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飲食二三事——有關三國名人的美食故事

2021-01-14 小董哥美食大全

三國確實是一個非常熱鬧的時期,像火燒赤壁、草船借箭、三顧茅廬、煮酒論英雄、桃園三結義等一個個經典故事都讓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談。一個個名人英雄也仿佛活靈活現的展現在我們面前。

三國的故事肯定還不止這些,就小編知道的都還有像七擒孟獲、空城計以及舌戰群雄等等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小編雖然也很喜歡去讀這些故事,也佩服古人的才略與智慧,古人亦凡人,小編更喜歡的是研究他們與美食之間的故事。

(在吃貨眼中沒有什麼事是不能用吃來解決的)

諸葛亮

饅頭篇

饅頭在我們今天看來已經不是什麼特別的食物了,也算不上什麼美食,但在那時候,饅頭還是比較美味的了,相傳饅頭還是諸葛亮發明的。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數民族建立良好關係後,班師回朝。行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平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湧,人馬皆驚。

孔明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說:「自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聞得水邊鬼哭神號。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馬岱引蜀兵千餘,皆死於水中;更兼殺死南人,盡棄此處。狂魂怨鬼,不能解釋,以致如此。吾今晚當親自往祭。」土人曰:「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為祭,則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為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

饅頭就是這樣來的了,後來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把裡邊裝上肉餡的饅頭稱為「包子」了。

博望鍋盔篇

博望鍋盔是河南省傳統的漢族小吃。筋香柔韌,絲毫沒有夾生的感覺。這博望鍋盔也跟諸葛亮有著有著不可分的關係。

三國時諸葛亮初出茅廬第一攻———火燒博望屯後,留大將關羽鎮守博望,抵抗曹操南侵。時值天旱,用水奇缺。軍士飲水造炊十分困難,軍心不穩。關羽派兵士請諸葛亮出謀,諸葛亮投書於錦囊。關羽指使人如法製作,果然得到形圓如盔的鍋盔。當時製成的鍋盔大如盾牌,厚如酒樽,眾軍士食之脆酥可口,穩定了軍心,關羽憑博望鍋盔堅守住了博望。

從此,"博望鍋盔"便出了名,綿延千載,流傳至今

諸葛烤魚篇

諸葛烤魚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菜,屬於川菜系或湘菜系。小編也很喜歡吃烤魚的呢。

當時隱居琅琊縣的諸葛亮最愛吃的一道菜是烤魚,這種烤魚其用料和做法與普通的烤魚多有不同,別具特色。諸葛亮每備有家宴時,常邀幾位好友共品烤魚美味。後來,諸葛亮離開隆中,輔佐劉備打天下;一年後,他專程邀幾位好友共品烤魚美味,派人將製作烤魚的名廚接到身邊,負責軍中飲食;劉備成都稱帝後,諸葛亮又將其推薦至宮中,為御廚。這種烤魚不但諸葛亮百吃不厭,劉備、關羽等人也很喜歡吃,成了皇家御宴上一道不可缺少的美食。諸葛亮去世後,民間有人就將這種絕技烤魚改名為「諸葛烤魚」

曹操

如果說諸葛亮是一個美食發明家,那曹操就算得上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

《曹操集四時食制》記載曹操很愛吃雞,對雞肉哪個部位的味道如何非常專業,甚至深入到其行軍酒令中,就比如「雞肋」的故事。

當年曹操進攻漢中,久攻不下,準備撤兵,但又心有不甘,猶豫不決。一晚廚師送雞湯來給曹操吃,湯中有雞肋,這時恰巧夏侯惇來問當晚的軍令口號,曹操有所感觸,隨後說道:「雞肋。」眾將不解其意,只有主簿楊修理解,讓手下人收拾行囊,並說「雞肋,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魏王不久要班師矣。」曹操被楊修猜中心思,惱羞成怒,以擾亂軍心為名,殺了楊修。但過了不久,還是班師回中原了。

另外還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曹操雞,也跟曹操是有關的。

曹操雞

曹操雞也稱為逍遙雞,為安徽省合肥市漢族傳統名菜。

相傳三國時期,合肥因地處吳頭楚尾,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後,從都城洛陽率領83萬大軍南下徵伐孫吳(即歷史上著名的赤壁大戰),行至廬州(今安徽合肥)時,曾在教弩臺前日夜操練人馬。曹操因軍政事務繁忙,操勞過度,頭痛病發作,臥床不起。行軍膳房廚師遵照醫囑,選用當地仔雞配以中藥、好酒、精心烹製成藥膳雞。曹操食後感到味精美十分喜愛,隨之病漸愈,身體很快康復,爾後每進餐必常食此雞。由此,後人傳於世,「曹操雞」聲名不脛而走。於是這道菜便在合肥流傳至今。

曹操吃的雞呢也不是一般的雞,而是華佗給他進獻的「烏骨雞」,毛腳五爪、烏皮烏骨、白肉、綠耳等,被稱為「白鳳」。中醫認為烏骨雞滋陰壯陽,對人體非常有益,歷代為皇家貢品。看吧,說曹操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一點都不為過吧。

還有一道菜是曹操親自命名的,叫官渡泥鰍。

官渡泥鰍

在和袁術在官渡對峙的時候,軍糧匱乏,一個餓得不行的士卒在水澤中抓泥鰍燒著吃,被以違反軍紀為名抓過來交給曹操處罰,曹操讓這個士卒再依樣燒了兩條吃,覺得味道非常鮮美,並沒有處罰這個士卒,反而讓他推廣到全軍,解除了一時的饑荒。官渡之戰大勝後,曹操再次獎賞這名士卒,而且把這道菜命名為「官渡泥鰍」。

除了以上者兩道菜品以外呢,還有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一合酥的故事了。

一合酥

匈奴進獻了點心,曹操很高興,揮筆寫了「一合酥」,楊修解為「一人一口酥」,號召大家分吃了,並且得到了曹操的誇獎,後來一合酥也進入了曹操官府名菜之中。

曹操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食家呢,跟曹操有關的美食故事肯定還遠不止這些。如果你還有更多與古人有關的美食故事,歡迎與我們聯繫。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END-

您的點讚和分享都是對小編的最大支持

相關焦點

  • 我與美食的烏龍二三事
    在這部美食電影裡,幸福很容易獲取,一個樸素的鄉村麵包,一碗用自家種的南瓜做的濃湯,美食的每次出場總是能讓人們輕易地獲取到快樂與幸福。但在我的生活裡,美食的出場也不全是那麼完美的,偶爾會出現一些烏龍事件。今天就寫一些那些我和美食的烏龍二三事吧。 ⁄(⁄ ⁄•⁄ω⁄•⁄ ⁄)⁄.
  • 《詩經故事這本書》,古人才是真會玩
    品讀《詩經是一本故事書》,激發現代人們的靈感和表達,我們將從這邊書得到自己每個人自己的答案。這本《詩經是一本故事書》就是在作者完全解讀詩經後,用簡單易懂的故事,讓人讀懂和理解詩經。看了這本書之後後,對於詩的理解和記憶更加深刻,裡面的故事結合生活環境,讓讓人值得深深回味,對古人的智慧不由得深深佩服起來。
  • 吃鴨屁股,吃硫磺還愛吃傷疤,古人的飲食怪癖細思極恐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古人的飲食怪癖,比起現代人可是有過而無不及。古菜《菖蒲》公元前11世紀左右的商朝已經結束了,還沒有今天的烹飪技術,各種各樣的炊具,那時古代人能吃飽就是一種奢求了,幾乎是什麼都吃。周文王姬昌也不例外,雖然他是周部落的首領,但嘗到的卻是菖蒲醃過的酸菜。
  • 《我家浴缸的二三事》,我撿到了一條美男魚?
    《我家浴缸的二三事》改編自日本漫畫家いときち原作的同名漫畫。一共13集,每集4分多鐘,溫情又歡樂。
  • 品味三國文化 烹飪三國美食 盡在中牟官渡三國美食城
    鄭報全媒體記者 張朝暉 中牟時報 崔合林 徐少傑看三國紛爭,觀群雄逐鹿;讀三國文化,五彩斑斕;品三國美食,盪氣迴腸。6月20日上午,中牟縣三國美食城之西北菜開業,三國美食城位於中牟縣官渡鎮境內的鄭汴物流大道官渡工業園區申厚路西三國美食城。
  • 三國名人的後代現狀如何?劉備後人在賣草鞋,孫權後人當了總統
    「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是大多數喜歡三國故事的人都比較熟悉的一句話
  • 為什麼說三國是河南人的時代?4個河南籍名人改變了三國歷史
    在眾多的三國英才中,河南籍名人無論數量之多,能力之強,幾乎都達到了歷史上空前絕後的高度。河南地處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三國時期,中原地區一度是各路豪強爭奪的熱點地區,所謂「時勢造英雄」,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中,也催生出一大批河南籍名人,其中很多人對三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第一個河南籍名人:郭嘉。
  • 古人帶貨也瘋狂
    不難發現如今帶貨的趨勢愈發靠攏名人以及營銷模式,通過成熟的運作獲取最後的成功。那麼我們的古人是如何帶貨的呢?或者說古人是通過哪些營銷手段提高銷量的呢?最早的帶貨:張騫西域帶貨古代的絲綢之路是貿易之路,其實也是名副其實的美食傳播之路,張騫也就成了歷史上第一位帶貨達人。
  • 那些倒在三國前夕的名人
    狹義的三國從曹丕稱帝算起,到司馬炎滅吳完成統一為止。按照這個概念,曹操不算是三國的人。根據史書記載,曹操病逝於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享年66歲,而曹丕稱帝發生在同年的十月,這裡有九個月的時間差。
  • 越南人眼中的三國十大名人:關羽排第三,呂布墊底,榜首不出預料
    因此,自三國文化在越南登陸之後,便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近代相關學者在越南做了一份有關三國名人的調研,對越南人最喜歡的三國十大名人進行了一個排序。那麼,最受越南人喜歡的三國十大名人都是誰、又是怎樣排序的呢?
  • 茶館三國|他堪稱三國完美武將,高冷外表下亦隱藏諸多故事?
    原題為:《趙雲二三事》趙雲是頗為著名同時受到諸多人喜愛的三國人物。《三國演義》裡的趙雲不僅英姿颯爽且文武雙全,最重要的是趙云為人謙遜謹慎、從不居功自傲。可以說,小說中的趙雲近乎完美。雖然小說有部分藝術加工的成分,但必須承認,《三國演義》中趙雲的事跡大部分還是有其歷史依據的。
  • 李榮浩:我有故事,你願意來聽嗎?| 我與偶像的二三事
    這是【我與偶像的二三事】的第11篇文章
  • 青梅煮酒論英雄,三國時期有哪些與酒有關的故事,你知道嗎?
    小夥伴們大家好,歡迎來到深淵三國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不論是文學藝術創作還是文化娛樂亦或是飲食烹飪、養生保健,酒在各方面都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 關於橡皮章的二三事 —— 素材
    可以丟3落4,可以挑3揀4,可以說3道4, 可以顛3倒4,可以勾3搭4,可以朝3暮4,可以老3老4,可以不3不4,可有小3小4、 一年也就這麼一天可以亂來,還是讓我們3盟海4吧【純吐槽】說在正事前邊的話我們總在幻想,能有一個地方承載我們的海市蜃樓近日廣電總菊可能覺得兩會期間有點閒
  • 名人講堂預告|湖南衛視《中餐廳》主廚林述巍先生的訪談活動暨書籍...
    在如今的新媒體和泛娛樂時代,各類市場競爭激烈,交流融合漸漸加強,而美食作為一種物質產品和文化符號,也越來越受到大眾的關注,那麼美食、文化與娛樂怎樣才能更好地融合呢?本期名人講堂我們有幸邀請到林述巍林大廚,蒞臨我校舉辦訪談活動和書籍籤售會。林述巍,出生於福建廈門,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副秘書長。
  • 美食紀錄片的「三國時代」
    除了擺脫古早文獻性質,它的成功在於充分肯定了「人」的主體地位,將食物、故事、情感等因素融為一爐。往往菜還沒做好,人的故事已經佔了一半篇幅,這是美食紀錄片的「人文復興時代」。2018年的《風味人間》既脫胎於《舌尖》,又在敘事上出現了明顯的「倒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被省略,再沒有不必要的煽情和潛在說教。本土化敘事與國際化主題結合後,是美食紀錄片的「新美食本位時代」。
  • 不但脾氣大,性格還很狂妄,三國中充滿傲氣的名人
    本文由百家號「玲玲聊人文」原創獨家首發,未經本人允許,切莫轉載和抄襲,如有雷同轉載抄襲者,必追究其法律責任研究歷史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喜歡去專門研究過去發生的一些事。回顧這些往事可以讓自己有很大的感觸,可以改變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
  • 李暉二三事(四)
    這是微信公眾號「察右中旗人的故事」(微信號:zhongqiren-gushi)已聲明的原創作品,歡迎聯繫轉載,但請尊重我們的寫作和編輯成果,切勿盜用
  • 這幾塊錢的小吃傳聞是三國時期的孫權發明的?
    孫權字仲謀,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他文武雙全,年少便有大志,能統帥人數眾多的軍隊。他生來便容貌非常,相傳是碧眼紫髯,黃龍下凡。繼父親、兄長死後,掌管東吳。他臨危受命,穩固了江東的局勢,於赤壁之戰中大膽任用年輕將領周瑜,形成三分天下之勢。就連對手曹操也感嘆說:「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一個掌管江東大局的大權在握的人物又怎麼會和麵筋有關係呢?
  • 有關《巫師》的二三事.
    1986年,他寫的第一個短篇故事─巫師(波蘭文:Wiedźmin),在Fantastyka─波蘭指標性奇幻文學雜誌上發表後,無論是在讀者以及評論家之間都取得了極高的好評。該如何看待奇幻故事的世界觀?《魔戒》中,故事發生的舞臺是眾神受至高神之命所塑造;《碟形世界》中,世界被一塊巨龜駝在背上不停前進;《上古捲軸》則講世界是神和魔的遊戲場……《巫師》的世界裡,原本的世界一片荒蕪,當時的原住民只有侏儒。直到天球交匯(Conjunction of the sphe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