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幾乎所有疲憊的婚姻,都暗含著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影子

2020-12-25 騰訊網

城外的人急於進去,城內的人急著出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形象地詮釋了婚姻的真諦。

沒結婚之前,大多數的人因為愛情憧憬美好的未來,可是等到走進婚姻之後,才發現面對的是柴米油鹽,瑣碎的生活可能會讓你無招架之力。

愛情和婚姻不同,愛情可以風花雪月,可以不用承擔責任和義務,但婚姻必須要腳踏實地面對現實,如果你做不到,那麼很可能就會變成雞毛滿天飛。

這是大多數人都會面臨的選擇,如果不能好好地經營這份感情,到最終都能過成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模樣。

而困住方鴻漸和孫柔嘉的不是婚姻,而是他們自己。

愛而不得,選擇將就

方鴻漸歸國的時候已經27歲,這在當時已算得上大齡男青年,且他的兩個兄弟均已成家生子,所以他的婚事一開始就被提上日程。

之所以他被耽擱起因於他曾經有過一位未婚妻,但不幸早夭,所以方鴻漸借著這件事理所當然地比別人度過了更多的單身生活。

在回國的輪船上,方鴻漸曾和鮑小姐有過一段露水姻緣,旅途終點至,兩人的關係告終,他才發現自己不過是被鮑小姐所戲弄,充當了別人的玩物。

一向清高和寡的蘇小姐因為急於抓住青春的尾巴,主動放下架子頻頻向方鴻漸示好,倘若不是意外出現了她的表妹唐曉芙,可能兩個人也會毫無懸念地走進婚姻。

但至於過得好壞,可能與他和孫柔嘉的婚姻也差不到哪裡去。

唐曉芙是方鴻漸認真愛過的女人,是真正讓他心動過的人。奈何唐曉芙入世不深,自以為的愛情是理想型的,他遇見自己之前要如同一張白紙。

所以在蘇小姐的挑撥下,兩人自然不能成事,這成為方鴻漸的心病,以至於此後的人生想起來唐曉芙,他都會心痛不已。

這其實和所有人對待初戀的態度是一樣的,初戀永遠是每個男人心中過不去的梗。

和孫柔嘉在一起不是順勢而為的事情,談不上愛情,他不討厭孫柔嘉,但也並非是熱烈的愛。動心的是孫柔嘉,甚至還用了些手段和心思,方鴻漸恰巧掉進溫柔陷阱中。

一開始他們的感情基礎並不牢靠,而趙辛楣對於他們的婚姻進行了透徹的分析,只可惜那時方鴻漸被幸福衝昏了頭腦,壓根聽不進去。

不要在失戀的時候接受一段新的感情,這樣可能會帶來的結果是很有殺傷力的。

家庭關係,得不到妥善解決

孫柔嘉是新派女子,接受過新思想的教育,但兩人的原生家庭並不相同,彼此在相處的時候互相瞧對方不起,在解決問題時只要求對方妥協,自己卻毫不退縮。

方鴻漸的父母都是老派人物,所以孫柔嘉第一次登門拜訪時就埋下了矛盾的隱患。

公婆希望新過門的兒媳按舊規矩行大禮,並準備好壓箱底的禮物。但孫柔嘉卻按新式規矩簡單一筆帶過,所以婆婆翻箱倒櫃找出來的見面禮也就沒有了合適的機會贈送。

所以婆家認為兒媳沒有規矩不懂事,兒媳覺得婆家不尊重並看輕自己,還有複雜的妯娌關係,顯然孫柔嘉招架不住,也壓根兒沒想過要好好地相處。

且不論舊時或現在,一旦走進婚姻,家庭關係是難以避免的,然而如果消極面對只可能引發更多的難題。

畢竟孫柔嘉和方鴻漸的婚姻還是需要依賴於他們的原家庭,婚後方鴻漸父母拿錢給他們租房,孫柔嘉需要在姑姑的相助下找到工作。

兩人都得到了自己家庭的幫助,所以在相處過程中都希望對方能夠屈服於自己的原家庭,並抱有感恩之心,然而他們彼此對於對方家庭的援助,卻都覺得是理所當然的。

這樣的相處必然會引發更多的矛盾。夫妻之間本該站在對方的角度上進一步寬容和理解,可是兩人卻既不配合也不相互妥協,遇到問題從來不主動尋求解決的辦法。

並且兩人處理矛盾的辦法,孫柔嘉是去求助於自己的姑母,方鴻漸卻覺得娶太太的好處就是受氣後有可以發洩的地方。

兩人的主旨思想就是不正確的,所以婚姻也必定不能朝幸福的方向發展。

幸福的婚姻是以愛情為前提,相互尊重是基礎

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以孫柔嘉的主動開始的,方鴻漸甚至都沒有向孫柔嘉告白過,不過是在並不十分清楚自己心意情況下受到同事的調侃意氣用事才決定的求婚。

而他們的結婚也是因了趙辛楣的提醒,在擔心孫柔嘉懷孕的前提下匆忙地做出的決定。不過是方鴻漸因為一時的衝動,或者是對婚姻的憧憬罷了。

他對孫柔嘉無論婚前婚後,感情之中都帶著很大的隨意性,既不像愛唐曉芙那樣熱烈,也不像和蘇文紈在一起時湧起的許多小心思。

但孫柔嘉是喜歡方鴻漸的,所以才會想方設法地接近他,在三閭大學為自己尋找一個依靠,畢竟方鴻漸的帥氣和幽默還是頗能吸引女人的眼球的。

然而兩人真正在一起後,孫柔嘉才發現方鴻漸不過是普通的一枚男子,並沒有她所設想的那樣高大上,甚至在能力上也有諸多的欠缺。

正是因為這種巨大的落差,當愛情的激情褪去之後,孫柔嘉就無需再過偽裝。她幹涉方鴻漸的交友,沒來由地嫉妒他的前任,甚至連他的家庭一起厭棄。

她的強勢和太有主見也讓方鴻漸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從前以為她只是個女孩子,事事都要請教自己,訂婚後發現她不但很有主見,而且主見很牢固。」

方鴻漸能夠接受的太太是柔弱的、不用很多見識,可是孫柔嘉卻希望他對自己言聽計從,甚至因為他的工作及能力絲毫不顧及他作為男人的尊嚴。

當孫柔嘉試圖掌控方鴻漸的時候,她在對方的眼裡,其實已變得陌生了。所以他們的婚姻勢必會走到,城內的人急於逃出去這一地步。

漫長的人生,誰都希望和相愛的人守在一起,過著相敬如賓、舉案齊眉的幸福生活。

可是婚姻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發祥於愛情,但又有別於愛情,它足夠現實到你不可能忽略任何的細節部分。

所以唯有掌握經營的手段和維護感情的方法,或者才能讓婚姻能走得更遠一些。

走進婚姻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懷揣著美好和期許,但現實是殘酷的,婚姻並不像答考卷,簡單地以對或錯、成或敗來評判。

萬事之中,錯中或許暗含著道理,獲勝不過是另一方的妥協,本身並不是對的。

錯錯對對,不過是夫妻雙方為這段婚姻所付出的努力和心血罷了。

沒有誰可以輕易地獲得永恆的幸福,唯有在前行的道路上儘可能地寬容和理解,懂得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考慮一些。

無論婚姻的開端是因為愛情,還是水到渠成,但既然能走到一起目的都是好的,切勿只顧主觀的一時興起肆意妄為,那麼只可能讓婚姻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候。

其實現實中的我們何嘗不也是一樣,往往是婚前閉著眼,婚後睜大眼。

倘若能夠做到婚前睜大眼,考慮清楚自己的實際需要,婚後睜隻眼閉隻眼,但凡兩人是擰成一股力量往前走的,就已足夠。

沒必要總是盯著對方,讓他完全按照自己的節奏和方式行事。

這樣,只會把婚姻推向危機的懸崖,迷失了最初的方向。

END.

相關焦點

  • 《圍城》——多少人在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這是錢鍾書先生《圍城》裡的名句。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是許多普通夫妻真實人生的寫照。方孫二人訂婚後,兩人就進入了圍城。柔嘉不再主動找鴻漸,只等著鴻漸去找她。鴻漸感到自己突然多了一個女主人。孫小姐一掃往日的羞怯柔弱,事事都有自己的主張。鴻漸的幽默在柔嘉面前根本不靈。
  • 「心機女」孫柔嘉,嫁給了「渣男」方鴻漸:婚姻的圍城困住了誰
    作者 木子飛揚很多人不喜歡《圍城》裡的孫柔嘉,說她是一個心機女,初接觸方鴻漸時,她裝可愛,裝可憐,裝無知,但和方鴻漸結婚後卻判若兩人。孫柔嘉第一次出場,是在和方鴻漸、趙辛楣等人一起去三閭大學教書時的路上,書中是這樣描述她的外貌:「孫小姐長圓臉,舊象牙色的罐頰上微有雀斑,兩眼分得太開,使她常帶著驚異的表情;打扮甚為素淨,怕生的一句話都不敢講,臉上滾滾不斷的紅暈。」
  • 《圍城》:方鴻漸和孫柔嘉的結局,印證了婚姻裡最扎心的七個字
    《圍城》故事發生於1920-1940年代,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群相。該書以海外歸來的方鴻漸為主線,圍繞方鴻漸的愛情、友情、事業、婚姻家庭等展開,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折射了當時的社會。本文主要寫主人公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
  • 方鴻漸與孫柔嘉
    當時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我們常把自己的寫作衝動誤認為自己的寫作才能,自以為要寫就意味著會寫」,鞭策我時常自省是否全憑激情和衝動寫作。 第二次是去年年末,彼時我剛剛失去一段感情,胸中溝壑難平,沒日沒夜的寫作、讀書、獨處。我知道婚姻和愛情在《圍城》中通透得很,所以再次向錢老先生求教。
  • 讀完《圍城》才知道,人生處處是圍城,我們每個人都是方鴻漸
    故事的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在生活中互相為彼此留有的那一點忍耐都爆發出來了,他們都累了,在這圍城裡,他們都掙扎得太累。人生三座城:婚姻,事業和自我認同。很多人逃開了後兩樣,但是無論如何都逃不開第一樣,最後不得不努力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
  • 《圍城》我們都是圍城裡的方鴻漸
    以前對於《圍城》,只記得那句經典的話,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還有,就是陳道明主演的方鴻漸,斯文的樣子。無他。不同時間,不同階段,感悟也不同。同樣的話,對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即使對於同一個人,在他的不同時期,內心也會驚起不同的波瀾。 觀《圍城》,也如此。
  • 再讀《圍城》:方鴻漸娶了孫柔嘉,才是大多數婚姻的真相
    最近又看了一遍錢鍾書的《圍城》,與高中時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感受完全不同。記得那時候,很多人都喜歡引用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想出來」,以此證明自己讀過《圍城》。我當時確實是瀏覽了一遍,也記住了基本的情節和人物關係,但以當時那個年齡的認知,我本能地認為,方鴻漸和蘇文紈才是天生的一對。
  • 《圍城》逃脫圍城的我——方鴻漸
    每個人身上都有方鴻漸的影子。看劇的時侯在彈幕裡看到別人發的「不要帶入自己」,仔細想想,是有一番道理的。一旦帶入,是那麼貼切,方鴻漸好像是我們的縮影,我們又像是方鴻漸現實裡具體化個體。我能看到我身上的「方鴻漸」式的弊病,是個好人,卻無用處。不光是小說,電視劇裡的人物也刻畫的真實形象,每個人物身上的性格特點以及缺陷都顯露無遺。
  • 《圍城》孫柔嘉的婚姻就毀在一張嘴上:「毒舌」或許註定不會幸福
    結婚前的孫柔嘉,在方鴻漸眼下打造了1個單純性、天確實女孩子;結婚後的孫柔嘉,外露原本外貌,竟然1個有主見、城府深的女人。方鴻漸感覺自身被騙,因此結婚後的他,吵起架來,不講情面。而孫柔嘉呢,感覺自身早已結了婚,便沒了顧慮。因此,得寸進尺,和方鴻漸抵抗,也和家婆家不和。
  • 《圍城》:年少不懂方鴻漸,人到中年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書中人
    年少不懂方鴻漸,人到中年才發現,原來自己就是書中人婚姻,也是一座圍城在方鴻漸身上映射著現在很多男人的影子:一面追求著自己喜歡的人,一面又不忍心拒絕喜歡自己的人;一面被喜愛的人傷害,一面卻又傷害著深愛自己的人。
  • 《圍城》:好的婚姻,取決於男人的情商,背後原因竟如此深刻
    一個情商低、不會說話、做事情緒化的男人,對於婚姻來說是極具毀滅性的。《圍城》:好的婚姻,取決於男人的情商,背後原因竟如此深刻蘇文紈曾經追求過方鴻漸,並差點結為夫妻。但是方鴻漸最後娶了孫柔嘉。從方鴻漸和孫柔嘉的婚姻中,我們不難發現婚姻中的兩個人其實是一個整體,要有顧全大局的能力。兩個人朝夕相處,不可能始終保持意見的一致,所以要學會換位思考。這樣的處事模式,才是一個高情商的丈夫,應有的覺悟。
  • 《圍城》,蘇文紈是方鴻漸的貴人啊
    再看圍城,感覺方鴻漸的人生軌跡跟蘇文紈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蘇文紈才是方鴻漸的貴人啊。回國前, 蘇方二人還是還不相干的兩個人,只是曾經是大學同學,認識而已。命運轉折發生在法國歸來的郵輪上。自從與蘇小姐重逢後,方鴻漸的命運發生了一系列改變。
  • 《圍城》裡,孫柔嘉攻於算計?實際上,她才是被騙的那個可憐人
    最後,孫柔嘉不僅沒有讓方鴻漸活成自己理想的樣子,還逼得他動手打人,這段婚姻也因此走向了終點。02表面上看,是孫柔嘉用小伎倆騙了方鴻漸,促成了這段婚事,實際上,真正被騙的人是孫柔嘉。方鴻漸那造假的學歷,對外人的熱情好客,假裝自己很有內涵的偽裝,都是他虛偽的面具,孫柔嘉就是被這虛偽的面具騙了。方鴻漸並沒有那麼好,也並不值得孫柔嘉千方百計地得到他。
  • 方鴻漸和那些女人們
    花了五天時間重讀《圍城》,重新認識了方鴻漸,以及方鴻漸經歷的那些女人。
  • 《圍城》,孫柔嘉有心計不簡單,倒追方鴻漸,看透、最懂方鴻漸
    因為方鴻漸這個人向來是有女人緣,對年輕女人向來都表現較體貼,而且能說會道,嘴上功夫很有一套。否則鮑小姐不會跟他一夜情,蘇文紈也不會看上他,唐曉芙也不會經常被他逗得笑呵呵。孫柔嘉一個剛大學畢業的女孩子肯跟幾個男的同去內地大學教書這件事,本身就很有心機。孫柔嘉姑媽有工廠,完全可以在上海謀個事,不需要跑那麼遠去工作。
  • 《圍城》:圍城到底圍著的是什麼?
    二、從作品裡看,為什麼說圍城裡圍的是希望?作品中,方鴻漸等所有人的經歷,都是一個過程,都是希望達成或破碎的一個過程。第一,毋庸置疑,婚姻在無數年輕人的眼裡,是一種美好的希望,也是一種願望。但是正如原著裡說的一樣,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裡的人想出來。正如《圍城》裡的方鴻漸和孫柔嘉。他們未相遇前,兩個都各自對未來的愛情、婚姻充滿無限希望。主角方鴻漸,從輪船上開始,與鮑小姐的就無不透露著對婚姻生活的嚮往,與唐曉芙、蘇文紈兩表姐妹的曖昧,只是由於性格原因走不到婚姻那一步罷了。
  • 讀懂《圍城》的人,肯定不會離婚,因為他明白婚姻的真諦
    ——《圍城》《圍城》無疑是一部大師的作品,其中的每一句話中都像是道盡了人生。因為在我們那不同的年紀裡,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人生百態,這是能讓所有人值得讀一讀的書。錢鍾書的《圍城》的真正意義在於它描寫的是真正的人性,因為這是作者的最真實的感受。
  • 年少時讀《圍城》嘲笑方鴻漸,成年後才知道我們都是他!
    也許這就是張愛玲所說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吧,從前只覺得滑稽可笑的故事,覺得用再刻薄的言語形容都不過分的人物,現在也開始不忍苛責。特別是對小說主人公方鴻漸,以前嘲笑他,成年後越發覺得,人人身上都有方鴻漸的影子。
  • 《圍城》方鴻漸不配擁有完美婚姻,看電視僅評論情節
    情節幾乎跟著原著走的,沒有過多的改編,與當今其他電視劇比確實顯得單調簡單。圍城,如雷貫耳之作,我是將書與電視劇結合看的,因為書太枯燥了,錢老爺的文字很優美,但我看著卻打瞌睡,太對不起他了!本來是先看書的,結果先看完了電視劇,我原本的目的是讓自己看書的時候,不要只顧情節而忽略文字的優美,換一種方式想讓自己有所提高。
  • 讀《圍城》:「圍城」內外
    至於假說著名劇作家給她送書、吃飯時做作地故作矜持、故意在趙辛楣的屋子裡大笑種種舉動,都讓人忍俊不禁,可笑可嘆。然而,範小姐看似可笑,我們每個人身上卻或多或少都有些範小姐的影子。而這一點可笑,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理想與現實相牴觸的無奈和無情的嘲諷。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戲劇傾向的自我中心意識。這種意識的產生大多來自於後天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