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情感生活,至今在歷史研究中還是一個空白,特別是神秘的始皇后,關於她的所有痕跡似乎都被人為抹去了。
因此有好多人在小說裡把秦始皇描繪成絕情絕愛的那種人,說他不近女色、性格冷漠。可實際上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10幾個女兒,所以想必他的感情生活是相當豐富的,對女人也應該是抱有極大興趣的。
在秦始皇的諸多兒子中,扶蘇和胡亥的名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這兩個兒子,一個是老大,一個是老小,都曾經深得秦始皇的寵愛。
根據李開元老師在《秦謎》裡的推測,扶蘇的母親應該就是秦始皇的始皇后,而且她來自楚國,所以扶蘇身上有一半楚系貴戚的血液。
這種推斷是有事實依據的,當時按照秦國的規定,國君在舉行完冠禮宣布親政之後,便會舉行大婚迎娶王后。
通常來說,秦國的王后都是由太后從娘家親戚裡選取知根知底的姑娘。但趙姬因為情人嫪毐的叛亂已經被兒子列入黑名單,喪失了話語權。遍觀秦國朝堂只剩下楚國外戚勢力的代表華陽太后,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必然會為嬴政選取楚夫人作為王后。
沒多久扶蘇便出生了。他是秦始皇的嫡長子,第一個孩子帶給父母的喜悅往往是最大的,加之扶蘇又出身尊貴,因此享受了很多獨有的教育資源,成長為品行仁厚的翩翩貴公子。
即便後來秦始皇寵愛各種美人,兒子一個接一個的出生,也絲毫無法撼動扶蘇的地位。
但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
公元前225年,楚國外戚昌平君羋啟叛亂後成為末代楚王,他的這一舉動最終不光把自己的命搭了進去,也改變了扶蘇的命運。
按照《大秦賦》的劇情,羋啟是扶蘇的姥爺、秦始皇的老丈人,實際情況應該也差不到哪去。扶蘇的母親極有可能受到羋啟叛秦的連累而自殺,剩下扶蘇一人獨自面對朝堂的驚濤駭浪,那時候他才10幾歲。
有人推測秦始皇因為扶蘇身上有楚國人的血統,恨屋及烏,從此開始討厭他,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當時七國之間高層互通婚姻的情況非常普遍,每個人都是混血,僅僅因為血緣關係就厭棄自己的親生兒子,那秦始皇未免也太不靠譜了。況且,扶蘇是秦始皇刻意培養的繼承人,在共同對付楚國外戚的勢力上,爺倆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
但母親和親戚們的去世,肯定給小扶蘇的心靈造成了傷害,導致他缺乏安全感。
秦始皇厭棄扶蘇的根本原因,是二人的政見不和。
秦朝經過數百年變法,都是以法家作為治國根本。而扶蘇因為書讀得太多,加之性情寬厚,對儒家的治國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對老爹使用嚴酷刑法治理國家表示出不滿。
此外,對於秦始皇拼盡全力想要維護的郡縣制,扶蘇也持不同意見。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打算強行禁錮天下人思想的時候,扶蘇義正言辭地站出來大手一揮:「爹地,不可以!」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扶蘇為了勸阻秦始皇,表示「諸生皆誦法孔子」,指責秦始皇「皆重法繩之」,他擔心「天下不安」。
秦始皇為此勃然大怒。這小子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關鍵時刻淨跟自己對著幹,這要是哪天自己兩腿一蹬根跟這個世界永別,之前辛勤制定的那些法律還不都得被推翻?
郡縣制可是秦始皇用畢生心血澆灌出來的生命之花,任誰也不能提出反對意見。
剛開始大臣們還紛紛上書反對,拿春秋時代的各種歷史故事給秦始皇擺事實講道理,要麼就是打算暗箱操作,鼓動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兒子,要是公子們得到分封的話軍功集團自然也可以順理成章要求得到封地,就連小乖乖王翦在滅楚國之前也酸酸地嘀咕了幾句在秦始皇手底下難封侯。
當時,秦始皇哈哈一笑,事情就過去了。
但現在今時不同往昔,秦始皇鐵了心要把郡縣制貫徹到底。李斯讀懂了老大的心思,充當秦始皇的打手,誰提出反對意見李斯就跟打了雞血似的跟人槓,他的口才可是一等一的好,不把那些人罵得體無完膚絕不鳴金收兵。
如此罵戰上演了幾次後,那些人精子大臣算是明白了,反抗無用,暫時接受,反正以後還有機會。
機會是什麼?機會在繼承人身上。他們將期盼的目光投向扶蘇,暗搓搓盼著秦始皇早點死,他一死耳根子軟的扶蘇上位後,軍功集團的分封就有希望了。
秦始皇早就看清了這幫人的狼子野心,同時他對扶蘇也是相當失望。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小白眼狼,這麼多年我算是白培養你了,世界那麼大,你出去看看吧。
於是扶蘇被老爹一腳踹到了離首都鹹陽城幾百裡之外的上郡,去監督蒙恬的30萬大軍修長城、打匈奴。
後人對秦始皇的做法感到很不解。按常理來說,扶蘇從失去首都戶口的那天起就相當於被秦始皇從繼承人名單中划去了,既然如此,秦始皇為什麼不把他流放得遠一點,偏偏讓他在邊境線上晃悠呢?
有些歷史學家據此認為扶蘇並沒有失勢,因為他沒有帶過兵,所以秦始皇派他下基層歷練一下,為日後的掌權積累人脈。
但是搞政治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靈通。把扶蘇踢出鹹陽,便相當於將他從核心決策層中剔除出去,貶謫的意味很明顯。但因為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所以他暫時把扶蘇安置在上郡,相當於現在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待定席」,扶蘇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要麼出局要麼勉強復活。
通常朝廷派出的監軍都是指手畫腳找事去的,但扶蘇到了上郡後跟蒙恬打得火熱,顯示出超凡的人格魅力,其實他這樣反而將自己推得離皇位越來越遠。
原因是蒙恬雖然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是軍功集團的代表人物,扶蘇和軍功集團走得太近在秦始皇眼中是另一種威脅。秦始皇在世時,他有充分的自信能夠壓制住這些軍人,但是萬一扶蘇繼位,這些人必然會提出各種有利於自己的要求,恐怕扶蘇也會一一滿足他們。
然後秦始皇給扶蘇打了不及格的分數後,立刻開始從其他兒子中尋找可造之材,他找到的人就是後來的秦二世胡亥。
胡亥是小兒子,天性純真活潑,老父親都對小兒子有種莫名的溺愛,恐怕秦始皇也不能免俗。除此之外,胡亥肯定也很聰明,不然也沒有可能從20幾個兄弟中脫穎而出。
秦始皇為了胡亥的教育也算是費盡心血,把他欣賞的趙高派到胡亥身邊教導胡亥。在趙高的教育下,胡亥系統學習了法家的相關思想以及實用的訴訟知識,從思想上與父親保持了高度一致,政治路線的正確給胡亥加了不少分。
而且秦始皇東巡時也帶上了胡亥,打算傳位給幼子的意圖很明顯,但是胡亥也沒有通過秦始皇的嚴格考核,原因尚未可知。
就這樣,在繼承人問題上磨磨唧唧猶猶豫豫的秦始皇,還沒等他想清楚卻突然發病死翹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前口授趙高,要讓扶蘇辦理自己的喪事。
可是趙高心懷鬼胎,拉攏了左丞相李斯,合謀一番後整個假詔書給扶蘇,遺詔上寫滿了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在結尾處則是命令二人自殺謝罪。
扶蘇二話不說就打算抹脖子自殺。蒙恬趕忙拉住他,「公子,這遺詔頗有點蹊蹺,陛下並沒有立太子,還派我守邊疆,咱倆應該都算有用的人。就算陛下真想把咱倆都咔嚓了咱也得當個明白鬼。這樣吧,你去重新請示一下,到時候再死也不遲。」
蒙恬說完之後一看不對勁,扶蘇哪去了?還沒等他說完,人家扶蘇已經抹脖子自殺了。他是文人出身,從沒摸過刀劍,沒想到自殺效率還挺高。
扶蘇短暫的一生,就這樣虛無地結束了。
扶蘇自殺這事,一半賴秦始皇,一半賴他自己。
秦始皇幹啥都風風火火,偏偏在繼承人問題上模稜兩可。在他之前的秦國,都是早早就確定好了繼承人,好賴都是他了,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可秦始皇挑繼承人跟挑西瓜似的,東拍拍西拍拍,始終拿不定主意。
就算他在臨死前那句留給扶蘇的「與君會鹹陽而葬」,話也是說得模稜兩可。馬上就要咽氣的人,說話還不直接點,搞那麼多彎彎繞,最後把自己大兒子給坑了,確切說是把自己的全部兒子都給坑了。
扶蘇也是問題相當大。自幼喪母讓他沒有安全感,成年以後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又弄得特別緊張,他是打心眼裡相信,老爹完全可能會下詔書賜死自己,所以根本就沒有懷疑過遺詔的真偽。
扶蘇從小到大過得都是順風順水的生活,沒遭遇過多少挫折,也沒有多少心眼。看起來他接受的皇室教育其實是失敗了,因為他壓根就沒弄明白宮廷政治的玩法。
可能因為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沒有多少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戰國時代各國朝堂都是波譎雲詭,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扶蘇平時人緣挺好,最起碼應該拉攏幾個秦始皇身邊的宦官啥的充當耳目,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好及早應對。
如果他稍微有一點人家李世民或者朱棣的政治頭腦,也不至於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就算不起兵反叛,殺掉使者逃出去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嘛。
有些人評論扶蘇是迫於無奈,說什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拜託,扶蘇那個時代這句話還沒發明出來呢,那時候壓根就沒有愚忠這一說。
當然,扶蘇可能也是因為不知道朝哪跑。畢竟廉頗當年被趙王遷剝奪兵權時一怒之下出走魏國,李斯在楚國不得志就跑到秦國。扶蘇因為老爹一統天下,環顧四周發現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棲身,然後陷入了絕望,不過這種可能性小之又小。
他完全可以選擇帶兵反叛。蒙恬的30萬大軍雖說不可能全部跟這哥倆造反,但蒙恬在北部軍中威望很高,怎麼也能選出10萬人馬。如此一來即便秦始皇的遺囑是傳位給幼子胡亥,憑藉軍隊的力量扶蘇應該也能把皇位奪下來。
退一萬步講,就算不成功再自殺,也好過什麼都不做吧。漢武帝的太子劉據,那麼老實忠厚的一個人,還知道調了點宮廷衛士把陷害自己的江充給殺了。扶蘇守著30萬大軍,屬於家裡有礦那撥的,卻白白浪費了資源。
可以想見,即便趙高李斯沒有密謀篡位,扶蘇即位後也會把國家管理得一團糟,未必會比胡亥強到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