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攝影師林海音,轉換過很多角色,但從不後悔拿相機

2021-02-19 林海音

文字轉載自公眾號「旅拍志」對林海音專訪


或許,連她自己都想像不到:10年前,當18歲的她離開家鄉福建進入復旦大學開始,便開啟一場帶有夢幻色彩的蛻變旅程,從復旦首席小提琴手、新東方老師、哥大經濟與教育碩士、新浪財經實習記者,再到如今的攝影師,每一次的轉身成就著每一個更好的她。

 

她,就是著名時尚攝影師,林海音。她在紐約完成了人生中最華麗的轉身,憑藉滲透到骨子裡的熱愛與努力,從攝影菜鳥蛻變成如今的時尚華人攝影師,拍攝過張曼玉、王力宏、賈靜雯、蔡依林、姚晨等大牌明星,成為時裝周上大牌的官方攝影師,也開設了自己的獨立工作室。

 

王力宏  攝影:林海音

姚晨 攝影:林海音

 

蔡依林  攝影:林海音

賈靜雯  攝影:林海音

 

她說:「很慶幸作為一名攝影師,我的職業生涯起步於紐約,它教給我勇氣,告訴我不要隨便接受外界對你的定義。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過後,曾經那些喜悅的時刻,難過的瞬間,抱著貓對著電腦的夜晚,都在告訴你:If you can make it in NYC, you can make it anywhere. 」

 

這一次,旅拍邀請到林海音,跟她聊了聊她與攝影的那些事。

 


林海音曼哈頓攝影展

 
林海音上海攝影展

 


白羊座的林海音,性格裡的樂觀和不喜歡受約束讓她會跟隨自己的內心,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即使從小家裡把她當專業小提琴手培養,當遇到攝影后,她便勇敢去追尋心中所愛。

 

大部分人在認識她之後,都會說她一點都不像大家印象中的白羊座。但是身邊最親近的幾個朋友會知道,她雖然說話做事比較溫和,但對於心底在乎的事還是非常倔的。

  

對於奮鬥的經歷,有些人會攤開來供人參觀,而她選擇小心收藏,自己咀嚼掉過程的苦與澀,最後只將甜的部分呈現。當問到是什麼支撐她堅持攝影到現在時,她回答說:「其實也從來沒有覺得走這條路需要努力支撐,雖然中間也有不少曲折和彎路,但一直都還比較享受自己作為攝影師的狀態。」

 

只有那些真正努力過的人,才能在回過頭時將曾經的艱難與付出說得如此雲淡風輕!

 



攝影:林海音

 

就在11年的夏天,獨身一人的她拖著兩大箱行李,走出了紐約甘迺迪機場。帶著旅途的疲倦和對未知的期待和緊張,一下子就投進了紐約的懷抱,那時的她對將來的生活並沒有清晰的想像,心裡只有一個念頭:來到紐約,以後要更加努力了。

 

在哥大的前兩年,她努力著:下雪天踉蹌步行去黑人區的一所中學兼職教書;怕自己交不起房租於是連著吃了無數天路邊攤的chicken over rice;德國室友是法學院的教授,每次都從食堂多買很多飯,一筷子不動打包回來後和她說吃不完留給她;還有一周做兩份實習,剩下一天排滿了課,周末熬夜寫論文,無數個清晨從圖書館裡走出來已經東方既白.

 

上面的經歷夾雜著對未來茫然,當她弄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後,於是在哥大的最後半年,決心要做一名攝影師,也就有了前邊提到的一千多個努力的日日夜夜。

 

她,有些倔,更有些倔強,在攝影路上,她帶著她的倔強一路狂奔。此時,腦海裡閃出五月天那首《倔強》的旋律,總有一次我們該為自己而瘋狂!

 

當我和世界不一樣

那就讓我不一樣

你說被火燒過

才能出現鳳凰

我和我驕傲的倔強

我在風中大聲的唱

這一次為自己瘋狂

就這一次

我和我的倔強

 

 

攝影:林海音

 

 

|攝影與「一個人的時間」

 

每個攝影師都想讓自己拍出更多好的作品,如何才能拍得好?林海音會留給自己更多「一個人的時間」去思考。在她看來,好的攝影師能動腦,不怕苦,在一定的練習基礎上多看,多想,人像攝影師的話還需要具備很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她覺得:「想要拍得好,其實還是需要攝影師學會給自己留下足夠的『一個人的時間』。想要擺脫拍攝膚淺的畫面,需要攝影師更多地去思考。技術的東西可以通過模仿和求教習得,或者通過更多的拍攝練個手熟,但擁有更深入的審美很多時候則是攝影師的獨自修行。很遺憾許多攝影師最終只停留在『手熟』的層面而已。這一點我也一直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些……」

 

 


|她的建議:「保護好」眼睛與健身

 

曾經的她,一不小心便撞進了攝影圈,如今回頭看看,她希望當你剛開始攝影時就能夠知道的是:「保護」好眼睛與健身,當然這些建議也送給那些正在攝影路上摸索的你們。

 

她建議到:首先是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從一開始就儘量多看好片子。

 

「我看過一位前輩攝影師寫的書,他說他年輕時在國外念攝影專業,有一天教授拉著他去看一個攝影展,結果教授先走進展廳,沒幾分鐘就匆匆拉著他離開。他很不解地問,來都來了,為什麼不看完?教授的回答是,要學會保護自己的眼睛,不好的東西能少看就少看。」

 

其次是多去健身房。

 

當聊到是否有孤獨無助的時候時,她說:「因為除了不停在拍片,也總是有很多拍攝之外的工作要處理,回家後再更新下微博微信,翻閱一下關注的幾個instagram帳號,往往就沒有更多的時間來思考了。所以與其說有「孤獨無助想要放棄」的時刻,反而偶爾會有因為太忙了覺得自己停止進步,從而很沮喪想要休息一陣子的時刻。」

 


 

林海音常用的相機與鏡頭:從2012年學攝影開始,就一直用5d2到今年5月份,剛剛買了5d3。最常用的鏡頭是50 1.2。

 

 

最開始,她因一組人文攝影《七個腫瘤》為外界所知,如今在時尚攝影界名聲大噪,對於人文攝影與時尚攝影,她有自己的解讀。在她看來,人文攝影還是以紀錄為主,時尚攝影紀錄、創造、表達多元的美。

 

人文攝影|七個腫瘤

 

攝影:林海音

 

《七個腫瘤》之後,林海音還拍攝過其他人文題材的照片,無論題材怎樣變,唯一不變的是她的照片中傳遞出的人文關懷。其中有一組紀實照片在她心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她說:「我拍過一組抗艾老人的組照,當時拍完上傳微博之後一夜之間有4,5萬的轉發,《南方周末》《人物》等雜誌也紛紛來聯繫要採訪老人,後來也是因為有部分內容可能比較敏感,帖子被刪掉了,牽線我拍攝這個老人的一位哥大同學的微博帳號還整個被註銷了。這組紀實照片至今為止都是我心底很重要的作品。」


攝影:林海音

還有一些純粹出於她的興趣和好奇拍攝的項目,譬如跑去拍山區農村小學的紀實照片:

攝影:林海音

還曾經花了兩個月時間跟拍一個紐約地下搖滾樂隊的成員故事,那些成員白天都是在投行之類的金融公司上班,晚上在一個破舊的琴房排練,或者去小酒吧演出,她當時覺得這種身份的反差很有趣。

 攝影:林海音

除此,林海音陸陸續續還有在拍「Girls with Tattoo」的紋身女孩的項目,也曾持續了兩年之久。

 

人文攝影|紋身女孩

 


Girls with tattoo  攝影:林海音

姑娘的紋身是「上善若水」,她在泰國的廟裡看到了這個由一位當地藝術家創作的圖案,心生喜歡便紋上了。《道德經》裡說水 「無所滯而生其形。」 這是她對自己的期望。

 


Girls with tattoo  攝影:林海音

「我爸爸說,如果有來生,他想當一隻鳥。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讓我做一棵大樹吧。」

 

 


Girls with tattoo  攝影:林海音

姑娘來自新疆,有個很美的名字,叫葉子。身上有三個紋身,手臂上「Be sure your sin will find you out」,出自聖經民數記。背上是一棵半枯半榮的樹,意「無常」。而腳踝上的那片羽毛是最新紋的。她今年夏天離開故鄉來到美國,刻上這片羽毛告訴自己,隨遇而安,追尋自由。

 

除了故事性的組照之外,在過去幾年裡她還去過很多地方,光緬甸就去了數次,拍了非常多當地風土人文的照片,最後只選了非常少數的照片發布在網絡上。

 

她說:「我不求『人文攝影師』的標籤,如果能再遇到我想拍的故事,我當然願意放下手中的工作去拍攝,但沒有遇到的話我也不強求。電腦裡還存了無數旅途中的隨手拍,這類照片都是拍的時候自己開心,至於要不要發出來給別人看也無所謂了。」

 

人文攝影|緬甸

 她鏡頭下的緬甸滿是純潔神聖的氣息。

攝影:林海音

 

緬甸Inlay的漁夫,百年來的傳統是單腳划船,遠遠望去像是水上芭蕾。

攝影:林海音

 

她去過緬甸數次,很難說清為什麼會喜歡上緬甸這片土地,心卻時不時飛向那裡。

攝影:林海音

 

 

攝影與音樂,都是林海音舍不掉的愛,這兩樣在她生活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攝影是她的愛好和工作,音樂算是第二愛好。

 

小提琴是她從三歲開始學習的樂器,佔滿了她所有的童年和中學時代除了念書外的所有時間。她在五年級的時候考出了小提琴10級,再之後的每年暑假就是到處比賽,拿了很多第一名,她那時壓力也很大,她說「小時候其實並不見得多愛小提琴。」

 

反而是她上了大學之後,突然間沒人管了就練得少了,慢慢有了距離感和生疏感反而會覺得很想念,加上慢慢也更能懂得欣賞古典樂的美,再回過頭來看又開始重新喜歡上了它。所以平時有空的時候會在家練練琴。

 

有趣的是她現在在北京住的地方,小區裡也有一個學小提琴的小孩,也常常挨罵然後大聲哭,讓她想起小時候。

  

|攝影、音樂之外的她

 

13年底,她開了自己的公眾號【林海音】,上面有她的流水帳,工作日記,經驗分享,讀者問答,全部都是她自己用心經營寫的。

 

林海音公眾號中,對其他攝影師的採訪也都是她自己聯絡自己提問,有空時就自己編寫,沒空時就把問題列出來,請同事代為採訪和編輯。至於海外英文教程翻譯,和海外大片圖賞這兩塊,都是她來挑好內容,把連結發給同事,然後由同事來翻譯和編輯排版。

 

談到開設時的初衷,她只是希望有一個可以寫長文章的地方。她常常覺得如果要保持高頻率地更新微博還挺費神的,但是在微信上每隔三四天發一篇長文章,當成寫日記一樣嘮叨反而覺得很輕鬆。

 

對於她自己的公眾號未來的規劃,她說「也沒有特別的期待,畢竟真的要做好一個微信號還是非常花時間的,我目前還沒有這麼多的時間,所以順其自然吧。」

 

除此之外的其他時間,她一般在家歇著為主,逗貓,約朋友吃飯。如果在紐約的話會每周去博物館和美術館。

 

 

最後,送上林海音的小提琴版《小幸運》,像她自己說的:一個人一生中也許會有很多的角色轉換,說實話我非常懷念以前那個天天背著琴的我,但也從來不後悔現在這個拿著相機的我。

 

願你珍惜你所愛!

 

 

林海音小提琴演奏《小幸運》

 

撰文|Yolanda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視覺志

— END —

 

 

 

林海音

居住在紐約的職業人像攝影師

創辦有Haiyin Lin Studio

在這個小小的公眾平臺

提供人像攝影的學習資源 分享有趣的攝影理念

微信公眾號:林海音    微博:@攝影師林海音

www.haiyinlin.com

工作聯繫:haiyinphotography@gmail.com

Wish you good light.

 

 

相關焦點

  • 攝影師林海音 | 成長的背後,我一直都在努力奔跑!
    導讀 今天最佳君很榮幸邀請到攝影師林海音和大家分享交流。最佳君之前跟海音老師在北京見過一面,我們交流了很多問題,她給我的感覺是一個說話做事比較溫和,但對於心底在乎的事卻非常堅持的人。從事攝影的同行都會知道攝影師從來就不分男女,只有強弱之分,靠的是照片好壞吃飯,為了拍好一張照片,背後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相同的。
  • 攝影師 林海音 攝影作品集 - 獨立攝影師
    林海音,知名時尚攝影師,在紐約和北京都有自己的獨立工作室。她是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校友,是復旦交響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是閃耀的「畢業生之星」。2016年,她獲得了「十大華人傑出青年」稱號。從入學復旦,到前往哥倫比亞大學留學,再成為眾多時尚周刊的御用攝影師,她也經歷過迷茫與困惑,卻每一步都走得精彩與漂亮。林海音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以後才真正開始成為攝影師。最初她專攻的大多數是肖像攝影,但是很快,就進軍了一些頂級雜誌——如Vogue和Harper's Bazaar的時尚拍攝。作為一名女攝影師,林海音在工作當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比較大的困難。
  • 新生代大女主攝影師林海音的家 原來如此斷舍離 (內含驚喜)
    今年,福州女孩林海音從北京搬到上海。接觸林海音的人,沒有一個不誇讚她的,讓人很難不對她充滿好奇,大概是因為從小練習小提琴的緣故,她的性格沉靜而富有古典氣息,仿佛攝影師裡一股清流。林海音上海的家位於市中心的一個洋房loft,從紐約到北京,再到上海,每一次搬家都是大型斷舍離,家裡什麼都在變,只有貓是不變的,跟著她大型遷徙,走南闖北。
  • 女神攝影師「林海音」私藏的香港旅拍攻略!
    就讓我們的女神攝影師——林海音,帶著大家一起來看下她自己私藏的那些香港電影風拍攝地點。不是我吹,看完真的好想拍套港味十足的寫真哦~這是我第N次去香港拍攝啦,這次的行程我特意選擇了一條路線——去那些更有港式風情的取景地。
  • 林海音和她美麗的家
    林海音對孩子的愛,不是成人化的,而是平等的,快樂的。她的教育方法沒有強制,充滿情趣。小孩子都喜歡水,剛下過雨的院子積滿了水,兒女向媽媽請求:「讓我們光腳丫出去玩好不好?!」林海音大都會答應。不過有一條,只要天氣不冷,玩了之後要先洗腳才能進屋。孩子們一聲歡呼,脫下木屐,捲起褲腿,到院子的地上淌水去了,玩得真是開心啊。
  • 【好書推薦】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1-8共8冊)
    》八冊,是中國第一套林海音兒童文學全集,不少文章取自臺版著作,系首次在大陸公開,集中展現了林海音的兒童文學成就。 《綠藻與鹹蛋》是一本短篇小說集,裡面選錄了「蘿蔔乾的滋味」等十數篇短篇小說,多是林海音搬到臺灣後的生活小品。小題材孕育了林海音的大抱負,她伸展觸角、多方取材,嫻熟的挪用象徵鋪排情節,結構巧妙更成就了引人入勝的戲劇性。
  • 攝影師林海音,教你拍出刷爆票圈的「旅行視頻」!
    但這拍片一時爽,剪片卻「痛不欲生」,各種問題接踵而來,比如拍攝的素材亂七八糟、視頻BGM不知怎麼搭配····所以今天,Air君邀請了我們的女神攝影師——林海音老師,來教大家8招拍攝旅行小視頻的秘籍,讓你的旅行視頻更加豐富精彩!
  • 在北京,尋訪林海音的故居
    雖然隱在琉璃廠深處,南柳巷裡很多不起眼的小門店大都經營著與琉璃廠有關的篆刻、裝裱、繪畫的業務。沿著窄窄的南柳巷一直往前走,40號、42號,是昔日晉江會館的所在,也是林海音在北京的一個重要居住地。林海音的父親去世後,她和母親帶著眾兄弟姐妹曾在此居住。
  • 下面是一些對林海音的簡介內容
    林海音大家也許都很熟悉,那是小學課本那種初中課本都出現過的名字。但是對於林煥文的了解大家基本就知之甚少了。林煥文是林海音的父親,人們最他最多的了解應該就是那篇《爸爸的花落了》,那個喜歡花,用雞毛撣子轟女兒上學的的形象。林海音的父親林煥文是臺灣人,祖籍廣東,出身書香門第,接受良好的教育,這也是林海音在後來成為優秀作家的原因之一。曾在日本經商失敗,後來回國發展。
  • 《北緯三十度》陣容曝光 王昱珩林海音助力探秘
    其中,《最強大腦》熱門嘉賓「水哥」王昱珩、知名攝影師林海音、最紅國博講解員河森堡等大咖集結,引網友期待。 《北緯三十度》是中國首檔傳統媒體與網際網路知識平臺聯動的紀錄片,從前期選題、拍攝期直至播出期均通過知名網絡問答社——知乎與網友和觀眾平行互動,關注度極高。
  • 著名攝影師眼中的索尼微單A7R3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著名攝影師王建軍、解海龍、李泛和林海音關於這款相機的看法。著名風光攝影師:王建軍索尼微單™A7R3讓我非常感興趣的地方有一點,就是它的像素轉換多重拍攝模式。這個充分利用先進的機身5軸防抖功能,實現逼真的高解析度影像。
  • 端著相機的小蘋果——臺灣美女攝影師Lingo耿獨家專訪!
    她做過model,演過戲劇,拍過廣告,主持過旅遊節目,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成為她攝影的養分。因為熱愛攝影,無論從事什麼工作,都能激發她攝影的靈感,讓她在工作中「另闢蹊徑」,學到一個又一個攝影小技巧,在持續創作中不斷進步。她看到的一切、聽到的一切,都熔化成了她的鏡頭語言,像彩虹一樣流淌著顏色和光線。
  • 我的童玩 林海音
    作家林海音■編者 今年的端午節,恰好也是兒童節。原本,在孩子的心中,年節的各種儀式器物,和那時候的人融合在一起,雖然時光流逝,但那些美好的細節,都構成了記憶的細節,留住了生命的溫潤。許多人眼裡,林海音的名字和那部電影《城南舊事》不可分離,小英子的大眼睛和那首李叔同創作的「長亭外古道邊」的歌曲,就是溫婉憂傷的童年的同義語。 林海音,(1918年-2001年12月1日),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於日本大阪,原籍苗慄縣頭份鎮。
  • 林海音「自廢武功」
    說起來,林海音創辦的《純文學》誕生於臺北,以學生書局為後援;同時,還有一個香港版的《純文學》,借正文出版社為依靠,在香港主持《純文學》出版的人,就是林海音的好友王敬羲。這本雜誌辦到第四年,即臺灣《大華晚報》董事長李荊蓀因「匪諜罪」被捕那年,王敬羲因事來到臺北,住在館前路的臺北中國大飯店。一天清晨,突然接到何凡打來的電話,語氣十分緊張,電話中說:敬羲,我必須現在來酒店一趟,和你見面談!
  • 攝影師林海音:一次關於聲音的創作
    「我其實一直都對拍攝一些紀實性的、人文色彩的影像比較感興趣,新疆一直都是我非常想去拍攝的一個地方,因為無論是地形地貌、還是在那邊的生活,都非常的有特點,而且比較多樣化。
  • 友情 林海音
    友情林海音似乎只有春夏兩季的島上生涯過得真快,一轉眼間就是三年了。今天,白天聽著巷子裡叫賣椪柑的聲音,晚上按摩的盲者又拖著木屐,吹著笛子從窗前經過,和三年前自基隆舍舟登岸後,借住在東門二妹家的情景一模一樣。
  • 憶童年 ——讀林海音《城南舊事》
    >城陽第二十中學  李娜臺灣詩人余光中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自1923年隨全家遷居北京到1948年同丈夫回到臺灣,林海音在北京生活二十多年,童年、少女,直到成為婦人,最美好的生命都在這裡度過,像樹根一樣,所有的情感都傾注到了這座古城,生活的足跡都在北京城南。椿樹胡同、新帘子胡同、虎坊橋,都是城南風光。《城南舊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七歲到十三歲的童年生活為背景創作的一部自傳體短篇小說集。
  • 譚松韻給宋威龍和張新成拍照,看到她拿的相機,攝影師都羨慕了
    ,張新成和宋威龍經常出現在她的鏡頭中,當他們在拍超市買東西的那段戲時,休息的時候譚松韻拿著她的相機,給宋威龍和張新成拍照,讓他們拍好她覺得合適的造型,聽著她指揮該怎麼調整,就像是她的模特。松韻拿著相機拍別人
  • 林海音《城南舊事》:得到父愛的女孩,有多與眾不同?
    讀過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朋友都知道,這本書以作者童年時期在北京的生活為原型,用純善的兒童視角,描述了一連串溫情與離別如歌謠般動人的故事,在整本書中,有一個貫穿主人公小英子精神世界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父親。父親的去世,是林海音一生難抹平的悲痛記憶。甚至在為文的多年之間,一直不敢寫及父親。後來她說:「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英子這一角色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是因為她的乾淨懵懂,更是因為她的樣子是我們曾經有過的天真的樣子。而出人意料的是,這部電影實際上有著自敘傳色彩,英子的原型就是臺灣文學的地母——林海音。  林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