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已於2015年6月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53次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5年6月29日
為保障海峽兩岸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更好地適應海峽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形勢,根據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總結人民法院涉臺審判工作經驗,就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制定本規定。
第一條 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當事人可以根據本規定,作為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包括臺灣地區法院作出的生效民事判決、裁定、和解筆錄、調解筆錄、支付命令等。
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在刑事案件中作出的有關民事損害賠償的生效判決、裁定、和解筆錄的,適用本規定。
申請認可由臺灣地區鄉鎮市調解委員會等出具並經臺灣地區法院核定,與臺灣地區法院生效民事判決具有同等效力的調解文書的,參照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申請人同時提出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申請的,人民法院先按照認可程序進行審查, 裁定認可後,由人民法院執行機構執行。
申請人直接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一併提交認可申請;堅持不申請認可的,裁定駁回其申請。
第四條 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案件,由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或者被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或者專門人民法院受理。
申請人向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的,由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轄。
申請人向被申請人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的,應當提供財產存在的相關證據。
第五條 對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
第六條 申請人委託他人代理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交由委託人籤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
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或者外國當事人籤名或者蓋章的授權委託書應當履行相關的公證、認證或者其他證明手續,但授權委託書在人民法院法官的見證下簽署或者經中國大陸公證機關公證證明是在中國大陸籤署的除外。
第七條 申請人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應當提交申請書,並附有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文書和民事判決確定證明書的正本或者經證明無誤的副本。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為缺席判決的,申請人應當同時提交臺灣地區法院已經合法傳喚當事人的證明文件,但判決已經對此予以明確說明的除外。
申請書應當記明以下事項:
(一)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件號碼、住址(申請人或者被申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應當記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姓名、職務)和通訊方式;
(二)請求和理由;
(三)申請認可的判決的執行情況;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情況。
第八條 對於符合本規定第四條和第七條規定條件的申請,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申請後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申請人和被申請人,同時將申請書送達被申請人;不符合本規定第四條和第七條規定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裁定不予受理,同時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申請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第九條 申請人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應當提供相關證明文件,以證明該判決真實並且已經生效。
申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過海峽兩岸調查取證司法互助途徑查明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真實性和是否生效以及當事人得到合法傳喚的證明文件;人民法院認為必要時,也可以就有關事項依職權通過海峽兩岸司法互助途徑向臺灣地區請求調查取證。
第十條 人民法院受理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申請之前或者之後,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的規定,根據申請人的申請,裁定採取保全措施。
第十一條 人民法院受理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申請後,當事人就同一爭議起訴的,不予受理。
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後,另一方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的,對於認可的申請不予受理。
第十二條 案件雖經臺灣地區有關法院判決,但當事人未申請認可,而是就同一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予受理。
第十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申請後,作出裁定前,申請人請求撤回申請的,可以裁定準許。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受理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申請後,應當在立案之日起六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請上一級人民法院批准。
通過海峽兩岸司法互助途徑送達文書和調查取證的期間,不計入審查期限。
第十五條 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裁定不予認可:
(一)申請認可的民事判決,是在被申請人缺席又未經合法傳喚或者在被申請人無訴訟行為能力又未得到適當代理的情況下作出的;
(二)案件系人民法院專屬管轄的;
(三)案件雙方當事人訂有有效仲裁協議,且無放棄仲裁管轄情形的;
(四)案件系人民法院已作出判決或者中國大陸的仲裁庭已作出仲裁裁決的;
(五)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或者外國的法院已就同一爭議作出判決且已為人民法院所認可或者承認的;
(六)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或者外國的仲裁庭已就同一爭議作出仲裁裁決且已為人民法院所認可或者承認的。
認可該民事判決將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等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不予認可。
第十六條 人民法院經審查能夠確認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真實並且已經生效,而且不具有本規定第十五條所列情形的,裁定認可其效力;不能確認該民事判決的真實性或者已經生效的,裁定駁回申請人的申請。
裁定駁回申請的案件,申請人再次申請並符合受理條件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第十七條 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與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八條 人民法院依據本規定第十五條和第十六條作出的裁定,一經送達即發生法律效力。
當事人對上述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複議。
第十九條 對人民法院裁定不予認可的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申請人再次提出申請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申請人可以就同一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
第二十條 申請人申請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的期間,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但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法院有關身份關係的判決除外。
申請人僅申請認可而未同時申請執行的,申請執行的期間自人民法院對認可申請作出的裁定生效之日起重新計算。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在辦理申請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案件中作出的法律文書,應當依法送達案件當事人。
第二十二條 申請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法院民事判決,應當參照《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的規定,交納相關費用。
第二十三條 本規定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法釋〔1998〕 11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持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調解書或者有關機構出具或確認的調解協議書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覆》(法釋〔1999〕10號)、《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持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支付命令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覆》(法釋〔2001〕13號)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法釋〔2009〕4號)同時廢止。
專注於婚姻家事繼承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資訊動態,致力於推動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業務研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家事無小事,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和萬事興,共同關注,共同學習,共同努力!
本平臺分享信息均註明作者、出處及原始連結,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跳轉至源網頁!
《「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於2008年2月15日創辦,嘗試搭建與律師同行、學者、法官、公證員、房管、媒體、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進行業務研討、正當交往、信息共享的橋梁與平臺,共同促進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獲取方式:
1)簡報電子版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2)專題資料: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相關資料、繼承法修改專家建議稿及爭鳴專題資料、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實施一周年專題資料、2008全年合集精編版、2009年全年合集、2011年全年合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條的理解與適用爭議專題、全國首例冷凍胚胎權屬案專題特別版、夫妻婚內確認財產所有權訴訟問題之探討資料專題、家事法實務沙龍夫妻財產約定、贈與辨析專輯等,下載網址: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家事法苑」家事法主題QQ群(群號:153181612)---即時分享交流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須以「城市+單位+姓名」實名申請、交流,只接納法律職業共同體專業人士。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規則
(2015年6月版)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主:楊曉林,管理員:段鳳麗、侯曉婷、鄧雯芬、王志鋒、徐文麗、楊竹一、何顯剛。
1、建群宗旨:真誠歡迎對婚姻家事繼承法律感興趣的朋友,律師、法官、檢察官、學者、公證員、房管、學生、媒體、婦聯等政府公務人員、法務工作者及其他法律從業者加入,即時分享最新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家事審判動態、典型家事案例、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動態,共建特定專業法律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業務探討、陽光下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本群主題僅限於婚姻家事繼承法律領域,交流範圍僅限與主題相關的實體及聯繫密切的訴訟程序理論與實務問題,定位為特定法律領域的專業主題群。本群無意走向綜合群,其他如刑事、商事、勞動、交通事故等其他領域話題可另行解決。
2、入群方式:為保障本「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群的安全、質量及可持續發展,防止群友濫加群,本群對外不作任何宣傳,群規則只刊發於「家事法苑」微信公號自定義菜單及每一期公號推文的籤名文件中。
為保證群的質量,未經群主同意,請勿擅自拉人進群;本群一律由群管理員專人統一邀請入群,請入群者先添加群管理員鄧雯芬助理(微信號:18612522122)個人好友,請註明:申請加入家事法實務微信群 及城市+單位+姓名;
3、申請加入者必須承諾:以實名、真實身份交流!
群友入群後應馬上修改群暱稱,不接受實名規則免入,經一次提醒不配合的勸退。
律師署名方式:姓名+城市+單位簡稱或身份,如:段鳳麗-北京天馳洪範所律師、 楊曉林---北京律師」;律師群暱稱中,不得顯示聯繫電話、律所具體部門職務、業務方向及其它帶有商業營銷色彩的文字。
公證員署名方式:姓名--城市+(單位簡稱)+公證員,如**---北京長安公證處公證員或**---上海公證員;
學者、學生署名方式:可採用學校簡稱+姓名,如「南師大趙莉」。
法官(檢察官)署名方式:可採取省份(直轄市)法院+姓名的方式,江蘇法院***,如果確有難處不願意實名,可採取省份(直轄市)+法院+真實姓氏+法官的方式,如北京法院季法官,檢察官署名方式相同。
4、尊重群友,未經允許、不得隨意添加其他群友為個人好友;
5、基本設置:
如群消息過多,影響本人工作、學習及休息,可在手機右上角,點開群設置界面開啟「消息免打擾」,定期瀏覽群信息、參與互動即可;
如群中有太多不熟悉的面孔:可在群系統設置界面打開「顯示群成員暱稱」;
6、本群群友來自於法律職業共同體較廣泛領域,大家非常難得聚攏在同一平臺上!群內律師所佔比重較大,特別要注意維護自身形象,發言交流,要注意顧及他人感受,不要有任何人身攻擊、貶低他人人格或由個案引申對其他群體的上綱上線的言行。
本群是專業群,除了春節等個別重大節日外,不允許在群內發紅包;嚴禁閒聊、轉發招聘、推銷廣告、心靈雞湯等庸俗、垃圾帖子。
7、交流方式:本群鼓勵、提倡群友開展婚姻家事法領域內的理論與實務研討本群定位為特定法律專業領域內的學術及實務交流群,非低級的當事人諮詢群,群友不宜就過於具體的個案展開交流,應從中提取有理論及實務研討價值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集中深入交流。
群友在群內探討交流問題的方式建議為,自己發現問題,先主動查找資料,一次性把基本案情敘述清楚,並註明自己的看法,能附上相應的法律法規法條及司法解釋等依據最佳,拋磚引玉,希望再聽取群友的意見和建議!如此這樣,真正達到大家共同探討、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本群建群目的!群友互動反饋也同樣宜先思考,較系統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採用漫無邊際地三言兩語聊天式交流,以免影響群友。
8、本群鼓勵群友分享與本群主題相關的各種審判動態、典型判例及最新法律法規及地方法院審判意見,鼓勵大家分享自己原創的相關實務研討文章(本群謝絕律師普法、營銷、賣弄訴訟技巧類文章),包括上傳在自己個人網站、博客、微信公號上的,但不要僅僅只是功利性的推銷個人網站、博客連結、公號名片、個人微信名片、微網站名片及連結,嚴禁將相關資訊貼到自己的個人網站、博客上再推薦網頁連結的變相以提高點擊率、博粉為目的功利性商業推廣做法(「家事法苑」公號已做到了去商業化),請群友自律!
9、尊重智力勞動成果,群內資訊信息僅供群友學術實務研討交流用,資訊搜索、編輯、整理需日復一日,耗費相當時間與精力,正常情況下,我團隊每天收集、分享、推送的資訊信息,月底彙編起來就是每月的「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希望群友不要整體利用本群資訊信息或經常性取材上傳網絡(個人網站、博客、公號)、經常性轉帖到其他微信群、QQ群或為其他非研究用途使用。如確需經常轉發使用,則宜註明轉自「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
10、群友應自覺遵守本群規則並接受群主及管理員的善意提醒及管理,群友違反群規則經提醒一次不改,勸退。
11、需要說明,騰訊公司目前對100人以上的微信群入群者需要先進行"實名認證",即開通微信支付功能,這是其通過此手段綁定用戶的功利做法、也涉嫌利用壟斷地位強迫"消費"、違法,因微信本身是免費使用,也不必跟它計較,而且也是玩微信紅包遊戲所必需的,可按照提示要求關聯綁定一個銀行帳號(可以是不常用的)即可,微信支付功能是大勢所驅,非常方便,也很安全,如消費仍需再次輸入密碼,開通無妨,並不是加群收費,不輕易消費即可。
綁定銀行卡、開通微信支付的方式也很簡單:
①用戶點擊微信界面下方的【我】,即可找到並進入【錢包】。
②然後依次點擊頁面右上角的【…】,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添加銀行卡】。
③按提示填寫銀行卡號(收發紅包僅支持綁定借記卡)、該卡銀行預留手機號等信息,銀行將發送驗證碼至該手機號。
④填寫銀行卡信息,並設置6位數的支付密碼,二次確認支付密碼並支付即可。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婦聯、媒體及其他所有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的正常、正當交流的和諧平臺!
「家事法苑」微信群管理員團隊
2015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