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經常給孩子講四大名著,當然要講到《水滸傳》。
但是,講到《水滸傳》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爭議。因為《水滸傳》雖然是學校指定的必讀書,但社會上也從來爭吵不斷。
問題其實也是明擺著的:只要你從頭到尾通讀過《水滸傳》,就會發現,裡面有許多很殘忍、很血腥的場面。
比如說梁山英雄在江州劫法場,李逵拿著板斧,不管軍民,一斧一個,排頭就砍。
比如武松為了報仇,血濺鴛鴦樓,殺了蔣門神、張都監、張團練,可順手也殺了許多丫鬟、馬夫、僕人,製造了一場滅門慘案。
菜園子張青夫婦開黑店,把過往的客人用藥迷倒,切成包子餡賣。
宋江為了逼秦明落草為寇,竟然用栽贓的手段,派人假扮秦明,去青州城外殺了許多老百姓。
……
這難道不是反人類反社會的罪行嗎?梁山好漢為什麼要傷害這麼多無辜的人?
所以,一直有一種新說法,說《水滸傳》是中國人的「精神地獄」,是本很壞的書。甚至有把《水滸傳》再列為禁書的說法。
這麼想的人不少,甚至網上都有這樣的說法:「讓孩子讀水滸非蠢既壞!」
甚至我僅僅是因為透露出我正在給孩子講《水滸傳》(僅僅是因為這個),竟然就有人說我喪盡天良:
其實,《水滸傳》的命運一直是非常坎坷的。明清就有人看著不順眼,列為禁書,原因是「誨盜」,教年輕人不學好,做強盜。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說法。
也有人主張把《水滸傳》動動手術,把血腥場面、不人道的描寫刪掉,做成節選本,再給孩子們看。事實上真的有人這樣做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甚至還出過一部「潔版水滸」,把原著裡很多殘酷場面都刪去了。
《水滸傳》難道真是一本不該流行的壞書嗎?當然不是。也許有老師會說,這是古代小說的「歷史局限性」。
但這樣說也未免太簡單,說服不了口味越來越挑剔、思考越來越深入的孩子。至少,我就遇到過幾個初中生問我:「《水滸》這麼殘忍,為什麼我們要看它?」
充滿疑惑的孩子在不斷提問,你不能避而不答。火辣辣的文字在那擺著,你不能視而不見。
今天的教育有一種誤區,好像教育孩子善良,就不能讓他知道世界的殘酷,其實這是錯誤的,這不是掩耳盜鈴嗎?
所以,我慢慢總結出兩個問題,實踐中,給孩子講清楚這兩個問題,他們就能理解《水滸傳》的殘酷了。
01
第一個問題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
如果細看就會發現,《水滸傳》的作者,雖然寫了無數的兇殺場面,卻只當是很尋常的事,他並沒有刻意地說這種行為多么正確,但也沒有為這種行為「洗地」辯護。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樣子,它不因為你不喜歡就不存在。
這其實涉及到一個問題:《水滸傳》對普通人的生命,是漠視的、「無感」的。這種「無感」,普遍存在於古代社會中。
今天的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並沒有意識到:古代比起今天來,是非常殘酷和不安全的。古人比起今人來,見到的死亡太多,生存太過艱難。
首先造成大量死亡的是疾病、衰老和災荒。你可能從來沒見過家裡有人去世。但在古代,醫療條件很差,因一場小病死亡是太常見的事。今天的剖腹產只是個小手術,古代難產可就十有八九要了產婦的命。而且,新生嬰兒很容易死亡。一對夫婦生五六個孩子,必有一兩個養不活的,這在我的父母那輩還是這樣。
即便是條件比較好的文人階層,你去翻翻他們的文集,差不多都記過孩子夭折的事。平民百姓更不用說了,死亡對他們和家人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如果鬧一場瘟疫,更是輕鬆奪去幾千幾萬人的生命——這在古代中國和西方都是一樣。
這還是中原文化發達的地方,北方有些少數民族,老人生病了直接丟掉;南方一些偏僻的村寨,都有「棄老洞」,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被送進去活活餓死。這在別的國家也一樣,有一部日本電影叫《楢山節考》,就是講「棄老」這個風俗習慣的。
還有,養不起或者為了要男孩,親生父母就把嬰兒按在水盆裡活活溺死,這在今天看不都是蓄意謀殺嗎?我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還是一位開國元勳寫的,說他媽媽生了13個孩子,因為生活所迫,最後只留下8個,剩下的都溺死了。僅僅過了100年,我們就覺得「怎麼能這樣!」,但作者就很平常地寫出來了——他那個時代都是能接受的事。
除了疾病還有饑荒。古代饑荒的頻繁、嚴重,是今天人很難想像的。即便是經濟發達的宋代,也出現過多次「人相食」,人吃人肉。
元代更多,短短97年,見於史料記載的就有幾十次,幾乎年年都有。這些相食的不是土匪強盜,就是平民百姓。
所以,今天人驚呼《水滸》殘忍,作者也不覺得有什麼下不去筆。這是他平時就見慣了的事。
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當然不覺得死個人有什麼了不起。換句話說,在古人那裡,人命不如現代人的命值錢。
其次是國家法律也支持或默許屠殺無辜。統治者自己也殺,而且殺得比梁山好漢多得多。
商周時期是殉葬制度的。奴隸在貴族眼裡是不被當人看的。國王或貴族死後,都要殺很多奴隸,埋進墓裡,這叫殉葬。少則幾個,多則幾十上百。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姜太公、齊桓公,差不多都曾經殺害過無辜的奴隸。
這種習慣甚至延續到了明代。明代皇帝死後,伺候過他的妃子宮女就被逼著上吊殉葬,一次也有幾十人。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初。
古代的法律,都是有株連的條款的。所以經常會聽說「滿門抄斬」,一人造反,全家都被殺。
《水滸傳》出版的明代,是出了名的用刑殘酷。明初光胡維庸案、藍玉案這幾起大案,就抄斬了好幾萬人。這在紙面上只是一個數字。
宋代刑法算寬鬆的了,但也有「族誅」的刑罰。969年,一個叫杜延進的武官謀反,「夷其族」,就是把整個家族都殺了;一個叫田忠霸人當了賊寇,地方官彭乘「夷其家」。還有一個叫李飛雄的(這個人名字很像我),假冒欽差,佔了秦州造反,也被「夷其家」,就連給他提供馬匹的馬夫也被夷族。
如果說藍玉、杜延進、李飛雄等人犯了法,該殺,那他的家人,操持家務的妻子,未成年的孩子,上了年紀的老人,又有什麼罪過?也要拖到刑場上砍腦袋?
這還是「合法」地殺戮無辜,那些被冤殺了的,不知該有多少。
宋江為了逼迫秦明上山,叫人假扮秦明,去青州城外殺人,給他栽贓。這一招夠狠毒。然而守青州的慕容知府的反應呢?卻也令我們現代人驚訝:他不問青紅皂白,「夷其家」,把秦明全家老小抓起來殺了,還把秦明妻子的頭挑在槍尖上給他看。所以,《水滸傳》的主旨是「亂由上作」。
即便是童話一般《西遊記》,豬八戒、沙和尚都曾經做過吃人的妖怪。豬八戒甚至還笑著說「常把此物當飯」。沙和尚也經常到岸邊抓個單身旅客來吃。算下來豬沙兩位也吃了幾百年的人。這些人也有妻兒老小,美滿家庭,難道皈依佛門之後這些罪惡就一筆勾銷了?
黃袍怪和百花羞公主生了兩個孩子,只有十來歲。孫悟空為了激怒黃袍怪,就叫豬八戒和沙和尚拎著兩個孩子,把他們活活摔死。《封神演義》裡的哪吒,拿著乾坤弓玩,隨便一箭就把碧雲童兒射死了。這三個都是兒童,能有什麼罪過?
然而作者似乎不覺得有什麼,隨隨便便就寫出來了(甚至百花羞公主竟然也沒什麼悲痛)。只覺得是很正常的事情。這些事在今天人看來,都是極其「暗黑」的。
第三是戰爭。我們從小到大沒見過打仗,但這不等於說永遠不會有打仗。戰爭給人帶來的痛苦,是我們今天人難以想像的。
宋到明這幾百年間,爆發了無數場戰爭,宋遼、宋金、遼金、金元、宋元、元明……戰爭直接殺死的人、凍餓而死的人、疾病流行病死的人,不知有多少。元軍攻陷北京、成都、興慶府等地,都曾經屠城,一次可就是幾萬幾十萬的人命。
所以並不獨是《水滸傳》對生命「無感」,整個古代社會,對生命基本上都很「無感」(尤其是平民百姓)。
文學是反映人心的。科技沒那麼發達,社會沒那麼安定,法律沒那麼有人性,都會直接影響人們的普遍心態;影響到文學上,就是拿人命不那麼當回事。作者就那麼寫,讀者也就那麼看。
這種心態直到建國後,經濟發展了,社會穩定了,才慢慢消失。其實你看早期武俠小說,也還是有一些無辜路人被任意殺害的情節,後期才越來越人性化,筆下越來越有節制了。
我們今天生活在和平的環境裡,一切都是秩序井然的(至少理論上如此)。同學們鬧矛盾,有老師、家長解決;在街上出了交通事故,有警察解決;受到了傷害,有法庭解決。人們向國家納稅,政府保護人民……
但是,今天秩序井然,是何等的珍貴,不知貧困、戰亂了幾百上千年,才換來了今天幾十年的和平和繁榮。
今天的社會雖然還有各種問題,但至少不會凍餓而死,不會因為親戚犯法無辜地被拖去砍頭,不會因外國侵略慘遭屠城。這是幾千年來都沒有過的事情。這是拜科技發達經濟發展之所賜,拜革命先烈之所賜,拜幾十年來國家政治、法治實踐之所賜,拜人道主義成為世界共識之所賜。今天的我們更關注法治、自由、愛心;而在古人尤其是平民那裡,這三樣實在是太奢侈了,他們拼命要抓住的,前三樣是生存、生存,以及生存!
讀古代作品有兩種讀法,一種是時時刻刻拿著現代的標準去衡量古人,這樣就很容易得出結論:古人愚昧、古人野蠻,歷史上一片黑暗,文學作品毫無價值——但這樣有什麼意義呢?
第二種是力圖站在古人的立場和背景上了解他們,知道他們為什麼這麼做,這麼寫。
在今天看來,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古人的苦難和無奈,從而報以「理解之同情」。而不是指責某個具體的人物滅絕人性——當然,我們並不知道,一千年後的人看我們的文學,會不會也報以同情或反感。
比如,他們如果知道我們每天有許多人填鴨似的擠在地鐵裡,會不會大呼滅絕人性、慘絕人寰?
02
第二個問題是:文學作品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有些人主張,文學一定要傳播道德,弘揚正氣。誠然,有些文學作品是可以充當道德教科書的作用的。比如說,看了《西遊記》可以學到堅忍不拔的精神,看了李白的詩,可以激發對祖國名山大川的熱愛……文學當然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然而思想品德課本豈不更有效?
還有些人走向了反面,認為文學只是給人娛樂。看書只是圖個樂呵。但是,樂呵之後呢?會不會覺得少了什麼?
文學當然有許許多多種類,但最頂尖的作品,都在深刻地描寫人性。弘揚正氣還是娛樂大眾,只是它的副產品。
人性裡有光輝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好的作品,一定不會無視、迴避,而是如實地寫出。《水滸傳》裡的殘酷,不是作者嗜血殘酷,而是人性中就有這樣的殘酷,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的殘酷。寫出來之後,作者的任務已經完成。該思考的,是我們自己。
所以,當孩子們看到《水滸傳》裡有各種血腥描述時,如果感到不舒服,那就對了。如果用現代道德去批判,反倒成了迂腐的衛道士。
我們獲得今天良好的社會秩序,獲得對生命的普遍珍視,這是經歷了多少殺戮才總結出的經驗,經歷了多少科技的發展才擁有的條件。這是每一個孩子接觸世界應該懂得的第一課。
老李 · 有話說
老實說,當我聽到有孩子向我質疑《水滸傳》這種問題的時候,我是十分開心的。因為我知道,以人為本、珍愛生命,已經在他們善良的心中生根發芽,不再是冷血的看客。
然而也是遺憾的,因為他們離開那個時代太遠了,所以再也難理解他們也是一顆顆火熱的人心,卻為什麼冷血?是不是他們真的以為,古代社會都是白衣飄飄,輕歌曼舞,行走江湖不用帶錢,千軍萬馬打仗不需要糧草,宮廷生活就是皇上彈琴喝酒,和妃子們談談戀愛?
對待殘酷的態度,是人性的試金石,也是理性的反光鏡。它不因為你不喜歡就要從你面前消失。事實上,它一直縈繞在所有國家、所有社會的上空,甚至悄悄潛藏在你的內心深處。一個孩子越是善良,越應該有強大的勇氣正視殘酷。
最後推薦書,《為孩子解讀水滸傳》
動動手指,即可添加公眾號關注 李天飛微信號 litianfei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