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韓詩外傳》卷九有句至今人們都在使用的句子,大家都應該知道後一句是什麼,全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後面一句的更加直接的點明主題,前一句在字面意思上是說樹木想要靜止不擺動,但是自己卻是無法控制的,在風的推動下,外界影響是客觀存在的,表示客觀事物不能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或者比喻形勢與自己的願望相違背等。
這句話意在宣揚儒家裡的孝道理念,反向告訴人們對父母盡孝要及早認識,不要等到雙親都離世的那一天才追悔莫及,趁還健在的時候,好好把握時機,原文故事是這樣的:孔子在一次出行時,途中聽見有人哭泣,悲痛欲絕的哭聲使得孔子下車循著哭聲走去,走近發現一男子穿著粗布手握鐮刀在道路一旁哭泣,孔子就上前問道:「先生家中是不是有喪事,為何哭得如此悲傷?」
男子名叫皋魚,皋魚對孔子說自己犯了三大錯事:「年少時出門求學,周遊列國,並沒意識顧及到家中父母,這是其一;之後自以為是,不願留在聖上身邊效忠,對國無貢獻,這是其二;與朋友交往,情比金堅,但還是同人斷絕了來往,這是其三。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件事都失去了,在世間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留念的了,就在此與世長辭吧!」孔子之後向其弟子們宣傳這樣的道理,眾弟子紛紛回家奉養雙親。
這句話不僅告誡的是過去的年輕人,也同樣是在告誡現在的年輕人,更何況在當今的快節奏的生活節奏下,大部分的年輕人常年在外工作,無暇顧及日漸年老的父母,等功成名就之際在回到家中,父母已經不在年輕,甚至留下一輩子的遺憾,有些人常年雖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經常不回家,和父母相處的時間很少,在外花錢大手大腳,卻從沒想過為父母買一束花,實際上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對於父母來說多陪他們吃一頓飯就很知足了,多多換位思考,理解父母,事情永遠不會按照計劃進行的。
孝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孝順是衡量這個人道德標準的指標之一,雖然快節奏的時代壓力大,但請在閒暇之際好好陪伴父母,不要留下遺憾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