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國,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一次性研發兩種五代機的國家。一個是成飛的殲-20,已經服役裝備。另一個是沈飛的FC-31,也有網友將其稱為「殲-31」。在空軍下一代主力戰機選拔中,重型的且更加成熟的殲-20被選中,目前已經在批量生產中,裝備了數個作戰旅。相比之下,FC-31「鵠鷹」戰機就落寞許多,但終歸來說,中國還是再需要一款中型的五代機給航母配備,就像是美國的F-35C海軍航母艦載機版本。
殲-15是目前我國海軍航母絕對的主力,據說還在繼續推出更新的型號。隨著俄羅斯蘇-33艦載機的即將退役,中國殲-15艦載機成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繼續服役的重型雙發艦載機。重型戰鬥機的載彈量大且性能優異,再加上這麼多年我國的技術人員不斷地優化,最起碼在最近幾年都是我國航母甲板的霸主。實際上,無論殲-15如何改進,換裝多麼優秀的發動機,從根本上來說它仍然只是一架四代機,充其量是四代半戰機。這與當前主流的五代機在根本上有差距,顯然我們是不能直接用它去對抗美國F-35戰機的。要彌補這種代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中國推出自己的五代隱身戰機,才能達到和美國艦載機差不多平衡的位置。
FC-31「鵠鷹」戰機採用單座、雙發、外傾雙垂尾、全動平尾的正常式布局,兩側布置大S彎進氣道,全機隱身設計,配置內埋武器艙,採用兩臺俄羅斯生產的RD-93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這也是FC-1「梟龍」戰鬥機的標準動力。早在當年這款中型的FC-31競標空軍失敗之後,就有傳言稱其可能會被打造成中國未來的主力艦載機,這種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很流行。
從外形來看,FC-31的設計更像是美制F-22與F-35的混合體。但其主起落架卻與殲-15類似,有種是殲-15縮小版本的感覺。曾經有人認為,FC-31僅僅是中型戰鬥機,在海上博弈中可能無法攜帶更多的彈藥,從而減弱了對艦對海打擊能力。當前FC-31的大小可能真的不是那麼符合我們的預期,不過後期也是可能會有改進的。
根據最新的網絡信息來看,最新型的FC-31在西安閻良試飛的照片被網友拍到了,很明顯這是一款被去掉空速管的FC-31戰機,從試飛照片可以看出,其垂尾和後機身進行了大幅修改,技術性能也更向前邁進了一步,由此也標誌著這款戰機距離真正的定型可能已經不遠了。與前幾年我們看到的FC-31不同,這款明顯已經進行了改進。最直接的感覺就是尺寸被放大不少,這可能是在為上艦做準備。空軍已經不會再採購FC-31了,那麼該戰機最有可能的就是直接上中國未來的航母。
曾經有人表示,殲-20應該更加適合上艦。一是殲-20已經成熟,二是殲-20的尺寸更大。沒錯,任何擁有航空母艦的海軍強國,都特別喜歡F-14雄貓,殲-15和蘇-33那樣的雙發重型艦載機,認為使用中型艦載機的都是異端。不過,現實中,美俄法英四國卻不約而同的選擇了F-35C,陣風M,米格-29K等中型艦載機。
不過航母上空間很有限,殲-20根本裝不了幾架。由於殲-20尺寸巨大,如果上航母,一個關鍵環節是需要更大的航母入列,特別是我們自己的大型核動力航母,這樣才能夠在搭載殲20後形成規模效應。
更重要的是,殲-20的設計根本不符合艦載戰鬥機。所以殲-20要想上艦就必須進行一定改進,機型結構需要改良,目前的三角翼加鴨翼的布局雖然對於超音速條件下的作戰非常有利,但對於航母起降卻恰恰相反,過小的機翼面積和過高的著艦速度對起飛和降落都不利。這對成飛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於任務壓力來說,成飛也是很難完成的,畢竟殲-20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研發。所以,FC-31稍加改進應該會成為最合適的艦載機選擇。
我們目前有殲-20五代隱身戰機的研發經驗,而且還有殲-15艦載機的研發設計經驗,因此相對來說具備研發五代機隱身艦載機的優勢。不外乎在殲-15基礎上結合隱身戰機特點進行研發,只是需要考慮艦載機的特殊用途。兩種技術結合問題不大,目前可能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如何讓FC-31符合艦載使用標準。FC-31最大的問題可能就是尺寸載彈量和發動機的問題,發動機是老毛病,目前FC-31原型機裝備的是兩臺RD-93渦扇發動機,RD-93發動機在使用壽命,推力,可維護性等方面還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的。如果能夠有更先進的發動機支持,FC-31的綜合性能將會有巨大的躍升。尺寸和載彈量問題,我們在隨後FC-31的更新版本中可能會看到。總的來講,FC-31可能更加適合作為一款五代艦載機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