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城南舊事》:得到父愛的女孩,有多與眾不同?

2021-03-01 碧讀好書

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曾言,每一個女童在精神深處或多或少都對自己的父親有仰慕感情,他把這種情感稱為「厄勒克特拉情結」。

讀過林海音《城南舊事》的朋友都知道,這本書以作者童年時期在北京的生活為原型,用純善的兒童視角,描述了一連串溫情與離別如歌謠般動人的故事,在整本書中,有一個貫穿主人公小英子精神世界的重要人物,那就是父親。

父親的去世,是林海音一生難抹平的悲痛記憶。甚至在為文的多年之間,一直不敢寫及父親。

後來她說:「童年美夢,頓然破碎。」

在《城南舊事》裡,林海音還原了一個記憶中的父親,也塑造了一個被父愛包圍的女孩——英子。

生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卻擁有十足的父愛,這樣的姑娘,到底有多與眾不同?

1

遇到事情,第一個想到的是父親

多年前,讀到過這樣一個令人動容的小故事,一個男子向自己的朋友抱怨兒子太黏媽,有什麼事情只知道喊「媽」,從來不把他這個當爹的放在眼裡。沒過多久,男子出車禍了,當朋友趕到時,發現他已經半昏過去,此時,嘴裡正微弱地喊著:「媽……」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角色缺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守寡式家庭」,造成了孩子習養成遇到事情就喊「媽」的習慣,前段日子甚至還出了一個新詞叫「媽到成功」,意思是只要喊媽媽來,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了。

但是在《城南舊事》裡,小英子卻是一個「遇事就喊爸」的女孩。

生病不舒服了,要找爸爸抱著睡。

在外面受了委屈了,想先獲得爸爸的安慰。

心裡頭有什麼說不清道不明的小想法,也最先想說給爸爸聽。

小學畢業典禮,一心想讓爸爸來參加,因為「沒有爸爸,心裡會不踏實。」

英子媽媽說:「英子讓她爸給慣壞了。」

為什麼小英子遇到事情都會先想到爸爸呢?

在原文裡,林海音給我們揭示了答案,當小英子經歷了「惠安館」事件之後,大病初癒,心中有萬千委屈不知從何說起,只是想哭,於是大喊「爸爸」。然而媽媽和宋媽都不懂得她到底在想什麼。

她心中想的是:「爸爸,爸爸,你是男人,你應當幫助我啊!我是為了這個才喊爸爸的!」

在英子的眼裡,爸爸是男人,應有男人的理智與擔當,也應「懂得我」。

當我們說:「男人是家裡的頂梁柱」時,往往只注意到了男性在家庭經濟上的作用,而忽視了他們對於孩子心靈成長的作用。對於大多數女孩來說,父親是她們最早接觸到的男性,父親身上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特點影響著她們對異性的看法,父親能否給予足夠的陪伴,也決定著她們心中是否有足夠的安全感。

如果一個女孩在遇到困難時最先想到向父親求助,也證明在她的眼裡,父親是值得被信任的。

2

父親的規矩是假的,愛才是真的

北京人愛講規矩,這是老一輩的傳統。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的家庭,最不缺的,也是規矩。但是做為一家之主的父親常常忘了一件事,愛與規矩,到底哪個重要?

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中提及,教育孩子應該:「放開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城南舊事》裡,小英子的父親本也是一個強調規矩的父親。常常這樣教育她「喝湯不要喝出聲,窣窣窣窣,最不是女孩家相,舀湯時,也不要把碗碰得叮叮噹噹響……」

英子聽完這些,安靜了一會兒,可隨後因為心急踢球,就「喝湯出了聲,舀湯碰了碗」,父親也並沒有說些什麼。

規矩是假的,愛是真的。

很多父親不能夠拉近與孩子的距離,全然是在於放不下當父親的架子。以為父親的威嚴靠的是板起臉與惡狠狠的懲罰建立起來的,其實全然相反。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在林徽因只有六七歲的時候,就常常以平等的語氣與她書信來往,這讓林徽因從小樹立了一種自尊觀念,也同時拉近了父女間的關係。

在小英子眼裡,父親也是個平易近人,熱愛生活的男人,每天回家都快樂地抱起自己的孩子,邊哼著歌邊澆花。父親的花養得好,院子裡大盆的石榴和夾竹桃,秋天到了他還要買很多菊花。在書中,林海音寫到:「陳家的伯伯說:老林,你這樣喜歡花,所以你太太才生了一堆女兒!」

雖然英子一犯錯誤,媽媽就喊著:「回頭讓你爸揍你。」但其實英子唯一一次被爸爸打,就是因為上學賴床。在英子父親的眼裡,明知是錯的驕縱不可以被助長,但出於天性的好動頑皮都是可以被原諒的。這在舊社會的「父親們」裡,英子的父親已經算是寬容的做派了。

父親對英子天性的保護,讓英子作為兒童的善於提問、敢於質疑、敏於洞察一切的靈氣得以保存。父親對於英子學習問題上的嚴厲,讓英子養成了勤奮好學,堅持早起的習慣。

慈威並濟,是明智的父親都有的共同特點,尤其在教育女兒上,更需要把握好尺度。

黃磊在談及對多多的教育時,曾說,在許多事情上,沒有必要限制孩子,更沒必要以恐嚇的方式給孩子立太多規矩。他常常把事情的結果告訴女兒,以平等的態度尊重女兒,讓女兒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父愛。

3

得到父愛的女孩,都特別勇敢

王小波說,一個女孩子來到人間,應該像男孩一樣,有權利尋求她所要的一切,假如她得到的正是她所要的,假如我是他的父親,我也別無所求了。

在小英子身上,有許多新女性的特點:敢於反抗,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愛打抱不平。

當英子看到自己的朋友,唱花鼓戲的小女孩在商店被小夥計逗著玩時,英子有說不出的氣惱,於是插著腰問:「憑什麼?」

當母親一再阻攔英子和惠安館的瘋子交流時,英子卻能看出瘋女人的美麗和溫柔之處,並偷偷和她成為了朋友。

當自己的盜賊朋友被警察抓起來,宋媽讓英子長大寫書,寫小偷是多麼壞時,她想的是,「我不!我要寫的是,我們看海去。」

在英子的世界裡,從來沒有傳統女孩必要的聽話、順從、溫文爾雅。

小英子的父親是怎樣教育她的呢?

文中曾有這樣的描述,父親病重時,知道自己時日不多,於是想要鍛鍊英子的膽量,讓英子獨自把錢寄給在日本的叔叔。

英子有些膽怯,於是父親鼓勵她:

「不要怕,英子,你要學做很多事,將來好幫著媽媽。」

「闖練,闖練,英子。」

當英子害怕上臺發言時,父親這樣對她說:

「英子,不要怕,無論什麼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父親與母親的教育方式,往往是不同的。當強有力的父親以身作則,並給了你堅定的鼓勵時,這對於一個女孩兒來說,就是一種「來自強者的認可」。在一個孩子蛻變的節骨眼上,這種認可甚至比脈脈不舍的溫情更加重要。

即使後來「爸爸的花兒落了」,英子也能淡定對自己說一句:「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英子的勇敢,正是來自於父親的愛與鼓勵,被父親認可的女孩註定是與眾不同的。

美國密西根大學曾進行過一項抽樣100例,為期50年的調查,調查的主題是:良好的父親教育,對於女兒的智力發展、情感形成以及身體健康有怎樣的影響。

調查結果顯示,63%的女孩,因為在童年時得到父親的關愛,長大後遇到挫折時心理自愈能力更強。69%的女孩,認為自己的自信心更多來自於父親的讚揚與鼓勵。

由此可見,一個合格的父親在女孩的成長中,佔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

後來,林海音說:「父親的死,給我造成一種倔強,細細想來,這些性格何嘗不是承受於我那好強的父親呢?」

林海音

長大後的林海音生活興趣廣泛,在工作中勇挑重擔,對待親朋不計犧牲,慷慨助人,這些性格特點也正是受到了父親的正面影響而致。她雖為女性,卻有著獨特的眼光和理智的心態,回到臺灣後,不僅筆耕不輟地寫作,在培育新人和興辦刊物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林海音正是那個從未以性別限制自己,傾盡一生,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女人。我想,每當她遇到困難時,也許都會想起父親堅定地對她說:「女兒,不要怕」。

假如林海音的父親能夠看到她後來的成就,也會自豪地對自己說:「看到女兒得償所願,我這個做父親的,也別無他求了。」

本文為「碧讀好書」原創,好書像碧玉般珍貴!提供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

相關焦點

  • 憶童年 ——讀林海音《城南舊事》
    憶童年——讀林海音《城南舊事》
  • 《城南舊事》中的「英子」,與林海音如同祖孫,這37年去了哪?
    在一個夏天,導演吳貽弓一眼看中沈潔,並對沈潔的父親說:「有部女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沈潔能不能演這位女作家的童年呢?」。沈潔的父親雖然猶豫一會,但還是答應吳貽弓誠懇地請求。那部電影便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最為經典的電影之一,改編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最佳故事片金鷹獎,最佳女配角獎,最佳導演獎等等,《城南舊事》幾乎將各大獎項橫掃一遍。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林海音的「城南舊事」  哪怕是回了臺灣數年以後,終究是有一種濃濃的「相思」縈繞在林海音的心頭,那種相思叫大陸,叫北京。於是,1960年,林海音創作出了有著她濃濃鄉情的被譽為「充滿人間煙火氣,並無半點功利心」的《城南舊事》。  作為一本帶有自敘傳色彩的書籍,主人公英子可以說是林海音的完全復刻。連「英子」這個名字也是源於林海音的原名「林含英」。  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林海音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北京城南見證了時代一次次的悲劇,也見證了林海音經歷的悲歡離合。
  • 《城南舊事》中北京小姑娘英子的原型——臺灣文學之母林海音
    於是,1960年,林海音創作出了有著她濃濃鄉情的被譽為「充滿人間煙火氣,並無半點功利心」的《城南舊事》。作為一本帶有自敘傳色彩的書籍,主人公英子可以說是林海音的完全復刻。連「英子」這個名字也是源於林海音的原名「林含英」。在《城南舊事》中,所有的故事情節都是林海音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北京城南見證了時代一次次的悲劇,也見證了林海音經歷的悲歡離合。
  • 《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文/銀河娛樂世界【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城南舊事》是部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城南舊事》是1982年吳貽弓導演的第四代電影,改編自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作品。這部電影放棄了戲劇性的處理效果,沒有情節的起伏和強烈的歡騰和悲傷。而是以隨意和抒情的風格成功地再現了充滿「記憶」和「記憶」的原作的魅力。
  • 臺灣作家林海音的北京記憶:一碗豆汁兒喚回「城南舊事」的鄉愁
    這些人、這些事都被她一一寫進了《城南舊事》中,而書中的英子正是林海音自己,因為她的本名就叫林涵英。13歲以前的英子可以說是幸福的,每天上學,陪弟妹玩耍,陪愛花的父親打理花園,但是這一切都隨著父親因病去世所戛然而止了。
  • 林海《城南舊事-組曲》——夢見家和母親
    有人這麼評價:「如此悽迷陰柔、詞淺意深但哀而不傷的詞句,配以相當中國化的舒緩旋律,就很難不成為中國的名曲——尤其是在新舊交替、道術滅裂的二十世紀。這首歌已經成了新的「陽關三疊」。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與《城南舊事》變得如此緊密,是源自1983年的電影《城南舊事》中用了這個曲子做主題配樂曲,讓它更廣泛的流傳開來。
  • 從城南到城南的「文學冬青樹」——臺灣著名作家林海音百年誕辰...
    新華社臺北4月28日電(記者石龍洪、陳鍵興)「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一部《城南舊事》讓她成為兩岸讀者心目中「永遠的英子」;她返回寶島故鄉,在臺北恰巧也住城南,那不大的客廳曾聚起「臺灣半個文壇」。  她就是林海音,4月28日是這位著名作家的百年誕辰。
  • 城南舊事
    靜謐的四合院,胡同中悠揚的叫賣聲,西交民巷大街的驢打滾兒,天橋的喧囂熱鬧,還有保姆口中低徊婉轉的童謠……這是作家林海音兒時的北京南城,也是屬於那個時代獨有的老北京風情。如果說通過林海音的文字,人們只能遐想當年的北京城,那麼畫家關維興為《城南舊事》畫的60餘幅水彩插圖,則從視覺上再現了那個時代,這本書絕對值得珍藏。
  • 在北京,尋訪林海音的故居
    沿著琉璃廠西街一直往西走,曾有一條叫椿樹上二條的胡同,胡同裡曾有一個福建永春會館,是林海音早年一個重要的居住地。《城南舊事》中《惠安館》一節就是以椿樹上二條此段生活為素材寫作的。在小說中,過了椿樹胡同的井窩子,井窩子斜對面的那條胡同就是小英子的家,小英子與胡同口惠安館的瘋子秀貞成了好朋友,並在井窩子結識了貧窮女孩妞兒,三人間譜寫了一段純真而又傷感的人間真情。
  • 青春的旋律 | 城南舊事裡的送別
    一邊相遇,一邊告別,一邊成長《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先生在四十六歲左右寫的,是她的代表作。林海音先生的童年是較為坎坷的,她出生在日本大阪,三歲左右去了臺灣,五歲左右又回到了北平。《城南舊事》這本小說,是圍繞著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展開的,其實這個英子,就是林海音先生自己的一個化身。林海音先生創造了英子,英子也是林海音先生的側寫。
  • 林海音《城南舊事》裡的秀貞:儂本痴情,可憐薄命
    有人說《城南舊事》是一部女性作品,無論是惠安館的瘋了的秀貞,還是被趕出家門的蘭姨娘,都是以女性為主角。林海音筆下的女人多是不幸的,她們皆經歷過失望,愛情的挫折,親子分離的苦痛。她以女人的心眼和細緻的觀察,向世人展現了那個時代的世事滄桑。
  • 影片《城南舊事》之「南城」為何建在了上海
    楊慶華  1982年由上影導演吳貽弓執導的影片《城南舊事》,透過一個女孩的視角,展示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老北京的生活。然而,老北京舊帘子胡同、惠安館門口、井窩子以及小主人公英子家門口等等這些「南城」的場景,卻都是在上海拍攝的……  1960年,林海音的中篇小說《城南舊事》發表。
  • 《城南舊事》裡的英子,這些年去哪兒了?
    後來導演吳貽弓看到後,就跑來和沈潔父親說:「有部女作家小說改編的電影,沈潔能不能來演這位女作家的童年呢?」這部電影就是《城南舊事》,演的就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英子」。而作家林海音看完電影後,更是對她充滿了愛意,特別想見見她。很多人都對林海音說:「這個女孩跟你很像!」兩人見面後,一見如故,如同祖孫二人。
  • 城南舊事中真實的英子的故事
    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灑盡餘歡,今宵別夢寒。」上世紀八十年代一首《送別》,唱響了中國大地,這是臺灣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歌,也讓中國人熟識了臺灣女作家林海音。
  • 林海音:城南夜晚靜悄悄,舊事知多少 | 回聲
    代表作有《曉雲》《城南舊事》《春風》《孟珠的旅程》等。1923年,林海音隨著父母遷居北京。她的童年時光皆在古城北京度過,這裡的一物一景深深地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臺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的她在北京的童年記憶。今晚,我們與你分享的正是作家林海音為《城南舊事》寫的一篇代序《憶兒時》(節選)。
  • 我的《城南舊事》一
    說起《城南舊事》這本書,大部分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作家—林海音。而我想到的是在時光的長河中慢慢退場的一座小學—城南小學。多年後我才知道,那所學校是專門給外來務工子女上的學校,也是很奇怪,覺得浙江的教材跟老家的一樣,只不過它是彩色的,家裡的書是黑白的。
  • 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下載:《城南舊事》
    內容簡介:   《城南舊事》是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初版於1960年。她以超逸的文字風格,饒具魔力的文筆,透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 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
  • 《城南舊事》第2課 惠安館 片段賞析
    作家林海音正是用兒童的眼睛在看,用兒童的心去體會身邊來來往往的人和事。看《城南舊事》,誰讓你印象深刻呢?你對發生在英子身邊的這些人和事又有什麼看法呢?讓我們翻開《城南舊事》,走進林海音精彩而有趣的童年看一看吧。
  • 讀書|觀影《城南舊事》:「回憶裡含著淚的微笑」
    林海音,191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 1921年隨著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這裡的一物一景深深地絡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臺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1948年三十歲回到臺灣,並開始發表文學創作。回到臺灣後,她依然想念北京那時的生活,她咋《城南舊事》的序言裡說:「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