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產品搶灘大陸市場

2021-01-18 臺灣頻道

  據臺媒報導,臺灣「外貿協會」近日組織臺灣53家業者,將各式飲食帶往上海食品展臺灣館,與來自其他地區、超過3000家業者同臺競爭,力保臺灣農產品的大陸主力市場。

  臺灣館參展廠商產品豐富多元,既有傳統款的羊肉爐、麻辣鍋料理、鐵蛋豆乾滷味,又有創新款的運動飲料、珍珠奶茶、餅乾、麻糬等休閒食品,乃至主打保健養生的酵素、美容飲品、無糖餅乾、有氧飲料等。

  優質石斑魚受關注

  臺灣漁會幹事蕭仲能稱,這次參加食品展,帶來了冷凍水產和休閒食品,其中主推石斑魚。他說,石斑魚是臺灣經濟價值較高的魚種,但近來價格大跌,市價已從去年平均1公斤300多元(新臺幣,下同),跌至現在的200元左右,希望到大陸開發更大市場。

  據蕭仲能介紹,臺灣石斑魚擁有氣候條件、水質和技術優勢,味道鮮美、肉質細膩營養價值高,而且臺灣漁會帶來的冷凍石斑魚都來自有生產認證的養殖戶,活魚離水1小時內需經過去鱗、去鰓、去肚,在零下45攝氏度低溫急速冷凍,質量和口感幾乎和活體石斑無異。攤位現場吸引不少餐廳和賣場業者詢問,將返臺後統一報價。

  臺灣醬料大陸飄香

  以廣告詞「一家烤肉萬家香」打響名號的萬家香,作為臺灣醬油業龍頭,率先落實不含防腐劑、純釀造、非轉基因黃豆等理念,更成功打入大企業供應鏈。臺灣萬家香副總經理吳如洋說,這次共有6家臺灣醬料業者,包括金蘭、味王、味全等一同前來參展,不少大陸經銷商前來詢問價格及相關口味。

  吳如洋稱,萬家香醬油在臺灣已有71年歷史,也早已在山東設置廠房,所產醬油都是純釀造,以小麥、黃豆、鹽水及特殊菌種發酵而成。隨著大陸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問題越來越被重視,臺灣釀造醬料越來越受到大陸市場歡迎。

  支招甄別臺灣茶真偽

  臺灣「農委會」茶業改良場產業服務課長林金池,在上海食品展上以座談會的形式,向民眾介紹臺灣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日月潭紅茶、木柵鐵觀音、凍頂烏龍茶、高山茶六款臺灣特色茶種,包括各自的主要產區、產量、口感及茶葉特性等,現場也衝泡六種茶,讓民眾品茗賞鑑。

  林金池說,臺灣茶因天然環境因素,香氣較佳,本身帶有清香、果香等各種特殊風味,這次特別和民眾分享各茶種特色及衝泡方式,希望讓更多人認識臺灣茶文化。據相關業者介紹,臺灣名茶近年推廣防偽標籤,另有多種手段輔助鑑定真偽,大陸民眾可在購買時多加關注。

  有業者表示,雖然大陸各地茶葉品種多元,加之臺灣茶進入大陸包含一定稅款,因而售價略高。但臺灣茶在口感和質量較為穩定,且香氣較佳,在大陸市場還是很受歡迎。本次食品展開幕第一天有業者就用掉將近40桶5公升的水用於衝泡茶葉,相比去年展會期間全部所用的50多桶水,凸顯近來市場反應更佳。

(責編:劉潔妍、常紅)

相關焦點

  • 臺灣農產品外銷告急,急需大陸來解救?
    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臺灣農產品外銷量今年大幅銳減。作為島內農產品最大「消化」地的中國大陸,如今進口量卻出現下滑趨勢,究其原因,似乎不只是受新冠疫情影響這麼簡單。
  • 出口大陸銳減!兩岸政治氣氛影響臺灣農產品銷售
    (圖片來源:香港中評社,臺灣「農委會」)  華夏經緯網9月21日訊:據香港媒體消息,臺灣農產品今年外銷量銳減許多,往年最大出口地為中國大陸,前高雄市「農業局長」吳芳銘表示,現在兩岸關係不好已經反映在臺灣水果出口「走走停停」,兩岸關係越走越冷,影響了大陸消費者的主觀意願。
  • 來自臺灣的「安親班」正在搶灘大陸託育市場
    據臺灣《聯合報》2017年一篇報導:臺灣少子化問題越來越嚴重,2017年14歲以下人口首次少於65歲以上人口。  出生率降低毫無疑問地會引起一系列的社會連鎖反應,尤其是對於依賴生源的教育行業。據說,「由於臺灣託育行業發展早,再加上少子化的原因,造成市場競爭激烈,只有續班率達9成以上的課外機構才能存活」。見證了臺灣託育產業興衰的謝智芳,終於把目光瞄向了海峽對岸的大陸。
  • 臺灣農產品23%銷往大陸,島內專家自信:大陸不會中止ECFA!
    而臺灣地區就是擔心的一方,不少臺灣民眾認為,RCEP不包括臺灣,那麼在之後的發展中臺灣地區也會很被動,尤其是臺灣的農產外貿。但也有臺灣地區的專家認為,RCEP的出臺,對臺灣地區的農產外貿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 島內專家:臺灣農產品23%銷往大陸,相信ECFA不會輕易中止
    蕭仁傑說明,RCEP雖然沒有針對農業訂定專章,但相關項目開放程度低,農產品的撤稅率大約只有50%左右,這與RCEP之前亞太地區的農產貿易模式沒有太大差異,要說RCEP對臺灣農產外貿可能產生的衝擊,或許要等到後續長期深化後,RCEP成員細部談判,觀察農產品的互惠措施有無改變,屆時才有可能影響臺灣農業外貿競爭力。
  • 臺灣農產品外銷大陸受重創,島內業者:很多貿易商可能撐不住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臺灣農產外銷大陸,專營生鮮通路的臺品集團晶品匯國際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潘朝成接受訪問時表示,這波疫情臺灣外銷業者損失慘重,損失不一,有的達7到8成,他自己則是3到4成,損失少是因為有自己的通路,譬如超市和電商。
  • 現在想起大陸的好了?高雄議員迫切希望大陸「拉臺灣一把」
    在年初疫情期間的大陸不遺餘力的推銷滯銷的農產品,並且帶火了主播帶貨這一新形式銷售模式。反觀各地的情況卻不容樂觀,就臺灣地區而言,出口業務一旦受到限制,就會造成農產品的大量囤積。滯銷方想起大陸市場,大陸渠道優勢明顯其實臺灣地區在每年都會存在農產品滯銷這一問題,從近幾年的新聞就可見一二。臺當局在滯銷問題的處理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低價滯銷似乎從根源上無法解決,這樣的情況也在不斷持續。
  • 讓產業永續發展 臺灣農產品大打「有機牌」夯市場
    宜蘭嚴選標章的蔬果等農產品已建立市場品牌,在大臺北地區和網絡上都能賣出不錯價錢。  (資料圖片)炎炎夏日,冰鎮西瓜是每個人的心頭好。不但農藥中毒的人多,人均吃下的農藥也是亞洲之冠,在1990年至1995年間,臺灣人均使用的農藥數量是每人2公斤,醫院不得不設立專門毒物科來治療農藥中毒的人。痛定思痛。臺灣開始摸索有機農業,當局積極向農戶推广部分作物的有機種植技術。到2003年,臺灣「有機農業」局面基本鋪開,市場規模達到912億元新臺幣。2019年,有機農業種植面積達到5428.92萬畝,被譽為「光速蓬勃發展」。
  • 農產品深加工政策咋落實?看看臺灣就知道了
    在這方面,臺灣農業無疑走在了前列。今天,小編將帶您走進食品工業王國——臺灣,為您揭開臺灣農產品加工企業的賺錢之道,看看他們是怎麼落實農產品深加工的政策!▲神農島首席專家婁向鵬最新力作!欲知詳情,且看文末!
  • 大陸對臺灣的善意和親情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而蔡當局期待的新南向銷路,由於東南亞國家也自產各種水果,想打入其市場,臺灣果農們並不看好,現實情況銷售的也是一塌糊塗。  屏東、臺南、雲林等地的果農們北上「砸鳳梨」抗議,打出「民進黨不倒,農產品價格不會好」的橫幅,要求臺灣當局重新建立兩岸穩定發展關係,為臺灣農產品打開外銷通路,呼籲幫忙把水果賣大陸。  臺灣輿論認為,大陸才是解決臺灣水果和農產品困境的關鍵。
  • 只有大陸更願買臺灣農漁產品,臺議員:臺灣農業失去ECFA影響大
    臺「經濟部」雖強調沒有期滿終止問題,但主動權似乎掌握在大陸手上。蔡當局此時宣布開放進口瘦肉精美國豬肉、牛肉,被外界解讀積極推動臺美FTA(自由貿易協定)或BTA(雙邊貿易協定)。 對此,朱信強表示,臺灣農產品有ECFA都可能滯銷了,如果沒有ECFA,執政當局能不能找到替代通路?
  • 觀察 臺灣戲劇角逐大陸市場的背後
    在中國國家話劇院劇場運營中心主任傅維伯看來,臺灣戲劇與大陸戲劇之間存在不小的差異,臺灣獨特的戲劇風格給大陸戲劇市場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大陸願意邀請臺灣劇團來演出。「大陸戲劇整體來說比較偏重主旋律,而臺灣戲劇風格清新細膩,講究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注重人物內心細微情感的表達,講述和普通觀眾有關的故事。」
  • 令臺灣農民崩潰的香蕉真相:山上的猴子都吃胖了,「軍隊」受不了了,大陸怎麼才出手!
    臺灣市場小、內需量有限,而大陸市場龐大,所以長期以來臺灣農產品對大陸市場有較強的依賴性。民進黨執政後,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就造成了兩岸關係的大倒退,進而導致其大陸市場受影響。大陸,才是解決臺灣水果乃至農產品困境的關鍵。看看大陸與臺灣農業的關係就明白了。總體來看,目前大陸是臺灣農產品最大出口地區,2017年臺灣出口至大陸的農產品(農林漁畜)總額突破了10億美元,佔總出口的20.7%,創歷史新高。
  • 解放軍搶灘登陸畫面曝光,「臺軍事專家發覺不妙」!
    現返場3大升級:物流升級發順豐;新品升級桂花釀;優惠升級領券至高減34元,返利抵或贈29%,到手僅20.6元/桶起,合100g才2元,優惠僅限上新期間,戳圖購央視日前發布解放軍搶灘登陸的影片,據臺灣中時新聞網10月18日報導,臺軍事專家、《全球防衛雜誌》採訪主任陳國銘稱,這部影片釋放出一個信息,就是大陸不會再靠人海戰術
  • 大陸暫停進口臺灣菠蘿 蔡英文放「大招」!
    為防範植物疫情風險,依據大陸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決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暫停臺灣地區菠蘿輸入大陸。隨後,臺灣省內臺獨勢力對於大陸的這一正常操作按己所需開始了政治解讀。據臺灣省媒體聯合新聞網報導稱,蔡英文政府發言人張惇涵今日表示,臺灣去年銷往大陸的菠蘿合格率達99.75%,所以這次暫停進口絕非善意的行為,不會得到臺灣人民支持。
  • 臺灣考察印象|大陸與臺灣菇業的差異
    到達高雄後,即前往六合夜市品嘗美食,入夜後的六合夜市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夜市上最引起我們興趣的有好幾攤菇類小吃,有鹽酥、碳烤杏鮑菇等等,讓我感受到臺灣人對菇類的鐘情,在大陸,我走南闖北,還沒看到一攤菇類小吃,在臺灣,街道上經常可以見到菇類小吃攤。我想,這應該是大陸與臺灣菇業的差異吧!中國是全世界菇類栽培大國,但是大陸的菇類消費還是沒有像臺灣那麼到處可見。
  • 民進黨罔顧臺灣農業依賴大陸事實,學者籲別當井底蛙
    博恩博恩在節目中這一「半開玩笑的段子」,得到國臺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鄭重回應:嚴禁臺灣地區生產或經臺灣地區轉運的肉類產品輸入大陸,並已加大查驗力度。博恩逞口舌之快,一方面引爆政治口水,另一方面兩岸農產品貿易的問題再次得到審視。
  • 臺灣大哥大聯手思科布局大陸市場
    網易科技訊 8月17日消息,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大哥大透露,年底前將前進大陸市場布局。據了解,臺灣大哥大首波跨足大陸布局電信市場踏板,將選定富邦金控及其它臺商積極轉進大陸投資的海西特區。
  • 臺胞在大陸直播賣貨「初體驗」:共闖電商市場
    中新社漳州11月4日電 題:臺胞在大陸直播賣貨「初體驗」:共闖電商市場作者 龔雯「大陸在電商這塊走在世界前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在大陸十多年、從事新材料科技的臺商王鬱棠經過幾天實訓,有了電商直播「初體驗」。他點讚電商直播是「今年最紅的銷售模式」。4日,69名兩岸學員結束為期4天的2020年兩岸農產品主播實訓營活動,經過課程實訓,於3日開啟首次直播賣貨挑戰。這些學員中有農業種植和技術人員、電商從業者、創業人士及企業員工,甚至主持人、歌手。
  • 臺農漁經學者:臺灣農業高度依賴大陸,優勢正在流失
    國臺辦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中鄭重表示,嚴禁臺灣地區生產或經臺灣地區轉運的肉類產品輸入並已加大查驗力度。而臺灣當局的回應則是辯稱臺灣早有準備(130億新臺幣養豬基金),且臺灣「生鮮」豬肉(刻意迴避加工品)從來沒有出口到中國大陸,還稱該項禁令對臺灣養豬產業影響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