的場景。我非常討厭公園,僅僅只是因為取景方便就讓人們一直站在那裡說話這種事,真希望早點住手。我想寫的對話,只想發生在房間裡做著料理的時候,或是打掃衛生的時候。」

食物和花語只是作為伏筆的橋段,坂元裕二更為人稱讚的是寫信和臺詞的殺手鐧。在過去的每部作品裡,至少都曾有過一封這樣的信:關於暗戀,關於告別,關於離婚,關於重歸舊好;是媽媽寫給女兒的遺書,是丈夫留給妻子最後的話,是自己懇求自己繼續活下去的心聲……無論打開哪一封,都能抓出一大把金句。不怪有家說:「坂元裕二的劇本裡,平均每集要出現至少10句名言。」

在所有的金句中,傳播最廣是關於現代婚姻情感關係的。在《最完美的離婚》裡,他借光生之口表達了婚姻觀:「結婚就是3個D。打算、妥協、惰性。」在《追憶潸然》中,他借木穗子之口表達了戀愛觀:「戀愛,是按照衣食住的順序來的。最初是衣服,是為了裝飾自己;然後會漸漸變成食物,能夠給心靈帶來營養;最後就變成了住處,是能讓自我棲身之所,簡單來說就是結婚。」在《四重奏》裡,又借小雀之口表達了對單戀的態度:「去過的旅行可以變成回憶,沒有去成的旅行不也能變成回憶嗎?」「對他人交付感情怎麼會是辜負呢?喜歡上那個人的瞬間,人就從過去邁向了未來。」

最後這句話有沒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遙想在26年前,赤名莉香是這麼說的:

「戀愛就像一本參考書,即使不成功,人和人相愛的瞬間,那種感覺會永遠留下去。只有這樣才會讓人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才能變成一把照亮黑暗的手電筒。」

沒錯,1991年在日本掀起「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刷劇狂潮的《東京愛情故事》,編劇正是23歲的坂元裕二。那是在他拿下「富士電視臺第一回年輕編劇大獎」的第4年,在電視圈內是天才一般的存在。如果再仔細追究,你會發現他還是純愛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編劇,這部電影是2004年日本票房冠軍。所以一點都不用奇怪,為什麼坂元裕二那麼擅長寫不能實現的愛情、不能告白的愛情、醒悟的愛情、死去的愛情……他就是這麼發跡的。

坂元裕二

但是,你真的以為坂元裕二隻會埋埋伏筆寫寫金句談談戀愛聊聊夢想嗎?讓我們看看他最近幾年主要作品的平均收視數據:2010年,《Mother》,12.9%;2011年,《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9.3%;2013年,《最完美的離婚》,11.8%;2013年,《Woman》,14.6%;2015年,《問題餐廳》,9.3%;2016年,《追憶潸然》,9.7%。就連被營銷號刷爆的《四重奏》,在最後一集之前的平均收視也只有8.8%。不能完全歸罪於電視業的不景氣,在這個時間段裡,《家政婦三田》刷出了跌破人眼鏡的40%最高收視,而紅遍亞洲的《半澤直樹》也創造了29%的平均收視神話。對於那個在《東京愛情故事》中以32.3%的數據站在收視率巔峰的坂元裕二來說,眼下的收視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慘敗。

如果坂元裕二真的只想埋埋伏筆寫寫金句談談戀愛聊聊夢想,他交出的成績單的會漂亮得多,只要讓故事變得更輕鬆就行了。如果你能聽懂坂元裕二真正想講的故事,那麼你會明白:講故事的人,從來都不必成為流量擔當。

坂元裕二的變化發生在2007年,在接連幾部收視不錯的戀愛劇之後,他寫出了從公立學校女中生自殺事件牽扯出日本校園欺凌現狀的《我們的教科書》,這部電視劇收視低迷,卻讓他拿到了含金量頗高的「向田邦子劇本賞」,劇中有一句打動評委的臺詞——「神是不會把好人選出來給予表揚的,也不會把壞人找出來給他們懲罰。有時不講道理,有時又會很偶然,時而光明降臨,時而掉入黑暗」——這句中心思想的基調,貫穿在坂元裕二後來幾乎所有的劇本中。

2007年,《我們的教科書》。在滿島光之前,菅野美穗是坂元裕二最愛用的女演員。

從《我們的教科書》開始,人們終於察覺到坂元裕二的「野心」:他要做一個專注於社會問題的「社會派」。在今時今日的日本,這絕不是一個討好觀眾的決定:2010年以虐待幼兒為題材的《Mother》,2011年以少年A殺人事件的家屬為主角的《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2013年講述單身媽媽的殘酷生活現實的《Woman》。

無論哪一部,經常會聽到觀眾的抱怨:「太沉重了」「暗黑過頭了」「實在看不下去」。但也正是這樣,坂元裕二才進入了創作黃金期,他終於找到了專屬個人風格的故事,可以擺脫那些白日夢一樣的都市偶像劇了:對公共媒介的質疑,對大眾審判的批判,對弱者的共鳴與讚許,對非黑即白的徹底捨棄和對灰色地帶的臨摹。

2010年,《Mother》,當時還不到6歲的蘆田愛菜憑藉該劇一炮走紅

如果把《儘管如此,也要活下去》放在今天的日本來拍會怎樣?答案是根本不會存在。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電視劇需要承擔的心理撫慰義務,比觀眾想像中更多。就算在五年前,它也不是一部普通電視劇敢輕易觸碰的題材(大多數觀眾在三集之後就崩潰了:這麼沉重的議題,為什麼在電視劇裡探討啊?),所以即便在日劇不振的當時,收視也絕對算得上一敗塗地。

當時,推理作家我孫子武丸站出來打抱不平:

「如此優秀的演員,如此優秀的劇本,如此說不定50年才有一部的奇蹟般的完美之作,竟然是這樣的收視?與此同時,《家政婦三田》竟然超過了40%!好吧,家政婦我也從頭追到尾了,看起來是不用動什麼腦子,但仔細一想,都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啊,日本的觀眾都是白痴嗎?!」

是枝裕和對坂元裕二的尊敬,也是從這部劇開始的。他曾在2001年拍攝過一部名為《DISTANCE》的實驗電影,講述奧姆真理教地下鐵沙林事件後,作為加害者的教徒的遺族如何在社會生存下去的故事。是枝裕和拍著拍著就崩潰了,發現自己根本無法駕馭這個複雜議題——直到多年後,偶然看到《即使這樣,也要活下去》,才發現坂元把自己沒做好的事情做到了完美:「太厲害了,居然正面出擊如此困難的主題,而且還是用電視劇這樣的載體,需要多麼有勇有謀,又要歷經怎樣的艱辛才能實現啊。」

2013年的《Woman》,滿島光的演技是從這部劇開始爆發的。而在《四重奏》裡暗戀她的高橋一生,其實兩人在那時就有過交集

據坂元裕二所說,這部電視劇是和導演永山耕山喝酒的時候,對方偶爾提議的一個企劃:「某天,妹妹從學校回到家裡,發現門口聚集著大批的新聞媒體,哥哥因為殺人被逮捕了。哥哥被釋放後,妹妹依然堅信哥哥會再次犯罪。」這樣的故事,我想寫!完全沒有考慮劇情發展和結局走向,坂元就一集接一集地寫下去了:「從前,我在電視劇裡寫過小孩死掉的場面,一個製作人在酒局上吐槽我來著:竟然在電視劇裡寫小孩死掉的畫面,真是難以相信。你太差勁了!但是,這就是我做的事。」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這部專電視劇結束之後,坂元裕二沮喪了一整年。寫故事的過程中,他閱讀了很多少年犯殺人事件資料,讀那些失去了孩子的母親的日記,讀各種報紙雜誌記載的案件新聞,讀大量詳實追蹤的非虛構作品。他弄懂了被害者家屬的心情,也稍微懂得了加害者家屬的心情,卻陷入了更深的糾結:「關於加害者的心情,這是在哪裡都無法讀到的內容,直到最後沒能搞明白。」

電視劇和電影不一樣,電影導演可以一直琢磨到想通,但電視劇不行,邊播邊寫,又一定要在第11集完結。最終,坂元只能把這種「不明白」的倫理觀直接照實寫進了大結局:失去心愛妹妹的哥哥努力想要把心情傳達給殺人犯,但無論如何也傳達不過去,在無數個觀眾以為就要抱頭痛哭的場景裡,殺人犯都只是一臉漠然。

《最完美的離婚》,光生和結夏夫婦住在這裡,經營著一家名叫「小龜」的洗衣店(圖/庫索)

「在這種我不理解的狀況下結束這部劇,這樣好嗎?」即便電視劇完結了很久,坂元裕二還一直找相關電影和書籍來看,結果還是沒能搞懂犯人的心情。其實他完全可以像其他電視劇那樣,勉強寫一個被說服的殺人犯,一個被善感化從而良心發現的殺人犯,但他不能寫自己不理解的事。「啊,傳達不過去呢。真不甘心啊」,是劇中男主角的心情,也是坂元自己放不下的遺憾。

是枝裕和對坂元裕二的尊敬,也來自《最完美的離婚》。坂元特有的氣質,並不完全在於對婚姻關係的通透認識,更來自他對某個社會重大事件的表述,例如地震。東日本大地震後,日本導演似乎總有個心結:應該如何把震災元素加入作品中?就以是枝裕和本人來說,顯然不是那種親赴現場拍紀錄片的風格,也不擅長直白地講述災難故事,可地震後的日本,又確實真切地發生了某些變化——該如何表現這種變化呢?


《最完美的離婚》播出後,目黑川成了日劇迷的朝聖地,主演瑛太也成了坂元裕二的迷弟。猜他會不會實現心願在最後一集客串呢?

目黑川沿岸是《最完美的離婚》主要取景地,劇中的四個主角經常走過這座橋(圖/庫索)

在坂元裕二的故事裡:東日本大地震當天,生活在東京的男女主角因為歸宅困難而相遇,發展至戀愛結婚,若干年後,他們又以地震為契機離了婚。「原來如此,震災確實影響著每一個日本人的生活,原來是在這樣的地方啊。」不止是枝裕和,這是每個經歷過那場地震的日本人都能感到共鳴的橋段。

一個對社會發言的人,難免受到社會的反擊。《問題餐廳》中有不少關於日本職場中女性歧視的探討,其中有條重要線索:一個犯了錯的OL被要求脫光衣服謝罪,這件事對她造成嚴重心理創傷,在離職很久後,終於把男人們告上法庭。播出時有人不高興:「對男性的描寫太過嚴苛了!」但往後多看幾集,你會發現:它不是一個勸善懲惡的臉譜化故事,每個人物都有自身的背景故事,白色的反面不是黑色,其實每個人都是灰色。至於職場上的男人和女人,不要指望他們大團圓結局,他們最好的關係,是直到最後依然保持著競爭者式對立。

2015年,《問題餐廳》

去年的《追憶潸然》是坂元裕二自《東京愛情故事》之後,創作的唯一一部月九劇。據本人所說,也是自己的最後一出月九劇。他對泡沫經濟時期的純愛故事早就失去了興趣,但願意寫寫當代都市年輕人的貧窮處境:在日本經濟不景氣的今天,那些從地方來到東京打拼的年輕人,大多生活在貧困中,他們之間又發生著怎樣的故事呢?坂元這次的女主角是一個從北海道來到東京做護工的女孩,在看護機構工作,月收入只有14萬日元(約合8600人民幣),經常24小時連續工作,亦有被上司突然解僱的橋段——這是在少子高齡化的日本,真實存在的職業現狀和社會差別對待。

2016年冬季月九,在介護機構工作的女主角

電視劇播出期間,日本介護福祉士會寫了封抗議信給富士電視臺,希望能夠「妥善處理」劇中關於看護機構的描寫。然而,很快就有從事護工工作的網友站出來說:「劇裡的描述看起來很誇張,然而卻是真實情況。富士電視臺不要屈服於壓力啊」。其實,坂元裕二這次也做了很多功課,他找了一大堆「上京」的年輕人取材,試圖和他們生活在一起,也實地考察了看護機構,誰能說他不了解日本社會的真實情況呢?

「我是寫偶像劇出道的,那些故事裡不會發生什麼大事件,只是不斷地寫著一些男女之間的愛與恨。我自身的立場並沒有發生改變,但是大約在十年前,我無意中看到了一張男女接吻的照片,在他們的身後,有一輛車正在燃燒。看見那幕場景的時候,我突然頓悟了:哪怕是一個愛情故事,只有男女雙方也是無法成立的。社會上發生的各種事情在他們之間發生著作用,反過來說,男女之間的事情,也正在對社會發生著作用。」從那時候開始,在坂元裕二的劇本裡,背景色不再是一片純白,總有一段現實還原。

在坂元裕二的劇裡,總是會高頻出現寫信和畫地圖之類的場景。他曾說:「平常不太寫的東西,偶爾做一次,就會變成必殺技一樣的存在。」

這就是為什麼,直到倒數第二集我們才會發現:《四重奏》不是一個簡單的關於夢想的故事,也不是簡單的關於婚姻錯位的故事,更加不是一個簡單的全員暗戀的故事,甚至不是宣傳詞裡一直在強調的「到底誰在說謊的故事」。它依舊是一個坂元裕二式的,關於社會犯罪事件中「被害者」和「加害者」的故事,在社會和大眾的審判下,他們如何抉擇,如何逃離,又如何笨拙地互相尋求理解的故事。

是的,笨拙的人。在坂元裕二的筆下,主角總是有些笨拙,卻拼命努力與人交往。笨拙人的不太表露心聲,這是坂元裕二堅持的創作觀:

「我果然還是覺得,有些心聲是不應該說出來的。那樣的地方甚至連本人都沒有辦法觸摸。就像是黑匣子一樣的存在。在電視劇中,常會出現一些誰也不能入內的場所,在那樣的地方也生活著一些人。登場人物的頭頂上都固定著一個黑匣子,然後走來走去。無法對這個黑匣子進行解釋說明的人們,在儘管很沒用的同時,卻也互相交流著,這樣的姿態非常有趣。對於我來說,這樣的『說明/不說明』就是全部的起點。」

仔細一想,是不是有點像人生呢?這就是坂元裕二,一個再也不想做流量擔當,卻讓我們開始從沉重故事中解生命的人。所以,你也不必懷疑,在今晚的《四重奏》大結局裡,又將多懂得任何一點人生。

《四重奏》裡的四個人,看到他們頭上的黑匣子了嗎?

(本文為作者原創稿,轉載請留言獲得授權。除特別註明外,文中使用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庫索,旅日作者,啃日劇日影為生。現居大阪,不定期流竄於島國各處。

相關焦點

  • 情感的心靈捕手坂元裕二
    如果你能聽懂坂元裕二真正想講的故事,那麼你會明白:會講故事的人,從來都不必成為流量擔當。而這就是坂元裕二,一個再也不想做流量擔當,卻讓我們開始從沉重故事中了解生命的人。遙想在26年前,在《東京愛情故事》裡赤名莉香是這麼說的:「戀愛就像一本參考書,即使不成功,人和人相愛的瞬間,那種感覺會永遠留下去。只有這樣才會讓人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勇氣,才能變成一把照亮黑暗的手電筒。」沒錯,1991年在日本掀起「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刷劇狂潮的《東京愛情故事》,編劇正是當時23歲的坂元裕二。
  • 那個寫出「貓、老虎、被雨淋溼的狗狗」的坂元裕二
    他在NHK為他拍攝的紀錄片裡說,即便在紙上寫下「喜歡」兩個字也是無法傳遞出喜歡的——喜歡的心情需要用漫不經心的對話、細瑣的日常來體現。 那麼,芝麻一樣多的小事裡,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問。 坂元裕二「嗯——」了一聲,每次認真思考時他都會發出這個聲音,很快,他給出了答案。「還是吃飯呀。」 這真是個想像得到的回答。
  • 坂元裕二:比起多數派,我更想為少數派書寫.
    「寫給艱難地活著的你。」——坂元裕二日本編劇坂元裕二,今年51歲。23歲時,坂元裕二編劇的《東京愛情故事》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他卻並不滿意。「我總是感覺自己想做的並不是這個。」今年3月,他在instagram上宣布休業,並開始了一段和劇本的苦鬥。
  • 坂元裕二:年輕人總是和逆境、痛苦糾纏不清
    四年後,富士電視臺計劃改編柴門文的一部青春漫畫,起名《東京愛情故事》,由永山耕三和本間歐彥聯合執導,織田裕二、鈴木保奈美分別擔任男女主角,坂元裕二擔任編劇,於1991年1月7日開始播出。劇集播出後收視率高達32%,開啟了90年代月九(月曜日晚上9點)愛情劇大熱的潮流。在它之後,《101次求婚》《同一屋簷下》《悠長假期》等劇集將這股潮流延續。
  • 那個寫出「貓、老虎、被雨淋溼的狗狗」的坂元裕二|百家故事
    除了剛睡醒的緣故,頭天晚上他又邊念著臺詞邊寫作了。這是他的習慣,一邊說一邊寫。他想像著演員的聲音,坐在電腦前喃喃自語,他覺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真實的臺詞。坂元裕二向來慢悠悠。他寫得慢,也喜歡修改。腳本常常寫著寫著停下,又折返回去,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拍戲前方傳來什麼反饋,他就動筆開始改,哪怕只是調一句臺詞尾音,都能讓他覺著高興。
  • 坂元裕二落淚.
    ▲(左起)土井裕泰導演、菅田將暉、有村架純、坂元裕二
  • 日本編劇坂元裕二|講故事的人,從來都不必成為流量擔當
    沒錯,1991年在日本掀起「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刷劇狂潮的《東京愛情故事》,編劇正是當時23歲的坂元裕二。那是在他拿下「富士電視臺第一回年輕編劇大獎」的第4年,在電視圈內是天才一般的存在。如果再仔細追究,你會發現他還是純愛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編劇,這部電影是2004年日本票房冠軍。
  • 因為喜歡坂元裕二的緣故啊
    沒錯,1991年在日本掀起「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刷劇狂潮的《東京愛情故事》,編劇正是當時23歲的坂元裕二。那是在他拿下「富士電視臺第一回年輕編劇大獎」的第4年,在電視圈內是天才一般的存在。如果再仔細追究,你會發現他還是純愛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編劇,這部電影是2004年日本票房冠軍。
  • 四重奏之外:編劇坂元裕二作品全記錄
    劇情簡介:抱著不安而由愛媛到東京的完治(織田裕二 飾),在機場莉香(鈴木保奈美 飾)以笑顏迎接完治,在二人工作同時,莉香開始愛上了完治,但完治心中所愛的是由高中時代一直暗戀著的裡美,但裡美所愛的卻又是三上(江口洋介 飾),造成一個四角關係。
  • 日本編劇坂元裕二 你真的不需要假裝的對待這個世界
    就好像日本編劇坂元裕二,一次次將幸福的謊言揭開,生存的不易,愛情的迷茫等等,彷佛我們生活裡的喜怒哀樂都被他窺探了個遍,然後寫進劇裡,變成句句都值得抄寫在小本上的臺詞。當年讓日本掀起「周一晚上街上沒有上班族」的狂熱劇《東京愛情故事》就是坂元裕二的作品,總是甜美微笑著的莉香不僅成為了男生心中想娶回家的完美女生,也讓好多女生想像赤名莉香一樣生活。
  • 日劇《四重奏》大結局 網友熱議劇中線索和彩蛋
    原標題:不如創立一門「 四重奏學」 !     「網紅」日劇《四重奏》在本周二迎來大結局。最後一集與第一集遙相呼應,編劇坂元裕二成功「收網」,把之前埋下的伏筆一一解決,也為四重奏的四人安排了一個合理的結局。劇迷們懸著的心終於落了地:這部神作,總算沒有爛尾。
  • 松隆子主演電視劇「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
    「四重奏」的坂元裕二編劇,以及松田龍平,會複製「四重奏」的話題度嗎?其他參演的還有岡田將生以及角田晃廣,劇名為「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暫譯)」。這是松隆子自「役者魂!」以來,睽違15年的富士電視臺連續劇主演。而劇本則是來自「Mother」「四重奏」『如花束一樣地愛戀過』的坂元裕二編劇的原創劇本。
  • 坂元裕二x廣瀨鈴《anone》今晚開播!來看亮點詳解
    該劇是由知名編劇·坂元裕二與日本電視臺繼《Mother》、《Woman》之後再度合作的第3彈,講述了由廣瀨鈴飾演的一個沒有被任何人守護的孤獨少女的故事,其中也參與了之前兩部作品的田中裕子也將繼續參演,還有瑛太等豪華陣容加盟,如此組合搭配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呢?一起先來看看本劇的介紹吧!
  • 【半層新書臺】四重奏、古希臘的人學、韋瓦第效應、字字有來頭、世界知名建築師的提案策略
    四重奏:坂元裕二腳本書,關於單戀、謊言,還有30多歲的灰階人生作者:坂元裕二  譯者:王思穎, 張佩瑩出版社:不二家  出版日期:2018/02/07語言:繁體中文日本最佳編劇──坂元裕二原創劇本一個關於夢想,單戀,謊言,還有三十世代男男女女的故事,「披著類型劇外衣的愛情劇」示範了推理、愛情雙線並行的腳本寫作。
  • 坂元裕二出品都是神劇!但,他的劇其實並不適合在電視臺播出……
    昨天第92屆日劇學院賞公布獲獎結果,《四重奏》一劇包攬6大獎項成為上一季最大贏家,坂元裕二也憑該劇獲得最佳編劇獎。  一部《四重奏》讓不少國內觀眾認識了日本的名編劇坂元裕二。劇集播出階段,最盛況莫過於存在於各種交互平臺、娛樂文章中的「金句截屏」。
  • 坂元裕二,你亂撒狗血考慮過狗的感受嗎?
    前方輕微劇透請注意但今天的重點不是這完美的主演陣容而是本片編劇坂元裕二坂元裕二1967年5月12日出生於日本大阪編劇、作詞家「年少成名,卻又大器晚成」這麼矛盾的一句話卻非常貼合坂元19歲時投稿劇本《GIRL-LONG-SKIRT
  • 《四重奏》後松隆子再演坂元裕二新作,展現成年人的戀愛
    本劇的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坂元裕二,寫過《東京愛情故事》、《問題餐廳》、《mother》、《四重奏》、《最完美的離婚》、《儘管如此 也要活下去》等高分日劇。松隆子曾主演過坂元裕二的《四重奏》。阿部隆史也是坂元裕二的老熟人了,出演過《anone》。
  • 日劇「金句王」 坂元裕二的世界觀
    坂元裕二,這個名字可能好多人都沒印象,但是他的作品《東京愛情故事》《最完美離婚》《四重奏》《mother》《問題餐廳》《追憶潸然》等等,每個人都能找個自己喜歡的那部!由於臺詞很容易擊中心臟,被廣為流傳,坂元裕二被稱為「金句王」。
  • 【四重奏】日劇是音樂電視劇 也是懸疑心理片 四位實力主演是不是你的菜?
    提示:點擊上方"元墨文化"↑免費訂閱本微信點擊「閱讀原文」看第一集,資源在B站四重奏カルテット (2017)導演: 土井裕泰編劇: 坂元裕二主演: 松隆子 / 滿島光 / 高橋一生 / 松田龍平 / 吉岡裡帆 / 更多...
  • 《四重奏》編劇坂元裕二出新作,這次依然又喪又戳心
    這個講述夢想者瑣碎生活的故事,以其充滿人生共鳴的情節與字字珠璣的金句,成功扎中許多都市人的內心。不信?來看看哪句讓你中了招——關於夢想:「我們沒能成為可以靠做喜歡的事情生活那種人。」以上這些洞悉生活與人性的臺詞,全部出自日本著名編劇坂元裕二之手。最近,他又開始寫下許多「名言警句」。喏,都在這部新劇裡——a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