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宮裡小皇帝是怎麼讀書的?末代皇帝溥儀說他讀了假書

2020-12-22 騰訊網

N海都記者 郭大路

超長的宅版寒假,「小皇帝」們在家,都用功讀書了嗎?

100多年前,有個真正的小皇帝溥儀,也是被宅在宮裡上學。那時的宅讀書,是什麼情形?

小皇帝在宮裡開學

1911年9月10日,虛歲6歲的溥儀開始上學。

上學是宅在宮中,書房設在紫禁城的毓慶宮——也是光緒皇帝小時候的教室。書房布置很簡單:南窗下是一張長條幾,上面陳設著帽筒、花瓶之類的東西;靠西牆一溜炕,起初念書是在炕上,炕桌就是書桌;後來移到地上,用八仙桌代替了炕桌。靠北板壁擺著兩張桌子放書籍文具;靠東板壁是一溜椅子、茶几。東西兩壁上掛著醇賢親王親筆給光緒寫的誡勉詩條屏。北板壁上有個盤面直徑將近2米的大鐘,指針比小孩胳臂還長。

當時,溥儀讀的主要課本是十三經:《詩經》、《尚書》、《周禮》、《儀禮》、《禮記》、《易經》、《左傳》、《公羊傳》、《榖梁傳》、《論語》、《爾雅》、《孝經》、《孟子》。

他用的教輔是《大學衍義》、《朱子家訓》、《庭訓格言》、《聖諭廣訓》、《御批通鑑輯覽》、《聖武記》、《大清開國方略》等等。到十四歲,添了英文課。除了《英語讀本》,還有英文版的《愛麗思漫遊奇境記》,以及譯成英文的中國《四書》。當然,滿文也是基本課。溥儀說,他連字母也沒學會,滿文只學了一個字,這就是每當滿族大臣跪在地上用滿族語請安的時候,溥儀作為小皇帝必須回答的那個字:「伊立(起來)!」

溥儀從來沒學過加減乘除、聲光化電。什麼華盛頓、拿破崙,瓦特發明蒸汽機,牛頓的蘋果,全不知道。談到經濟,也從來沒有一個人提過一斤大米要幾文錢。

溥儀說,自己念書是「極不用功」的,經常藉口生病不去。毓慶宮對他最大的吸引力,是東跨院裡檜柏樹下的那窩螞蟻,溥儀用點心渣子餵螞蟻,幫螞蟻搬運食品。後來又養起了蛐蛐、蚯蚓——用的是古瓷盆缸。

沒有同學的溥儀完全是個熊孩子,一高興就把鞋襪全脫掉,把襪子扔到桌子上,老師只得給他收拾好穿上。徐坊老師眉毛長得長,人說這是「長壽眉」,溥儀非要叫老師低下頭給自己摸一下眉毛,還冷不防拔下了一根。後來徐坊去世,太監們都說這是被「萬歲爺」拔掉壽眉的緣故。

老師們制訂了檢查作業和複習的辦法:一條是讓溥儀每天到太后面前請安的時候,在太后面前把書從頭念一遍;另一條是每天早晨起床後,讓總管太監站在溥儀臥室外面,大聲把昨天的功課念幾遍給他聽。

皇宮課堂上,有了同學

九歲開始,宮裡陸續給溥儀配了三個伴讀生。他於是有了三個同班同學:溥傑、毓崇(伴讀漢文)、溥佳(伴讀英文)。

伴讀學生每月可以拿大約八十兩銀子的賞金。但是每當小皇帝不好好念書,老師就會指桑罵槐,責備伴讀的同學。最倒黴的同學是毓崇。因為溥儀頑皮,毓崇是念得好也挨罵,念不好也挨罵——有一次溥儀在書房裡蹦蹦跳跳,陳寶琛就對坐得好好的毓崇說:「看你何其輕佻!」

所以毓崇對念書一點興趣也沒有,成績很差。

每天早晨八點前,溥儀坐著轎子到毓慶宮。到了以後,說一聲「叫」,太監即應聲出去,把配房裡的老師和伴讀者叫了來。伴讀學生進門後要向小皇帝請安,然後大家就座——小皇帝坐桌子北邊朝南的獨座,老師坐面西的位子,其他伴讀者順著坐。太監們魚貫而退,課堂就開始了。

課堂要做哪些事呢?溥儀十五歲時寫過日記:

(十一月)二十七日,晴。早四時起,書大福字十八張。

八時上課,同溥傑、毓崇共讀《論語》、《周禮》、《禮記》、唐詩,聽陳(寶琛)師講《通鑑輯覽》。

九時半餐畢,復讀《左傳》、《穀梁傳》,聽朱(益藩)師講《大學衍義》及寫仿對對聯。至十一時功課畢。

下午是英語課。是日莊士敦因感冒未至,遂還養心殿,書福壽字三十張,複閱各報,至四時餐,六時寢。

臥帳中又讀《古文觀止》,甚有興味。

——現在福州的學校中,只有福州一中學生是要讀《古文觀止》的,不知道是不是從陳寶琛手裡留下的傳統?

小皇帝最愛的老師,是福州陳寶琛

最早教溥儀的是陸潤庠、伊克坦和陳寶琛。陸潤庠是同治十三年(1874)的狀元。伊克坦教滿文,他是滿文翻譯進士出身。福州人熟悉的陳寶琛,是和溥儀相處最久的師傅。後面來了徐坊教漢文,還有南書房翰林朱益藩。梁鼎芬是當時很有名的大藏書家,他給溥儀當老師,是陳寶琛推薦的。

溥儀說,對他影響最大的老師是陳寶琛。

在溥儀的記憶中,陳寶琛在福建有才子之名,二十歲點翰林,入閣後以敢於上諫太后出名,與張之洞等有清流黨之稱。陳寶琛不像張之洞那樣會隨風轉舵,因此得罪慈禧,被降了五級回家賦閒,直到辛亥前夕才被起用,原放山西巡撫,未到任,就被留下當帝師。溥儀說,陳寶琛是他「惟一的智囊」。事無巨細,他都要問過陳寶琛。

在溥儀的印象中,陳寶琛常微笑著,讚嘆說:「有王雖小而元子哉!」他笑的時候,眼睛在老光鏡片後面眯成一道線,一隻手慢慢捋著雪白而稀疏的鬍子。

每天早晨,溥儀總愛聽陳寶琛講新聞,像南北不和,督軍火併,府院交惡,等等。說完這些,少不得再用另一種聲調,回述一下「同光中興、康乾盛世」,當然,他特別喜歡說他當年敢於進諫西太后的故事。每當提到給民國做官的那些舊臣,他總是忿忿然的。陳寶琛常給溥儀講臥薪嘗膽的故事,講了「遵時養晦」的道理。

溥儀常常給老師賞賜名家書畫,老師也會向溥儀討賞,比如陳寶琛快70歲的時候,就向溥儀說,他無意中看到兩句詩:「老鶴無衰貌,寒松有本心」。他請溥儀把這兩句話寫成對聯,賜給他做壽聯。溥儀自然答應了。

不知道陳寶琛的福州後人,還有沒有收藏著這幅壽聯。

小皇帝的「期末考」

1917年初,「鐵帽子王」奕劻去世,奕劻家人來求諡法。

諡,就是死後給予的稱號,關乎對死者一生的評價。貴族大臣的「諡」,要通過皇帝。

奕劻這位「鐵帽子王」,生前抱慈禧大腿很緊,因此一直加官晉爵,但他和李鴻章一起籤署過《辛丑條約》,又一力提拔袁世凱,還在民間大事斂財,名聲不好。

奕劻家先是通過內務府,把擬好的字眼送來——而且是趁溥儀感冒沒有上課、老師們都不在跟前的時候送來的。

其實,就是算計著皇帝年紀小,欺負他「不懂事」,把事兒給辦了。

溥儀把內務府送來的諡法看了一遍,很不滿意,就扔到一邊,另寫了幾個壞字眼,如荒謬的「謬」,醜惡的「醜」,以及幽王的「幽」,厲王的「厲」,作為惡諡,叫內務府拿去。

奕劻家沒法,只好請了溥儀的生父載灃來求情。

載灃也是趁老師不在的時候來,偷偷來了:

「皇上還還是看在宗宗室的分上,另另賜個……」

「那怎麼行?」溥儀理直氣壯地說,「奕劻受袁世凱的錢,勸太后讓國,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斷送在奕劻手裡,怎麼可以給個美諡?只能是這個:醜!謬!」

「好,好好。」載灃連忙點頭,拿出了一張另寫好字的條子來:「那就就用這這個,『獻』字,這這個字有個犬旁,這這字不好……」

「不行!不行!」溥儀也看出這是哄弄,又急又氣,哭了起來,「犬字也不行!不行不行!……不給了!什麼字眼也不給了!」

載灃慌了手腳,腦後的花翎跳個不停:「別哭別哭,我找找找上書房去!」

第二天溥儀到毓慶宮上課,把這事告訴了陳寶琛,陳寶琛樂得兩隻眼睛又眯成了一道縫,連聲讚嘆:

「皇上跟王爺爭得對,爭得對!……有王雖小而元子哉!」

「有王雖小,而元子哉」出自《尚書·召誥》,意思是「雖然年幼,但他卻是真正有智慧的天子啊」。

老師們要教的就是「怎麼做皇帝」,這次「大考」,溥儀可以說是成績優秀。

梁鼎芬在《侍講日記》裡,記錄了溥儀和父親的這次爭論,還稱讚說:「凡為忠臣義士,靡不感泣曰:真英主也!」

可惜,成年後的溥儀卻沒有再聽從陳寶琛的教導,一意孤行去東北折騰了個偽「滿洲國」。

陳寶琛苦勸不住,自己也堅決不肯追隨,保持了中國人的氣節。

在這次最大的考試中,福州陳老師給他的學生,應該是打了個「不及格」吧。

編輯:小嫄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寫盡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悲與涼
    在紫禁城裡,年幼的溥儀是孤獨的,除了奶娘,宮中的宦官、太監、宮女還有宮裡的太妃們,沒有一個是真正愛他的,他們哄著他,欺騙他,控制他,只想利用他的職權以保證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會管他是變成廢人還是傷殘。七年之後,醇清王帶著溥儀的弟弟溥傑進宮,溥儀坐在小板凳上,身體筆直,背對著正門口,幾尺之外,是他早已忘記卻又渴望相見的父母。
  • 末代皇帝溥儀的悲慘一生
    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註定會不平凡,他的一生充滿著坎坷,無論是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還是電影《末代皇帝》,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一代皇帝的艱辛與苦澀,溥儀三歲登基但是卻只當了三年皇帝就被趕下了臺。1912年隆裕皇太后以宣統帝的名義下《退位詔書》,不過這時的溥儀依舊不懂事,按照《滿清優待條例》中記載,他依舊有皇帝的尊號,居住在紫禁城,並且每年會給他400萬兩的白銀作為生活費,可是他似乎被囚禁一般。1917年張勳企圖復闢,將溥儀再次扶上皇位,可是沒過多久迫於形勢,溥儀再次被趕下臺。
  • 末代皇帝溥儀英文手跡曝光,英語水平起碼專業八級?
    今天看到個不得了的東西——那是咱們大清末代皇帝溥儀的英文手跡。這娟秀流暢的字跡有沒有被驚豔到?在大清國200多年歷史中,有2.5位皇帝提倡學習西方文化。一個是康熙皇帝、另一個是光緒皇帝,而最後的半個就是末代皇帝溥儀。
  • 末代皇帝溥儀墓地實拍:墓地旁安葬著他一生最心愛的女人!
    陳卿美讀書——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末代皇帝溥儀和皇后婉容1967年10月17日,末代皇帝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在北京因病去世,終年67歲。溥儀死後遺體火化,隨後骨灰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 《末代皇帝》觀後感:溥儀是個怎樣的人?
    《末代皇帝》小巖看過很多遍,最近在機緣巧合下又重溫了這個部傳奇電影,感慨良多……《末代皇帝》中的溥儀是一個怎樣的人?溥儀是中國最後的一個皇帝,亦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是天生的失敗者,亦是一個悲哀的傀儡皇帝。他很想恢復自己的帝位,整天活在他的帝皇夢當中。「我是皇帝,我本來就是皇帝。」 「除了做皇帝,我什麼都不想做」,溥儀整天在做白日夢。但他忽視了自身能力的極限,也忽略了對當時政治環境的認識。他的理想(幻想)是要重坐龍廷,做大清的第十代皇帝。
  • 末代皇帝溥儀為什麼沒有後代?與少年時期的不良習慣有關
    不過,隨著清朝的沒落,皇帝的日子也不好過了,溥儀作為清朝末代皇帝,沒有享受到多少古代皇帝的待遇,也沒有等到親政的那一天,他的一生都作為傀儡而活著,可悲也令人心痛。不過,儘管他的經歷很坎坷,也是享受著一些特權的。關於溥儀,除了他坎坷的人生外,他沒能有一兒半女這件事一也一直讓人疑惑,作為皇帝而沒有子嗣,在歷史上是極為少見的。
  • 末代皇帝的《懺悔錄》:作為「新人」的愛新覺羅·溥儀
    在事後發表的《不能離「譜兒」——談電影〈末代皇帝〉的典型環境》一文,他描述了這次讓他詫異莫名的參觀: 「幾天之後,這個攝製組在北影廠開拍,導演接我去現場,果然有一座搭的布景好像石窟的塑像群,這就是盧燕女士所說的那件事,我嚮導演提出:『清代皇宮的生活方式,沒有睡在這種環境裡的。』又看見一座很奇怪的大門,導演說:『這個布景,就是醇王府的府門。』
  • 《末代皇帝》一部紀錄溥儀生平的電影
    沒錯,這部電影就是《末代皇帝》那麼這部動用如此大規模的電影,究竟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呢?和同類型的電影相比,這部電影又勝在哪裡,值得後人重新修繕將其上映呢?下面就來給大家講講《末代皇帝》這部電影吧。《末代皇帝》這部電影是由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在1987年10月23日於義大利上映,後在2015年6月,《末代皇帝》這部電影的修復版在中國正式上映。
  • 問鼎9項奧斯卡大獎《末代皇帝》寫盡溥儀一生的孤獨與無奈
    1987年,知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來到中國,中國最後一位帝王溥儀吸引了他,他要籌拍一部講述這位末代皇帝跌宕起伏的人生的電影。該片成為歷史上第一部獲準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電影,影片上映後立即引起轟動,獲得第6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原始音樂等九個獎項。
  • 末代皇帝溥儀的植物園改造生涯
    反映溥儀傳奇人生的影視作品很多,最著名的當屬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的 《末代皇帝》。影片的後半部分,英若誠扮演的戰犯管理所所長被遊街批鬥,溥儀感念所長的教誨和幫助,不顧一切地衝上去說:「你們弄錯了,我認識這個人,他是好人。」紅衛兵昂首問道:「你是誰?」溥儀遲疑片刻,回答:「我是一個園丁。」
  • 淺談《末代皇帝》:無可名狀的落寞,正是溥儀一生的寫照
    紫禁城內太監、宮女絡繹不絕穿梭,文武百官唯唯諾諾,這個小皇帝卻是一臉惘然,渡過最孤獨的童年時光。《末代皇帝》片前半段聚焦溥儀在宮中的成長過程,橫跨孩提至成親的階段,小溥儀沉溺於乳母的戀母情節,如此濃厚的儀式感一再上演,小至用膳,大至登基,攝影機一直擔演獵奇的角色,徘徊於太和殿與中門之間,攝影大師維託裡奧·斯託拉羅(Vittorio Storaro)精雕細琢的顏色運用,抹去了東方強調的素色,
  • 世界級大師之作,從這部偉大電影,看透《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
    那時的溥儀卻並不知這扇小小的門會禁錮他一生,他的悲傷只來自於離開了父母,離開了家。在紫禁城裡,年幼的溥儀是孤獨的,除了奶娘,宮中的宦官、太監、宮女還有宮裡的太妃們,沒有一個是真正愛他的,他們哄著他,欺騙他,控制他,只想利用他的職權以保證自己的利益,從來不會管他是變成廢人還是傷殘。
  • 身不由己的人生︱電影《末代皇帝》
    紫禁城那麼小,小到永遠是斑駁的朱紅的牆,輝煌的金鑾殿,藍的天,白雲略天而去。紫禁城那麼大,大得推開一扇門,還有一扇門。這個地方,困住了溥儀一生的美麗,誓言,夢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裡幾縷清晨的陽光從朱紅窗欞裡射進來。兩邊是斑駁退色的羅漢們,張牙舞爪的嚴肅。偉大文明夕照的美麗餘暉,在一個三歲孩子的手中點點消失。「你那麼小,你怕我嗎?這裡的每個人都怕我。
  • 末代皇帝的性與愛:同治光緒溥儀,為何全部絕後?
    從1861年鹹豐皇帝駕崩,同治皇帝登基;到1912年,清廷退位——滿清皇族,就陷入了這種可怕的魔咒:從同治、光緒到宣統,大清帝國最後的三任皇帝,全都不育無子。可以說,讀清史,這一詭異而又神秘的現象,是困擾每個人心中的一大疑問。作為2000多年帝制的黃昏,這難道,冥冥之中,是一種天數?
  • 末代皇帝溥儀,到底敗了多少清廷珍寶
    梳理溥儀敗家的幕後真相,既能防微杜漸,又能警示後人。 答案一:面廣量大 溥儀本身就是鑑賞高手,他轉移出宮的文物自然不是等閒之輩。溥儀遷居天津後,揮霍無度,入不敷出,時常以出售文物維生。「三希堂」中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流出宮禁,落入宋子文手中。
  • 溥儀的一生《末代皇帝》:浪漫的東方想像,失落的歷史人質
    而這部《末代皇帝》當屬這中間的頂峰之作,那富含著浪漫主義氣質而又不失哲理性批判的影像風格,帶我們走進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跨度近六十年的生命歷程。而又因溥儀本人傳奇的人生經歷幾乎裹挾了中國整個近代史,所以可以說這部《末代皇帝》是個人的傳記,也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 新鳳霞憶末代皇帝溥儀:他打掃廁所時闖了大禍,幾個女人合夥揍他
    於普通百姓而言,皇帝的生活錦衣玉食,無憂無慮。可對於末代皇帝溥儀來說,皇位帶給他的痛苦,遠遠多於快樂。倘若沒有皇帝這個身份,他或許也能結識三五好友,體會平淡生活中的美好。可一旦打上了末代皇帝的烙印,他的一舉一動都被人們注視著。新鳳霞是我國的評劇大師,在勞改期間,她陰差陽錯地與溥儀成了朋友。
  • 末代皇帝溥儀的春節生活
    2月1日他又收到一篇寄自法國的文稿,題為《監牢裡的中國皇帝》,開頭便寫道:「『世界上的光輝是無意義的』,這句話是對一個關在紅色中國的撫順監牢裡等待判決的政治犯人的一生的寫照。」該文作者把溥儀描寫成一個可憐的人,說他「穿著破舊的棉布衣服,在監牢裡的園子裡獨自散步」,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們再也沒有聽到關於他的什麼事,一直到現在這張引人注意的照片報導他的悲慘的命運為止」。
  • 末代皇帝溥儀不與婉容同房,是因為他被宮女長期蹂躪而性無能嗎?
    談起歷史上諸多皇帝,總能想起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被袁世凱逼迫退位後依舊在紫荊城做一個傀儡皇帝。
  • 末代皇帝的深宮照曝光,膽小的別細看
    資料顯示,攝影術大張旗鼓地走入宮廷,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駐法國公使裕庚任滿回國,慈禧太后讓他的女兒德齡、容齡隨侍身邊,並請來其子勳齡為自己拍照。 隨後,勳齡勤勉地為這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后拍攝了至少50張照片,並一連衝洗了700餘張。慈禧邀請公使夫人們到她的宮殿來聊天合影,並將照片當禮物賞賜。一時間,慈禧太后的形象頻繁出現在歐美國家的書籍刊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