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發現SHP2蛋白相分離異常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的新機制

2021-01-10 瀟湘名醫

在RAS/MAPK信號通路中,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SHP2磷酸酶活性受其自身構象變化調節。SHP2蛋白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發育性疾病密切相關,50%努南綜合症和90%豹皮綜合症病人攜帶SHP2的生殖系雜合突變。努南綜合症中的SHP2突變使SHP2處於激活狀態,而豹皮綜合症中的突變位於SHP2催化結構域上,使SHP2處於失活狀態。但是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患者的臨床症狀極其相似。為什麼SHP2兩種不同的突變方式會導致臨床表型如此相似的疾病?這一直是本領域尚未解決的難題。 2020年10月15日,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Cell期刊發表文章「Phase separation of disease-associated SHP2 mutants underlies MAPK hyperactivation」。該工作首次發現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導致SHP2的異常液-液相分離,進而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及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該工作首次發現磷酸酶具有相分離的能力,暗示蛋白相分離可能作為細胞調節磷酸酶活性的一個重要方式;揭示了基因突變可通過直接改變蛋白相分離能力導致不同人類發育性疾病,進一步夯實了蛋白相分離紊亂在人類重大疾病中的關鍵作用;發現SHP2變構抑制劑ET070通過將SHP2鎖定在「關閉」構象來抑制SHP2突變體的相分離能力,為通過小分子抑制蛋白相分離紊亂來治療相關人類重大疾病提供了全新的策略。 【來源:科技部】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蛋白異常「液液相分離」導致人類發育性疾病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研究員朱繼東與劉聰團隊合作,首次發現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人類發育性疾病(如努南綜合症和豹皮綜合症)中的基因突變能夠導致SHP2蛋白的異常「液液相分離」,並將野生型SHP2蛋白招募至相分離體系中,激活SHP2的磷酸酶活性和下遊的MAPK信號通路。
  • 朱繼東/劉聰合作發現SHP2蛋白相分離異常...
    因此,系統研究不同蛋白的異常相分離在病理過程中的作用對於闡釋相應疾病的發病機理及提供新的治療策略和手段至關重要。  非受體酪氨酸磷酸酶SHP2在RAS/MAPK信號通路傳導中起關鍵作用。SHP2磷酸酶活性受其自身構象變化調節。SHP2蛋白的突變與多種人類發育性疾病密切相關,50%的努南綜合症(NS)和90%的豹皮綜合症(NS-ML)患者都攜帶SHP2的生殖系雜合突變。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科學家發現血清澱粉樣蛋白A促進炎性疾病發生
    近日,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Serum Amyloid A Proteins Induce Pathogenic Th17 Cells and Promote Inflammatory Disease」的文章,發現了血清澱粉樣蛋白
  • 我國科學家發現生物「老而不衰」的秘密
    近日,我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揭示了生物體「老而不衰」的秘密。這項工作於27日凌晨在線發表在《自然》雜誌上。這一最新研究綜合運用線蟲和小鼠這兩種模式動物以及人類大腦基因表達資料庫,通過全基因組篩選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闡明了認知衰老的調控機制,為實現健康衰老提供了新的線索。
  • 美科學家首次發現大腦年輕分子,可助人類神經再生
    研究證明,運動可以提高那些有神經退行性疾病風險的人的認知能力,如老年痴呆等等。儘管運動對人好處頗多,但並不是人人都能運動,對於那些上了年紀或者身體不便的人而言,他們又應該如何保持身體健康,保持大腦年輕呢?美科學家給出了最新答案。
  • 一種神奇的病毒,會通過接吻傳播,導致女性不孕,至今沒找到原理
    HHV-6A病毒是從患愛滋病(AIDS)合併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分離出的一種病毒。是至今發現的唯一一種可以將其DNA整合至宿主細胞染色體上的皰疹病毒。科學家一般認為HHV-6通過唾液傳播,人群中約90%可在唾液中檢測到HHV-6 DNA。
  • 腦科學日報:神經元受損時,女性代謝異常而男性無礙
    2,Nature | MeCP2突變導致相分離發生紊亂進而引起Rett症候群來源:BioArtRett症候群(Rett syndrome,RTT)是一種以女性發病為主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疾病, 屬於X染色體連鎖神經發育性疾病該病。
  • 調控PD-1蛋白水平穩態的新機制
    它能在PD-1被轉運至T細胞表面前介導其降解;而KLHL22的缺乏可導致PD-1異常高表達,T細胞活性被過度抑制,抗腫瘤反應降低。此外,該文章揭示化療藥物5-FU可通過抑制Klhl22轉錄來提高PD-1的表達量,從而增強5-FU和PD-1單抗聯合療法的效果。
  • 中科院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的重要機制—新聞...
    環境汙染、生活壓力、遺傳病等因素是造成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但目前有一半以上不育男性無法明確其病因。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中心」)劉默芳研究組與國內外多家實驗室合作,發現精子細胞內的PIWI/piRNA複合體可作為蛋白質生產的調控「機器」,激活小鼠精子細胞中蛋白質的翻譯,保障功能性精子的生成。
  • 我國科學家發現抑制成年神經發生可以改善阿爾茨海默症小鼠的認知...
    阿爾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最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是一種由多因素引起的複雜疾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認知功能損傷,比如學習和記憶能力的下降甚至喪失。
  • 多篇文章聚焦澱粉樣蛋白研究新進展!
    【2】Science子刊:揭示APOE4加劇α-突觸核蛋白病變,而且這種加劇與澱粉樣蛋白無關doi:10.1126/scitranslmed.aay1809科學家們已經確定了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幾種遺傳風險因素。
  • 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video:科學家發現精子發育過程中蛋白質翻譯激活重要機制]  PIWI蛋白主要在動物生殖系統中表達,對於動物生殖細胞的分化發育至關重要。而PIWI蛋白功能的發揮離不開一類動物生殖細胞特異性小分子非編碼RNA——piRNA的參與。PIWI/piRNA複合體通過沉默基因組中的可移動性遺傳元件,維持了生殖細胞基因組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同時還可以在轉錄後水平負調控蛋白編碼基因的表達。
  • 一個基因突變改變人類性別
    但科學家發現,對於一些「性別發育異常」的患者,常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突變,卻可能導致個體性腺發育異常——性染色體為XX的嬰兒,也能長出睪丸組織……長出睪丸組織的女嬰Alice(化名)是一個出生在巴西的小女孩,在她1歲時,醫生發現她的生殖系統出現了異常:Alice的子
  • 地球首次生物大滅絕導致85%物種莫名消失,我國科學家發現其成因
    地球上的生命已經出現了30多億年,但是地球上的生命物種出現爆發式增長的時代,還不到6億年,生物考古學家在全世界的不少地方都發現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證據,時間大約是5億4000萬年前,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量的生命物種在地球上出現,並且不斷地進化演變,最終形成了如今地球上千姿百態的生物世界。
  • 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科學家發現澱粉樣蛋白錯誤摺疊原因 但是老年痴呆還是不好治  黃琨 • 2020-05-21 09:02:08
  • 陸前進/趙明團隊揭示E4BP4調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機制
    Tfh細胞的異常活化和分化會擾亂生發中心對於B細胞的選擇,從而影響自身抗體的分泌。而新近發現的濾泡調節性T 細胞(Follicular T regulatory cells,Tfr cells)是一類特殊的調節性T 細胞亞群,其能特異性地通過抑制Tfh 細胞和B 細胞以抑制GC 反應【2】。
  • 科學家研製出基於絲心蛋白的人工視網膜
    西班牙康普頓斯大學的科學家研製出一種生物混合視網膜,它由絲心蛋白(蛛絲蛋白質)和真正的視網膜細胞組成。這將有助於罹患老年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患者修復受損的視網膜。新型人工視網膜的細胞附著在非常纖薄的絲心蛋白生物膜(一種與人體組織100%兼容的生物材料)上,塗上凝膠可以在眼科手術中保護它們,並使其能在移植後的載體組織上存活所需的時間。為了製造這種人造視網膜,研究人員研製出絲心蛋白膜,其機械特性類似於支撐視網膜的眼球血管膜內層。
  • 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或將開啟帕金森研究新時代
    科學家發現與帕金森病高度相關的蛋白結構,或將開啟帕金森研究新時代 2020-08-25 18: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