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術是伴隨著清末社會動蕩走入中國的,最早風靡的地方當屬故宮。資料顯示,攝影術大張旗鼓地走入宮廷,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政府駐法國公使裕庚任滿回國,慈禧太后讓他的女兒德齡、容齡隨侍身邊,並請來其子勳齡為自己拍照。
隨後,勳齡勤勉地為這位年近七旬的老太后拍攝了至少50張照片,並一連衝洗了700餘張。慈禧邀請公使夫人們到她的宮殿來聊天合影,並將照片當禮物賞賜。一時間,慈禧太后的形象頻繁出現在歐美國家的書籍刊物上。
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坐在乾清宮金鑾寶殿上。
幼年溥儀。
奕譞和衛兵合影,攝於1863年。這是故宮博物院現存可以查證年代最早的照片。當時奕譞還是醇郡王,因在1861年辛酉政變中得到慈禧、奕重用,在1864年加親王銜,獲封醇親王。
婉容和隨侍太監。
相對於宮內的一團和氣,宮外顯得水深火熱。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的大臣們頻繁需要與洋人打交道,合影必不可少。李鴻章、張之洞等歷史名人的模樣被永恆地記錄下來。
到了末代皇帝溥儀,相機幾乎成了他最鍾情的玩具。1922年,他的大婚為「小朝廷」迎來了兩位重要人物——皇后婉容、皇妃文繡,一位16歲一位13歲。再加上時常進宮的溥儀胞弟胞妹們,還有伴讀,這些活潑好動的孩子們拿著幾臺可攜式照相機在宮裡玩耍。照片上,他們穿軍裝、做鬼臉、捉迷藏、逛花園……
溥儀的淑妃文繡曾居住的長春宮。文繡不受皇寵,座椅上的幾個洋娃娃是她擺弄的玩具,在深宮背景中,幾個娃娃顯得極為詭異。
正在蕩鞦韆的老宮女張玉春。張玉春起初服侍慈禧太后,慈禧逝世後服侍隆裕太后,最後侍奉端康太妃。
儲秀宮原為慈禧太后寢宮。溥儀的皇后婉容也曾在此生活。圖中是儲秀宮浴室,中國特色的雕花卉八方罩內,擺著一個非常西洋化的浴缸。
清廷選秀分為八旗選秀和包衣選秀。八旗選秀每三年一次,被選中者為皇帝嬪妃或賜予皇室子孫做福晉。包衣選秀則每年舉行,參加者為「內府三旗(鑲黃、正黃、正白)秀女」,被選中者為宮女。圖中即為正白旗包衣秀女。
一些清末民初在宮廷供職的太監宮女照片也保留了下來。一張張照片上,或新奇不解的面孔或麻木憂鬱的臉龐,我們或多或少可以猜測出這些將青春埋藏在封建深宮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就在照片拍攝不久之後,溥儀將他們遣散出宮,這一群體便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這位末代皇帝也在1924年11月被逐出紫禁城。1925年,10月10日14時,故宮博物院正式掛牌成立。昔日帝王的皇宮禁地變成尋常百姓自由參觀的場所,幾百年來僅供皇家賞玩的珍寶變為全民族的共有財富。
1903年的慈禧太后本來是這個樣子滴,雖然保養得不錯,但是一看就個奔70的人了。
慈禧與外國女賓合影。
德齡、容齡與慈禧太后的合影。
據統計,至今故宮留下了近2萬張老照片和2萬多張玻璃底片,上到清代道光末年,下至民國晚期,歷史背景廣闊,內容豐富。當時宮廷和社會的內憂外患、新舊革新、東西交融、風土民情等種種家國世態均有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