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熱播劇《大秦賦》引起強烈反響,該劇講述了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
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
劇中提到的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在旬邑有怎樣的傳說呢?一起隨小編探尋旬邑石門爺(扶蘇)傳說。
旬邑縣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周族祖先公劉在此興國立業,自秦封邑,漢置縣,距今已有2300年歷史。在漫長的歷史演化中,旬邑人民依照自己的人生觀、審美情趣演繹了許許多多的口頭文學,石門爺(扶蘇)傳說就是眾多口頭文學故事中的一朵奇葩。
石門爺(扶蘇)傳說以秦始皇之子扶蘇為題材,它以口傳文學的形式講述了秦始皇駕崩,召扶蘇回鹹陽,"先到鹹陽為君,後到鹹陽為臣"的詔旨。扶蘇沿秦直道至旬邑境內,聽到胡亥登基的禮炮聲,繼帝位無望後,在旬邑"一箭定終生",從此在石門關過起了隱居生活的故事。其間,在旬邑流傳著石門爺為人忠厚、疾惡如仇、為民除害等與當地民俗禮儀、生物屬性、人文景觀息息相關的傳說,這些傳說催人淚下,令人震撼,具有一定的公德警示、文學和歷史研究價值。
據清康熙乾隆同治各版《三水縣誌》(旬邑縣舊稱),有關石門山文字中記載"上有扶蘇廟,世傳為秦太子扶蘇授國典三物處。"
另據乾隆《淳化縣誌》,清洪亮吉撰乾隆《淳化縣誌》有關山川記述中"舊志,石門山在縣北六十裡,亦稱石門關,相傳始皇公子扶蘇賜死處"。在石門山有扶蘇墓,出土墓碑,建有扶蘇廟。明《統一志》載:"扶蘇歿於此,故立廟記之"。石門爺(扶蘇)傳說從此而誕生。
在旬邑清塬、土橋、城關、後掌、丈八寺等鄉鎮,群眾中關於石門爺(扶蘇)的神話故事:《求雨古俗》、《一箭定終身》、《上門招婿》、《民間耍姑爺》、《兩女寨》、《騾子不出駒》等歷史傳說在民間至今流傳,故事內容有濃厚的神秘傳說色彩。
中國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旬邑境內沿子午嶺山脈橫穿而過,當時是扶蘇在上郡鎮守邊關,在鹹陽往返旬邑是必經之路。相傳,扶蘇在上郡接到父王"先到鹹陽為君,後到鹹陽為臣"的詔旨後,帶著全家老小沿秦直道晝夜兼行,行至旬邑境內(今馬欄陽坡頭)時,他的坐騎騾子要生駒止步不前,在萬分焦急之中又傳來女兒也要臨產的消息,扶蘇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便一怒之下拔劍殺了騾子和女兒,葬在了當地兩女寨的地方。這就是後來傳說的騾子生駒女帶害,一刀斬在兩女寨。從此,有了騾子不再生駒,女兒不能在娘家臨產的風俗。
扶蘇殺了騾子和女兒後,徒步行走,一路上荊棘越來越多,他的袍子時不時被酸棗刺掛住,扶蘇奔鹹陽心切,便用手將酸棗從根到梢捋了一把,不料從石縫中帶出的蠍子把扶蘇的手蜇了一下,他隨手抓住蠍子拋向遠處,口中還說道:"我叫你永遠不再回來。"
扶蘇在旬邑石門關隱居不久,便和旬邑南塬土橋東堯村一女子相愛結婚。因為扶蘇能體察民情,同耕同樂,為窮苦人辦了許多好事,受到大家愛戴,方圓群眾都視扶蘇為自己的女婿、姑爺。因旬邑有耍姑爺之民俗,至今每逢天旱,向石門爺求雨時,除焚香祭拜外,還要揪著石門爺神像的耳朵嚷著要快點下雨。
兩千多年的時光悄然而去,石門關山崖上的那支箭還緊緊地扎在上面,不過它已經變成了一棵橫掛在山崖上的松樹樁。石門山上的酸棗刺也生長著一個怪象,就是刺兒全部向後變成一個勾兒,方圓十餘裡沒有蠍子生存,這些獨特的生物屬性、自然景觀更加增添了故事的真實性和傳奇色彩。
旬邑石門爺傳說於2016年1月入選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旬邑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