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關注ECFA生效屆滿十年是否出現變數?選區在高雄市美濃、旗山等農業區的無黨籍議員朱信強7日接受訪問時表示,「很可惜!當初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時,全臺都會關注農業議題,但韓被罷免後,很多農業議題也自動消失了。」
朱信強
朱信強說,過去民進黨執政因為有韓國瑜這樣強勁的對手,綠營在農業議題上幾乎都是「直球對決」,但現在韓被罷免後,好像在玩「躲避球」一樣,很多農民委屈、困境都沒有辦法被彰顯出來。相關農政單位當初「邀功、搶功」的厲害,現在則是「能低調、就低調」,可惜了。
ECFA生效即將屆滿10年,但兩岸關係惡化恐有延續變數。臺「經濟部」雖強調沒有期滿終止問題,但主動權似乎掌握在大陸手上。蔡當局此時宣布開放進口瘦肉精美國豬肉、牛肉,被外界解讀積極推動臺美FTA(自由貿易協定)或BTA(雙邊貿易協定)。
對此,朱信強表示,臺灣農產品有ECFA都可能滯銷了,如果沒有ECFA,執政當局能不能找到替代通路?就他觀察,臺灣周邊區域,就只有中國大陸對臺灣的農漁產品有更積極的購買意願,如果未來增加關稅10至20%不等,這些利潤都會變薄,轉嫁到產地農民身上。如果要「脫中」,怎麼脫,這實在是一個難解的習題。
朱信強說,「任何地區的任何一項經濟作物,一定要能暢行無阻」,否則就不具經濟價值。大陸消費端也分高、中、低多層次,臺灣的各種作物如何在大陸市場找到符合自身的消費客群很重要。
朱信強說,臺灣對大陸貿易順差每年約800至100億美金順差,今年農包括鳳梨、香蕉、釋迦都有一些問題。臺灣的地理位置距離中國大陸太近,船運今天一上,明天就到,是甚至白天一上、傍晚就到,一個距離臺灣這麼近、消費人口這麼多的市場有可能放棄嗎?唯一放棄的理由是什麼?執政當局要清楚告訴農民百姓。
朱信強說,臺灣的鳳梨種植面積將近1.1萬公頃,總量達43萬噸,如果不外銷,臺灣哪吃得完、加工的完?十年前有兩岸ECFA是因為彼此有政治默契「九二共識」,但現在已經沒有了,兩岸也沒有對談單位與機制。當兩岸沒辦法保持善意交流,大陸的進口商也不想進口臺灣的農產品。意願會打折,所以過去才有「臺獨水果」這類的稱呼。
臺灣農產品現在對大陸還有吸引力?
朱認為,臺灣農產品經小三通輸往大陸市場,是一條最便捷、食材保鮮度最佳的途徑。雖然沒有ECFA臺灣農產品也能銷陸,但產地農民利潤勢必下降。臺灣農業失去早收清單零關稅優惠,影響肯定大。就農漁民立場來講,他們還是迫切、希望大陸不要把這扇門關掉,兩岸保持經貿關係,不只對臺灣農漁民有利,相關石化業、紡織業也都有好處。畢竟ECFA影響層面太廣,除了經濟上的意義之外,更有政治上的轉淚,蔡政府該如何因應?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