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臺灣食物

2021-02-12 臺灣電影

文:曹銘宗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最近新聞報導歐洲「葡萄牙牡蠣」的品種來自臺灣,可能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帶回歐洲。事實上,食物及食物的名字,不但承載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也呈現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

 

臺灣在歷史上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了表現在地名,也表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臺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家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臺灣食物名也一樣,甚至還有源自古漢語、東南亞語。

最近,探索很多臺灣食物名的由來,找到臺灣食物的外來語,例如「高麗」菜是荷蘭語、「柑仔蜜」是菲律賓語等,同時也找出一些錯誤的臺灣食物名,在此分享如下:

以綠豆粉做成的細條,在大陸和香港稱之粉絲或細粉,但臺灣的臺語、客語則稱之冬粉。冬粉顧名思義被以為與冬天有關,所以出現一種說法:冬粉以在冬天製造而得名,因為綠豆粉漿在抽絲後,必須馬上冷凍,不然會黏在一起,早年沒有冷凍設備,所以只能在冬天製造。


事實上,冬粉本名是「山東粉」,簡稱「東粉」,後來錯寫成冬粉。大陸山東盛產粉絲,到了1914年建立龍口港,粉絲才透過海運銷售海外,這是「龍口粉絲」的由來,臺灣也是在日本時代才進口較多的粉絲,稱之山東粉。

 

冬菜以白菜、蒜頭鹽漬曬乾而成,在臺灣是常見調味用的醃菜,例如著名的冬菜鴨。在大陸及香港也稱之冬菜,但冬菜跟冬天有什麼關係?


原來,山東盛產白菜,也用來做冬菜。山東省日照市特產的冬菜,因曾進貢北京給皇帝食用而稱之「京冬菜」,也寫作「京東菜」,這是「冬菜」、「東菜」通稱的例子。

 

雞卷(卷)裡面為什麼沒有雞肉?這是多年來的疑問,常見的說法指雞卷應該叫「加卷」才對,臺語「雞」與「加」同音,「加」有多餘的意思,「加卷」就是把多餘的剩菜捲起來做成的食物。


臺語柳丁的「丁」,被誤寫或簡寫成諧音的「橙」,這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柳橙會「柳」為名?有一種被認同的說法,指「柳橙」應該寫成「鈕橙」,因其副果在果皮上形成類似肚臍的疤痕,狀似鈕扣,因而得名。

然而,根據「農委會」資料,臺灣柳丁原產廣東,約1930年代引進,1960年代以後才大量栽種。根據廣東方志,廣東在十九世紀末就有「柳橙」一詞,可見「鈕橙」之說是錯的。

 

以此推論:「柳」可當形容詞指青綠色,此橙由綠轉黃,綠時已可食用,不同與一般黃色柑橘,故稱柳橙。

 

四神湯在臺灣是常見的小吃,但一般人只吃而不問四神是哪四種「神」?其實,臺語「神」與「臣」發音都一樣,「四神」是「四臣」的誤寫。


中醫的藥材有「四君子」及「四臣」,「四君子」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臣」則指淮山、芡實、蓮子、茯苓,具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效。

 

 

中菜「紅燒」指使用醬油烹煮,但紅燒鰻焿卻與醬油無關,其實「紅燒」應該寫成「紅糟」才對。為什麼會寫錯?因為華語的「燒」與「糟」諧音,如果用臺語念就不會弄錯了。


「紅糟」是福州菜常用的調味料,以紅麴釀酒後的渣滓製成,可用來醃魚和肉,使其顏色變紅且散發酒香,例如紅糟雞、紅糟鰻。

臺灣的上海菜、江浙菜餐廳有一首很受歡迎的「烤方」,這種把「東坡肉」(燉五花肉)切片、夾在麵皮,做成像臺灣小吃「刈包」的料理,跟「烤」有什麼關係?


原來「烤」是錯字,「㸆」字才對,以前的人不會寫「㸆」,就用諧音的「烤」,以致引起誤解。「㸆」是江浙菜特有的料理方法,魚肉加醬油、糖、酒以小火燜煮到軟爛入味,這種菜除了「㸆方」,還有「㸆麩」、「蔥㸆鯽魚」、「蔥㸆排骨」等。

 

臺語的「米篩目」被錯寫成諧音的「米臺目」或「米苔目」,變成不知什麼意思?其實,從「米篩目」三個字就可以看出這種米食的做法。

米篩目的做法與米粉類似,先把米磨漿,做成半熟的粿團,再以人工或機器擠壓粿團穿過孔洞成為米條,落到滾水中煮熟後,隨即放到水中冷卻。「篩」作為動詞指從孔洞中透過,「目」是細孔,米篩目就是篩出來的米條食品。

 

宜蘭名產「鴨賞」,把殺好的鴨子剖肚、撐開,鹽漬後壓扁、風乾,再以蔗燻而成。但「賞」字被望文生義訛傳為高級鴨肉禮品的「犒賞」,以及家家戶戶掛鴨風乾之景的「欣賞」。

目前,臺教育部門《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已公布「鴨鯗」的正確寫法。「鯗」是古字,本意是剖開曬乾的魚,就音韻而言也保留了古音。

 

九尾的「九」是錯字,臺語「九」與「狗」發音一樣,應該寫成狗尾才對,但狗尾雞絕不是狗尾燉雞湯。


狗尾指狗尾草,就是一種長得像狗尾的植物。狗尾草看來很像小米,其實兩者是不同科的植物。臺灣民間以狗尾草加人參、枸杞來燉雞湯,具有開脾健胃、滋血補氣的功效。

「滷肉飯」是道地臺灣小吃,但仍有美食家認為「魯肉飯」才對,並引用成語「膾炙人口」的「膾炙」,說「膾」是細切的肉,再把「炙」從「燒」擴大解釋為「滷」,指早在戰國時代的魯國(山東)就有這樣的食物了。


雖然「鬍鬚張魯肉飯」連鎖店因「魯」字已錯到約定俗成而難以正名為「滷」,不過近年來有一家「魯國滷味」連鎖店,正好把「魯」與「滷」說清楚了。

 

為什麼說是「滷肉飯」而不是「魯肉飯」,我提出兩點看法:第一、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用大豆釀製的醬油嗎?第二、滷肉是一回事,滷肉飯是另一回事,滷肉飯由碎滷肉與黏度適中的蓬萊米飯組成,而蓬萊米(粳米)是臺灣在日據時代引進種植成功。

 

※文章來源:聯合新聞網    

推薦閱讀

貓星人坐檯咖啡廳

臺灣有三多,機車、檳榔、人字拖

你的童年,書包裡都藏著哪些零食?

相關焦點

  • 那些年被誤解的臺灣食物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那些年被誤解的食物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那些年被誤解的臺灣美食 真相來了!
    小編精彩君說幾句: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最近新聞報導歐洲「葡萄牙牡蠣」的品種來自臺灣,可能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帶回歐洲。事實上,食物及食物的名字,不但承載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也呈現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臺灣在歷史上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了表現在地名,也表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臺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家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
  •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有些美食,竟遭到誤解!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最近新聞報導歐洲「葡萄牙牡蠣」的品種來自臺灣,可能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帶回歐洲。事實上,食物及食物的名字,不但承載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也呈現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
  •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有些美食,竟遭到誤解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漲姿勢】被誤解的食物名字(上)
    感恩您的關注聽說關注我的人,生活都有很大提高了 品味✥生活✥智慧✥樂趣 聯繫電話:0596--6538789(林先生)食物的外來語,例如「高麗」菜是荷蘭語、「柑仔蜜」是菲律賓語等,在此分享如下:冬粉:以綠豆粉做成的細條,在大陸和香港稱之粉絲或細粉,但臺灣的臺語、客語則稱之冬粉。
  • 我先生來自臺灣,告訴你一個被很多人誤解的臺灣
    茶葉蛋事件,深圳火車站泡麵事件,如今已經變成讓人津津樂道的笑話,反被很多大陸人拿來反諷臺灣的無知。在很多大陸人眼中,臺灣對大陸的誤解實在是太深了,網上一波一波的熱搜,大家口誅筆伐,嘲笑臺灣為井底之蛙。但是網絡輿論背後往往夾雜著炒作和跟風,你所以為的真相,通常也只是小部分人鼓吹的意志。
  • 味精是一種天然食物,並不是化工合成製品,誤解太深
    「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裡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離開飯桌,又鑽進了實驗室裡。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地研究。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穀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穀氨酸鈉加到湯裡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
  • 一直被誤解的「養胃食物」,很多人當成寶,建議還是「打入冷宮」
    導語:現在因為飲食不規律,食物不健康,導致越來越多人患有胃病。現在調查發現在我國每年患有胃癌的人群越來越多,很多情況下都是年輕人。在平時胃部出現問題就是感覺是消化不良,不會引起重視,但是慢慢的就會導致胃癌。
  • 臺灣路人對大陸的誤解,連節目嘉賓都看不下去了
    【文/觀察者網 林西】大家都知道,臺灣對大陸一直充滿著各種誤解,但你永遠不知道這誤解能有多深。
  • 面對第二波疫情考驗 陳時中團隊讓新冠在臺灣被誤解
    華夏經緯網8月5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防疫成績相當亮眼,但近來全世界都在面對第二波疫情,許多人都擔心臺灣能不能再度手下,對此,前民進黨「立委」沈富雄在臉書上指出,疫情像一座座的冰山,但臺灣專家卻死讀書,見樹不見林,對疫情沒有正確的認知。
  • 這些才屬於真正的垃圾食品,不要再誤解泡麵了,這些食物要避免
    但其實真正的垃圾食品並不是泡麵,而是其他幾種食物,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再誤解泡麵了。說起泡麵大家都會和垃圾食品這樣的詞彙聯想到一起,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泡麵是由國家批准生產的,裡面所添加的防腐劑以及其他的添加劑都是在國家允許範圍之內的,所以我們在吃泡麵的時候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的影響。
  • 被誤解最多的一個省份:說話很「臺灣味」,以為很貧困卻是個富省
    都說廈門人說話一股「臺灣味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閩南腔,那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其實閩南語就是臺灣人的母語,臺灣和廈門說的同一種方言,自然腔調就相似了。福建和臺灣僅一水之隔,但在遠古時期,臺灣和福建是連在一起的,由於地殼的運動使得臺灣島漸漸分離出祖國大陸。也就是說臺灣80%的人祖籍都是福建,兩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說到福建,就不得不提它是一個常常被誤解的省份了,其中最知名的就要數福建莆田的假貨。
  • 臺灣有家「食物銀行」為偏鄉學童補充營養
    臺灣地區長期存在著營養失衡的現象,這對於發育中的學童影響極大。臺灣有一家名為「全民食物銀行」的民間公益組織,長期關注並解決食物資源浪費及分配不均的問題。在歷經一年的試行方案後,「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昨日與「臺灣營養基金會」宣布正式啟動「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方案」,與全臺八所偏鄉小學合作,提供超過300位學童的學年度營養品補充,以及正確且營養的飲食觀念課程。
  • 臺灣夜市:這裡的食物真是好吃~
    去過灣灣的小夥伴越來越多,有的說妹紙嗲,有的說風景美,唯一統一的口供就是灣灣的食物食物真好吃~~
  • 國臺辦談張懸事件和臺灣人誤解 兩度呼籲多交流
    中新網11月13日電 就臺灣地區歌手張懸在英國演唱會上展示旗幟的一事,國臺辦發言人範麗青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這件事情我認為本來不應該發生」,希望希望兩岸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多接觸、多交流,增進相互了解和感情,加強中華民族認同。
  • 花生和瓜子到底哪種食物能減肥?很多人都搞混了,你一直在誤解
    很多人都喜歡吃一些小零食,其實有的食物還有讓你變瘦的功效。很多人都說花生和瓜子有一種是可以起到減肥作用的,那麼花生和瓜子到底哪種食物能減肥?很多人都搞混了,你一直在誤解。花生和瓜子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兩種小零食,這兩種食物到底會不會讓你變胖呢?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談一談。
  • 原來這麼多年,都誤解了天婦羅
    現在為大家整理對天婦羅的誤解。× 誤解一:天婦羅=油炸食品我對比了下中國和日本的天婦羅,發現如果在中國吃了天婦羅,去日本後不準備再吃正牌天婦羅了,那這個誤解是斷然不會解開了的。如果你在日本又錯過了日本最好吃的「天婦羅之神」早乙女的天婦羅,那可能這個誤解就會更深了。
  • 一直被誤解的3種「養胃食物」,很多人還當成寶,想養胃做好3件事
    可是並不見得人們公認的養胃好方法都是可行的,更有甚者在這其中看起來是公認的養胃食物往往還會對促進胃病的發展。所以想要真正做到胃部健康,我們要知道的健康常識還有很多。一、一直被誤解的3種「養胃食物」,很多人還當成寶1、紅薯紅薯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食材,很多人都以為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紅薯可以促進胃腸的消化,所以很多人都有經常吃紅薯的習慣。其實紅薯的確能促進消化卻也能促進胃酸的分泌,吃多了就會引起燒心的情況。
  • 簡閱讀書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
    《被誤解的臺灣史1553——1860之史實未必是事實》是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駱芬美。直到盛傳日本戰國武將豐臣秀吉要徵服臺灣,西班牙人擔心日本佔有臺灣之後,會一併掠奪馬尼拉與中國之間的貿易,於是打算先攻下臺灣,特地請人繪製了《菲律賓防禦戰略地圖》,臺灣才終於被畫成一個完整的島,雖然形狀是接近長方形的,但顯然西班牙人比葡萄牙人更清楚臺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