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元中國史作品·秦崩+楚亡 | 薦書

2021-02-19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楚漢之爭,英雄輩出,司馬遷《史記》記載了這段千古絕唱。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列國爭雄,終歸於漢;項羽隨叔父項梁在會稽起兵時二十四歲,到烏江自刎年僅三十一歲。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歷史大戲,在短短八年間密集上演。經歷了秦崩、楚亡、漢興一系列重大轉折,五百餘年來的混戰徵伐歸於安定,中國歷史迎來西漢的全盛時代。歷史學家李開元將史書的記載與文物簡牘、實地考察相結合,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謎,全面刷新了人們對秦帝國及楚漢之爭的認識。

▼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買kindle版


李開元

文學比史學更真實?

文 | 李開元

*文章摘自《秦崩》《楚亡》(三聯書店2015-5)「序言」

文學所追求的極致是美,史學以求真為自己的最高目標。為了美,文學可以大膽地虛構,對於史學來說,虛構損害了真。不過,有哲學家並不這樣看。亞里斯多德有一個說法,詩比歷史更真實,他所說的詩,就是文學。因為歷史所記述的,是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文學所描述的,是可能發生的事情,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已經發生了的事情更本質、更富有哲學意義,也就更真實。世間流傳這樣一個故事。1663 年,伽利略接受宗教裁判,正式宣布放棄地球圍繞太陽轉動的日心說。據說,他當時嘀咕道:「但它(地球)確實轉動。」這句話,至今找不到證據加以證明。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刻畫了伽利略在被迫放棄自己觀點時的主觀立場,具有邏輯的真實性。在本書中,我詳細地敘述了侯生說服項羽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侯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透徹的人情利害分析,成功地說服了項羽接受劉邦的和議,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釋放了被扣押在軍中做人質的太公和呂后,成就了一樁歷史上罕見的外交偉業。侯公說項羽這件事情,史書有記載,寥寥數語,侯公如何說項羽的詳情,史書沒有記載,是一段空白。我的敘述是為了填補歷史的空白。多年以來,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文學家,都面臨歷史空白的困惑: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沉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沉默,用推測和想像將其構築出來?在寫作本書的上部《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時,我力求打通文史哲,師法司馬遷,力求用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追尋往事的感觸和踏勘古蹟的體驗,復活兩千年前的那一段歷史。在追求真實的敘述中,我曾經嘗試用推測性的構築,去填補歷史記載的空白,寫成「戲水之戰的秘密」,結果是贊否兩論,毀譽參半。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我再一次面臨同樣的困惑。有幸的是,在敘述到侯公說項羽的時候,我得到兩位偉大先輩的支持,一位是宋代的蘇東坡,一位是明代的王世貞。蘇東坡讀史,有感於侯生說項羽的詳情失載,曾經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一文,縱橫馳騁想像,有節有度敘述,堪稱補史的名文。王世貞著有《短長說》上下篇,其中有侯生說項羽的篇章,也是匠心獨運,構思巧妙。我讀二位先賢,心靈相通之餘,仍有意猶未盡之感,於是活用兩篇侯公說項羽辭,再次復活了侯公說項羽的詳情。蘇東坡大氣明朗,自述撰寫《代侯公說項羽辭》的動機說:「侯公之辯,過陸生矣,而史闕其所以說羽之辭,遂探其事情以補之,作《代侯公說項羽辭》。」這句話說,侯生遊說項羽的言辭,遠遠超過陸賈了。但是,史書沒有將他如何說動項羽的詳情記載下來,於是我探討此事的事理情由,將其補充出來。清楚明確,他是有感於歷史記載的空白,於是探討當時的歷史形勢,基於相關的歷史事實作合理的推測而構築成文,宛若歷史研究的文學敘述表達。王世貞精巧曲折,他景仰司馬遷,模仿《史記》撰寫當代史傳,他也景仰蘇東坡,學習蘇東坡為《史記》補白。不過,由於補白太多,他不便於直說,於是藉助託古的方式,聲稱補白的文字出於地下。他為《短長說》作序說:「耕於齊之野者,地墳,得大篆竹書一帙,曰短長。其文無足取,其事則時時與史牴牾雲。……錄之以佐稗官。」這句話說,在山東地區,有人在耕地的時候,從隆起的土地中得到竹簡一函,用大篆書寫,篇題為《短長》。文字無甚可取之處,所記的事情也常常與史書的記載不同。……我將這些竹書文字整理記錄下來,以供史官參考。《短長說》這部書,肯定不是出土文獻而是王世貞的編撰。不過,這部書的內容,絕非天馬行空的胡編亂造,而是在史書記載的空白點上,運用間接的材料,基於已知史實,做合理的推測和構築。這部書從史料學的角度上看,無疑是偽書。不過,這部書從文學的角度上看,是擬古文的佳作;從史學的角度上看,相當逼近歷史的真實;從哲學上看,具有邏輯的真實性。我曾經將歷史學的知識結構概括為「3 + N」的世界,史實是第一歷史,史料是第二歷史,史書是第三歷史,之外是N 個延伸的歷史。毫無疑問,在這個「3 + N」的歷史世界中,史料最接近史實,不過,它的欠缺是低視野,仍須用推想去與廣闊的史實連接。在史料的空白處,合理的推測和構築,應當是逼近歷史真實的有力武器。得到了這種認識以後,我在本書中較多地選用了《短長說》的內容,比如第四章第五節「範增之死」,講述了臨死前的範增接受佔卜師的詢問,極力為項羽的種種行為辯護,唯獨對於項羽指使部下殺害義帝的事情不作回答,諱莫如深,似有難言之隱。這件事情,是王世貞構築的一個歷史故事。這個故事,作為歷史事實或許是假的,但是,它真實地反映了範增被項羽猜忌出局的原因,他在對待義帝的態度上與項氏家族不一致。這個構築的故事,具有相當的邏輯真實性。這個構築的歷史故事,比《史記》所記載的陳平使反間計,用不同待遇迷惑楚國使者的故事更接近歷史的真實。所以,我在本書中拋棄了《史記》的故事而使用了《短長說》的故事,並且將蘇東坡和我自己的意見附在後面,既是採用這個故事的根據,也是對這段歷史的重新解讀。往事留下的信息往往是隻言片語。史料少於史實,是歷史學的一個永恆的困境,特別是古代史,更是萬劫不復的陷阱。歷史學家面對如此困境時,在發現新史料的努力和幸運之外,或許也需要拓展自己的方法和思路。眼下,我呈現給讀者的這本書,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通過這本書,我也想表達一種思想: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購買kindle版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想讀秦崩楚亡,點擊下方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歷史偵探李開元
    霸王項羽渾身浴血,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他看到劉邦追兵中的一個將領,大呼:「這不是我的老朋友呂馬童嗎?」項羽那是何等威風,呂馬童不敢看他,側過身去,告訴自己的同伴王翳:「這是項王!」……當然,這一幕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烏江之畔,李開元教授的講座召喚著遙遠時光中的英靈,項羽自刎前的種種細節,追殺者的真實身份,《史記》中的名篇暗藏的秘密,一一現形。
  • 為什麼「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羋月背後的大國糾葛
    然而,秦一統天下後,響亮的反秦口號中不乏一些這樣的話,比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兩句話的內涵雖然有待推敲,但至少從側面反映了秦楚之間不一般的苦大仇深。那麼問題來了,秦楚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糾葛?這一切要從一塊石頭開始說起。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 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
  • 書評《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對比《大秦賦》——以昌平君和華陽太后等為線索
    但真正讓筆者感覺這部劇對歷史考究的用心是在看了李開元先生的《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這本書之後。這裡筆者圍繞華陽太后、昌平君等人的故事,比較一下《大秦賦》和《秦迷-重新發現秦始皇》的描述。據史書記載,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這一年,秦楚兩國政局都發生大動蕩,前者有嫪毐之亂,後者有考烈王去世,其大臣春申君黃歇被殺。
  • 不多讀點書,恐怕連彈幕都看不懂
    「大秦系列」以精良的製作、謹慎的選角和高超的演技,按歷史順序把史書上的故事搬上熒幕,是一部漲知識的作品。不少人看的時候,經常忍不住好奇心,直接搜索某個人物的結局,或者搜索鄭國渠等細節。那麼,在看電視劇《大秦賦》,讀哪些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呢?比如秦始皇的名字是嬴政、趙政還是趙正?他的父親到底是誰?
  • 電視劇《大秦賦》熱播 不多讀點書,恐怕連彈幕都看不懂
    「大秦系列」以精良的製作、謹慎的選角和高超的演技,按歷史順序把史書上的故事搬上熒幕,是一部漲知識的作品。不少人看的時候,經常忍不住好奇心,直接搜索某個人物的結局,或者搜索鄭國渠等細節。那麼,在看電視劇《大秦賦》,讀哪些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呢?比如秦始皇的名字是嬴政、趙政還是趙正?他的父親到底是誰?
  • 嬴政不是呂不韋之子,沒有坑儒,背後有以華陽太后為首的楚系外戚
    說到底,秦始皇是對扶蘇有所疑慮,更準確地說,是對扶蘇另一半血統牽涉到的楚系外戚集團有所疑慮。秦始皇對楚系外戚的感情,很複雜,可說是又愛又恨。2楚系外戚集團?等到嬴政二十三歲該成婚時,夏太后早已過世、帝太后被驅逐出京,僅剩的華陽太后按照慣例為嬴政從母國楚國選了一位王后,長子扶蘇很可能就是這位楚系夫人的兒子。秦楚兩國,從秦穆公到秦始皇,二十一代聯姻,延續了四百多年。
  • 薦書 孫皓暉《大秦帝國》
    孫皓暉,共和國同齡人,生於陝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學法律系教授,現任西北大學特聘教授、秦文明研究院院長。  中國當代四大歷史小說家之一。同時以創建「中國民族強勢生存」、「中國原生文明」理論,成為整體研究中國文明的重要理論家。歷時十六年,創作了長篇小說《大秦帝國》。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說項羽]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誓滅秦
    始皇帝五十一年而崩,子胡亥立,是為二世皇帝。三年,諸侯並起判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221年,一個叫做"秦"的大帝國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秦人祖先原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時,被賜姓為嬴。周宣王時,秦部落酋長莊公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
  • 「楚雖三戶能亡秦」是啥意思?那「三戶」指什麼?並非你想的那樣
    想要秦朝滅亡的人一抓一大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秦朝末年的一句名言,按理說確實是楚滅了秦,其中,為「張楚」,楚人項梁也領兵攻打秦國,謀士範增去拜見項梁說:「秦滅六國,楚最無罪。」
  • 鐵塔視界 | 史之「實」與文之「虛」 ——淺析《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藝術
    史之「實」與文之「虛」——淺析《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藝術【摘 要】長期以來,《燭之武退秦師》中的說辭一直是中學語文教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而對於《左傳》「史有詩心」投射下的史學敘事藝術卻未有涉及,更無深入探討。
  • 楚人逃往秦,還是秦人逃往楚?從秦簡看秦人的真實生活
    嶽麓秦簡記載了一個叫「學」的秦國少年偽造將軍馮毋擇的私信,想從胡陽少內官那借錢、買衣服和兵器,然後「去邦亡荊」,即逃亡到楚國去。這位少年的父親因為居貲服勞役,受到了秦吏的鞭笞,回家打兒子瀉火,所以「學」很痛苦,決定逃到楚國去。
  • 為什麼說秦楚兩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秦、楚兩國在齊國東部交戰的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兩國爭霸,在季孫氏、芮氏的推動下,積極地瓜分晉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489年,晉國大將季孫尊與楚國大將伍尚決戰,晉國一舉獲得重大勝利,二晉聯盟徹底瓦解,晉、楚兩國開始分道揚鑣。
  • 大秦賦:秦孝文王崩逝無預兆,真實死因有三大說辭,他是真正贏家
    正劇播出後,秦孝文帝的下線過於迅速,雖然早就在歷史中得知,但仍然沒有想到劇中卻僅僅只用一句簡單話語便一帶而過。讓人完全不知秦孝文帝到底是如何去世?而世人對於他的崩逝,其實一直有三種不同的說辭。皇宮爭奪戰並未在表面進行,因為太子繼位成帝已成事實,很顯然,秦孝文帝仍然有被謀害的嫌疑,同時害他的人有三個人,第一華陽太后、第二子楚、第三呂不韋。
  • 《秦謎》(2020.9.6)
    首先就是秦始皇的父親,很多傳言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現在發現有很多人堅信這一點,李開元擺出了很多觀點來反駁這樣的觀點,首先就是站在呂不韋的角度。呂不韋當時作為國際巨商,富可敵國,要進行的下一個投資項目就是「投資政治」。
  • 扶蘇不死秦國不亡?其實在秦始皇眼裡,扶蘇的水平可不怎麼樣
    根據李開元老師在《秦謎》裡的推測,扶蘇的母親應該就是秦始皇的始皇后,而且她來自楚國,所以扶蘇身上有一半楚系貴戚的血液。這種推斷是有事實依據的,當時按照秦國的規定,國君在舉行完冠禮宣布親政之後,便會舉行大婚迎娶王后。通常來說,秦國的王后都是由太后從娘家親戚裡選取知根知底的姑娘。但趙姬因為情人嫪毐的叛亂已經被兒子列入黑名單,喪失了話語權。
  •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薦書丨裴秀獎作品——《內蒙古歷史沿革地圖集》 2021-01-12 16: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採 蜜 集 | 推 薦 一 本 書
    薦《三國演義》文蔣昊澤     中國有「四大名著」,分別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而今天我要推薦的,就是《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是明朝羅貫中寫的一本由三國時期真實事件改編的小說。我看的版本是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言文音頻注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