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兜的絕技搶包山:比餓鬼更快、更高、更強

2021-01-08 澎湃新聞

香港動畫片《麥兜的故事》裡,麥兜跟隨黎根師傅學藝,講著一口潮汕音粵語的黎根把粵東海陸豐移民的傳統宗教競技——搶包山,傳授給了麥兜。用竹棚搭成的包山,高達十幾米,上面掛滿了上萬個包子,男子們爭相攀上包山,搶到越高的包子,在世俗層面意味著身手敏捷,在信仰意義上則象徵著福氣越高。

臺灣宜蘭頭城地區的搶孤。

施食的最後是搶孤

其實搶包山本來就是閩臺和粵東地區的中元節儀式的一部分,它在黎根的家鄉叫做「搶孤」。七月十五前後,鬼門大開,長期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從地獄釋放出來,遊蕩於天地間,這時候佛教道教都要舉行盂蘭盆焰口法會,旨在通過「普度」儀式使得天下的孤魂獲得拯救與超度。如果孤魂野鬼吃不好,就會企圖危害人間,因此普度儀式的重點環節是「施食」(潮汕稱為「施孤」),就是把各式供品施予那些飢魂餓鬼,解其饑渴,令其安飽。

施食儀式進行到最後一晚深夜,鬼門即將關閉之前,僧人/道士登上普施臺,向聚集在臺下的孤魂說法,誦念「變食咒」將供品一化十、十化百、百化千,將祭品一一向臺下四方撒擲。孤魂在享受完食物之後,就會乖乖回到陰間安頓下來,等待來年的施食。而由於施食的祭品經過了宗教的加持,具有吉祥的意味,引起臺下觀眾一擁而上的哄搶,這就是所謂的「搶孤」。

麥兜如果知道他努力學習的搶包山絕技搶的是本來屬於孤魂的包子,還能不能保持滿滿的熱情?在粵東潮汕地區的中元法會上,供品堆得如小山一樣,故有菜山、包山、飯山、肉山之稱。米飯糖果之類的易於拋灑食物,由僧道主持播撒,而餓鬼最為覬覦的包子、肉食卻多數懸掛在圓錐形的竹棚之上,這樣的供棚被稱為「孤棚」,孤魂領受供品之棚。臺灣的孤棚懸掛豬羊雞鴨等肉食,場景壯觀,光緒八年有一首《臺灣竹枝詞》說到:「中元殽果列層臺,夜夜燈花繞市闌。鴨作高山雞作塔,人人競說搶孤來。」 解放前,粵東地區有些財力雄厚的孤棚,棚上布滿「飯山、瓜、菜、薯、芋、衣服、犁耙、水車甚至女童者,自棚上擲下,任憑搶奪。不能拋下之人物,則寫一牌子擲下,搶得者則向棚上對取」。(張華雲《嶺海歲時記》,載《普寧文史》第一輯,1987年)普度施食,施捨者施了一個大活人,搶孤者搶了一個活女童,可真有點駭人聽聞。

相比之下,《麥兜的故事》反映的香港長洲島搶包山儀式比較「齋」,向來只有金黃蓮茸、白蓮茸、豆沙與麻茸的素餡包子。這是因為搶包山是道教儀式太平清醮的一個環節,18世紀長洲島的潮汕移民為了答謝北帝的庇佑,每年四月於北帝誕辰舉辦太平清醮,儀式期間全島人保持齋戒,不得吃肉,不得殺生,最後施食給孤魂的供品也只能是素包子。

廣東潮州盂蘭盆會的包山。

武力哄搶的戰場

搶孤是中元節最為熱鬧(暴力)的部分,肉少鬼多,包少人多,為了有效分配供品,孤棚越搭越高,讓搶孤者付出體力才能搶到勝利品。清末在臺灣傳教的馬偕(George L. MacKay)曾在宜蘭目睹高達15-18米的五十座孤棚,普度的食物高懸於上,道士主持儀式,「讓亡魂有充裕的時間可從『黑暗和陰間』來好好的飽享食物的『靈性』部分,這部分,正合於他們陰間的需要。而在同時,卻有數千個非常不靈性的飢餓群眾,包括乞丐、流浪漢、無賴漢等等,從附近各鄉鎮、市區貧民窟,或躲藏的暗處漸漸擁擠靠近祭祀場,而且人數愈來愈多,都迫不及待的等著輪到他們牙祭的時刻。當亡魂享用完靈性的部分,剩下的肉體部分就是屬於這群人的。」(《「福爾摩沙」紀事》)

以前香港人把包山上的包子叫做「幽包」,這是因為施食救度的主體是幽魂餓鬼,施捨給他們的包子自然也是幽包。然而孤魂只是享受食物的「靈性」部分,真正享受食物的是乞丐遊民等遊民弱勢群體。搶孤儀式同時也是救濟孤貧的社會慈善活動,中國大部分地方的七月十五日普度法會都有將祭拜的用品分發給孤寡貧困的賑濟行為,不過在分發祭品的時候常發生搶奪受傷情形,後來閩臺潮汕地區就衍生出搶孤這樣強調「自力更生、勝者多食」的比賽方法。

搶孤本來出自悲天憫人的宗教精神,在實際操作中,又往往蛻變成武力哄搶的戰場。乾隆三十七年,朱景英在記錄臺灣為官見聞的《海東札記》書中提到:「七月中元,累臺延僧道施食其上,至於更闌,擁觀者爭所施食,名曰『搶孤』,有亂毆至死者。

傳教士馬偕直接把搶孤稱為「野蠻的遊戲」,他描述道:「最後,亡魂像是飽足了,而銅鑼聲再度被敲響,表示輪到這群人的時刻了。但在第一聲還沒完全響完,全場看到的就是一大堆的手、腳和舌頭。此時,吼叫聲、咒罵聲、哀號聲四起,像是地獄的鬼叫。」

所有人都拼命向前搶奪,一時打殺喊叫之聲沖天,亂毆至死、孤棚倒塌壓死人的事件在歷史上搶孤活動中常常出現。施食,本來為了讓餓鬼得以安飽,現實場面倒像是人類在COS-PLAY餓鬼搶食,人間頓成地獄。

2011年漳州龍海大社的孤棚。

禁搶孤與禁淫戲

搶孤經常驚動官方派兵到孤棚周圍持械守護,維護社會秩序,地方志稱之為「壓孤」。《淡水廳志》卷十一記:「持械守護謂之『壓孤』。鑼聲鳴則群起而奪,謂之『搶孤』。文武官弁必赴所彈壓。」

搶孤活動對於社會治安的潛在威脅,不止在於暴力哄搶。整個七月,閩臺粵東的街頭巷尾既有梵音縈繞的普度儀式,也有夜夜笙歌的戲曲演劇,歷來官府最為忌憚的「結黨滋擾」,在這個時間段表現尤為突出。清代道鹹年間,施鴻保在《閩雜記》中記曰:「吾鄉於七月祀孤,謂之『蘭盆會』,承盂蘭盆之稱也。閩俗謂之『普度』,各郡皆然。泉州等處,則分社輪日,沿街演戲,晝夜相繼。人家皆具餚饌,延親友,彼此往來,互相饋遺,彌月方止。」

中元節上演的戲曲,自然是以「目連戲」為主,可是目連戲並非只有「目連救母」一種主題,《僧尼思凡》、《下山》、《追妓》、《男吊》、《女吊》這些屢被明清官府列入「禁戲」名單的折子戲,就是出自明代鄭之珍《目連救母勸善記》戲文。此戲文在明清兩代可謂「中元國民戲」,在孝道與宗教救度主題之中穿插男女調笑與驚悚鬼怪,冷熱調劑的演劇,更將中元節推向耳目之賞的極致。

在地方官員和儒生看來,中元演戲實為「淫戲」。鬧熱的演劇吸引了群眾圍觀,到了晚上,戲班往往加演一些小生花旦專工的粉戲,「小伶流睞所及,名曰『目箭』,人必爭之,揮拳斃命,亦所時有」。(《海東札記》)小旦拋出挑逗的媚眼,猶如利箭,橫掃臺下觀眾,故稱此等媚眼為「目箭」。臺下觀眾為了爭得美人一顧,不惜揮拳打鬥,有人為此而送命。

對於中元節的搶孤與演劇,清代的閩臺粵東官府多次出臺禁令。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臺灣縣誌》記載,「十五日,作蘭盂會,供畢,縱貧民上臺爭相奪取,每釀事端。比年官為禁止搭臺,始於各家門首設供,風俗為之一靖。」然而搶孤在各地仍是屢禁不止,光緒十年(1884),臺灣巡撫劉銘傳再次以「安全」為由下令全臺灣禁止搶孤。香港長洲的搶包山活動,因為 1978年包山塌下導致24人被壓斷手腳,被香港政府叫停,直至2005年方獲解禁。

危險的外來人

恆春搶孤及爬孤棚。

在宗教學的意義上,施食搶孤其實是一種驅禳(Exocism)儀式——來自地獄鬼界的孤魂野鬼象徵著「危險的他者」,他們趁著中元節鬼門開,侵入到村社共同體,於是人們以施食的方式打點這些孤魂野鬼,希望他們享受美食之後,自覺地退卻。也就是說,搶孤的儀式功能是驅逐外來的他者,讓共同體重回「潔淨」(Purification)的日常秩序。

在現實儀式中,代表這些外來的孤魂野鬼接受施食的,往往是流浪漢、乞丐、無賴等下層社會遊民。這些外來者、貧窮者和孤魂野鬼一樣,游離於社會秩序之外,天生帶著不可知、不可控的危險。吾家潮州至今有熟語「有閒來看戲,無食去搶孤」,意為有閒有錢的人去看演戲,無食無錢的人只能去搶孤。一樣的中元節,不同的社會階層有不同的過法。

有趣的是,舊時閩南潮汕地區的搶孤活動,儘管施捨的財物十分吸引,然而有一定社會身份的人以及祭祀團體內部的人是不被允許參加搶孤。為什麼施孤的肥水一定要流到外人田呢?此因參加搶孤,意味著自我身份認同便貶為低人一等的「外來人」。學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原來定居在漳浦赤嶺的王姓,現實宗族勢力遠遜於後來此地的藍姓,然而在每年盂蘭盆會的搶孤儀式中,王姓負責搭孤棚和放置施孤的食物,而搶孤者都是藍姓,王姓絕無參與。這是因為地方祭祀的優先權掌握在先到本地的王姓手中,搶孤儀式中保留著「藍姓搶孤」的規定,實為王、藍兩姓最初關係的一種體現。(張宏明《村廟祭典與家族競爭》,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藍姓族人作為「後來者」的歷史記憶,王姓族人「開荒者」的身份優越感,在年復一年的搶孤儀式中不斷被展演、被強調。

在傳統社會裡,族群對自身話語權進行儀式化,是保有這一權力的最好辦法。

福建龍海市隆教鄉大社村也有搶孤儀式,據稱起源於明朝初年朱姓族人來此拓墾,為了超度那些孤魂野鬼,每四年舉行一次道教的清醮,醮儀最後,在朱氏祠堂前進行搶孤。1984年恢復搶孤以來,所有的搶孤者都是由外村人自願報名,本村人不得參加。按照當地人的說法,這是遵循傳統古禮,近年又有媒體戴高帽說這樣做是為了合鄰睦族,把彩頭留給鄰村人和他姓人。如果把眼光放遠至搶孤的儀式功能,就會發現,龍海搶孤的所謂「古禮」,其實還是出於傳統社會對於「外來者=孤魂野鬼」的認同。

在1930年代的臺灣,隨著搶孤儀式日益競技化,搶孤者已由原本來自附近鄉鎮或城裡貧民區成千上萬的乞丐、遊民、賭徒及各種無賴、亡命之徒轉變為擅長攀爬的運動健將。學者把這種由運動健將組隊搶孤的方式稱作「選手搶孤」。由於這樣的轉變,使以往集體搶奪時的粗暴動作,或人群被踩死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遊謙《頭城搶孤的歷史與演變》,《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5年)

1949年之後,中元節的搶孤被視為陋習惡風,無論是內地還是臺灣,均遭禁絕。唯有在香港的長洲島,搶包山作為太平清醮儀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保留下來,直到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

比餓鬼更快、更高、更強

沾滿牛油的孤柱,增加了搶孤的難度。

麥兜的媽媽寫給國際奧委會的那封請願信中說:「我認為搶那些包子十分重要,應該算是運動才對。」此話不假。香港的包山有13米高,幾百號人一齊搶爬,以前的時代採用真正的素包子,軟塌塌的,沒有高超的技巧絕對無法借力攀爬。近幾年搶包山活動雖然改用硬硬 的「膠包」(塑料包子),優勝者仍然是消防員、攀巖教練等專業人士。

早在清末民初,為了增加競技難度,臺灣宜蘭頭城的搶孤儀式,先是增設「凹頭棚」,頂棚平臺懸空,搶孤者必須使上「倒掛金鉤」的絕技才能翻上棚頂,1929年之後,主辦方又在孤柱上塗滿豬油,讓搶孤者邊爬邊滑,難度大增,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儀式的可看性。通過一次次的儀式改良,搶孤的可看性與參與性已經搶了「普度施食」的風頭,成為中元節最具看點的嘉年華。1933年的中元節,從臺灣全島前往板橋參加和圍觀搶孤的人數達到三萬餘人之多。

孤棚越搭越高,搶孤者身手越來越矯健,爭搶場面越來越險象環生。如果讓餓鬼與生人同臺爭搶,餓鬼恐怕都得求饒。1932年《臺灣日日新報》引用宜蘭當地人的說法,「雖然餓鬼的動作敏捷得讓人害怕,可是如果當他們尚未動碗筷之前,或者正在吃飯當中,突然出現比餓鬼還要敏捷的暴徒來搶奪,餓鬼就會驚恐退避,不致於作祟危害吾等人類。」如此說來,宗教儀式向競技體育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競技能力被認為是嚇退壓倒神鬼的有效手段。比餓鬼更快、更高、更強,搶孤越是暴力,達到驅鬼鎮壓的效果就會更顯著。

麥兜一直無法實現搶包山運動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的願望,不過搶包山所屬的宗教儀式長洲太平清醮,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入選國家非遺名錄的還有香港潮人盂蘭勝會,本來在潮汕本地的盂蘭盆會上均設有搶孤環節,但是潮汕移民到了香港島之後反而丟失了這一傳統。直到2015年,香港潮屬社團總會首次舉辦「盂蘭搶孤競賽」,主辦方希望盂蘭勝會可打造成像太平清醮搶包山、大坑舞火龍等活動一樣,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參觀。與香港相似,近幾年臺灣的屏東恆春、宜蘭頭城(停辦了42年,1991年才恢復),搶孤活動也成為當地節慶旅遊的重頭項目。一年一度的孤魂溫飽大會,演變成為男子一展靈長類動物身手的運動競技大會,近年再進一步發展為觀光旅遊的嘉年華,這樣的「去宗教化」過程,可謂中國宗教儀式的典型個案。

麥兜媽媽在那封請願信指出:「讓全世界的運動員搶了,世界就會和平。」如果把「運動員」置換成「孤魂野鬼」,這句話也道出了七月十五中元節的節日意義所在。普度施食,通過施捨救濟孤魂的儀式行為,讓餓鬼孤魂飽食一頓之後,各歸其所,安處陰間。古人相信,陰安陽樂,陰間安定了,陽間才有安樂,那才是真正的天地和諧、世界和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為了搶包山,香港人有多瘋狂?
    喜歡看麥兜動畫的觀眾,對於「搶包山」這個活動應該不陌生。
  • 佳片鑑賞會:我不喜歡搶包山,但是我愛我媽媽.
    類型: 劇情 / 喜劇 / 動畫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上映日期: 2001-12-15片長: Japan: 75 分鐘 / Argentina: 75 分鐘(Buenos Aires Festival Internacional de Cine Independiente)又名: 麥兜的故事 / My Life as McDull麥兜是一隻單純樂觀的小豬
  • 電影賞析:《麥兜故事》我不像麥兜般善良,卻有幸擁有麥太
    麥兜就是裡面普普通通的一個香港小孩,他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也有過不去的成績的坎兒,也會在某個時刻因生活、現實領悟出什麼道理,然後依舊隨波逐流。覺得以前難以理解的東西現在統統看懂了。我是單親家庭長大,麥兜也是,他連爸爸都沒見過。我看到麥太給奧委會主席的寫信:「有一天我看見他搶劫包,搶了一個奧運金牌。」
  • 麥兜的故事,願你曾被世界溫柔相待
    小時候看麥兜,只覺得魚丸粗面的笑話好笑,麥太太講的睡前故事和她做的紙包雞一樣冷。長大以後再回味,唏噓感慨,讀出很多人生況味。
  • 《麥兜故事》關於麥兜的成長,你看懂了嗎?
    麥兜還沒有出生的時候,麥兜的媽媽就希望他能夠是個十分帥氣的孩子,可是為了保險起見,麥兜媽媽還是再一次許願了,希望麥兜不帥沒關係,只要能遇到事情平安無事就好了。麥兜和朋友一起去店裡面吃飯,麥兜點了一碗魚丸粗面,老闆說沒有,但是麥兜一直在點魚丸粗面,他不明白為什麼沒有的東西還要開店呢?
  • 第一百六十八期丨漳圖周日影院《麥兜故事》大放送
    【第一百六十八期預告】【分享時間】2018年4月14日   15:00(溫馨提醒:播放時間為夏令時間下午3點半開始)【分享地點】圖書館二樓視頻播放室【分享電影】《麥兜故事在麥兜出生前,麥太躺在產床上看到一隻橘紅色的塑料臉盆從天而降,臉盆無端端飄來總有原由,媽媽麥太單純地想到「好運臨盆」的話,並許下願望:「保佑我的孩子像周潤發、梁朝偉……」麥太把所有希望和夢想都寄托在了未出生的孩子身上。      然而等小豬麥兜呱呱落地,他並沒有成為發哥和華仔,卻始終是個資質平平且機靈不足,憨厚有餘的小人物。
  • 重讀《麥兜的故事》
    ,豬年很多人提及麥兜說麥兜是普通人的溫暖和心酸也有說麥兜是香港精神和華人精神當年做的節目片花也是這樣說的:「堅持善良、不斷努力、保持單純 與一隻幸福的小豬共同成長」哦,聽聽十年前《麥兜的故事》吧這部電影在當年很爆棚的麥兜迷們迅速摘錄麥兜語錄顯示這位嘟嘟麥兜的特質特點麥兜經典語錄:  死蠢而單純的小豬麥兜
  • 麥兜故事——沒有魚丸,沒有粗面
    《麥兜故事》是一部於2001年上映的香港動畫電影,是「麥兜」系列的首部電影。它講述的是住在香港九龍大角咀豬樣小朋友麥兜的成長故事。麥兜是一隻單純樂觀的小豬,他有一個單親媽媽:麥太。小小的麥兜上幼稚園了,他並沒有像周潤發、梁朝偉一樣帥氣,也沒有成為一個聰明的人。偶爾也會有魚丸與粗面的困惑。麥兜:麻煩你,魚丸粗面。 校長:沒有粗面。麥兜:是嗎?來碗魚丸河粉吧。 校長:沒有魚丸。麥兜:是嗎?那牛肚粗面吧。
  • 更快、更高、更強!東莞這所學校田徑運動會賽出「速度與激情」
    更快、更高、更強!東莞這所學校田徑運動會賽出「速度與激情」每年的11—12月,東莞各學校都會陸續舉行校園運動會是各大學校運動會的高峰期,同學們迎來了在田徑賽場上展現自我,為班級爭榮譽的機會。華南師範大學附屬東莞學校各學部體育節暨第四屆田徑運動會也如約而至,賽場上的孩子們賽出了速度與激情,將「更快、更高、更強」的奮鬥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跑出速度跑道上運動員奮力衝向終點,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一舉奪魁,但永不言敗的精神正是青春的代表。
  • 影視點評:《麥兜故事》想給他一碗魚丸粗面
    如果有人說動畫是屬於兒童世界裡特有的產物的話,我寧願不把《麥兜故事》當作動畫。然而,帶著笑開始看,看完了卻怎麼也笑不起來,我知道這不僅僅屬於動畫故事。一個簡單的人,從擁有著很多夢想,擁有一個能背負起整個世界的母親,麥兜說,我愛媽媽。或者在他的心裡,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永遠不長大。
  • 其實我們都是平凡的豬:《麥兜故事》
    《麥兜故事》是一部於2001年上映的香港動畫電影,也是麥兜電影系列的第一部,續集包括《麥兜菠蘿油王子》《麥兜響噹噹》等。講述的是住在香港九龍大角咀豬樣小朋友麥兜的成長故事: 從麥兜的出生開始,到他上幼兒園、上中學,再到他長大成為上班族的一員,直到最後也變成時下常見的負資產者。
  • 麥兜大電影裡的故事,有些長大以後才看得懂,劇情平淡卻引人深思
    麥兜大電影裡的故事,有些長大以後才看得懂,劇情平淡卻引人深思香港人那種最本質的性情全部揉進了麥兜這部電影中,通過麥兜看到了整個香港一代人的奮鬥,失敗,努力和感傷。如果誰單純的只把這片當做喜劇來看那你就傻了。不但有香港的本土氣息,同時具有世界共通性,傳遞著濃厚的時代信息。
  • 探秘動畫電影《麥兜》的溫情世界,這幾種港式美食是否令你感動?
    紙包雞 紙包雞是麥太的招牌菜也是麥兜最愛之一。蓮蓉包看過麥兜故事的童鞋都知道有這麼一個情節:麥兜喜歡吃包,但不喜歡搶包山,但是為了媽媽的期望,他還是不怕辛苦的去學搶包山…… 搶包山,是香港長洲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民間活動,為長洲太平清醮兩項主要活動之一。而搶包山的包,其實是印有紅色「壽」字的蓮蓉包。
  • 更高,更快,更強!來看看軍人的運動會有啥不一樣
    這13米每一次倒手都是費勁的每攀爬一米都是艱難的但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只有勇攀高峰的強者才能感受到△三人協作攀登「快!把手給我。」不如別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如果非要說這次「大滿貫」有什麼訣竅的話,肯下「笨功夫」可能就是我成功的秘訣。△單槓5練習、88式狙擊步槍夜間精度射擊冠軍 劉洪陳「戰場無亞軍,一切為打贏。」在殘酷的戰場上,你比敵人慢半拍,就會失去主動權;你比敵人精準打擊能力差那一點點,就可能隨時倒在他們的槍下。
  • 麥兜故事
    今天的電影《麥兜故事 》是一部僅長72分鐘的動畫片。影片中小主人公麥兜,一個長得不帥,頭腦平平的小朋友。和媽媽麥太太,在香港一個叫大角咀的地方過著並不富裕卻很快樂的生活。從麥兜帶著媽媽的期望來到世界那一刻開始,他的腦海中一直飄滿七彩幻想的泡泡。
  • 麥兜25歲了,才發現他是寫給成年人看的「暗黑童話」
    大多數人知道麥兜,是通過他「主演」的電影:2001年《麥兜故事》,2009年《麥兜響噹噹》,2014年《麥兜·我和我媽媽》……他的出生日期出現在《麥兜故事》的畫面裡其實早在1990年,麥兜的漫畫就在香港《明報》連載了。
  • 麥兜:在這個硬邦邦的世界,柔軟地活著
    為了紀念這個賜福的膠兜,麥太決定將兒子起名做麥兜。麥兜的故事發生在永遠都在不停改造、破破爛爛的香港舊區大角咀。麥兜和麥太擠在狹小的公屋裡,麥太在為生計和麥兜的前途發愁,麥兜一邊抖腿一邊做著功課。麥兜的學校是只有一位校長、一位老師,教學內容亂七八糟而且快要交不起租的春田花花幼稚園。
  • 春田花花幼稚園的麥兜小朋友今年25歲了
    《麥兜故事》海報在《麥兜故事》中,出現過麥兜出生證明的特寫,他是1995年6月22日出生的,也就是說,今年他將迎來《麥兜故事》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個普通人從滿懷希望相信自己能夠走運,到最後失望的故事。影片一開始,麥太太臨盆時,一個神跡出現了,仿佛這個孩子就是天選之子。可是這個神,用粵語說是「膠兜」,也就是塑料盆的意思,看上去就不怎麼高級,大概在神界裡,「兜神」也不過是個「普通神」。
  • 電影點評《麥兜故事》:我們曾經都是麥兜,是那一隻很有哲學的豬
    在麥兜的小世界裡,什麼困難都沒有大過一個麵包,蓮蓉包,菠蘿包,叉燒包,大包,小籠包……大不了就一口吃掉,就算是有吃了半個月都吃不完的火雞一樣的,不行就丟掉算了。麥兜悟出來的所謂哲學想法在他的小腦袋裡也就出現過兩次,單純地在他的世界裡。當然麥兜還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頓悟人生,但是頓悟之後,你依然是你。「拿著個包,我忽然明白,原來有些事,沒有,就是沒有,不行,就是不行。
  • 麥兜故事:有些事情沒有就是沒有,但粗壯的小腿總是要先練好的~
    最近因為一句戳心的話又去看了一遍《麥兜的故事》,其實記憶麥兜系列的影片已經串的差不多了,想起的鏡頭可能發生在《麥兜響噹噹裡》也有可能是《春田花花同學會》……但你說結尾有個穿著看起來像囚服一樣睡衣的男子,好的,那絕對是《麥兜故事》,至少在我印象裡,那個向遠方遊的男子最後又遊回來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