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被誤解的臺灣美食 真相來了!

2021-02-12 精彩青島

小編精彩君說幾句: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最近新聞報導歐洲「葡萄牙牡蠣」的品種來自臺灣,可能在十六世紀大航海時代帶回歐洲。事實上,食物及食物的名字,不但承載族群生活的歷史與文化,也呈現跨國越洋的傳播與交流。臺灣在歷史上的因緣際會,帶來多元族群與多元文化,除了表現在地名,也表現在食物名。現在以中文書寫的臺灣地名,可能是原住民語音譯、歐洲語音譯、漢人的閩南語、客家語、明清官話,以及日本語的漢字。臺灣食物名也一樣,甚至還有源自古漢語、東南亞語。最近,探索很多臺灣食物名的由來,找到臺灣食物的外來語,例如「高麗」菜是荷蘭語、「柑仔蜜」是菲律賓語等,同時也找出一些錯誤的臺灣食物名,在此分享如下:冬粉:以綠豆粉做成的細條,在大陸和香港稱之粉絲或細粉,但臺灣的臺語、客語則稱之冬粉。冬粉顧名思義被以為與冬天有關,所以出現一種說法:冬粉以在冬天製造而得名,因為綠豆粉漿在抽絲後,必須馬上冷凍,不然會黏在一起,早年沒有冷凍設備,所以只能在冬天製造。事實上,冬粉本名是「山東粉」,簡稱「東粉」,後來錯寫成冬粉。大陸山東盛產粉絲,到了1914年建立龍口港,粉絲才透過海運銷售海外,這是「龍口粉絲」的由來,臺灣也是在日本時代才進口較多的粉絲,稱之山東粉。冬菜:冬菜以白菜、蒜頭鹽漬曬乾而成,在臺灣是常見調味用的醃菜,例如著名的冬菜鴨。在大陸及香港也稱之冬菜,但冬菜跟冬天有什麼關係?原來,山東盛產白菜,也用來做冬菜。山東省日照市特產的冬菜,因曾進貢北京給皇帝食用而稱之「京冬菜」,也寫作「京東菜」,這是「冬菜」、「東菜」通稱的例子。果然臺灣很多山東老兵啊,除了東粉、東菜,還有大饅頭大包子……雞卷:雞卷裡面為什麼沒有雞肉?這是多年來的疑問,常見的說法指雞卷應該叫「加卷」才對,臺語「雞」與「加」同音,「加」有多餘的意思,「加卷」就是把多餘的剩菜捲起來做成的食物。柳丁:臺語柳丁的「丁」,被誤寫或簡寫成諧音的「橙」,這可以理解,但為什麼柳橙會「柳」為名?有一種被認同的說法,指「柳橙」應該寫成「鈕橙」,因其副果在果皮上形成類似肚臍的疤痕,狀似鈕扣,因而得名。然而,根據「農委會」資料,臺灣柳丁原產廣東,約1930年代引進,1960年代以後才大量栽種。根據廣東方志,廣東在十九世紀末就有「柳橙」一詞,可見「鈕橙」之說是錯的。以此推論:「柳」可當形容詞指青綠色,此橙由綠轉黃,綠時已可食用,不同與一般黃色柑橘,故稱柳橙。臺灣柳丁實際上都小小的,而且是青黃相間的,不是大陸常見的那種橘黃色~綠的也不會很酸。大街上、夜市上很多這種先壓的柳丁汁,裝在塑料瓶裡賣,絕對原汁無水無添加~四神湯:四神湯在臺灣是常見的小吃,但一般人只吃而不問四神是哪四種「神」?其實,臺語「神」與「臣」發音都一樣,「四神」是「四臣」的誤寫。中醫的藥材有「四君子」及「四臣」,「四君子」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臣」則指淮山、芡實、蓮子、茯苓,具有「補益脾陰,厚實腸胃」的功效。紅燒鰻焿:中菜「紅燒」指使用醬油烹煮,但紅燒鰻焿卻與醬油無關,其實「紅燒」應該寫成「紅糟」才對。為什麼會寫錯?因為華語的「燒」與「糟」諧音,如果用臺語念就不會弄錯了。「紅糟」是福州菜常用的調味料,以紅麴釀酒後的渣滓製成,可用來醃魚和肉,使其顏色變紅且散發酒香,例如紅糟雞、紅糟鰻。烤方:臺灣的上海菜、江浙菜餐廳有一首很受歡迎的「烤方」,這種把「東坡肉」切片、夾在麵皮,做成像臺灣小吃「刈包」的料理,跟「烤」有什麼關係?原來「烤」是錯字,「㸆(kào)」字才對,以前的人不會寫「㸆」,就用諧音的「烤」,以致引起誤解。「㸆」是江浙菜特有的料理方法,魚肉加醬油、糖、酒以小火燜煮到軟爛入味,這種菜除了「㸆方」,還有「㸆麩」、「蔥㸆鯽魚」、「蔥㸆排骨」等。我們青島人就經常說「㸆㸆」、「㸆幹」(形容做飯的時候把讓食物充分吸收水分)。米臺目:臺語的「米篩目」被錯寫成諧音的「米臺目」或「米苔目」,變成不知什麼意思?其實,從「米篩目」三個字就可以看出這種米食的做法。米篩目的做法與米粉類似,先把米磨漿,做成半熟的粿團,再以人工或機器擠壓粿團穿過孔洞成為米條,落到滾水中煮熟後,隨即放到水中冷卻。「篩」作為動詞指從孔洞中透過,「目」是細孔,米篩目就是篩出來的米條食品。鴨賞:宜蘭名產「鴨賞」,把殺好的鴨子剖肚、撐開,鹽漬後壓扁、風乾,再以蔗燻而成。但「賞」字被望文生義訛傳為高級鴨肉禮品的「犒賞」,以及家家戶戶掛鴨風乾之景的「欣賞」。目前,臺教育部門《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已公布「鴨鯗(xiǎng,小編辛苦注音…)」的正確寫法。「鯗」是古字,本意是剖開曬乾的魚,就音韻而言也保留了古音。九尾雞:九尾的「九」是錯字,臺語「九」與「狗」發音一樣,應該寫成狗尾才對,但狗尾雞絕不是狗尾燉雞湯。狗尾指狗尾草,就是一種長得像狗尾的植物。狗尾草看來很像小米,其實兩者是不同科的植物。臺灣民間以狗尾草加人參、枸杞來燉雞湯,具有開脾健胃、滋血補氣的功效。魯肉飯:「滷肉飯」是道地臺灣小吃,但仍有美食家認為「魯肉飯」才對,並引用成語「膾炙人口」的「膾炙」,說「膾」是細切的肉,再把「炙」從「燒」擴大解釋為「滷」,指早在戰國時代的魯國就有這樣的食物了。雖然「鬍鬚張魯肉飯」連鎖店因「魯」字已錯到約定俗成而難以正名為「滷」,不過近年來有一家「魯國滷味」連鎖店,正好把「魯」與「滷」說清楚了。為什麼說是「滷肉飯」而不是「魯肉飯」,我提出兩點看法:第一、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發明了用大豆釀製的醬油嗎?第二、滷肉是一回事,滷肉飯是另一回事,滷肉飯由碎滷肉與黏度適中的蓬萊米飯組成,而蓬萊米(粳米)是臺灣在日據時代引進種植成功。

來源:精彩君DJlvge 據聯合新聞網及網絡整理

綜合編輯:精彩青島

戳右下角"寫評論"與精彩君互動吧。


……往期精彩文章……

回復【糖球會】| 人鼓了,青島糖球會今天爆棚了!

回復【香油果子】|青島人,準備好赴浮山所的「香油果子會」了嗎?

回復【黃曉明】| 黃曉明版「青島大姨」完整版

回復【胖姐】| "青島第一網紅"接受青島TV專訪 四方路胖姐視頻來了

回復【青島大姨】| 青島大姨張海宇又出新段子 「噓寒問暖」慰問高考考生

回復【上將】| 「青島上將」是精神殘疾者 個別青島人別「耍弄」人家了

回復【凌晨】| 凌晨4點半的青島(趁現在看,還不晚…)

回復【黃島路】要拆了,最後的黃島路市場

回復【中餐】| 精彩君島城搜店60家之中餐

回復【老店】| 青島港老店59家

精彩青島

微信號:jcqingdao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簡介:青島地區知名微信自媒體,聚集大量本地吃貨、白領。每天精選青島地區吃喝玩樂、旅遊美食、優惠打折等第一手資訊,與你一起,玩轉青島!商務合作、美食探店,請聯繫主編微信:djlvge


↓↓↓戳左下「閱讀原文」進入精彩君的音樂微店~

相關焦點

  • 那些年被誤解的臺灣食物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有些美食,竟遭到誤解!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大陸山東盛產粉絲,到了1914年建立龍口港,粉絲才透過海運銷售海外,這是「龍口粉絲」的由來,臺灣也是在日本時代才進口較多的粉絲,稱之山東粉。冬菜:冬菜以白菜、蒜頭鹽漬曬乾而成,在臺灣是常見調味用的醃菜,例如著名的冬菜鴨。在大陸及香港也稱之冬菜,但冬菜跟冬天有什麼關係?原來,山東盛產白菜,也用來做冬菜。
  •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有些美食,竟遭到誤解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那些年被誤解的食物
    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臺灣美食旅遊攻略康熙來了12年那些小S愛吃到轉圈圈的美食
    伴隨我們12年的下飯視頻《康熙來了》就要下線了。今天範冰冰和她的男人大黑牛的節目真的好精彩好汙啊!!
  • 我先生來自臺灣,告訴你一個被很多人誤解的臺灣
    茶葉蛋事件,深圳火車站泡麵事件,如今已經變成讓人津津樂道的笑話,反被很多大陸人拿來反諷臺灣的無知。在很多大陸人眼中,臺灣對大陸的誤解實在是太深了,網上一波一波的熱搜,大家口誅筆伐,嘲笑臺灣為井底之蛙。但是網絡輿論背後往往夾雜著炒作和跟風,你所以為的真相,通常也只是小部分人鼓吹的意志。
  • 被誤解的臺灣食物
    文:曹銘宗臺灣以美食著稱,但臺灣有一些食物的名字,因不明其義或遭到誤解,以致寫成了錯字,而臺灣人長久以來不求甚解,變成了渾然不覺。
  • 【臺灣美食地圖】那些年康熙來了推薦過的美食全在這兒了(內附店名地址)
    這麼多年,康熙一直是時妹最好的下飯菜,每天邊看康熙邊吃飯別提多有滋味了~尤其是每次的美食單元,簡直看的時妹口水都要流下來啊,真想立馬衝到電視裡把這些美食都吃一遍!!不過,那些有錢又有閒的小夥伴們,乃們有福了,時妹本著捨己為人的奉獻精神把這份康熙美食筆記獻給米娜!快放假了,趕快收藏起來然後來一場說走就走得臺灣美食之旅吧
  • 那些年臺灣偶像劇帶給我們的美食 不用漂洋過海就能吃到啦
    還有小編最愛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除了這些影視作品,臺灣也是小編這些眾吃貨們的天堂那些令人目不暇給的夜市小吃,單是想想都讓人口水流不停 ,臺中逢甲夜市、高雄六合夜市等知名夜市的美食,愛臺灣美食的你們,這次有福啦~美食城位於鼓樓區觀鳳亭街(湖東路中信銀行斜對面)。
  • 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你絕對想不到
    中國人愛用成語,但是其實很多耳熟能詳的成語,都被用錯了,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些被誤解最深的成語。那些年被誤解最深的成語第三名「無奸不商」這個成語最早的說法是「無尖不成商」,「尖」說的是米堆的尖,古代的米商做生意,除了要將鬥裝滿之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格當商人。所以「無奸不商」最初的意思,其實並不是說商人都奸猾。「無奸不商」被誤解的程度是三星。
  • 好貨丨細數臺灣夜市那些令人垂涎的美食
    在我未到達臺灣之前,向朋友問起臺灣的美食攻略,他說你什麼攻略都不需要做,帶個胃去就行了,因為臺灣的每一家店都特別好吃。所以我,毫不吝嗇地以增長了20斤的脂肪來證明這裡的美食究竟是有多好吃。今天怪哥為你們細數那些好吃不貴令人垂涎欲滴吃完狂長肉的——臺灣夜市美食!
  • 那些年勾引我來臺灣的歌們
    2013.12.31 One night and last night in Taiwan. 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懷著失望的心情圍觀了101的煙火,在酒店的電視裡懷著激讚嘆的心情領略了外灘的燈光秀。那些帶走帶不走的臺灣美食2014.01.01,離開臺北的飛機是下午。
  • 臺灣美食來水頭啦!
    不過小編對此卻不太感冒,記得去年冬季小編聽說臺灣「士林夜市」美食展在溫州體育中心舉辦。那叫一個開心啊,二話不說走起。可到了現場後,小編只覺得「油炸冰激凌一般般,海螺肉一般般,蚵仔煎全是麵粉,包子鋪直接說自己是天津的,叫花雞超難吃。不過這只是小編的個人感覺,還是有些人覺得不錯的。而對於沒吃過臺灣美食的平陽朋友們,小編還是覺得昆陽體驗一番。
  • 那些火熱的臺灣美食,大多來源於泉州~
    懂吃、會吃的閩南先民們,帶著一大波傳統美食,瞬間豐富了臺灣土著的菜單,還奠定了現代臺灣人的口味基調。 所以當你炫耀起去臺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臺灣去吃?」
  • 那些年,我們跟風《康熙來了》吃過的美食
    1月14號,《康熙來了》播出了最後一期節目;自此,陪伴你我他12年的《康熙來了》終於還是散場了!but,今天嘴哥不是來感傷的辣。看過《康熙來了》的童鞋,特別自詡是吃貨的童鞋,肯定對那些年上過這個節目的美食印象深刻!2011年,我們大廣西的螺螄粉被《康熙來了》嘉賓推薦,小S和蔡康永現場品嘗,立馬被這碗酸、辣、鮮、爽、燙的粉HOLD住!作為土生土長的廣西人,還真有點小雞凍呢!
  • 《康熙來了》推薦的那些讓小S流淚轉圈圈的美食
    ……說起《康熙來了》,總有一處戳中姑娘們的興奮點,小s的鬼馬,蔡康永的溫柔,漢典的搞怪……有吸引力的可不止他們,《康熙來了》中的美食同樣超人氣。今天的沙龍主人是《康熙來了》的十年老粉,她為我們總結了《康熙》中的各色美食,介紹了美食的相應特色,沙龍裡也有不少《康熙》的粉絲們在臺灣吃到了正宗的康熙美食,歡迎你到玲瓏沙龍App裡分享你牽掛的康熙美食。
  • 邊走邊吃|去臺灣,吃遍火爆「康熙來了」的那些美食!
    留給我們這些吃貨最大的念相恐怕就是那些出鏡過的美食,若最近年假赴臺,務必收好這條喲~1.牛店(西門町超正點五星牛肉麵)對應節目檔期:2011.10.04《麵食推薦大會》牛店的服務員都戴著統一的牛頭造型鴨舌帽,既衛生利落又凸顯牛店特色。
  • 臺灣路人對大陸的誤解,連節目嘉賓都看不下去了
    【文/觀察者網 林西】大家都知道,臺灣對大陸一直充滿著各種誤解,但你永遠不知道這誤解能有多深。
  • 跟著《康熙來了》吃遍臺灣美食
    康熙走了,美食還在!今天我就帶大家重溫一遍康熙美食主題裡那些讓小S和康永都讚不絕口的臺灣美食,大家以後去臺灣的時候不妨去嘗嘗看,也算是做個紀念! 早餐睡不醒的早上一定要有好吃的才有起床的動力! 來到風景地,我們都希望一品當地特色,那就來品一品甜點紅玉香橙蛋糕,
  • 餓魔說 | 我的臺灣美食之旅
    餓魔說   是吃喝惠陽自辦欄目旨在挖掘惠陽那些好吃、好玩、有趣的吃貨達人歡迎來自薦或爆料身邊的TA惠州學院外語系大四在讀學生,大三赴臺灣交流學習半年愛吃愛玩愛睡覺,典型豬仔一隻今年在臺灣交流學習了半年,品嘗了很多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