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2日電 臺灣農產品外銷量今年大幅銳減。作為島內農產品最大「消化」地的中國大陸,如今進口量卻出現下滑趨勢,究其原因,似乎不只是受新冠疫情影響這麼簡單。
據臺「農委會」網站統計資料,臺灣農產品今年1月到8月主要出口地前三名為中國大陸、日本、美國。其中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值為6.6億美金,佔比20.9%,年增長率為負21.6%,與去年同期出口值8.4億美金相比,整整少了1.8億美金。
前高雄市農業局長吳芳銘分析稱,除了受疫情影響,這種變化也與農產品品質問題、技術問題、還有兩岸關係問題相關。他表示,從今年1月臺灣「大選」、蔡英文「520就職演說」到6月的「罷韓」,加之《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會不會延續,這些重大政治議題都讓臺灣貿易商和農民十分擔憂。另外,兩岸關係也會影響大陸民眾的喜好。兩岸關係越走越冷,就會影響到大陸消費者的主觀購買意願。
與之相似,南臺灣不少民眾也陷入了「蕉急」狀態。據報導,今年端午節過後,由於產銷失衡,島內的香蕉價格一直走低。往年兩岸關係熱絡時,還有大陸來解臺灣果農的燃眉之急。如今,外銷市場打不開,蕉農們只能眼睜睜看著香蕉爛在地裡,或是以低價賤賣給臺「農委會」當化肥,十分辛酸。
事實上,近來臺灣香蕉幾乎年年滯銷。然而,臺當局領導人卻多次以一些奇葩理由來掩蓋自己無力外銷、無力從根本解決農民問題的事實。
有臺灣「香蕉大王」之稱的李國輝也直言:「臺灣香蕉如果沒有外銷、只有內銷,臺灣蕉農一定倒。」他同時表示,ECFA是一座橋梁,讓臺灣農產品運到大陸可以零關稅,如果ECFA這條線都要切斷,明年臺灣蕉農勢必會過得很辛苦,可能大家都會沒飯吃。
自ECFA籤署以來,大陸方面切實履行承諾,保障了ECFA的順利實施。從2010年到2019年,早收清單中臺灣對大陸出口農產品的增長超過了2倍,大陸也成為了臺灣農產品外銷第一大市場。
然而,「眼盲心盲」的臺當局卻看不清形勢,大走「聯美抗陸」路線。一方面,臺當局為了「舔美」,開放含有瘦肉精的美豬入臺,不僅危害島內民眾健康,還大大衝擊了本地豬肉養殖業;另一方面,臺當局展開大規模圍剿陸資行動,甚至攛掇「美國在臺協會」以及所謂日本、歐洲「駐臺代表」,討論「重組供應鏈」,暗示要與大陸「經濟脫鉤」。
真相是,臺灣與大陸「經濟脫鉤」純粹是個偽命題。據臺當局財政事務主管部門統計,今年8月,臺灣對大陸
含香港
出口額為144.6億美元,創歷年單月新高;累計1至8月,臺灣對大陸
含香港
出口額為938.8億美元,出口規模創歷年同期新高。大陸依然穩居臺灣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順差來源地。
中國國民黨「立委」李敏貴表示,國際經濟不會完全按照政治邏輯運轉,以現今兩岸經貿往來,臺灣無法脫離大陸產業鏈,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也無法自絕於大陸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