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火熱的臺灣美食,大多來源於泉州~

2021-02-17 泉州府

本文來源於 24季私享家

臺灣人的愛情大概是建立在吃吃吃上的。

 

暗戀她,帶她去街邊小店喝愛玉、芋圓、珍珠奶茶;欲拒還休的時候,一起去夜市吃雞排、刈包、蚵仔煎;確定關係了,日料、越南菜就安排上了……

 

所以,一般人去臺灣旅遊的節奏就是這樣的:做著偶像劇女主的夢來,結果帶了一身膘走。

 

在看著臺灣電視劇長大的一代裡,只有一種人能對臺灣數不清的美食免疫:閩南人。

▲ 沈佳宜,你到底在想什麼啦!

 

唱著「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偏」的閩南人,明清時期就已經渡海去臺灣大開發了。

 

懂吃、會吃的閩南先民們,帶著一大波傳統美食,瞬間豐富了臺灣土著的菜單,還奠定了現代臺灣人的口味基調。

 

所以當你炫耀起去臺灣吃過的美食,福建人總會略帶高傲地說:「噢就這個啊,我們那裡也有,幹嘛跑臺灣去吃?

▲ 閩南美食

 

福建人活該被端上廣東人的餐桌啊!芋圓、仙草凍、蚵仔煎、面線糊、薑母鴨、豬血糕……藏著這麼多好吃的,居然還讓臺灣美食先火起來了?

 

打卡臺灣美食的第一站,必須是夜市。

 

臺北的士林夜市、饒河街夜市;基隆的廟口夜市;臺中的逢甲夜市;花蓮的自強夜市;高雄的六合夜市……夜市是當地美食的聚集地。


▲ 夜市是臺灣平民美食文化的象徵,從南到北夜市美食也呈現各自的地域特色。圖源@澄海100

 

不逛夜市,都不好意思說去過臺灣;而要是沒吃過「蚵仔煎」,那這夜市也算白去了。

 

蚵仔煎,臺灣人說「ô-ā-jiān」,有臺灣美食家愛它愛得深沉,斷言它是臺灣小吃第一名。

▲ 看到「愛轉角遇見了誰,是否有愛情的美?」這句歌詞,你是不是還能跟著哼出來?2007年,小豬和大S主演的《轉角遇到愛》火遍大陸,也帶火了蚵仔煎這一美食。

 

其實,無論是在臺灣、福建還是廣東,蚵仔煎都是再平民不過的食物,原材料就四種:蚵仔、青菜、雞蛋、地瓜粉。

 

蚵仔,就是牡蠣,在海峽兩岸都是最便宜的水產;青菜則視季節搭配,茼蒿、小白菜都行;而純地瓜粉兌了水、加雞蛋,就能把這些食材統統匯聚在一起。

▲ 小豬在做蚵仔煎,說蚵仔煎是有魄力的食物。

一份絕妙的蚵仔煎,有三重境界:一是潤滑軟糯的餅心;二是最外一圈酥脆的「蛋焦」;三是臺灣人、廈門人都嗜好的甜辣醬

 

海鮮、禽蛋搭配的複合鮮味,配上獨門獨戶特調的甜辣醬,這就是臺灣夜市小吃NO.1的味道。

▲ 臺灣人吃蚵仔煎加的醬汁,一般由甜辣醬、番茄醬、味增、糖、醬油膏等調製而成;臺灣、潮汕人則喜好加魚露。圖源@廈門人

 

NO.2是誰?競爭者實在太多,要不你選選看?

 

花枝燒、臭豆腐、雞腿卷、豬血糕、棺材板、龍鳳腿、仙草凍、魷魚羹、棺材板、木瓜牛奶、彰化肉圓、珍珠奶茶、青蛙下蛋、山豬肉香腸、轟炸大魷魚、大腸包小腸……

▲ 種類繁多的臺灣美食

夜市的蚵仔煎雖然受歡迎,但絕不會在深夜或清晨出現;一到深夜,臺灣最完美的宵夜才有機會惹人垂憐。

 

穿梭在凌晨的臺灣,上個世紀亞洲四小龍的氣息已然不再,開了鍋面線的香味倒是能飄很遠。

▲ 臺灣人的深夜食堂,不在燒烤攤、咖啡廳,而在小巷子裡的夜宵攤。

整條昏暗的街上,除了路燈、711便利店的光亮,就是掛著「滷味、魯肉飯、魚丸湯、大腸面線」招牌的深夜食堂。

「滷肉飯」和「大腸面線」,就是臺灣最溫暖的宵夜。滷好的大腸和滷肉,蒸好的米飯和熱鍋裡的面線,早早就準備好迎接飢腸轆轆的旅人。

▲ 滷肉飯,臺灣當地人常寫錯字以訛傳訛成魯肉飯,圖源@廣州潮生活

滷肉飯,帶著粗獷且隨意的閩南先民性格,有人煙處即有滷肉飯;大腸面線,也叫「面線糊」,泉州人加油條,拿它當早飯。臺灣北部人加大腸、南部人加蚵仔,把它變成了從早到晚隨時待命的美食。

▲ 泉州面線糊,加的料可以有大小腸、蝦仁、豬肝、魷魚、鴨心、豆腐、滷蛋、煎蛋、炸醋肉等。

一份完美的大腸面線可能看起來差強人意,但吃起來「糊而不亂、糊而不爛」,配上嚼勁十足的滷大腸,就是臺灣美食家焦桐說的:「滑,滑中仍挽留著些咬感」。

 

不少店家還會配上刺激性的甜辣醬、香菜,於是包裹著你牙齒、溫暖著你口腔的面線有了更豐富的層次,讓人不斷萌發再吃一碗的衝動。

▲ 臺灣大腸面線,需要保持微微沸騰。

在臺北最熱鬧的商圈西門町,有家「阿宗面線」,專賣大腸面線。

 

店鋪寬不過五米,並不提供座位,卻照樣顧客盈門。食客端著碗捧著燙嘴的面線,或站、或蹲,在騎樓下、在馬路中間大快朵頤。

▲ 阿宗面線日與夜,它被認為是全臺第一面線。

大腸面線店的深夜是這樣的:夜行者騎著機車劃破寂靜,趕來狼吞虎咽地吃一碗麵線,再「突突突」地匆匆上路。

 

而在一海之隔的泉州,吃麵線則是件熱鬧的事情。伴著街邊越來越喧鬧的背景音樂吃一碗麵線糊,是泉州人早上的經典場景。


泉州,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之一。

 

這裡孕育了閩南文化,在宋元鼎盛時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也一直代表著閩南美食的最先進生產力。

▲ 泉州關帝廟。泉州港在唐朝時是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

 

同時,這裡也是赴臺閩南人最主要的故鄉。臺灣漢族裡有44.8%,約900萬人祖籍就在泉州。

 

陳曉卿說:「許多臺灣美食的根在泉州,儘管臺灣美食形式上更精緻,更具現代化特色,但真正的味道還是在泉州」。

 

這些真正的味道,閩南人和臺灣人會用一個共同的詞來形容——古早味

▲ 「古早味」就是傳統的味道,與工業生產對立。閩南背山靠海,食材豐富,傳統的閩南人通常只用油鹽醬醋等基礎調料和簡單的烹飪手法。後來,化工產業逐漸發達,但閩南人依然固執地認為綠色健康的才更好料、更好呷。

 

比如市區東街的東街肉粽、六中附近的四果湯、西街的閩臺圓元宵圓、金魚巷的菜頭酸、僑光電影院的小籠包、泉世興牛肉館的牛瑞香牛三寶、青陽好再來滿煎糕和虎咬草……

 

這些地道的老字號,堅守著純手工、原汁原味的做法和秘方,至今依然門庭若市。

▲ 老字號留住了古早味和關於這座古城的記憶,讓無論是祖上就定居臺灣的遊子還是遠走南洋打拼的僑胞,離開再久都能通過味蕾找回久遠的小時光。

臺灣人吃慣了大腸面線,到了泉州會驚訝地發現雖然泉州人叫「面線糊」,比臺灣的要稀,更清淡,像是「面線湯」;

▲ 泉州面線糊

而泉州版加青蒜的蚵仔煎估計臺灣人也不會那麼愛,可是,以蚵仔煎出名的臺灣鹿港明明就有著「小泉州」的美稱啊。

▲ 鹿港,因當年港口貿易繁榮,形似鼎盛時期的泉州港,故被被稱為小泉州。

除了小吃,一道大菜薑母鴨,連接了泉州漢人的食補文化和臺灣人的「補冬」、「轉骨」觀念。


▲ 臺灣薑母鴨的招牌

 

近二三十年,各種以「霸王、霸味、帝王食補、皇宮、至尊」為名的薑母鴨專賣店流行在臺灣街頭,似乎吃了就能野性大發。

 

相比之下,泉州人則顯得很淡然了。在季節交替、食欲不振又無節無慶時,循著老鴨的香味去滿足口腹之慾才是極好的。

鴨子、姜、麻油、酒,可以被端上宴席的大菜原料也不過如此。

 

鴨子要100天以上的散養正番鴨,體型大、肉質豐厚、耐燉煮;老薑要在高山種植1年以上,方能辛而不辣;而酒和麻油則保證老鴨久煮不柴,越煮越香越甜。

▲ 泉州忠記薑母鴨

最令人滿足的是等待後揭開鍋蓋的一瞬間。

 

油脂和酒精在煲裡發生酯化反應,醞釀已久的馥鬱香氣,帶著老鴨的香味轟然而出,往往吃完一鍋只剩骨頭,人們才想起來拍照。

▲ 肉汁豐盈的薑母鴨

有個旅行家慕名吃了泉州的薑母鴨,久久不能忘懷,便在下一站廈門也去尋找評分高的薑母鴨解饞,結果大失所望,難怪泉州人說:「泉州的薑母鴨哦,那是一絕,是正統的古早味」。


廈門泉州兩地尚且如此,不知道臺灣的薑母鴨味道又有什麼變化呢?

▲ 臺灣人對薑母鴨做了創新,加入中藥材,主打養生。吃薑母鴨類似火鍋,邊吃邊續料,茼蒿、豆皮、高麗菜、鴨血糕、菇類都能豐富湯的內容;而且原料也換成了臺灣的紅面番鴨、米酒、黑麻油等。

 

在受到日本、東南亞、歐美等多種文化影響的臺灣,發展出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卻對「古早味」的懷念尤為濃烈。

 

為了區分,臺灣美食業者一定會在招牌裡寫上大大的「古早味」三個字;而臺灣人追求親切、古樸的古早味,其實就藏在泉州城的大街小巷裡。

▲ 泉州城夏日的清涼美食——石花糕

老鄰居廣東人一定會說:「福建美食好不好吃不知道,福建人一定好吃」。

 

他們說這話是有根據的:越是珍貴、美味的食材,往往就產自環境最艱苦的地方。

在山裡蹦蹦跳跳還吹著海風的福建人,肉質緊實,咬起來帶著堅韌的彈牙感。

▲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高山染指了一切土地,連肥沃的入海口也不放過。清道光閩浙總督趙慎珍有云:「漳泉諸府,負山環海,田少民多,出米不敷民食」。圖源@福建旅遊

 

江浙有長江三角洲,可以說沃野千裡;而福建的河流入海口大多破碎,最大的漳州平原也就和北京朝陽區差不多。

 

西部是連綿不絕的高山,北部和南部又是吳越人和百越人的地盤,福建人夾在中間,左右為難。

▲ 福建沿海的小平原,還有漫長的海岸線。地形所迫,福建人根本沒心思往國內發展,存在感當然很低。70%的華僑華人集中在東南亞,祖籍福建的華僑就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多。

既然無望逐鹿中原,福建人的徵途就成了星辰大海。

 

閩菜有三大流派,分別是福州的官府菜、廈漳泉的閩南菜和沙縣、龍巖的閩西菜

 

這三兄弟裡,只有把握住時機的閩西菜沙縣小吃風靡全國,導致現在人們一提到福建美食,第一個就想到沙縣的廉價小吃。

 

來自山野鄉間的沙縣小吃,在原材料上就沒有福建沿海的豐富,其實不能完全代表福建。

▲ 福建耕地面積僅佔全國的1.6%,總人口卻有4000萬。大多數集中居住在破碎的盆地之間,沙縣就是典型的山區小縣城。圖源@一起去旅行

而且福州菜和閩南菜的目光早就不放在國內。

 

福州,從明代起就一直作為福建的首府,始終代表著福建最深厚的歷史底蘊。

閩菜也以福州菜為主體,選料豐富、製作講究是它最大的特點。一道佛跳牆,號稱「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在廣州和香港都引起過轟動,在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佛跳牆熱。

▲ 佛跳牆,也叫福壽全,起源自福州,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圖源@有待

不僅流行在閩臺地區,在海內外唐人街更是隨處可見。

 

標榜「臺菜」的餐廳,如果沒有一道佛跳牆鎮場子,那就不能算餐廳,只能算「百元熱炒」了。

▲ 佛跳牆,入選米其林的臺菜餐廳「明福海產」的頂級招牌菜。

閩南的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總是放在一起講,但就美食來說,泉州才是當之無愧的扛把子。

泉州人列美食從來不是按照TOP10,分分鐘都能弄出幾十種。

牛排、潤餅、酥肉、鹹飯、酥肉、麻餈、滷麵、魚卷、土筍凍、牛肉羹、元宵丸……「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這裡有最閩南的風味美食。

▲ 泉州街頭小吃

但是,在過去很長時間裡,泉州與外界的交通來往不是特別密切,山區讓這裡長期與世隔絕。

除了明鄭經略過福建沿海地區,幾乎所有的中原王朝都不願意管這塊地方。

▲ 今日的泉州古城

所以,閩南、潮汕地區菜系的基本樣式得以保留至今,除了潮汕,泉州也是沒人知道的古早味美食孤島。

 

只不過移民到臺灣的閩南人把這些美食經過本地化改良,形成了「臺灣美食」,其實認祖歸宗,都該找到福建。

·END·


原創版權

來源 | 24季私享家

相關焦點

  • 臺灣美食,來自咱福建?
    一份完美的大腸面線吃起來「糊而不亂、糊而不爛」,配上嚼勁十足的滷大腸,就是臺灣美食家焦桐說的:「滑,滑中仍挽留著些咬感」。泉州,大陸離臺灣最近的地方之一。在宋元鼎盛時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也一直代表著閩南美食的最先進生產力。
  • 在泉州居然能把臺灣美食統統吃個遍!再也不遺憾了!
    用心將原本距離感的靜態植物,變成活生生的美食,這就是臺灣盆栽冰激凌的魅力。有股濃濃的中藥味,一小碗居然有三四塊排骨!趕緊手機拍一張po朋友圈~ 兩位美女已經撐到扶牆走啦,其實上面那些只是這次美食節的冰山一角哈,來看看有沒有你們的菜~(10月16日-10月25日)10天10夜臺灣美食吃透透40多家臺灣地道美食攤位
  • 臺灣營建專家吳傳治:用「味蕾」感受千年泉州
    臺灣營建專家吳傳治:用「味蕾」感受千年泉州 2018-06-15 19:53:0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 泉州那些讓人慾罷不能的「阿姨美食」,個個都是經典!
    在泉州的美食圈兒,有這樣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那些熱情熟絡甚至還有些小倔脾氣的阿姨!
  • 臺灣自由行取消?來看看這個超像臺灣的城市吧!
    每一幢建築都在述說著當年的光輝,而同樣歷史悠久的老街,在泉州也有。「一條中山路,半部泉州史」,中山路,貫穿著整座泉州古城的經脈,承載著太多泉州人難以割捨的記憶,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商業街之一。它就像一個「活的博物館」,那些深藏在街區裡的文物古蹟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多老泉州人如數家珍,就連中山路周邊的眾多小巷地名亦有著諸多典故。
  • 一個惠安女眼中的,泉州十大美食排行,有你喜歡的美味嗎?
    紅樓夢還穿插各種各樣的肉、湯、糕、粥,一時聯想到家鄉的各式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家鄉泉州的美食非常多,身為惠安女,按自己多年的吃貨經驗,列出泉州十大美食:一、崇武魚卷崇武魚卷是福建閩南傳統的特色名小吃,屬於泉州十大名小吃之一,其主要原料為精選優質魚,其中又以馬鮫、鰻、鯊等最佳。
  • 那些隔著屏幕流口水的韓劇美食,在泉州就可以吃個遍!
    要說去韓國看歐巴,好像不太現實,但地道的韓國美食在咱們泉州也是不能錯過的,憋說話,雲兒這就帶你去做一回韓劇女主角!專注吃喝二十年的雲兒在看到這種場景時從來不會想要舔屏~(傲嬌臉)只是看到他們吃香喝辣時難免自動腦補烤肉、石鍋拌飯、炸雞啤酒那誘人的色澤……
  • 臺灣小夥對泉州姑娘一見鍾情 為了愛情他來到泉州
    在中心市區西街,你也許會經過一家臺灣車輪餅店,但你一定不知道,這家車輪餅店的開張,是因為一段跨越海峽的愛情。臺灣小夥陳立軒和泉州姑娘吳迪,他們相遇在臺灣。因為愛情,他們最終跨越距離的障礙情定泉州。相遇 偶然邂逅 一見鍾情「我在民宿只和她打了一個照面,腦子裡就一直想著她。她身上會發光,像仙女。」
  • 泉州最有特色的8種美食,全吃過的才是吃貨
    泉州位於我國福建省的東南沿海地區,與福州和廈門相鄰,還可以遙望我國的臺灣,最重要的是泉州還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貿易十分繁榮,GDP總量每年都位於全國地級城市的前列。經濟發達,歷史也很厚重,泉州悠久的歷史孕育了不一樣的美食文化,產生了種類繁多的美食,因此泉州對於吃貨們來說是一個好去處。比如滷肉飯、水晶包等等,聞一下就讓你直流口水。
  • 那些不能錯過的臺灣美食
    臺灣的蚵仔煎是源自閩南的「海蠣煎」,如今已成為臺灣最知名的風味小吃之一。地道的蚵仔煎是用蚵仔、青菜、蛋和少量的地瓜粉漿調製,周邊薄脆,內裡細嫩柔滑,蚵仔量多鮮美,淋上醬汁,甚為美味。肉圓是用是以地瓜粉、在來粉、太白粉加水調和成的米糊,包裹著豬肉、香菇、筍乾等配料製成的美食。吃起來外皮Q彈,內餡香醇。
  • 舌尖上的泉州——美食受熱捧 遊客尋味來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0月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這兩天,泉州各類網紅美食店一到飯點,都排起了長隊。這其中,既有古早味十足的泉州本地美食,也有「賢合莊」「姜虎東」等外地美食,拿著手機穿梭在這些網紅美食點的美食主播們更成為常見的風景,成為泉州美食的線上宣傳大使。
  • 臺灣大叔騎YouBike遊古城 感慨「晚了20年才來泉州」
    臺灣大叔騎行古城,在朋友圈記錄點滴  「臺北的YouBike,改變了我對臺北的認知,載著我去看繁華都市背後的東西。泉州也一樣,YouBike帶我去看了一些有趣的老巷弄,見識了泉州人的生活,這些都是開車到不了的地方。」謝坤峰說,即使是逼仄的老巷弄,YouBike也能輕鬆進入,隨時靠邊鎖個車就能逛,非常方便。  以古城區為中心,他逐漸擴大騎行範圍。騎YouBike最遠的一次,他實現了「一日雙橋」,即從洛陽橋騎到安平橋,全程80公裡。
  • 連泉州、廈門都比臺北好?臺灣主持人表情亮了
    我確實去了才看到,原來人家的進步是我們臺灣跟不上的。(陳英傑 攝)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分布在世界130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有948萬人,佔福建省華僑總數60%,是中國第一僑鄉;臺灣同胞有900多萬人祖籍泉州。
  • 那些隱藏在錫城嗲到爆的臺灣美食TOP10
    臺灣—吃貨們嚮往的美食天堂,臺灣的夜市可是在全世界出名的,各種小吃—蚵仔煎、大腸包小腸、雞排、棺材板等等,讓吃貨們垂涎欲滴
  • 臺灣美食好吃景點好玩的地方 你知道哪個?
    臺灣美食好吃景點好玩的地方 你知道哪個?寶島臺灣是很多人心目中所嚮往的旅遊勝地,高山、大海、峽谷、湖泊、少數名族風情等等,匯聚成了臺灣無與倫比的迷人魅力。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臺灣有哪些美食好吃景點好玩的景點。
  • 泉州美食攻略合集!拿走不謝!
    泉州—閩南文化發祥地,覺得網紅廈門人太多,不妨去泉州逛一逛,跟著我帶著256G的胃出發!大老遠就看到在排隊,阿姨熟練的包著麻餈,絲毫不慌。純手工製作的脆皮麻餈軟糯香脆,裡面包著黑芝麻超香,每一口都好幸福,越吃越帶勁!據說是泉州這邊的傳統小吃,被它的名字所吸引。主要是由豬肉製成的,淋上醬料口感還是不錯的。
  • 泉州特色美食---蚵仔煎(海蠣煎)
    蚵仔煎蚵仔煎發源於泉州
  • 泉州年度餐廳大集合!超過70家餐廳美食體驗整理!
    瞧瞧帶身份證的鴨子~根據鴨子的大小,片鴨的方式和配料的不同,分為特級、金牌和標準三個等級。營業時間:17:00—05:00聯繫電話:13655986909 0595—22138833人均消費:50—70元地址:泉州豐澤區泉秀路星光不夜城3樓(歡樂迪樓上)11
  • 那些年在石獅拍攝的影視作品
    《海囚》在永寧城隍廟取景  記者了解到,電影《海囚》的演員都是上世紀80年代當紅的影星,電影中有一幕就在永寧城隍廟前拍攝,而這一幕也被收入於《海囚》連環畫中,見證了當年的經典。  「不僅僅《海囚》在石獅取景,還有《東瀛遊俠》、《歡樂英雄》、《陰陽界》等多部上世紀80年代的電影中也能找到石獅的影子。」李國宏說,這些電影選址石獅,大多是通過石獅展示閩南風情,也因為當年石獅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發展較快,名聲在外,吸引了這些劇組入駐。
  • 臺灣花蓮5.5級地震,福州、泉州有震感
    > 臺灣花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