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長期存在著營養失衡的現象,這對於發育中的學童影響極大。臺灣有一家名為「全民食物銀行」的民間公益組織,長期關注並解決食物資源浪費及分配不均的問題。在歷經一年的試行方案後,「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昨日與「臺灣營養基金會」宣布正式啟動「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方案」,與全臺八所偏鄉小學合作,提供超過300位學童的學年度營養品補充,以及正確且營養的飲食觀念課程。
經濟、物流、觀念影響 臺偏鄉孩童營養失衡
臺灣偏鄉地區的孩童普遍存在著營養失衡問題,根據2016年官方一份「2016年臺灣學童城鄉差距」調查報告顯示,有高達七成五(75.5%)臺灣偏鄉窮學童飢餓時以泡麵、罐頭、零食果腹。「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的一名志願者昨日在現場指出,雖然目前臺灣中小學都有辦理營養午餐,但有些弱勢的家庭連早、晚餐的提供都有問題。「食物銀行」的數據顯示有10%的孩童在家沒吃早餐,13%在家晚餐吃不飽,70%未能每周喝上牛奶,2%因為體力不好影響上課。之所以會造成這些現象,首先是偏遠地區較缺乏店家提供購買膳食;其次是弱勢家庭經濟貧困,無法負擔更多膳食營養費用,再來就是營養知識缺乏,導致不良飲食習慣。
「在偏鄉很難找到一家7-11可以讓他們購買鮮奶,就算買到了,他們也沒有冰箱可以保存。」昨日出席現場活動的「臺灣營養基金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臺灣大學生化科技系教授的黃青真表示,除了讓孩子能吃得飽、吃得營養外,於課間時段融入營養知識學習活動,教導正確的營養觀念也很重要。
自試辦起就響應了「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計劃」的「臺灣營養基金會」,在計劃中扮演著營養專業諮詢顧問的角色。他們建議以「牛奶、穀物片以及堅果」三項為主的營養補充包,昨日在活動現場就贏得了孩子們的青睞。黃青真說,偏鄉教室營養補充包不以取代學童正餐為目的,僅提供學童餐與餐之間的「正確營養」的補充,維持學童均衡的營養。他們也會和各地的營養科系師生合作,由他們設計生動活潑的課程,讓孩童們從小紮下健康食育觀念。
營養包傳遞社會關心 民間組織盼企業支持
「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於2016學年度在新北市雙溪區上林小學、南投縣仁愛鄉仁愛中學、嘉義市北園小學、屏東縣泰武鄉武潭小學佳平分校等四間學校試辦「偏鄉教室營養補充計劃」,透過部分企業捐助、部分自籌經費,一年內提供保久乳31390瓶、穀物片982公斤、堅果313公斤,服務學童們每人每周三次的補充營養並觀察記錄。「臺灣全民食物銀行」理事長古碧玲昨日表示,調查中他們發現原先設定的三大預期目標(消弭資源落差、解決營養問題、正確飲食習慣)都能達到八成以上的成效,證明了偏鄉教室營養補充方案有其必要性。因此「臺灣全民食物銀行」決定於2017學年度擴展「偏鄉教室營養補充方案」,目前已確定與全臺八所偏鄉小學合作,並廣邀有需要的中小學加入。
屏東縣武潭小學佳平分校田子奇主任昨日現場受訪時表示,孩子們獲得足夠的營養攝取及健全的觀念,除了從課業及校際比賽上看到了成效,孩子們也開懷地感受到來自於社會的關心。
據了解,「臺灣全民食物銀行」長期以來把來自全臺食品製造商、量販店、公司行號甚至個人捐贈的愛心糧食物資,進行妥善整理分類後,即時分配到最需要的人們手中。此次的「偏鄉教室營養補充計劃」同樣面臨許多挑戰,自試辦期間至今,「食物銀行」也獲得包括味全、DHL洋基通運、家樂氏、永和豆漿等企業提供物資與資金上的挹注。例如DHL洋基通運負責人昨日就在現場表示,企業將一輛本來要退役的運輸車重新裝修並捐贈給了「食物銀行」,這輛車大大提升了「食物銀行」的運送速度,更為營養補充包深入偏鄉提供了很大幫助。因為今年計劃擴大推行,「臺灣全民食物銀行」也盼望企業界發揮社會影響力,持續支持營養包的募集,讓偏鄉孩子的身體素質也可以與都會區並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