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中國懸疑小說第一人」的作家蔡駿,日前推出了個人首部遊戲幻想推理新作《宛如昨日:生存遊戲》,該作圍繞時下最流行的VR技術展開空間探索,本報記者對他進行了專訪。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孟迷
首次涉獵虛擬遊戲幻想領域
《宛如昨日:生存遊戲》最早的雛形是蔡駿於2015年創作的一個短篇小說《宛如昨日的一夜》,這個科幻短篇中有一個VR設備,蔡駿覺得它具有更大的拓展空間,於是在2016年將短篇發展成了長篇。
這個過程並不是簡單的擴充,而是對小說結構進行了巨大調整,把整個故事從科幻變成了犯罪懸疑,並加入了社會元素,也即常州外國語學校的毒地案——將環境汙染與事故洩漏的隱瞞作為小說的犯罪背景,再結合VR設備去尋找、破解記憶中的秘密。
「因為VR設備的存在,這部小說中存在大量幻想性的描寫,變形式的描寫。」蔡駿說,首次嘗試VR寫作既具有挑戰性同時感到非常新穎,「在表達上跟其他小說不一樣,對於VR體驗的描寫需要自然不生硬,視角要超出第一、二、三人稱的固式思維。」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18歲問題少女,她是一個電腦編程天才,卻在高考前夕查出患了腦癌,而她的出生背景,恰恰跟案件所要解決的大秘密息息相關。蔡駿說自己非常喜歡這個人物,最後對她戀戀不捨,「如果她真的存在,我一定會愛上她。」
「昨日」的鄉愁讓懸疑變文藝
蔡駿曾說,記憶就是我們這個無家可歸的時代的鄉愁。而《宛如昨日》中的「昨日」,與時間、記憶、懷舊等元素息息相關。
「其實這個VR設備就叫做『宛如昨日』,它的產生也是在尋找一種無家可歸的鄉愁。」蔡駿說,在過去三十年裡,社會的急速變遷產生了形形色色的社會問題,「對於集體記憶的提取,其實能夠映射過去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以及遺失,譬如貧富差距、環境汙染、教育缺失等,它們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命運。」
蔡駿說,《宛如昨日》科幻懸疑的外表下,其實講述的是兩代人的命運故事,因此該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文藝小說。「很多歐美的小說可以將懸疑和文藝結合得很成功,我覺得《宛如昨日》也完全可以做到。」
在VR的回憶搜尋中,蔡駿也融入了許多自己的童年經歷。「儘管我試圖將所有的細節都回憶起來,但其實我知道,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套『宛如昨日』的VR設備,一定比我自己的回憶要清晰很多。」而這也是這部小說的迷人之處,VR將觸及人們心底裡亟待解決的欲望。
電視劇版將在年內開拍
近年來,小說IP改編成影視大熱,蔡駿的多部作品也被改編。2004年,其《詛咒》被拍成電視劇《魂斷樓蘭》,由寧靜主演;2007年,《地獄的第十九層》被搬上大銀幕,由鍾欣桐主演;2010年,《荒村公寓》由余文樂和張雨綺聯袂出演;2016年,《謀殺似水年華》由Angelababy和阮經天主演;今年《蝴蝶公墓》也將上映。
《宛如昨日》雖剛剛出版,其影視版權卻早已敲定。據悉,《宛如昨日》將由喜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和國內專業運營泛懸疑IP的上海浩林文化傳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成電視劇,預計將在年內開拍。之後,該作還將被改編成電影。
「這部小說非常適合做影視化的改編,它有很多視覺上的元素,比如遊戲幻想,如果拍攝中能夠使用到VR或3D技術,將會非常有意思。」對於是否會親自編劇甚至導演自己作品,蔡駿表示並不排斥,但自己的首要定位還是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