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逃往秦,還是秦人逃往楚?從秦簡看秦人的真實生活

2020-12-27 騰訊網

秦簡。(新華社記者 柳王敏/圖)

新近熱播的電視劇《大秦賦》裡面內容說楚國很黑暗,百姓沒好日子過,紛紛逃跑到秦國去。這麼雷人的內容,可以說編劇是非常無知的,把真實歷史秦國給美化成這樣。

在秦國、秦朝,老百姓被嚴格按照比監獄還嚴酷的規矩連坐成什伍,為官府服更戍徭役還得自費,沒錢就借官府的,債務多了還不上就成為居貲,給官府勞役抵債,最後很容易淪為奴隸。裡耶秦簡7-304記載秦始皇二十八年,一個總編戶人口才兩千人左右的小小遷陵縣,奴隸、居貲就死了一百八十九人,一百五十一個隸臣妾當年就死了二十八人。死亡率如此之高,可以想見其酷烈。

裡耶秦簡9-1322記載,有的徒隸「白粲」在押運路上就死掉了,9-1497+9-2236記載女奴婢「紅」自殺後,她僅有的兩件衣服也被少內官沒收。

嶽麓秦簡1003+0998+C10-4-13記載,秦國的徒隸城旦舂中甚至有很多還在蹣跚學步的嬰幼兒,這些嬰幼兒也全部要「衣傅城旦舂具」,穿奴隸衣服和佩戴刑具。在秦始皇陵旁的趙背戶刑徒墓地,埋葬了大量非正常死亡的徒隸和居貲,其中還有婦女和兒童。M35出土的兒童骨架,下肢殘斷;M41遺骨頭上有刀傷,腰部被斬斷;M34出土五具骨架,全部是被肢解的;M33的骨架有刀傷,俯身做掙扎狀(《文物》1982年3期)。

所以,在秦國統治下,不是六國民逃往秦國,而是秦民逃往六國。

嶽麓秦簡記載了一個叫「學」的秦國少年偽造將軍馮毋擇的私信,想從胡陽少內官那借錢、買衣服和兵器,然後「去邦亡荊」,即逃亡到楚國去。這位少年的父親因為居貲服勞役,受到了秦吏的鞭笞,回家打兒子瀉火,所以「學」很痛苦,決定逃到楚國去。

在另一件文書中記載,一個秦國老百姓叫「多」,在他十二歲的時候,就和自己的母親「兒」一起「亡荊」,即母子一起冒險逃亡去楚國(《文物》2013年5期)。

除了逃往楚國,也有秦人逃往魏國的,嶽麓秦簡《魏盜殺安、宜等案》簡164記載,一個在官寺勞作的隸臣逃亡,買了大刀,打算殺人搶錢作為路費,要「亡之魏」,逃到魏國去。他被秦國抓住後,判處了「磔」刑,即割裂肢體處死。從這些材料看,秦人逃楚國的比較多,也有逃魏國的,逃亡過程中往往還伴隨一些犯罪活動,也可見秦統治下人們的精神面貌。

正因為大量秦人的逃亡,秦國的統治者專門制定了殘酷的《亡律》來懲治逃亡問題。嶽麓書院藏秦簡2088記載,匿藏逃亡者的,與逃亡者同罪。簡2009記載逃走的城旦舂被抓回來,臉上刺字,哪怕自己回來自首,也要鞭笞一百。懷孕的女舂,則用大鐵刑具束縛。簡1997記載,牧馬的城旦逃走被抓回,要砍掉左腿,繼續當城旦。男女百姓逃亡,其家人要被判處遷徙,基層幹部裡典、裡老不報告也要被罰款甲和盾。

除了單獨逃亡,秦簡還記載了「群亡」,即秦民的集體逃亡。簡2065+780記載,如果讓隸臣逃亡到邊關外的「蠻夷」部落,從提供消息的人到逃亡者,都要被臉上刺字判處為城旦舂勞作。如果是逃到邊關內部的蠻夷部族,就要將提供消息的人臉上刺字判處城旦舂。簡187記載,如果是蠻夷部落的人來引誘秦民逃跑,就要被臉上刺字判處城旦舂,逃亡的秦民十四歲以上的判處為隸臣妾,是奴婢的話就要臉上刺字交還給主人。

戰國時代齊人魯仲連曾經說過,如果讓秦國來統治,他寧願選擇跳海自殺。從新發現的簡牘和考古材料來看,他的感受並不是誇張。

李學勤說:「有的著作認為秦的社會制度比六國先進,我們不能同意這一看法。從秦人相當普遍地保留野蠻的奴隸制關係來看,事實毋寧說是相反」(《中國古代文明十講》,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72頁)。正因為秦國統治更野蠻殘酷,所以秦人大量地冒著生命危險逃亡到六國,不但有個體逃亡,還有集體逃亡,其中一些甚至寧願逃亡到邊關外的蠻夷部落去。

歷史類影視作品是向大眾傳播歷史常識的橋梁,如果連最基本的歷史常識都不尊重,就太雷人了。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李競恆

相關焦點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楚滅楚人想著復國,而秦朝滅亡後無人復秦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話最早是楚南公說的,楚南公是誰,沒有人知道,從名字看應該是楚國的貴族,這話啥時候說的,也不知道,只知道範增對項梁複述了這一番話,這番話的背景是天下開始蜂擁反秦最關鍵的時候,尤其是楚人反秦最為激烈。
  • 為什麼說秦楚兩國是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期秦、楚兩國在齊國東部交戰的戰役,是中國戰爭史上十分著名的一場戰役。春秋時期,晉國與楚國兩國爭霸,在季孫氏、芮氏的推動下,積極地瓜分晉國,成為最強盛的國家。公元前489年,晉國大將季孫尊與楚國大將伍尚決戰,晉國一舉獲得重大勝利,二晉聯盟徹底瓦解,晉、楚兩國開始分道揚鑣。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文化的差異還是命運的輪迴
    這一切除了政治和經濟的原因外,更存在著文化的原因,我們從兩國的文化入手,看一看秦楚文化的特點和發展,對於國家有著怎麼樣的影響。一、秦楚文化的發展背景共同的祖先關於秦國和楚國有著共同的文化這一說法,從《秦本紀》和《楚世家》中就可以略知一二:在《秦本紀》中記載:秦之先人,顓頊之苗裔也。
  • 楚國人喜歡逃往秦國?六國人嚮往秦國?大數據告訴你:扯淡
    對待俘虜的態度,也會讓諸侯之人決定去秦國前考慮再三。而且當時有廣為流傳的狄秦之稱,暗示了秦人和中原文化差異巨大。作為昔日殷商的重要同盟,秦人到了春秋時代還有人殉+以狗御蠱的前朝舊俗;此外,秦人兼併戎狄小邦,吸收戎人人才已經是當時的不爭事實,比如百裡奚和伯樂等名臣都善於牧馬,中原諸侯將人才比喻為美玉,而將千裡馬與人才掛鈎的比喻卻出自秦文化。
  • [說項羽]1.嬴統六合傳二世,楚雖三戶誓滅秦
    三年,諸侯並起判秦,趙高殺二世,立子嬰。子嬰立月餘,諸侯誅之,遂滅秦。———《史記·秦本紀》 公元前221年,一個叫做"秦"的大帝國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秦人祖先原為西部古老部落,周孝王時,被賜姓為嬴。周宣王時,秦部落酋長莊公奉周王命,率兵大破西戎,被稱為"西垂大夫"。
  • 秦簡中的「大秦賦」
    然而再權威的史書也是由人編寫的,多少不免摻雜著著書者對歷史人物的個人看法以及當時時代的背景。太史公身處漢朝,而高祖劉邦就是推翻了秦朝統治而建立大漢王朝的。史書中勢必對秦朝大加貶薄,否則讓漢朝如何自立。 既然經過人為加工的史書不可全信,考古學家就通過考古發掘,如秦皇陵、兵馬俑等歷史遺蹟、文物來猜測當時的史實。而當時的文字記錄即「秦簡」就更加具有歷史參考價值。
  • 從《大秦賦》,看楚人的愛國主義與大一統路徑的形成
    最近一部歷史劇《大秦賦》在各個視頻上熱播,看到一個情節,說是一個楚國百姓說不願意當楚人,而是當秦人。那我們本篇講一講,楚人的愛國傳統與精神。當然,我們對影視劇不會太較真,也不會說什麼「戲說不是胡說」。楚楚人以蠻夷自居,和中原貴族屬於不同世界。2500年前的江浙,就是野蠻世界,吳人的描述就是斷髮紋身,黔首瓊面,紋身都紋到臉上了。楚國雖然實行的也是廣義上的「貴族分封」,但周人的宗法、爵位、封邑卻未行於楚地。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其實,真正滅秦的是趙而非楚
    「趙雖一戶,亡秦必趙」,真正導致大秦滅亡的內因,來自趙人楚懷王客死秦國時,一位叫楚南公的人,悲愴地說了八個大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起義反秦的陳勝、項羽、劉邦,他們都來自楚國,也有解釋是楚國屈、景、昭三大家族,還有解釋說是楚國先祖宗祠所在地三戶城,但是不管怎麼說,反秦起義始於楚,也終成於楚,楚南公似乎成了預言家。
  • 為什麼「秦滅六國,楚最無辜」?羋月背後的大國糾葛
    然而,秦一統天下後,響亮的反秦口號中不乏一些這樣的話,比如「秦滅六國,楚最無辜」「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兩句話的內涵雖然有待推敲,但至少從側面反映了秦楚之間不一般的苦大仇深。那麼問題來了,秦楚之間到底有著什麼樣的恩怨糾葛?這一切要從一塊石頭開始說起。在北宋仁宗嘉祐年間(1056—1063 年),鳳翔府(今陝西鳳翔)出土了一件秦代的石刻。
  • 大秦賦:沒有歷史觀的一部「歷史劇」,毫無根據讚美暴秦
    秦朝自商鞅變法之後,整個秦國就是一部機器,一部戰車,把老百姓像軍隊一樣管理起來,一人犯罪,牽連多人,軍隊記錄軍功更是以斬首記,也就是說,別的國家打仗以戰勝為目的,秦軍打仗以斬首為目的,每一個升官封爵的秦人背後,都是堆著他國兵士的腦袋。 秦始皇統一六國時,秦軍殺了多少人?
  • 陘山一戰魏人大勝楚威王,卻因此丟失河西之地,看誰成最後漁翁?
    在楚威王率領下,楚軍勢如破竹,不但打敗了越軍,還殺死了越王無彊!大勝之後的楚軍,又一鼓作氣攻佔了絕大部分吳越舊地,把楚國領土擴張到了東海之濱。徹底擊垮越國後,楚威王才知道越人伐楚是受到齊人唆使。為此,楚威王馬上率師北上,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東南)又大敗齊國軍隊!兵臨城下之際,楚威王蠻橫地要求齊國驅逐始作俑者田嬰。後來在張醜巧舌如簧的勸說下,楚威王才最終放棄,主動退兵了。
  • 【秦簡】中外名家說秦簡
    睡虎地秦簡,是研究中國歷史、法律、書法、醫學的寶庫。睡虎地秦簡共1155枚,長度25釐米左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主要記載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佔卜書,包括我國迄今發現最早最完整的法典《秦律十八種》,還有我國最早的家書等等,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
  • 恐怕你小看了楚人
    但這不是重點,陽Sir想討論的問題是,為何楚人這麼喜歡讓鎮墓獸頂上一對大鹿角?03.戰國秦與楚有個成語叫做「朝秦暮楚」,將戰國時的秦國與楚國緊密結合在了一起,事實上也是如此。在《大秦賦》中,秦廷之上始終有一股楚系勢力徘徊在臺前幕後,從秦宣太后到華陽太后,甚至是嬴政的夫人羋華,都是楚女。楚的基因與血脈早已融入秦的骨血之中,衍生出絢麗的文化交融現象。
  • 情感逃往埃及 (462)
    帶著小孩子同他母親逃往埃及,住在那裡,等我吩咐你,因為希律必尋找小孩子,要除滅他。」約瑟就起來,夜間帶著小孩子和他母親往埃及去。—太2:12-14我思想完過「平安夜」馬棚裡的馬槽,我的心靈又被帶到另一個「夜間」,不知那夜是否有月光,有三個人在夜幕的掩護下,悄悄的離開伯利恆(應該是),逃往埃及。
  • 陳勝吳廣起義,打的旗號是為扶蘇項燕復仇,秦國楚系勢力有多強大
    為何陳勝吳廣領導的楚人暴動打出的旗號卻是為公子扶蘇和楚國將領項燕復仇呢?扶蘇是秦始皇嬴政的太子,秦始皇駕崩於河南沙丘,丞相李斯和寵臣趙高篡改了傳位詔書,擁立了幼子胡亥為二世皇帝,並下詔賜死了太子扶蘇。項燕是原楚國名將,在秦國發動最後一次滅楚戰爭中兵敗自殺殉國。
  • 現在的陝西人是真正的秦人後裔嗎?
    經中外歷史學家的考證,應該是黑眼瞳,單眼皮,三綹鬍子,A型血 ……另外,從秦兵馬俑的模樣我們依稀能看到秦人的大致模樣,秦人多為丹鳳眼,國字臉,高鼻梁,三綹鬍子。尤其是丹鳳眼,那是秦人最顯著的特點……今天我們當代陝西人多為雙眼皮和丹鳳眼以外的其他單眼皮蒙古眼。長有丹鳳眼的人極少。
  • 秦國與楚國乃是世仇,為何楚人劉邦滅秦後,老秦人不奮起反抗?
    戰國時期,秦楚兩國恩怨糾葛為最多。雖然自秦惠文王起楚國與秦國便結為姻親,但在諸侯爭霸的年代,「兒女親家」的虛名顯然不如人口、土地來得實在。作為秦國霸業的最大對手之一,楚國也成為秦國一直以來打擊的對象。秦昭襄王時代,楚國國君楚懷王被秦國借談判之名誘騙至關中軟禁起來,最後客死他鄉。
  • 楚雖三戶惹不得
    歷史早就證明了,俺楚人是惹不得的,惹了是很麻煩的。想想,對虎狼之暴秦的欺凌,韓、趙、魏、燕、楚五國都英勇抵抗過(齊國投降,國君餓死,自取其辱,就不說了),但楚國並沒有其他國家的傷亡大(比如趙國是幾十萬人的犧牲),殊死搏鬥的悲壯,也不是最慘烈的,然為什麼還是耿耿於懷,誓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呢?
  • 「楚雖三戶能亡秦」是啥意思?那「三戶」指什麼?並非你想的那樣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闢天下一統的局面,為後世所歌頌,但當時六國的貴族們可不這麼想,協助劉邦建立漢朝的張良就是為報秦滅韓之仇才加入了劉邦陣營,滅亡秦國的項羽本是楚國人,還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