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不死秦國不亡?其實在秦始皇眼裡,扶蘇的水平可不怎麼樣

2021-01-08 萬裡挑園

秦始皇的情感生活,至今在歷史研究中還是一個空白,特別是神秘的始皇后,關於她的所有痕跡似乎都被人為抹去了。

因此有好多人在小說裡把秦始皇描繪成絕情絕愛的那種人,說他不近女色、性格冷漠。可實際上秦始皇有20多個兒子,10幾個女兒,所以想必他的感情生活是相當豐富的,對女人也應該是抱有極大興趣的。

在秦始皇的諸多兒子中,扶蘇和胡亥的名字是出現頻率最高的。這兩個兒子,一個是老大,一個是老小,都曾經深得秦始皇的寵愛。

根據李開元老師在《秦謎》裡的推測,扶蘇的母親應該就是秦始皇的始皇后,而且她來自楚國,所以扶蘇身上有一半楚系貴戚的血液。

這種推斷是有事實依據的,當時按照秦國的規定,國君在舉行完冠禮宣布親政之後,便會舉行大婚迎娶王后。

通常來說,秦國的王后都是由太后從娘家親戚裡選取知根知底的姑娘。但趙姬因為情人嫪毐的叛亂已經被兒子列入黑名單,喪失了話語權。遍觀秦國朝堂只剩下楚國外戚勢力的代表華陽太后,她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必然會為嬴政選取楚夫人作為王后。

沒多久扶蘇便出生了。他是秦始皇的嫡長子,第一個孩子帶給父母的喜悅往往是最大的,加之扶蘇又出身尊貴,因此享受了很多獨有的教育資源,成長為品行仁厚的翩翩貴公子。

即便後來秦始皇寵愛各種美人,兒子一個接一個的出生,也絲毫無法撼動扶蘇的地位。

但意外總是來得那麼猝不及防。

公元前225年,楚國外戚昌平君羋啟叛亂後成為末代楚王,他的這一舉動最終不光把自己的命搭了進去,也改變了扶蘇的命運。

按照《大秦賦》的劇情,羋啟是扶蘇的姥爺、秦始皇的老丈人,實際情況應該也差不到哪去。扶蘇的母親極有可能受到羋啟叛秦的連累而自殺,剩下扶蘇一人獨自面對朝堂的驚濤駭浪,那時候他才10幾歲。

有人推測秦始皇因為扶蘇身上有楚國人的血統,恨屋及烏,從此開始討厭他,這種說法是不成立的。

當時七國之間高層互通婚姻的情況非常普遍,每個人都是混血,僅僅因為血緣關係就厭棄自己的親生兒子,那秦始皇未免也太不靠譜了。況且,扶蘇是秦始皇刻意培養的繼承人,在共同對付楚國外戚的勢力上,爺倆有著共同的利益訴求。

但母親和親戚們的去世,肯定給小扶蘇的心靈造成了傷害,導致他缺乏安全感。

秦始皇厭棄扶蘇的根本原因,是二人的政見不和。

秦朝經過數百年變法,都是以法家作為治國根本。而扶蘇因為書讀得太多,加之性情寬厚,對儒家的治國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因此對老爹使用嚴酷刑法治理國家表示出不滿。

此外,對於秦始皇拼盡全力想要維護的郡縣制,扶蘇也持不同意見。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打算強行禁錮天下人思想的時候,扶蘇義正言辭地站出來大手一揮:「爹地,不可以!」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扶蘇為了勸阻秦始皇,表示「諸生皆誦法孔子」,指責秦始皇「皆重法繩之」,他擔心「天下不安」。

秦始皇為此勃然大怒。這小子平時看著老實巴交的,關鍵時刻淨跟自己對著幹,這要是哪天自己兩腿一蹬根跟這個世界永別,之前辛勤制定的那些法律還不都得被推翻?

郡縣制可是秦始皇用畢生心血澆灌出來的生命之花,任誰也不能提出反對意見。

剛開始大臣們還紛紛上書反對,拿春秋時代的各種歷史故事給秦始皇擺事實講道理,要麼就是打算暗箱操作,鼓動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兒子,要是公子們得到分封的話軍功集團自然也可以順理成章要求得到封地,就連小乖乖王翦在滅楚國之前也酸酸地嘀咕了幾句在秦始皇手底下難封侯。

當時,秦始皇哈哈一笑,事情就過去了。

但現在今時不同往昔,秦始皇鐵了心要把郡縣制貫徹到底。李斯讀懂了老大的心思,充當秦始皇的打手,誰提出反對意見李斯就跟打了雞血似的跟人槓,他的口才可是一等一的好,不把那些人罵得體無完膚絕不鳴金收兵。

如此罵戰上演了幾次後,那些人精子大臣算是明白了,反抗無用,暫時接受,反正以後還有機會。

機會是什麼?機會在繼承人身上。他們將期盼的目光投向扶蘇,暗搓搓盼著秦始皇早點死,他一死耳根子軟的扶蘇上位後,軍功集團的分封就有希望了。

秦始皇早就看清了這幫人的狼子野心,同時他對扶蘇也是相當失望。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小白眼狼,這麼多年我算是白培養你了,世界那麼大,你出去看看吧。

於是扶蘇被老爹一腳踹到了離首都鹹陽城幾百裡之外的上郡,去監督蒙恬的30萬大軍修長城、打匈奴。

後人對秦始皇的做法感到很不解。按常理來說,扶蘇從失去首都戶口的那天起就相當於被秦始皇從繼承人名單中划去了,既然如此,秦始皇為什麼不把他流放得遠一點,偏偏讓他在邊境線上晃悠呢?

有些歷史學家據此認為扶蘇並沒有失勢,因為他沒有帶過兵,所以秦始皇派他下基層歷練一下,為日後的掌權積累人脈。

但是搞政治的人最重要的就是信息靈通。把扶蘇踢出鹹陽,便相當於將他從核心決策層中剔除出去,貶謫的意味很明顯。但因為秦始皇在繼承人問題上的猶豫不決,所以他暫時把扶蘇安置在上郡,相當於現在綜藝節目中常見的「待定席」,扶蘇的地位已經岌岌可危,要麼出局要麼勉強復活。

通常朝廷派出的監軍都是指手畫腳找事去的,但扶蘇到了上郡後跟蒙恬打得火熱,顯示出超凡的人格魅力,其實他這樣反而將自己推得離皇位越來越遠。

原因是蒙恬雖然深受秦始皇的信任,但他是軍功集團的代表人物,扶蘇和軍功集團走得太近在秦始皇眼中是另一種威脅。秦始皇在世時,他有充分的自信能夠壓制住這些軍人,但是萬一扶蘇繼位,這些人必然會提出各種有利於自己的要求,恐怕扶蘇也會一一滿足他們。

然後秦始皇給扶蘇打了不及格的分數後,立刻開始從其他兒子中尋找可造之材,他找到的人就是後來的秦二世胡亥。

胡亥是小兒子,天性純真活潑,老父親都對小兒子有種莫名的溺愛,恐怕秦始皇也不能免俗。除此之外,胡亥肯定也很聰明,不然也沒有可能從20幾個兄弟中脫穎而出。

秦始皇為了胡亥的教育也算是費盡心血,把他欣賞的趙高派到胡亥身邊教導胡亥。在趙高的教育下,胡亥系統學習了法家的相關思想以及實用的訴訟知識,從思想上與父親保持了高度一致,政治路線的正確給胡亥加了不少分。

而且秦始皇東巡時也帶上了胡亥,打算傳位給幼子的意圖很明顯,但是胡亥也沒有通過秦始皇的嚴格考核,原因尚未可知。

就這樣,在繼承人問題上磨磨唧唧猶猶豫豫的秦始皇,還沒等他想清楚卻突然發病死翹翹。據《史記》的記載,秦始皇臨終前口授趙高,要讓扶蘇辦理自己的喪事。

可是趙高心懷鬼胎,拉攏了左丞相李斯,合謀一番後整個假詔書給扶蘇,遺詔上寫滿了扶蘇和蒙恬的罪過,在結尾處則是命令二人自殺謝罪。

扶蘇二話不說就打算抹脖子自殺。蒙恬趕忙拉住他,「公子,這遺詔頗有點蹊蹺,陛下並沒有立太子,還派我守邊疆,咱倆應該都算有用的人。就算陛下真想把咱倆都咔嚓了咱也得當個明白鬼。這樣吧,你去重新請示一下,到時候再死也不遲。」

蒙恬說完之後一看不對勁,扶蘇哪去了?還沒等他說完,人家扶蘇已經抹脖子自殺了。他是文人出身,從沒摸過刀劍,沒想到自殺效率還挺高。

扶蘇短暫的一生,就這樣虛無地結束了。

扶蘇自殺這事,一半賴秦始皇,一半賴他自己。

秦始皇幹啥都風風火火,偏偏在繼承人問題上模稜兩可。在他之前的秦國,都是早早就確定好了繼承人,好賴都是他了,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可秦始皇挑繼承人跟挑西瓜似的,東拍拍西拍拍,始終拿不定主意。

就算他在臨死前那句留給扶蘇的「與君會鹹陽而葬」,話也是說得模稜兩可。馬上就要咽氣的人,說話還不直接點,搞那麼多彎彎繞,最後把自己大兒子給坑了,確切說是把自己的全部兒子都給坑了。

扶蘇也是問題相當大。自幼喪母讓他沒有安全感,成年以後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又弄得特別緊張,他是打心眼裡相信,老爹完全可能會下詔書賜死自己,所以根本就沒有懷疑過遺詔的真偽。

扶蘇從小到大過得都是順風順水的生活,沒遭遇過多少挫折,也沒有多少心眼。看起來他接受的皇室教育其實是失敗了,因為他壓根就沒弄明白宮廷政治的玩法。

可能因為秦始皇是中國第一位皇帝,沒有多少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鑑。但戰國時代各國朝堂都是波譎雲詭,各種陰謀陽謀層出不窮,扶蘇平時人緣挺好,最起碼應該拉攏幾個秦始皇身邊的宦官啥的充當耳目,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好及早應對。

如果他稍微有一點人家李世民或者朱棣的政治頭腦,也不至於淪落到如此悲慘的境地。就算不起兵反叛,殺掉使者逃出去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嘛。

有些人評論扶蘇是迫於無奈,說什麼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拜託,扶蘇那個時代這句話還沒發明出來呢,那時候壓根就沒有愚忠這一說。

當然,扶蘇可能也是因為不知道朝哪跑。畢竟廉頗當年被趙王遷剝奪兵權時一怒之下出走魏國,李斯在楚國不得志就跑到秦國。扶蘇因為老爹一統天下,環顧四周發現沒有其它國家可以棲身,然後陷入了絕望,不過這種可能性小之又小。

他完全可以選擇帶兵反叛。蒙恬的30萬大軍雖說不可能全部跟這哥倆造反,但蒙恬在北部軍中威望很高,怎麼也能選出10萬人馬。如此一來即便秦始皇的遺囑是傳位給幼子胡亥,憑藉軍隊的力量扶蘇應該也能把皇位奪下來。

退一萬步講,就算不成功再自殺,也好過什麼都不做吧。漢武帝的太子劉據,那麼老實忠厚的一個人,還知道調了點宮廷衛士把陷害自己的江充給殺了。扶蘇守著30萬大軍,屬於家裡有礦那撥的,卻白白浪費了資源。

可以想見,即便趙高李斯沒有密謀篡位,扶蘇即位後也會把國家管理得一團糟,未必會比胡亥強到哪去。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長子為什麼被稱為「公子扶蘇」?
    扶蘇反對父親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舉措,多次上書勸諫秦始皇說:「天下剛剛安定,邊遠地區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全誦 讀並效法孔子的言論,而今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我擔心天下會因此不安定。希望陛下明察。」由於扶蘇的屢次勸諫,因而觸怒秦始皇,秦始皇便有意疏遠 扶蘇,於是派扶蘇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 ,協助蒙恬修築萬裡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
  • 秦始皇駕崩後,如果扶蘇當了皇帝,會開創「大秦盛世」嗎
    秦始皇從(前230年)起,用了10年的時候,陸續兼併六國。秦始皇稱皇帝,到了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又平定了百越,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歷史進入秦始皇統治的秦帝國時代。 當時秦始皇非常自豪,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朕為始皇帝。
  • 「國漫談史/人物誌/公子扶蘇」山有扶蘇,隰有荷華
    秦始皇統—全國後,扶蘇曾多次議政,對於治國、安定天下頗有見地。公元前212年,公子扶蘇因不同意父親焚書坑懦的舉措,多次上書,勸阻始皇帝。始皇帝大怒,於是將扶蘇發配,讓他前往上郡監督大將軍蒙恬的軍隊,協助蒙恬修築萬裡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時病重。
  • 秦始皇駕崩後,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可否幫助公子扶蘇即皇帝位?
    同時,秦始皇又讓其公子扶蘇前往上郡監軍。看起來像秦始皇對蒙恬的不信任,其實是讓公子扶蘇下放到地方掛職煅煉,為公子扶蘇將來繼皇帝位做好準備。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後一次巡遊琅琊,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與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
  • 扶蘇之死:雄主暮政下「父不知子,子不知父」的父子悲情
    這就是扶蘇之死。扶蘇的悲劇,在父死子繼的王朝傳承史上頗具代表意義。那就是一個強悍精明的君王,容不下與自己性格不合、政見不一致的繼承人。即使這些繼承人的政見在某種程度上是正確的。扶蘇是秦始皇的長子。在始皇帝眾多的子女中,留下名字的兒子只有四個人,分別是扶蘇、公子高、將閭和胡亥。公子高和將閭是在胡亥屠戮兄弟姐妹時留下了名字。扶蘇雖然從未被冊封為太子,卻是朝野上下公認的儲君人選。秦始皇一生精明強悍,奉行法家嚴苛治理的理念。而扶蘇為人寬仁,政見偏向於儒家的中庸寬仁。這一點,令秦始皇十分不悅。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背後的真相竟然是這樣!
    秦始皇不叫嬴政,那麼要叫什麼呢? 《史記》裡面說,秦始皇出生後,以趙為氏,稱為趙政。那麼趙政的叫法對不對呢? 也對,也不對。 先秦的姓氏學非常複雜。我說個大概。 有幾種情況下,名字前面不加「氏」。
  • 扶蘇,其實你不懂你的父親
    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政治主張,最後釀成了秦國最大的悲劇——始皇帝死,趙高矯詔逼死扶蘇,秦國二世而亡。經歷數百年而統一的天下,又一次陷入了無窮的劫難!讀到此處,總會忍不住去為古人擔憂,也總忍不住去想——假如扶蘇不死呢,秦國會怎麼樣呢?可是要去想扶蘇不死,就必須先想想扶蘇為什麼就會死了呢?
  • 如果扶蘇做了皇帝,秦朝是否可以免於滅亡?其實司馬遷早已暗示過
    ,也是一件非常不現實的事情。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尚且能夠依靠自己的執政能力將這些反抗力量壓制下去,但是隨著秦始皇一死,即便是沒有陳勝吳廣的起義,東方六國該發生的動亂遲早還是會發生。    1、內因:扶蘇的能力  按照司馬遷的描述,扶蘇本來是秦始皇的長子,但因為多次得罪秦始皇,於是被秦始皇流放到邊疆地區。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扶蘇是一個不大會變通的皇子,否則也不至於被秦始皇流放到邊塞地區。  秦始皇去世以後,趙高以秦始皇的名義向扶蘇傳達了詔書,表示扶蘇應當自殺,對於這份詔書,扶蘇幾乎毫不猶豫的執行了。
  • 秦始皇駕崩後,若扶蘇不死,蒙恬的三十萬秦軍能否擁其為秦二世?
    就這樣,公子扶蘇和蒙恬率領三十萬精銳攻入大秦城,在嬴姓宗親、外戚和朝臣的支持下,胡亥矯詔立為帝,這一事實就大白了。公子扶蘇南稱孤,大事可成。公元210年,秦始皇第五次東徵,與之同行的有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中車令兼璽符令趙高、幼子胡亥。行進到平原津,秦始皇以為是神靈作怪,派蒙毅代表皇帝到齊魯舊地祈求山川神靈,卻在行進到沙丘時,秦始皇駕崩。
  • 扶蘇繼位究竟能不能救秦朝?看看扶蘇是怎樣的性格就明白了
    說他是焦點人物,因為扶蘇與整個大秦帝國的命運非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後世的很多歷史評論者都認為,秦朝滅國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選擇扶蘇,而選擇了胡亥。如果選擇扶蘇為繼位者,秦朝斷不會那麼快就滅亡。因為歷史是不能選擇的,因此,究竟扶蘇繼承帝位以後,是不是真的能夠確保整個大秦帝國不滅亡,這個實在是沒辦法佐證的。
  • 扶蘇被殺,胡亥上位二世而亡,秦始皇的皇位到底傳給了誰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不認為秦始皇會真的將皇帝的位置,大秦好不容易得來的江山交到胡亥的手裡去,很多人都傾向於扶蘇,比起胡亥的無能,扶蘇明顯要好的多,文治武功都屬一流。秦始皇的死十分突然,他是北巡的時候猝死的,身邊除了胡亥,趙高,李斯之外就只有宦官而已,他死了之後,他的死訊都沒有被公布,而是保密,繼續朝著北方進發,各地馴養,他們將秦始皇的屍體置放在通風的地方,駕駛馬車的人也是他們自己人,飲食什麼的一切照舊,一切都像是秦始皇還活著,好好坐在馬車上的樣子。
  •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因為秦始皇姓「嬴」名「政」,他的兒子自然也姓「嬴」了,所以他家老大其實是「嬴扶蘇」,老十八的全名是「嬴胡亥」。 只不過到了戰國末年,天下人口太多,同姓的人也太多了。所以在同姓人中,開始以氏族區分同名之人。因為五百年前大家都是一家人,也就是一個姓,根本無法做出具體區別,所以一般五代之後就會另開氏族。
  • 秦始皇遺詔被篡改,扶蘇蒙恬被逼自殺,趙高胡亥李斯誰才是主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死於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今河北廣宗)。病情嚴重自知來日不長,秦始皇給遠在北方上郡監軍的大兒子扶蘇寫好遺詔:命令他將軍隊交給將軍蒙恬,趕快回到鹹陽處理自己的後事。很顯然,秦始皇的遺詔是要長公子扶蘇繼承皇位。但是,詔令還沒有發出,秦始皇就死了,給扶蘇的書信和皇帝的信璽,都落在了親信宦官趙高手中。
  • 看熱播劇《大秦賦》,探尋秦太子扶蘇在旬邑的傳說
    劇中提到的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在旬邑有怎樣的傳說呢?一起隨小編探尋旬邑石門爺(扶蘇)傳說。石門爺(扶蘇)傳說以秦始皇之子扶蘇為題材,它以口傳文學的形式講述了秦始皇駕崩,召扶蘇回鹹陽,"先到鹹陽為君,後到鹹陽為臣"的詔旨。
  • 秦始皇為何給長子起名叫「扶蘇」?這兩字出處不太好,卻頗有深意
    所以有人認為諸如《山有扶蘇》、《溱溈》等鄭風作品是「刺淫」之作,即提醒人們不要如此,是反面教材。但無論怎麼說,這首《山有扶蘇》講述的內容似乎都不太好。那秦始皇為何要給自己的長子起這個名字呢?是說我們認為「美」的東西,也有可能不一定是「美」的。整首詩是用了「互文」的手法,這裡「扶蘇」的含義是枝葉茂盛,香草佳木。是說高山之上,既有扶蘇,也有喬松;淤泥之中,既有荷花,也有遊龍。這不是起興,而是兩個「暗喻」。
  • ...裡記錄許多皇后,怎麼沒提秦始皇的皇后是誰?扶蘇胡亥的生母是誰?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冠以皇帝稱號的近五百人,其中名氣最大的秦始皇,而謎團最多的也是秦始皇,從他的生,到他的死,以及身後繼承人的選擇,歷史記載也不盡相同,更讓人不解的是始皇帝嬴政為秦王36載,在皇帝位11年,竟從未有過關於他王(皇)後和後宮妃子的一點介紹,甚至他的帝陵也不像之前國君陵寢那樣呈現國君、王后、夫人等多中心的狀態,而是只有一座高大的墳墓
  • 李斯為什麼和趙高一起偽造秦始皇詔書,殺害扶蘇和蒙恬?
    秦始皇東巡的時候,在沙丘的時候意外暴病而亡,這個對於秦王朝來說,簡直是把頂梁柱折了,這次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很高,畢竟當時不到50歲的他,身體沒有什麼問題。在東巡之後,曾經有打算招在外戍邊的扶蘇到身邊,具體意圖是打算立他為繼承人,還是打算讓他在身邊服侍他現在不得而知。因為秦始皇一死,趙高和胡亥串通起來,打好偽造秦始皇遺詔,逼死扶蘇和蒙恬的注意。
  • 胡亥發出的詔書,就是皇帝的詔書,扶蘇是不能反抗的!
    可是,在秦始皇死,並且遠離首都的當時,很多制約力量沒法發揮效果。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合謀後,能搞定在場的百官,這點是最重要的,那麼他們就等於臨時掌握了這兩套系統,也就能發揮皇帝的權力。其次,可以肯定一點,扶蘇的母親是楚國人,以及扶蘇和秦始皇政見不同,並不影響扶蘇與秦始皇的關係。
  • 人們叫秦始皇連名帶姓,為什麼到胡亥和扶蘇就失去了姓氏?
    但看古人的名字,或許都無法看出來他們是什麼關係,比如秦始皇嬴政,秦國以嬴為姓,秦始皇本人姓嬴名政,可他的兩個兒子以扶蘇和胡亥之名流傳千古,其實這只是他們的「名」,全稱應為嬴扶蘇和嬴胡亥。 姓有區分宗族血緣的作用,但氏才是當時社會最常用的稱呼,因為氏代表著家族的貴賤,這在平民之中沒有什麼用處,所以他們不需要氏,可在上層階級中這可是經常要用的。
  • 秦始皇:我高看扶蘇了!手裡握著王牌,卻把大秦拱手讓人
    秦始皇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找到長生不老藥,他覺得自己建立的是不朽的功業,所以應該「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想要長生的他根本沒想過要立太子,雖然他們沒有這個想法,但是手下的大臣卻不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