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的繼位風波,魏王國與東漢王朝的關係,魏王國的法理問題

2020-12-24 一行史書

導語:說起曹魏政權,人們總是得想當然的就把曹操時代算了進來。但事實上,從封建王朝的法理上,整個曹操時代甚至直到他兒子曹丕的初期幾個月內,也還是東漢王朝。作為曹魏代漢這麼一段歷史來說,搞清楚魏王國與東漢王朝的關係無疑是十分重要的,這會使我們能夠更好的理清這段歷史。

只有弄清了這些,再來看看曹丕繼承他老爹曹操的魏王王位前後的問題,才能弄明白東漢王朝與魏王國這麼一對奇特的藩屬關係。

一、曹操稱王,違反祖制。

我們知道,自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時,東漢王朝已經事實上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朝廷詔令不出宮門,各地諸侯自相攻伐。甚至漢獻帝本人的人身安全也多次受到李傕、郭汜等西北軍閥的威脅。這個時候,漢獻帝除了還有一頂皇帝的帽子外什麼也不是

但幸虧中國有一個說一套做一套的政治傳統,所以雖然所有人都不拿漢獻帝和東漢朝廷當回事,可誰又都不敢公開說自己不拿他們當回事(袁術是個例外,所以那個政治白痴很快出局了)。

這也就是曹操把天子迎立到許都的最大用意,不求皇帝真的能對天下發號施令,只求能為曹操的種種行徑賦予封建王朝政治背書的法律意義

在曹操攻滅袁氏集團徹底平定北方後,他已經有了相當龐大的領地和雄厚的基礎可以稱雄天下。而把皇帝攥在手裡無疑又使他擁有了最大的政治資本。於是,已經有了「裡子」的曹操更想有個「面子」。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平定了漢中(張魯)後。漢獻帝正式晉封曹操為王,是為魏王。其王位在其他劉姓諸侯王之上。

這裡請大家不要忘了,早在高祖劉邦時期就與功臣們殺白馬盟誓約定「非劉氏者不得為王」。而東漢王朝雖然實際的建立者是光武帝劉秀,但東漢王朝一直自認為是西漢王朝的繼承者,東漢朝廷定都洛陽,卻仍建立了祭祀西漢歷任皇帝的祖廟。高祖劉邦留下的誓言又豈能作廢?

我們不知道想起高祖白馬盟誓的時候,曹操當這個魏王是不是有心理上的障礙,不過並不要緊,用不了多久他的好兒子曹丕把東漢王朝給滅了,他就再不會有這個障礙了

二、兩個首都,兩個首腦。

顯然,曹操當這個不尷不尬的魏王有點不耐煩了,於是忙不迭地趕緊跑到地下去當周文王了,好讓他的兒子(不管是哪個兒子吧)趕緊當周武王,給他老爹追封一頂名正言順的皇帽子。

但他死得很不是時候,更準確的說是死的很不是地方。自曹操當上了魏王后,像所有的劉姓諸侯王一樣,他曹氏諸侯王也得有自己的封國。有了自己的封國就得有封國內的首都,他魏王國的首都就是鄴城,而此時東漢王朝的首都是在許都

這裡還要交代一下,雖然漢獻帝仍在許都,但從法理上,整個東漢王朝的首都仍是洛陽。曹操晚年一直在修復被董卓夷為平地的洛陽城,這可能是為了篡漢後新王朝的首都做準備,但也可以說是曹操想重新把漢獻帝迎回東漢本來的首都。

鄴城是他魏王國的首都,他當然應該在那,而洛陽的修建又確實需要他,於是在曹操的最後幾年他一直往返於鄴城與洛陽之間。

現在他好死不死的得偏偏死在了洛陽,偏偏他確定的王位繼承人魏王太子曹丕正理所當然地呆在魏王國的都城鄴城守家呢

這時候整個曹魏(法理上依然是東漢)可就有點尷尬了,東漢的皇帝劉協老老實實的呆在許都喝粥呢,魏王太子曹丕老老實實呆在魏王國都城鄴城看家呢,唯獨這個國家真正的話事人曹操待在洛陽挺屍呢(真的挺屍)。

名義上的皇帝劉協不管事,該管事的曹操再也管不了事,唯獨應該立馬開始管事的曹丕想管事可還管不了事。曹丕很著急,大臣們就應該表現得更著急。

按正常繼位的流程來說,應該有曹操讓王太子曹丕繼承魏王位的詔書,但顯然曹操死的有點著急,想要遺詔只能靠曹操託夢了。還應當有魏王璽綬交給王太子作為繼承王位的依據,但現在魏王璽綬正在洛陽他那死老爹屍體上掛著呢,估計等送過來上面都爬滿了屍蛆了。

雖然要啥沒啥,但他曹丕好歹還有名正言順的王太子身份,為了國家穩定只能因陋就簡的奉他媽卞王后的旨意立馬繼承魏王王位。事後想想還缺點什麼,趕緊又從許都漢獻帝那弄來了讓曹丕繼承魏王位的皇帝詔書,總算補上了這繼位的法理漏洞。

緊緊佩戴在腰間的魏王璽綬,上面傳來陣陣父王的屍臭,把曹丕燻得直犯噁心,這魏王的璽綬他是無論如何戴不下去了。他,魏王曹丕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急不可待地要換上那皇帝的玉璽!

總結:我們都知道曹魏的江山是由曹操自己打下來的,以至於忘記了還有一個皇帝作為他名義上的領導。而如何從政治上、法理上一步步架空漢王朝就需要曹魏集團的集體政治智慧。封曹操為王,成立魏王國(前身是魏公國)無疑是重要一步。

它通過讓東漢官員在魏王國內任職的方式,使其成為魏王的臣子。從而使曹氏父子已經能夠在名義上與東漢官員建立起一個初步的君臣關係。這不僅能夠消除朝廷官員在新朝(魏朝)任職的心理障礙,更能由此減少政府官員反對曹魏代漢的政治阻力,為最終實現代漢自立做好準備。

相關焦點

  • 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漢獻帝是繼續當傀儡,還是讓曹操的繼任者重掌大權,這是一個問題。曹操的後繼者曹丕似乎想了很久,也就是   原標題:曹丕當皇帝後為何不殺漢獻帝? 曹丕和漢獻帝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   曹操的後繼者曹丕,曹操在建安二十五年病逝,長期以來是漢代的英雄,但更是令人尷尬。
  • 曹丕為何不聽曹操的警告,執意重用司馬懿?
    曹魏失國,根源就在曹操對司馬懿的徵辟和曹丕對司馬懿的重用,為什麼明知司馬懿不願屈就於自己,曹操還是執意要招攬司馬懿?曹丕又為什麼沒能延續曹操的態度冷藏司馬懿呢?曹操徵用司馬懿的原因很簡單,司馬懿的才能在當時屬實出眾,為司馬家族的"八達"之首。曹操此時急需人才,通過徵辟的手段,可以將天下的人才都招攬到自己手中,再加上通過"挾天子"吸引的擁漢的士人,為建立曹氏王朝儲備人才。
  • 為什麼東漢小皇帝頻出,卻能維持兩百年統治,曹魏出了兩個就亡了
    隨後各方諸侯四起,紛紛起兵討伐逆賊董卓,至此東漢王朝,皇權旁落,名存實亡。東漢統治中的195年,傳八世,一共繼位14位皇帝,這中間出現了很多位小皇帝,如:殤帝、孝衝帝、孝質帝,都是年幼時繼位的。出現了這麼多位小皇帝,但是東漢仍能維持近200年,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 第七十八回 曹丕代漢
    順便說下,歷代王朝都會以「金木水火土」五行附會王朝歷運。東漢覺得自己是火德,水能克火,遂將三點水的『洛』去『水』而加『隹』」,雖然這個新「雒陽」的發音跟此前一樣,但寫法卻是不一樣。曹魏自認是土德,土能克水,不必忌諱,於是又改回了帶三點水的「洛陽」洛陽為都不代表長安、鄴城就完全被邊緣化。在洛陽被確定為帝都的同時,這兩座城市分別得到了陪都的地位。
  • 漢獻帝真被曹丕斬草除根了麼?
    曾經一心匡扶漢室的劉備在曹丕稱帝之後得到了所謂「山陽公(漢獻帝)被沉於彰水」的消息,於是在一陣心痛之後自立為帝,宣布繼承漢朝的正統地位,成為漢昭烈帝。真實歷史中的漢朝末帝真的被曹丕惡意斬草除根了麼?答案是否定的。01 廢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繼位。
  • 羌人:困擾東漢王朝百餘年的邊患,最終和東漢兩敗俱傷
    而對於東漢,很多人也會想當然認為,東漢的主要對手依舊是匈奴人。但其實並非如此。雖然東漢時期,東漢確實和北匈奴爆發過戰爭,但是,東漢和北匈奴之間的戰爭,並不是東漢朝廷的主要問題。古羌人,才是東漢的主要邊患。1、 漢羌淵源其實古羌人和漢人之間的淵源不是一星半點的大。
  • 強盛一時的東漢王朝,為何無法構建完善的行政體系呢?
    公元25年,西漢宗室劉秀乘機從河北崛起後,勢力且不斷擴大,最終在掃除了大部分軍閥以後,建立了東漢王朝。雖然說,劉秀有著位面之子的稱號,其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指揮能力確實建立起龐大的帝國。但是,相比於建立王朝,捍衛王朝的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
  • 曹操唯才是舉讓魏國人才濟濟,曹丕為何不學,反而看家庭背景用人
    曹操的「唯才是舉」讓其最終能統一北方,然而,其子曹丕繼位後,卻否定了「唯才是舉」,改弦更張確立了「九品官人法」,作為自己考察選用人才的依據。按照「九品官人法」,人才的出身門第成為一項重要的考察標準,原來的世家大族自然體會到了「皇恩浩蕩」,而一些出身寒微的人就註定與仕途無緣。
  • 曹丕為什麼一當魏王立刻就篡漢稱帝?全因一場謀反
    但是,這裡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曹操說他要當周文王,並不是說支持曹丕繼位後馬上稱帝,因為歷史上周武王也是在伐紂之後,一統天下後才稱天子,並不是說周武王在周文王死後就稱帝的。因此,在曹操的設想中,曹丕應該先消滅劉備和孫權統一天下,這樣曹丕自然而然就獲得了「天命」,然後再篡漢稱帝。
  • 歷史潮流(東漢)之明章之治
    期間,東漢的經濟、社會出現了漢代各皇帝統治期間少有的繁榮和穩定。兩代皇帝通過勵精圖治,最終使東漢的文治和武功兩大方面都有顯著的成就。由此,也使東漢步入了鼎盛時期。公元57年,天選之子劉秀病逝,太子劉莊繼位。劉莊繼位後延續了父親劉秀的各項政策,對依權仗勢,作威作福的外戚、大臣從嚴處罰。嚴禁後宮幹政,對貴戚功臣也多方防範,他的舅舅們都位不過九卿。
  • 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
    值得注意的是,在曹魏取代東漢王朝的過程中,不管是曹操還是曹丕,都不敢殺漢獻帝劉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曹操、曹丕不敢殺漢獻帝,而司馬家的司馬昭卻敢弒君呢?一首先,在筆者看來,三國時期,曹操、曹丕沒有殺漢獻帝劉協,司馬昭卻敢弒殺曹髦,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 都是曹丕和曹叡惹的禍
    他是曹彰的兒子,曹彰是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弟弟。也就是按輩分來講,曹芳是曹操的重孫,是曹魏的第四代帝王。之前的三位分別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曹芳當時繼位時,周歲七歲。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曹芳周歲只有十七歲。在皇位世襲的體制下,會產生這樣一種現象:開國皇帝往往是在殘酷的政治、軍事鬥爭中磨練出來的,再往後傳,其總體能力一般會呈現下降的趨勢。
  • 曹丕真的死於肺病?曹睿中年早亡,曹氏家族的遺傳病到底是什麼?
    沒過多久,曹丕就雷霆手腕,派人勸諫了漢獻帝退位,禪位於曹丕。曹丕正式篡漢立朝,國號:魏。登基後的曹丕對魏國的治理非常的得力,彰顯出了他極高的政治天賦,他能夠在蜀、吳環視的環境下,貿然改朝稱帝,不但有魄力,更有能力。
  • 三國歷史:曹丕為什麼如此痛恨曹植,他們兩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
    在三國的歷史上,我們都知道魏文帝曹丕是繼承大統,結束了四百年的大漢王朝,一統中原,建立了曹魏政權,基本解決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局面,可是在曹丕登上皇位的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他下旨要殺了他的兄弟曹植,那麼曹丕和曹植雖然兄弟,他們私底下究竟有什麼深仇大恨,要置對方於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