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閱讀書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2021-02-11 讀攬世界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駱芬美。

你可知道:鄭成功時代,臺灣人不信奉媽祖;先住民頭目制度是荷蘭人所設立的;三百年前,臺灣商人就採用股份集資……你以為:「唐山過臺灣」是不得已的悲情選擇,事實是:漢人覺得臺灣機會無限,紛紛渡海而來;你以為:鄭成功靠強勢武力打敗荷蘭人,事實是:透過經濟封鎖癱瘓荷蘭人的貿易;你以為:媽祖廟全臺是民間信仰的自然發展,事實是:媽祖信仰普及化是清朝統治的操作手段……

臺灣地理位置特殊,歷經大航海時代,國際貿易發達,十七世紀曾被荷蘭、西班牙統治;明鄭敗亡後,納入清朝版圖,政權變動頻仍,族群融合多樣,文化發展多元。錯綜複雜、浩如煙海的歷史,多少是道聽途說,哪些被顛倒黑白?

本書以歷史主題為縱軸,以近四百年時間為橫軸,十三篇精彩翻案,立體架構真實的臺灣面貌;以生動故事敘述方式、配合精彩圖片說明,完整呈現三百多年來的臺灣真相。

【01】西方人如何認識臺灣史?

460多年前,葡萄牙水手搭船從海面上看到臺灣島,驚豔地喊出「福爾摩沙」(Formosa,美麗之島)!

長久以來,歷史書中都是用這一幕作為臺灣被西方人認識的開端;也認為西方人從那時起就愛上臺灣,並想佔領這座美麗的島嶼。

葡萄牙人雖是最先發現臺灣的西方人,但他們只是經過並沒有登陸;反而是後來的荷蘭人、西班牙人,甚至是英國人都到過臺灣。

開啟「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在16世紀中葉到達日本,10年後又佔領中國澳門(1553年),於是他們的船隻往返日本和澳門之間,以中國的絲和黃金交換日本的白銀。

葡萄牙人找中國水手來操控帆船,船在澳門裝載貨物後,駛出廣州灣,沿著廣東向東北駛向福建漳州,再轉向琉球群島前往日本,走這條航線會沿著臺灣西部海岸線航行三天,葡萄牙水手可能是第一次發現臺灣,因此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當時在葡萄牙地圖繪圖師筆下的臺灣島形狀,並不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模樣,而是像一隻變形蟲。

葡萄牙人對臺灣的感受,可以從《東印度水路志》記載看出:「小琉球島(臺灣當時被稱為小琉球)位於北緯25度處,是個高山綿延而形狀細長的島嶼。……我們沿著琉球島平靜度過三天,吹著涼爽的季風。我們的平靜,想來是因為相當接近陸地油然而生的感覺。」

16世紀末,臺灣在外界的眼中,不是一個整體相連的島。例如:西方人將臺灣繪成三個猶如豆腐塊的方形島;連明朝人畫的臺灣地圖,也是上下排列的三個島。

繼葡萄牙人之後看見臺灣的老外是西班牙人,他們將臺灣當成菲律賓群島的一部分,且西班牙人是「福爾摩沙」的真正命名者。1571年,西班牙人佔領菲律賓馬尼拉後,從南美洲墨西哥運白銀到馬尼拉,換回中國的絲綢、瓷器;之後又開發日本市場,從馬尼拉出發,經巴士海峽,沿臺灣東岸北上日本,再橫渡太平洋回到墨西哥。在這條貿易路線中,他們認識了臺灣東部、東北部。

西班牙人想必已意識到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馬尼拉的西班牙總督曾建議國王收服臺灣,只是西班牙國王並未採取行動。直到盛傳日本戰國武將豐臣秀吉要徵服臺灣,西班牙人擔心日本佔有臺灣之後,會一併掠奪馬尼拉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於是打算先攻下臺灣,特地請人繪製了《菲律賓防禦戰略地圖》,臺灣才終於被畫成一個完整的島,雖然形狀是接近長方形的,但顯然西班牙人比葡萄牙人更清楚臺灣的樣子。

葡萄牙人從海上看到臺灣西部,西班牙人認識了臺灣東部,日本「倭寇」則是在16世紀中葉,騷擾浙江、福建和廣東沿海一帶,被明朝政府徵討後轉進臺灣。

到了17世紀初,日本的德川幕府鼓勵通商貿易,而且日本的銀產量增加後,消費力擴大,需要更多中國的生絲、絲織品;但是明朝政府因之前的倭寇事件,並不想和日本做生意;於是中國商人的船與日本的朱印船就在明朝政府管不到的臺灣會合,進行走私貿易。日本人想要中國的絲,中國人想要日本的銀,福建商人前往日本,以及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或到東南亞貿易,都必須經過臺灣海峽,臺灣海峽越來越熱鬧,不斷有商船往返。

隨著全球白銀市場形成,佔有國際貿易地利之便的臺灣一時之間成為兵家必爭之地。1619年,西班牙道明會士馬丁略(Bartolomé Martinez)指出:中國臺灣的戰略地位可與中國澳門匹敵,是前往日本或中國大陸最好的中繼站,不但對中國貿易便利,貨品價格低廉,而且中國官員不會來此課稅,因此要儘速徵服臺灣,建立港口,以免被日本人捷足先登。

1599年即現身菲律賓海域的荷蘭人,為了比對手西班牙人在更靠近中國的地方搶到據點,1622年先進攻澳門。只是荷蘭人搶佔澳門的計劃未成,反而後來居上佔領臺灣。西班牙人為此十分不安,趕緊在荷蘭人來臺灣兩年後,也到臺灣北部的雞籠(基隆)建立殖民據點,以防止前往日本的路線被切斷。

【04】漢人移居臺灣

覺得

臺灣俗諺「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形容清朝時期,從中國大陸移居到臺灣的人,內心有種無奈又無法言喻的強烈焦慮。

如果將時間往前推到荷蘭統治時期,當時漢人移居臺灣的動機並不悲情,荷蘭人歡迎大陸漢人移居來臺,加上中國沿海不斷有饑荒和戰亂,漢人其實是抱著主動尋找機會的冒險精神渡海而來。

1624年荷蘭人佔領中國臺灣時,臺灣約有1 500名漢人,大部分是短暫停留來捕魚(主要是烏魚)、打獵、做生意,也有漢人開始少量栽種石榴、橘子、香蕉、西瓜等水果來食用。那時,荷蘭人駐守臺灣的官民大約600人,加上2 200個士兵,只比漢人多1 300人左右。

荷蘭人是為了和中國建立通商關係而來到中國臺灣,在臺灣建立商港後不久,從17世紀30年代起,決定向中國大陸漢人移民招手。他們的如意算盤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亞洲總部巴達維亞或從荷蘭本國派人來臺,都不如從中國大陸招來漢人划算;而且,漢人比外國人更能專攬中國的貿易。

荷蘭統治中國臺灣的38年期間,引進勞工和農民、漁民和捕鹿者等中國大陸漢民,前6年以勞工為主,後面32年則轉為農民為主。主要是因後來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海外貿易,荷蘭人無法如願讓臺灣成為對日貿易轉口港,因此轉而在臺灣發展能自行生產的產品,可同時供應本地需求與出口,既省掉支出,又能增加獲利。

大事記

1624 荷蘭人佔領中國臺灣第一年,臺灣約有1 500名漢人

1626 福建開始連續6年發生饑荒

1628 鄭芝龍投降明朝後,福建巡撫希望鄭芝龍將饑民送來臺灣

1630 荷蘭人大舉招徠漢人來臺定居(主要是農業民工)

1642 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

1644 滿清入關,中國沿海民眾避難來臺

1646 鄭芝龍投降清朝

1648 福建再度饑荒,又有饑民來臺

1658 鄭成功不敵清軍,在福建沿海敗退,又掀起難民渡海避難熱潮

【06】鄭成功如何趕走荷蘭人?

你以荷蘭人統治中國臺灣38年後,被鄭成功趕走,這不只是中國臺灣歷史上第一次政權輪替,更是荷蘭人終究不敵漢人的重大挫敗。鄭成功最終雖是以武力擊退荷蘭人,其實對荷蘭人最嚴重的致命傷,是施行經濟封鎖的戰略。

        

       鄭芝龍投降清朝後,鄭成功快速整合鄭家勢力。1652年,臺灣發生「郭懷一事件」,約有四五千名農民群起反抗荷蘭人,此事件謠傳是鄭成功為了奪取臺灣而主導的。雖然荷蘭人快速平定事件,並未發現反抗農民與鄭成功聯繫的證據,卻反映出荷蘭人逐漸無力控制越來越多的漢民;而遷移臺灣的大陸漢人和鄭芝龍關係極為密切,大部分人的家眷仍在中國大陸,對鄭家認同度很高,荷蘭人開始擔心鄭成功會攻打臺灣。

事實上,當時鄭成功仍想在中國大陸尋找立足點,沒考慮要攻打臺灣島,鄭、荷雙方的對峙主要是貿易競爭。鄭成功起兵後,靠著鄭芝龍昔日的海外貿易管道支應龐大軍費,在杭州設山路五商,在廈門設海路五商,有仁、義、禮、智、信5個字號,每個字號下有12艘船,共60艘海船,分別前往東南亞、日本、大員等地貿易。

1655年,荷蘭人與鄭成功的對抗開始浮上檯面。當時鄭成功在廈門建立「思明州」,與清朝政府的戰鬥進入白熱化,前來臺灣做生意的商船數量因此大幅減少。

臺灣的荷蘭官員聽說鄭成功正準備對他們進行大規模圍城戰,要求巴達維亞支持兵力和軍艦,並請求在臺灣修築更多堡壘。

那時發生鄭成功的商船在馬尼拉被西班牙人攻擊的事件,貨物被搶走、商人被殺,鄭成功寫信要求臺灣的荷蘭長官頒布他的命令:臺灣必須扣留任何前往馬尼拉的船隻,將抗命者的財產充公。最讓荷蘭人不高興的是信上說他們「舉止不像基督徒,像禽獸」;又說居住在臺灣的漢人是他的臣僕;還說要懲罰前往馬尼拉的漢人和資助到馬尼拉貿易的人。

荷蘭人當然立刻回絕了鄭成功的要求,於是他直接寫信給臺灣大員市鎮的甲必沙們(漢商社群代表)說他已接獲情報,巴達維亞的荷蘭官員想阻止他派船到東南亞貿易,不但要扣留船隻,還要沒收船上的貨物;並說如果他的船隻進出東南亞時,繼續遭到荷蘭人的毒手,就要發布「不許前往臺灣貿易」的命令,也會禁止統治下的漢人與荷蘭人交易。

這封信在臺灣漢人小區引起軒然大波,荷蘭人請甲必沙們回信解釋他們沒有蓄意刁難鄭成功的船,且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已締結和約,不能攻擊在馬尼拉的西班牙人。按照主權國家原則,不能在臺灣張貼鄭成功的禁令布告,加上臺灣漢人的商船本來就很少到馬尼拉做生意,因此沒有必要特別禁止。

鄭成功收到甲必沙的信沒有立刻回復,鄭、荷之間的衝突卻更加激烈了。鄭成功派出24艘船在東南亞進行大規模貿易,不但搶了荷蘭人的生意,也使臺灣的貿易大受影響。

巴達維亞荷蘭官員派船艦到東南亞各港口攔截鄭成功的商船,沒收一批價值不菲的胡椒,並向清政府提出要幫忙剿滅鄭成功勢力,請求允許荷蘭東印度公司到廣東做生意,但當時清政府已決定削減沿岸貿易,因而沒有答應。

對荷蘭人的種種挑釁行動,鄭成功沒有馬上發作。來年,鄭成功得知有臺灣漢人商賈私自到馬尼拉貿易,大為震怒,終於決定對臺灣發動「禁止任何帆船載運貨物到臺灣」的禁運令,打算讓臺灣沒有商品可交易。

1656年,鄭成功派信使帶著命令書抵達臺灣,要求甲必沙們向眾人宣告。命令書中,稱臺灣漢人是「我民」,對荷蘭人欺負他的子民的事很生氣;更對荷蘭人之前拒絕頒布他的「禁航馬尼拉命令」之事表示憤怒。他給臺灣人民100天期限,100天內,中國大陸商船只能載運中國臺灣土產如鹿肉、醃魚、蔗糖往來兩岸,不能載運胡椒、丁香、鉛、錫;期限一到,船就要返回中國大陸,否則船員和意圖收購的人要被砍頭,船貨充公。信的結尾更強調他的話「堅如金石」,不可違背。

荷蘭官員立刻將這紙命令沒收,並發表告示:此後任何人不得將「外國統治者」的命令書帶入臺灣,更不得頒布。同時下令所有城堡進入防禦狀態,並派船到澎湖偵察鄭成功的動向。

但消息顯然已經走漏,漢人貿易商相信鄭成功說到做到;接著傳來消息說鄭成功逮到從臺灣島前往廈門的中國船隻私藏胡椒,他處死船長,砍下船員們的右手。這使得漢人貿易商更為惶恐不安,紛紛開始從臺灣島撤回中國大陸。

不久,鄭成功又派人帶了一封信件到臺灣,內容說:帶信者將糾查出販賣胡椒等貨物到中國大陸的漢人貿易商,一旦被查獲,他將扣留一半的貨物,並處決載貨的船長和船員。信中再度呼籲在中國臺灣的漢人,趕快回到中國大陸,以保安全。

荷蘭官員想封鎖消息,但使者早在澎湖發布了這份命令。漢人們開始卸下滿船的鹿肉、漁獲及其他臺灣土產,甚至拒絕收購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的貨物,拋售所存的外國轉口貨物,造成貨物價格瞬間暴跌。中國大陸的商船趕著在規定的百日期限內返回,不久之後在臺灣已看不到中國大陸的商船了。

鄭成功的禁運戰略對荷蘭東印度公司造成極大危機,他們是以中國大陸黃金購買印度棉布,再用棉布換取香料,收購不到中國大陸黃金,等於買不到香料,整個貿易網連帶受阻。

沒有中國大陸船來臺灣,就無法向中國大陸出口貨物,荷蘭東印度公司倉庫裡堆滿了胡椒、錫、蘇木,以及各種要進口的東南亞與印度商品。臺灣漢人與先住民的鹿皮、鹿肉交易,以及米農和蔗農都受到打擊,漢人商店的貨架空空蕩蕩,部分漢人因此離開臺灣回到中國大陸 7。

部分臺灣的漢人貿易商為了突破困境,寫信給鄭成功,請求他開放對臺灣的貿易,荷蘭人派遣通事何斌為特使,到廈門和鄭成功談判兩次,停航一年的禁運終於重新開放。165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巨額順差,臺灣貿易榮景再度出現。但一年半之後,解除危機的風雲人物何斌卻被爆出私通鄭成功,私下替他在臺灣徵收關稅。何斌被囚禁、審判、撤銷通事職務和待遇,也失去漢人長老和市民的資格。

後來何斌派人探測臺南鹿耳門水道,繪製臺灣地形圖,找機會逃出臺灣,投奔在廈門的鄭成功,以臺灣的富饒為誘因說服鄭成功攻打並佔領臺灣。當時很多漢人陸續加入鄭成功陣營,其中不少人熟悉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狀況;如此一來,佔領臺灣的行動,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鄭成功擅長海戰,進行陸上攻城時,常採取「圍城」戰略,雖可減少傷亡,但戰事時間會拉長,導致缺糧。福建因連年戰火,糧食吃緊,鄭成功北伐南京失敗,退守金門、廈門時,急著尋找能專事生產、提供補給的根據地。他看到何斌所獻的臺灣地圖,心中大喜,儘管部下不想撤離中國大陸,也不認為臺灣可當成反清復明的基地,但鄭成功還是決定要到臺灣。

臺灣的荷蘭官員對何斌向鄭成功進言並奉上地圖一事,竟然毫無所知;何斌事件兩年後,只發覺很少有商船來臺灣,經濟逐漸凋萎,覺得臺灣最好的時代已過去,看來開始走下坡路了。

1660年起,在臺灣的漢人開始出售資產,將錢匯回中國大陸,甚至連妻小家眷都送回中國大陸了,顯然在臺灣的漢人都相信鄭成功將攻打臺灣。

同年3月初,有個甲必沙將鄭成功正準備進攻臺灣的消息轉告長官揆一。揆一立刻將城堡轉為防禦狀態,發布一系列控制漢民的措施,並請求巴達維亞調派足夠船艦、增加1 000名兵員等。

巴達維亞的荷蘭官員立刻派範德朗(Van der Laen)率領12艘船艦來臺,但命令是:如果鄭成功沒有立刻攻擊臺灣,就先從葡萄牙人手中拿下澳門。範德朗抵達臺灣看到一切風平浪靜,想轉向攻打澳門,但臺灣的荷蘭官員卻堅持他的艦隊必須留下來。

荷蘭人派出使臣去探詢鄭成功是否要攻打臺灣,鄭成功假意回答說他應付滿清都忙不過來了,對臺灣這個小地方沒興趣。鄭成功甚至恢復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以消除荷蘭人的疑慮,但荷蘭評議會還是認為增援軍應該留在臺灣防禦。

範德朗非常生氣,來年2月帶走兩艘船艦和有實戰經驗的軍官返回巴達維亞,並寫信到阿姆斯特丹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總部表示:鄭成功攻臺情報完全沒有根據,揆一不讓援軍進攻澳門是白白浪費金錢。信中指責揆一騷擾漢人移民,才使他們逃離臺灣。巴達維亞因此決定撤換揆一,派科連克(Harmen Klenck Van Odessen)前來接任。

範德朗的援軍解散後,鄭成功攻臺的最後阻力消失了,他盤算著利用東北季風結束、吹起西南季風而不利於荷蘭人向巴達維亞求救時展開行動;終於在1661年4月21日率領35 000名軍民,分乘400多艘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前往臺灣。

大軍先到澎湖,遇到颱風連續幾天無法繼續前行;但因聽信何斌的話,以為短短幾天即可到達臺灣,沒有帶太多糧食,只好在澎湖各島嶼募集,但只湊到一些雜糧,撐不了太久,鄭成功因此決定速戰速決。

4月最後一天,天剛破曉,晨霧逐漸散去,熱蘭遮城崗哨的荷蘭士兵發現幾百艘中國帆船張滿帆駛向大員,郭懷一事件發生後,謠傳了10年的鄭成功大軍果然來了。

荷蘭軍隊立刻準備迎戰,計劃當對方船隊靠近城堡的南方水道時予以摧毀,沒料到船隊趁著漲潮,從離城堡較遠的北方水道,由鹿耳門的彎曲港道進入臺江內海(現淤塞為陸地),避開熱蘭遮城炮臺的射程。鄭成功的艦隊在何斌領航下,從普羅民遮城(今赤樓)以北七八公裡的禾寮港(今臺南永康洲仔尾)登陸。

 

.

   本文摘自《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相關焦點

  • 失去真相的臺灣史
    ;後來,在綠營各路人馬的遮掩與扭曲下,野百合和太陽花世代很難了解另一面的臺灣史。我爸在日據時代當學徒,因送貨而返店時間較晚,在街上被日本警察毫無理由地懷疑是賊,就被逮進警察局,毒打一頓到皮綻肉開,然後才開始問話,並打電話到店裡求證——臺灣人是沒有基本人權的「被殖民者」。請你記得這些事實,然後再去看看近年流行的「瘋日據」電影,看看他們多麼歪曲史實,多麼地認賊作父。我沒有要鼓勵仇日,我只希望臺灣人可以客觀而完整地面對臺灣的歷史。
  • 李開元中國史作品·秦崩+楚亡 | 薦書
    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在本書中,我詳細地敘述了侯生說服項羽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侯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透徹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項羽接受劉邦的和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釋放了被扣押在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成就了一樁歷史上罕見的外交偉業。
  • 秦暉的宋元明陝西史研究:以一地之史窺王朝全景
    秦暉教授負責撰寫其中的《宋元卷》和《明清卷》,經過重新修訂,輯為《王氣黯然》一書。周秦漢唐等數個大一統朝代的建都史,為陝西帶來了極為厚重而璀璨的歷史底蘊,但人們對政治中心轉移、經濟式微後的關中地區則談論甚少。《王氣黯然》一書獨特之處就在於,集中研究並敘述的是陝西自唐代以後不再作為政治中心的歷史時段。
  • 赴美就醫:關於肺癌風險的誤解與事實
    事實:吸食大麻會增加患肺癌的風險。許多吸食大麻的人也吸菸。一些研究表明,兩者兼有的人更有可能得肺癌。  誤解:滑石粉是誘因之一  事實:研究表明肺癌和吸入滑石粉之間沒有明顯的聯繫。工作中需要接觸其他化學物質,包括石棉和氯乙烯的人更容易得病。  誤解:如果你得了肺癌,戒菸是毫無意義的  事實:如果你停止吸菸,你的治療可能會更好,你的副作用可能會更輕。如果你需要手術,戒菸者比吸菸者的康復效果更好。
  • 戴國煇:臺灣近百年史之基軸
    這就是日本戰敗時的臺灣的內部情況。作為臺灣人來說,是令人痛心的,但這也是我們所體驗的確鑿難於否認之歷史事實。      聽到日本接受了波茨坦宣言,接著又是昭和天皇的「玉音」廣播(按:指日本天皇宣布戰敗的講話)的臺灣人,他們歡迎光復,很早即為準備慶祝光復典禮而興奮、而雀躍、而疲於奔命。然而,在當時的臺灣卻找不到欲以自立維持「臺灣元年」年號的設想,以及支撐該設想的主體組織。
  •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史實不容辯駁——專訪中國邊疆研究所...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史實不容辯駁——專訪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攀  中新社北京11月30日電 題: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史實不容辯駁——專訪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張永攀  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李晗雪  近期,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鼓譟有關西藏歸屬權的荒唐論調,這些欺人耳目的謬論在涉外輿論場中如沉滓泛起
  • 孔明:誤解
    至親反而至遠。中國是傳統社會,傳統禮儀教化人心,至親倫常與生俱來,順之則親,逆之則疏。柳眉倒豎,未必是怒;暗送秋波,未必是情。察言觀色,未必能心領神會;甜言蜜語,未必能打動芳心。情侶之間,咫尺天涯,天涯咫尺。異鄉晝思夢想,枕邊同床異夢。腹誹,卻不開口,只好打肚皮官司,猜疑,猜忌,猜出的自以為是謎底,實際上荒謬至極,這都是誤解在作怪,當事人卻被蒙在鼓裡。天下多少有情人,都是因為誤解拜拜的。
  • 電影《八佰》影像與史實圖片之比較(圖文)
    理由:「使用真名的史實作品,不能否定基本史實,《八百》太不嚴肅。」確實,影片或為效果與刺激加入太多肆意杜撰的情節。在此說說筆者對影片中幾處紕漏的看法。一 日軍進攻倉庫時投出毒氣彈,影片中借租界觀戰外國人之口說出「芥子氣!」這在史實中根本沒有。如此隨便地將假的真的混在一起說,嚴重削弱了故事該有的真實力量,實是一大敗筆。但凡涉及史實,一定要相信:真實的力量!
  • 淺談讀者對梁書的七大誤解(一)
    正是讀者們將梁書的正邪分明和金古的正邪分明區分開來,造成雙重標準,才使得梁書的正邪分明被人為的凸顯出來。總體而言,對於梁書正邪分明的誤解,主要存在於三個方面,分別是門派之正邪,武功之正邪,人品之正邪。就門派而言,梁書名門正派中有害群之馬,邪門歪道裡也有一心向善、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正如《倚天》中張三丰所說:「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
  • 映畫 關於電影《亞歷山大大帝》(2004)與史實的考察!
    我的生命之光!)。但是畢竟是電影,始終還是會與史實有一定的偏差,更何況記載亞歷山大的古籍也已不剩多少,很多史實也無法考察了。所以哪怕我在這裡對亞歷山大這個人物進行再深的探討,我所說的亞歷山大也只不過是「我的亞歷山大」。
  • 楊家將的史與戲
    據北宋歐陽修所作《楊琪墓誌》(楊琪為楊延昭之侄輩):「繼業……延昭,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裡兒野豎,皆能道之。」由此可以看出,這種民間口碑較之歐陽公的《楊琪墓誌》還早,當然更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曾鞏的《隆平集》、王偁的《東都事略》、蘇轍的《欒城集》、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以及《宋史》等書有關楊氏的敘錄之前。「楊家將」故事的口頭傳說之見於文字,最晚也不遲於南宋。
  • 【原創】弒君未必不仁義,崔杼功過誰評說
    弒君未必不仁義,崔杼功過誰評說崔杼,是春秋時齊國的大夫,因為弒君和三殺太史官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惡名。我知道崔杼的名字是讀《論語》的時候,在《論語》第五篇中,記述了孔子與弟子子張的對話。子張問:「齊國大夫崔杼殺了齊莊公之後,陳文子家雖然有四十匹馬,但他捨棄掉逃離齊國。
  • 奧迅設計 丨Autonomy 工作室 & 1860 工作室,這樣的辦公才夠帥!
    ▲ 點上方藍字「室內設計聯盟」,關注中國第一設計平臺回複數字「1」,獲得梁志天+臺灣設計師最新高清作品閒時,或仰臥在沙發上、在其旁邊的書櫃看一會兒閒書,或坐在沙發上與同事聊聊天、聽一段舒緩的音樂、下一盤棋,小憩之後再投入工作,想必效率也會更高。
  • 這套臺灣出版的電影書,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比如盧非易的《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華慧英的傳記《捕捉影像的人》(胡金銓《俠女》的攝影指導)、《戲夢人生:李天祿回憶錄》等等。還有一些電影人的訪談錄,比如《風雲際會——與當代中國電影對話》,臺灣電影人做的採訪,往往與我們這邊做的採訪在內容、角度、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具有重要的補充價值;孫瑜導演的回憶錄《銀海泛舟》在這個系列裡也出版過,書名改為《大路之歌》。
  • 史說丨給大家看看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又有人說:歷史是「據事直書」,使人知所「歆懼」的。因為所做的事情而好,就可以「流芳百世」;所做的事情而壞,就不免「遺臭萬年」。然而昏愚的人,未必知道顧惜名譽。強悍的人,就索性連名譽也不顧。通過對《新唐書》《舊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西夏書事》《續資治通鑑長編》《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續資治通鑑》《宋會要輯稿》等書統計出來的,時間較緊,或有錯漏,但70% 是沒問題的。
  • 揭秘:史實中的康熙是如何收復臺灣
    鄭成功手跡 編者按:電視劇《康熙王朝》熱播,喚起觀眾對於有關重大史實的關注,本刊特邀著名清史專家、前中國史學會會長戴逸教授撰寫此文,以饗讀者
  • 「借屍還魂」的麥考萊《英國史》| 單讀
    麥考萊為了鋪陳自己的見解,甚至為了行文方便,常常罔顧史實所處的時代。蘇聯的學者就不無調侃意味地寫道:「俄國史學家 M. 彼得羅夫公正地指出,『任意』處理事實,是麥考萊一切著作的特點。」(見維諾格拉多夫《近代現代英國史學概論》,三聯書店 1961 年第一版,第 35 頁)生活中,麥考萊的確是個俗人,享用了什麼好的吃食,總是津津樂道。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事件
    新華社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李慧穎)「大量的史實都證明,『二二八事件』不是民進黨所宣稱的『臺獨的源頭』。」在28日舉辦的「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上,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作家藍博洲說。連日來,臺灣社會舉辦多場「二二八事件」紀念活動。各界人士呼籲,勿借「二二八」事件操弄「臺獨」、挑動對立。
  • 被誤解的臺灣食物
    文:曹銘宗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電影與史實:2006年版本《斯巴達300勇士》背後的史實和虛構
    在整體史實和虛構上,電影基本上是七實三虛,以看電影學歷史的同學,基本上可以相信電影的主要情節。只是類似於為尊者諱的春秋筆法,希羅多德強調了戰敗大局中斯巴達人的勇氣,記載了他們一系列可歌可泣、書之竹帛的言行,類似於羅貫中用趙子龍單騎救阿鬥,淡化劉備集團整體戰敗的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