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區紀實·天路七十二拐,那座橋墩墓碑永遠聳立在怒江邊

2021-01-17 馮曉暉

2014年7月,2016年7月,西藏昌都市八宿縣。

川藏線上的七十二拐我走過兩次,第一次是從裡往外走,第二次是從外往裡行,「裡」是指拉薩。

有趣的是,第一次走這裡,它的名字叫「怒江七十二拐」,第二次再來,牌子改了,叫「天路七十二拐」。很顯然,後者層次更高些,仿佛是青藏高原上最了不起的盤山道。

對於大多數生活在平原人來說,盤山道總是令人驚奇的。筆者生活在廬山腳下,毛澤東詩中所說的「躍上蔥蘢四百旋」也常常走,繞來繞去的山路對我這等老司機也不算什麼,但在一側山體上來回180度反覆兜圈的路,以前也著實沒見過。

之前印象最深的照片是滇緬公路的上的那條盤山道,像一根被拉長巨大的彈簧般掛在山上,坡度之大令人覺得不可思議。山道上是一輛接一輛大卡車,運載著外援物資,那條艱辛坎坷的公路就是抗日戰爭對外唯一的生命線。

作為打通東西走向,除青藏線外西藏對外聯繫的最重要的通道,川藏線的價值不好滇緬公路相比,它也是經濟與軍事要道。偌大個西藏,不能僅指望一條青藏線。

因此,進藏的幾條公路是同時勘探,先後修建的,首先確保了青藏線和川藏線,之後打通了新藏線和滇藏線。滇藏線實際是併入了川藏線。

很多人不熟悉的是,川藏線其實有兩條,一條是1950到1954年修通的川藏北線,也就是筆者近期發布的《問道》系列所記述的旅程,另一條是隨後用了15年才修通的川藏南線,所以說打通川藏南北線,用了近20年時間。

川藏南線現如今是自駕、騎行大軍走的主路,七十二拐在南線上。

七十二拐是不是很陡峭?12公裡高差1500米。如果對這個數據不熟悉可以做個對比,毛澤東《七律·登廬山》描繪的廬山的北山公路,雖然號稱「躍上蔥蘢四百旋」,其實300多個彎,公路長度23公裡,提升高度1000米。

看出差距了麼?七十二拐其實有130多個彎,想想看彎有多急,坡度有多大。

與青藏線相比,川藏線的鋪設難度高出幾個等級,修築時間更長,付出的代價更高。

以五十年代的施工技術和不計代價的拼搏精神,有多少軍人民工犧牲在這條世界上施工難度最高的天路上?不誇張地說,一公裡一條命吧。

從昆明到緬甸的滇緬公路跨越橫斷山脈,最重要的一段是怒江大橋。從成都到拉薩的川藏公路同樣也是跨越橫斷山脈,最重要怒江大橋就在七十二拐下面。路,總有辦法修通,承載卡車的橋梁,才是重中之重,以當時的技術,橋梁的難度最高。

七十二拐上犧牲的多少人?我沒查,卻聽說過一則故事:在修建怒江橋時,一位戰士掉入了混凝土中,來不及救出,只能把他築進了橋墩。後來拆舊橋建新橋,這個橋墩被專門保留下來,成為了川藏線的一座墓碑。

就是下圖右岸灰白色怒江大橋前的土色的橋墩。

七十二拐是不是青藏高原最蜿蜒陡峭的路?

我第一次路過它時,只是覺得景色不錯,拐彎挺多,晚上吃飯看地圖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七十二拐。因為是在藏區、尼泊爾轉了近一個月出來,路見得多了,沒覺得這裡很特別。

第二次進藏,走的路更多,與珠峰、川藏北線的那些真能讓人繞眩暈,甚至剎車片過熱導致剎車失靈的盤山道相比,七十二拐並不特別。

我想,名氣大是因為它在川藏南線,南線是第一次自駕進藏遊客幾乎必走的路。魯迅先生沒說過:「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有名的路」。

最後說一句犧牲和危險,第二次進藏後,我再也不會鼓勵朋友進藏,天路的風險之大,只有你想不到,下面兩張照片是七十二拐過怒江大橋後拍攝的,遇到雨雪天氣,這裡會發生什麼?是否可以理解,當年為什麼會犧牲那麼多軍民?

原創圖文,謝絕轉載。

相關焦點

  • 怒江七十二拐,為何稱為川藏線上最危險的路段?13條生命永留這裡
    七十二拐天路七十二拐,川藏線上最險峻的路邦達,一個海拔4300米的小鎮,雖然在地圖上寂寂無名,但它確實川藏線上重要的一個小鎮這其中就是即將出現在我面前的天路七十二拐!也叫做怒江七十二拐!怒江七十二拐318國道在這裡呈之字型盤旋,因山勢所限,這段公路只能在山間往返折回,從4658米的業拉山口到2700米的怒江邊,海拔落差接近2000米!
  • 自駕西藏第8天,左貢翻越業拉山過72拐,怒江大橋與大峽谷到波密
    本文關鍵詞:旅行 旅遊 自駕 情感心理 城市 西藏 藏區 汽車 轎車 安全 車禍 車輛 道路 風光 攻略 民生 娛樂 朝拜之旅 神聖之旅川藏南線 西藏自駕 怒江在藏區行車「慢就是快」永遠沒錯,即使我小心行車,在一次車輛會車時,路基邊上堆放的瀝青,還是擦在車子右側門楣下方。這些路途中的痕跡直到自駕結束了,回到出發地才找專業人士處理乾淨。天逐漸亮了,只見前行道路都是個大工地,車輛有時在路基上行走。
  • 騎行西藏第十六天,邦達-八宿,令人驚嘆的怒江七十二拐!
    怒江72拐到底有幾個拐?網上有不同的版本,99拐和108拐。如果細數彎道數量,這裡會有100個以上的彎道,只是彎度不同,而拐彎也在99個左右。但是,我們仍然建議就叫」怒江72拐「,因為這是川藏線建設者最初的取名,我們沒有權利去更改名字。相反,我們有義務向14萬川藏南線修建者獻上最誠摯的感謝。怒江72拐下坡全程35km左右,全程柏油路,不過彎道處有石頭或沙子,也有一些地方有坑。
  • 1972年怒江大橋發生了什麼,要部隊把守?一名解放軍被澆築在橋中
    而在川藏線上,有座大橋,常年有武警把守,更是不許遊客停留,拍照,這就是怒江大橋!怒江大橋埋英魂怒江大橋直接聯通怒江南北兩端,也是唯一能過大型車輛的的大橋,因此,怒江大橋的建設勢在必得!為了修建這座大橋,黨中央更是派遣幾支解放軍隊協助建築施工隊來完成這次難於天際的任務。所有人都在全力以赴……然而意外還是發生了。在工程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澆築橋墩之時,一名澆築工人因為一直以來的勞累過度以及高原反應,直直地向正在澆築的橋墩倒了下去!
  • 怒江大橋為何不準拍照,甚至還有武警把守?背後的原因令人動容
    不過在下怒江72道拐經過怒江大橋之後,你會赫然發現在這座怒江大橋旁立著禁止拍照的牌子,甚至還有武警守衛在此。 這座怒江大橋周圍山脈陡峭,怒江水勢洶湧,氣候條件極差甚至連樹木等森林植被都難以生長,儼然就是一座生命禁區。 但是,就在上世紀的五十年代,我們的先輩們卻用血肉與不屈的意志,在艱苦的條件下完成了這座大橋的修築。
  • 川藏南線上,連接著朝聖地的天路「怒江七十二拐」,最美在夕陽下
    西藏給我的第一個景點,這個地方白粉牆面,紅色屋頂,更是心中有信仰的人的朝聖之地,那就是#布達拉宮#。位於西藏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於一體的宏偉建築,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布達拉宮是世界有名的景點之一,然而在西藏卻發現了一個意外的景區。
  • 怒江旁邊藏著一個「小天堂」———「芒寬」……
    時任永昌知府陳孝升為解除怒江兩岸人民過江難、行不便之苦而倡建此橋。該橋利用江心天然巨型礁石為墩,將東西兩橋的交接部分搭架於江中心的橋墩上以減輕橋的承受力而分兩段架設,遠觀如兩虹飛掛,氣勢雄偉,故名雙虹橋。
  • 川藏線的怒江大橋,唯一可以通過大型車輛的橋梁,背後故事很感人
    它是川藏線巴蘇縣橫跨怒江的橋梁,值得注意的是,這座橋和雲南省怒江地區瀘水縣六庫鎮怒江大橋是兩個地方。由於川藏線怒江大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國家採取了戰略措施保護該橋,禁止在附近拍照或無故停車,主要是防止敵特破壞。
  • 揭秘:藏區八大神山「無法」攀登的秘密
    在藏地,虔誠的藏人會給你分享那些有關藏區神山的故事,不管那山離他們有多遠,那山都在他們心裡,是精神的皈依,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神靈。就算你是狂熱且高強的登山者,有些山也不是你能徵服的,比如藏區八大神山,今天就把這些神山「無法」攀登的秘密說給你聽!
  • 從浮躁的城市到寂寞的鄉村:腳步,永遠寫著對橋的思念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走一座橋看一處風景,一座座橋就如人間彩虹,連結著最美麗的山水。從浮躁的城市到寂寞的鄉村,故鄉的橋是橫跨在心靈的空間,腳步,永遠寫著對橋的思念……一座橋 一段情,一個在橋左,一個在橋右,從橋上緩緩拾階而上,恰似那「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剎那間的相見,便註定一生的牽絆。一座橋,貫穿的是街道;一座橋,聯通的是人心。
  • 孜珠寺風光無限 怒江不怒自威 從天堂到地獄原來這樣簡單
    今天行程的第一站是孜珠寺,著名的藏東寺廟,又被稱為六峰山,雄踞317國道和怒江支流一側,高高聳立的孜珠寺四周風光無限。從江邊到寺廟群,海拔高度陡然而起,需要連續快速爬坡,盤山路的彎道一個接著一個,如果駕駛技術和駕駛經驗不好的話,實在不敢攀登。寺廟群主要建在山的一側,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情況進行小圈或大圈轉山。
  • 是誰把天主教帶到了怒江?
    任安守是法國多姆山省克萊蒙市人,1886年來到中國,是他最早把天主教信仰傳入怒江大峽谷。1888年,梵蒂岡教廷任命的四川康定教區神父任安守,從雲南德欽地區出發,越過瀾滄江和碧羅雪山,到怒江大峽谷傳教。翻越終年積雪的碧羅雪山到怒江大峽谷,僅此一事,便知任安守絕非等閒之輩。
  • 雲南貢山:勤勞致富 怒江邊夫妻建溜索養蜂
    在雲南怒江大峽谷,溜索曾是兩岸居民橫跨怒江天塹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而近幾年,溜索已經大多改用於遊客體驗和生產作業。在大峽谷邊的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有一對夫妻就自掏腰包修建了一條溜索,並且用來養蜂。餘金強、餘春妹夫婦是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秋那桶村遠近聞名的養蜂能手,為了採到怒江大峽谷深處的百花蜜,從今年開春後,餘金強夫婦開始尋找新的蜜源點。
  • 溜索、吊橋、託坪大橋:三座橋見證怒江小山村發展變遷
    新華社昆明6月29日電  題:溜索、吊橋、託坪大橋:三座橋見證怒江小山村發展變遷  新華社記者楊靜  奔騰的怒江未曾停歇,日夜奔湧向前。但江邊的託坪村仿佛被時光鎖住,難以擺脫貧困。
  • 怒江跨越 一躍千年——人類減貧史「怒江實踐」(下篇)
    州裡將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就地選聘為生態護林員、護邊員,參與森林、草原、溼地管護和守邊、護邊、穩邊,實現生態資源得保護,生態資產得增值,貧困群眾得增收。全州選聘生態護林員3萬餘人,山林裡就業,家門口脫貧,每年每戶增收1萬元,帶動12.3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脫貧。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作為生態脫貧的內在需求和產業選擇的根本之策、長遠之計。
  • 中國的魔鬼公路:業拉山和天路七十二拐
    它就是從業拉山之巔橫穿、依偎怒江而過的天路七十二拐。由於緊依怒江,又叫怒江七十二拐。因其從海拔奇高的業拉山之巔開始,高山與懸崖並存,陡峭而險峻,是一條實實在在的魔鬼之路,又被稱為魔鬼公路。魔鬼公路的起始之處,業拉山。業拉山海拔四千多米,風景壯觀而險峻。業拉山上隨風飄蕩的風馬旗。白雲之下的業拉山。
  • 【你笑起來真好看】怒江大峽谷的「草果溜索」
    在怒江大峽谷,有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叫溜索。回憶起孩童時代掛著溜索從浪尖上划過的艱險,37歲的傈僳族漢子、馬吉米村橋馬嘎村民小組長普友博不由眼圈一紅。可最近,他卻逢人就說村裡即將拉通一條新溜索,還高興地給它取了個名字——「草果溜索」。
  • 【自駕活動】遇見怒江·世界自然遺產腹地·自駕行攝6日遊
    該峽谷是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併流」地區的核心區,在怒江以西的山麓是三江併流世界遺產·高黎貢山片區,沿途風光如長長的畫卷,不斷展示著青山、飛瀑、怪崖、雪峰…偶有山間民族村舍,炊煙嫋嫋、真是步步皆景,令人目不暇接。沿怒江峽谷北上,怒江峽谷的氣勢、奔騰不息的怒江河流、晨霧如中國水墨畫似地裝飾著雄偉的峽谷,旅行其間充分感受,路在河岸邊、車在畫中行,人在景中遊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