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16年7月,西藏昌都市八宿縣。
川藏線上的七十二拐我走過兩次,第一次是從裡往外走,第二次是從外往裡行,「裡」是指拉薩。
有趣的是,第一次走這裡,它的名字叫「怒江七十二拐」,第二次再來,牌子改了,叫「天路七十二拐」。很顯然,後者層次更高些,仿佛是青藏高原上最了不起的盤山道。
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平原人來說,盤山道總是令人驚奇的。筆者生活在廬山腳下,毛澤東詩中所說的「躍上蔥蘢四百旋」也常常走,繞來繞去的山路對我這等老司機也不算什麼,但在一側山體上來回180度反覆兜圈的路,以前也著實沒見過。
之前印象最深的照片是滇緬公路的上的那條盤山道,像一根被拉長巨大的彈簧般掛在山上,坡度之大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山道上是一輛接一輛大卡車,運載著外援物資,那條艱辛坎坷的公路就是抗日戰爭對外唯一的生命線。
作為打通東西走向,除青藏線外西藏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的通道,川藏線的價值不好滇緬公路相比,它也是經濟與軍事要道。偌大個西藏,不能僅指望一條青藏線。
因此,進藏的幾條公路是同時勘探,先後修建的,首先確保了青藏線和川藏線,之後打通了新藏線和滇藏線。滇藏線實際是併入了川藏線。
很多人不熟悉的是,川藏線其實有兩條,一條是1950到1954年修通的川藏北線,也就是筆者近期發布的《問道》系列所記述的旅程,另一條是隨後用了15年才修通的川藏南線,所以說打通川藏南北線,用了近20年時間。
川藏南線現如今是自駕、騎行大軍走的主路,七十二拐在南線上。
七十二拐是不是很陡峭?12公裡高差1500米。如果對這個數據不熟悉可以做個對比,毛澤東《七律·登廬山》描繪的廬山的北山公路,雖然號稱「躍上蔥蘢四百旋」,其實300多個彎,公路長度23公裡,提升高度1000米。
看出差距了麼?七十二拐其實有130多個彎,想想看彎有多急,坡度有多大。
與青藏線相比,川藏線的鋪設難度高出幾個等級,修築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高。
以五十年代的施工技術和不計代價的拼搏精神,有多少軍人民工犧牲在這條世界上施工難度最高的天路上?不誇張地說,一公裡一條命吧。
從昆明到緬甸的滇緬公路跨越橫斷山脈,最重要的一段是怒江大橋。從成都到拉薩的川藏公路同樣也是跨越橫斷山脈,最重要怒江大橋就在七十二拐下面。路,總有辦法修通,承載卡車的橋梁,才是重中之重,以當時的技術,橋梁的難度最高。
七十二拐上犧牲的多少人?我沒查,卻聽說過一則故事:在修建怒江橋時,一位戰士掉入了混凝土中,來不及救出,只能把他築進了橋墩。後來拆舊橋建新橋,這個橋墩被專門保留下來,成為了川藏線的一座墓碑。
就是下圖右岸灰白色怒江大橋前的土色的橋墩。
七十二拐是不是青藏高原最蜿蜒陡峭的路?
我第一次路過它時,只是覺得景色不錯,拐彎挺多,晚上吃飯看地圖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七十二拐。因為是在藏區、尼泊爾轉了近一個月出來,路見得多了,沒覺得這裡很特別。
第二次進藏,走的路更多,與珠峰、川藏北線的那些真能讓人繞眩暈,甚至剎車片過熱導致剎車失靈的盤山道相比,七十二拐並不特別。
我想,名氣大是因為它在川藏南線,南線是第一次自駕進藏遊客幾乎必走的路。魯迅先生沒說過:「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有名的路」。
最後說一句犧牲和危險,第二次進藏後,我再也不會鼓勵朋友進藏,天路的風險之大,只有你想不到,下面兩張照片是七十二拐過怒江大橋後拍攝的,遇到雨雪天氣,這裡會發生什麼?是否可以理解,當年為什麼會犧牲那麼多軍民?
原創圖文,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