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路為家 刀劈劫匪 卡車司機的別樣人生

2020-12-23 卡車之家

卡車王

這裡最懂中國卡車

「這是限滑差速器,路不好走時打開,就能過去;這是氣剎,旁邊是掛車的氣剎,就跟小車的手剎一個意思……」介紹起剛買的卡車,趙兵顯得眉飛色舞。

他才30出頭,但已經是十多年的老司機了。早些年他給別人當司機,後來又自己買車養車。為了運送貨物,常年奔馳在路上。

2019年,全國共有3000多萬名像趙兵這樣的貨車司機。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中國貨物運輸總量為471億噸,其中公路運輸約佔比73%。而卡車司機,就是完成這些貨運的中堅力量。

但在日常生活中,卡車司機卻是被忽略的角色,極少有人關注討論他們。偶爾在馬路上遇到大貨車,人們也是避之不及。相對閉塞的社交環境和較低的文化程度,讓他們難以將自己的聲音和故事傳達給外界。

其實,他們同一般人一樣,也希望跟家人團聚,有更高的收入和地位。只是特殊的工作環境,讓他們常年居住在路上、同盜匪周旋、經常被亂罰款,以及忍受別人排斥的眼光。

好在,越來越多的人士和組織開始關注這個群體,他們自己也抱團取暖。他們所處的環境有所好轉,但仍需改變。

奔波

貨在哪,人就在哪,為了送貨,中國的絕大多數地方趙兵都去過。那些主要交通幹道,哪裡有攝像頭、哪些攝像頭在拍攝,他都瞭然於胸。

趙兵身材偏瘦,這在十個司機九個胖的貨運行業裡並不多見。他是寧夏同心縣人,但多年走南闖北,讓他口音發生了變化,以至於鄉音都沒那麼「純正」,每當他碰到寧夏老鄉時,對方都覺得他不是寧夏人。

開著16米長的半掛車,趙兵近幾年往返於新疆到浙江之間,將新疆的棉花、哈密瓜等農作物運到浙江,再將浙江的家電、布匹等成品運到新疆。有時,他也會在西安中轉,接一些別的單子。

就像這次,他通過網絡貨運平臺接了一個西安郊區的單子,運輸兩臺收割機到寧夏銀川。秋收之際,寧夏本地的收割機不足以應付大量收割任務,許多周邊省份的收割機都被調往銀川,這是每年西北地區都會上演的收割機「秋運」。

本來還有另外一個單子,兩個單子的價格一樣,但拉收割機可以算作綠通,能省下上千元的過路費,趙兵拒了另外一個單子。

路上,趙兵說起了自己與貨車的緣分。

80年代初,他出生在寧夏一戶回民家庭,因為條件不好,小學沒上幾年就退學了。家裡也早早的操辦起婚事,他和他現任妻子,在兩個人還未成年時就在名義上成了家,趙兵笑稱這就是包辦婚姻。

早年間四處打工的他,十分羨慕開貨車的人,「看到人家的貨車就想上去坐一坐,摸一摸,當時讓我摸摸方向盤就滿足了」。他從沒奢望能夠開上貨車,更不會想到自己會有輛貨車。因為在那時,貨車司機還是個香餑餑。

趙兵說自己喜歡卡車,有了自己的車,他就開始捯飭。

他現在開的是第二輛車,剛剛入手,還沒來得及裝空調。才賣掉的上一輛車,他下了血本,把駕駛艙裝的像KTV一樣。車頂部裝了大彩燈,花了上千元改裝音響,艙內其他部位也精心裝飾。他說,這就是他第二個家。

離別

趙兵行駛在福銀高速的高架橋上,望著風景的他心情也十分舒暢

常年奔波,趙兵說,一年365天,能在家待的日子只有40多天。回家一般住一天,就再次上路。

即使在開車,趙兵也會時不時降低車速,拿出手機,回復妻子的信息。雖然隻身在外,但家人得知道自己的行蹤和狀況。每到一個省界,他都會給家人說一聲。有時,明明還沒吃飯,他也會說吃了,「肯定不能讓他們操心嘛」。

趙兵笑稱,貨車司機對家人有三大謊言:我吃了、我不累、再也不開貨車了。

常年與家人分離,是這行的特點。為了克服長期分別帶來的痛苦,出現了不少夫妻車,有的是丈夫妻子輪流開車,有的則是妻子照顧丈夫。

趙兵的妻子也曾跟過車,但跟了幾次,趙兵便不讓繼續了。他說,這是個高危行業,「不能把兩個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貨車司機出事的概率高,現在家裡又有兩個孩子,為防止意外,他不讓妻子跟車,「即使出了問題家裡至少還有一個人可以頂著」。

長期行駛在路上,唯有家人的問候與安慰,才能讓他克服這枯燥無聊的行程。他尤其喜歡自己的孩子,即便再累,每次看到孩子都能十分精神。

有時太久沒回家,趙兵也特別難受。就像今年疫情期間,由於各地都在隔離,他連續幾個月都回不了家。自己需要什麼東西,就提前跟家人聯繫。家人準備好之後,悄悄送到沒人的路口。趙兵則趕緊下車去取,「就想做賊一樣,生怕被人看到」。

他說,這種痛苦別人難以理解,只能自己一人偷偷抹眼淚,讓他覺得一切都不值得。

那時,趙兵下定決心放棄貨車事業。疫情形勢有所好轉後,他賣了貨車,決定轉行。在家裡好好跟家人呆上幾個月,感覺把這些年欠下的團聚全部找回來。

不過,他已經習慣了自由散漫的跑車生活,幾個月過後,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最終又貸款,買了現在的新車,重新跑起貨運。

險途

陝西甘肅交界處的長下坡,是事故多發路段,所有貨車都會自覺減速

趙兵加了好些卡友群,卡友們會在群裡分享新聞、視頻、貨運等信息。不過從群裡傳來的,不都是好消息。

就在剛剛,趙兵看到群裡傳來噩耗,群裡的一位卡友在河南遇到了車禍。一輛對向行駛的半掛車失控,衝過防護欄,把卡友的貨車連同車上三人一起撞到高速公路外。車頭已經嚴重變形,有人當場離開人世。

因為常年行駛在路上,對卡車司機來說,出事的概率遠高於其他車輛。因此,小心謹慎駕駛,是他們更要遵守的規則。

對於載重的貨車來說,長下坡最為危險,長時間剎車導致過熱失靈,一旦出現就會有生命危險,所以在路上,常常能看到貨車淋水降溫裝置在路上留下的痕跡。

在陝西和甘肅的交界處,有一段長下坡。趙兵說,這裡地方十分容易出事。尤其是冬天,西北地區的寒冷讓水痕變成冰層,再度增加卡車行駛的困難。所以在下坡路段,貨車都減慢速度。到了這裡,高速路最低60公裡每小時的限速規則已經不再適用。

除了路況惡劣這樣的自然險情外,卡車司機常常還要面臨很多人為險情。尤其是小汽車駕駛者,趙兵就曾遇到過很多次。

其中一次,一輛奧迪車從趙兵的貨車的右側超車,由於在視線盲區,趙兵毫無察覺,但這輛奧迪車硬擠,跟大貨車擦掛上,奧迪車左側的前後兩個車門全部陷進去10釐米左右,但趙兵的貨車只是擦掉一些車漆。雖然是對方的責任,但趙兵心情也很複雜,萬一自己當時往右打了方向,奧迪車上的人很可能有生命危險。

趙兵說,這些事情都很常見,有時因為超車不順,一些小汽車跑到大車前面故意慢速行駛,逼得大貨車只得減速,「都還是不忍心,即使是個小貓小狗也撞不上去,何況還是一車人呢」。

行駛途中有險情,貨車司機休息時,也常常不得安寧。

按趙兵的說法,常年開車的,沒碰到過偷油賊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老司機。全國到處跑,哪些地方偷油賊猖獗他也十分清楚。他說,偷油賊猖獗的地方,往往都是團夥作案,還有人打掩護。

幾年前,他曾在西南某地跑車時,車一開進服務站,就會有保安上前問「要不要看油」。這時,趙兵都會選擇交錢,收費一般也就幾十元。他說,交了錢後,保安會在車上作一道記號,有時是用粉筆畫一筆,有時是系上一根小繩。只要這樣,油絕對不會被偷。但是司機不交錢讓保安看油,那這箱油絕對會被偷。

還有一次,趙兵一個人將車停在一個服務站,晚上睡覺前,他喜歡玩玩手機。就在這時,他從後視鏡發現好像有人偷油。那次,剛好他車上有長刀,確認確實有人偷油後,他提起長刀跳下車就砍。雖然這一刀砍偏了,但卻把那個偷油賊嚇的抱頭鼠竄,連忙跳上旁邊接應的小車,落荒而逃。

事後回想,趙兵自己也後怕,要是真砍到人出了事,自己也要負法律責任。但他還是不後悔,在那種場合下,他更在意的是油不被偷。

突然,趙兵按了一聲長長的喇叭,「這可不是睡覺的地方,趕緊去休息吧」,趙兵對著前面正在跑偏的貨車說道。那輛廂式貨車行駛在其左前方,司機顯示是打瞌睡了,路在轉彎,車卻還在直行。趙兵按喇叭提醒後,司機忙修正方向。

其實,這時候的趙兵也非常疲憊,他已經連續駕駛十多個小時了。雖然中間曾有幾次短暫的休息,但畢竟只是一個人開,誰也難以招架的住疲憊。

疲勞駕駛,對於貨車司機來說非常普遍。有兩個司機的貨車稍微好一點,兩人能輪流休息。但只有一個司機的車,則只能一直跑下去,尤其短途貨運。趙兵也曾僱過司機,兩人一起跑。但後來行情不景氣,只能把司機給辭了。

由於疲勞駕駛帶來的高事故率,國家也曾下大力氣整治。

「您將疲勞駕駛,請停車休息」,當貨車連續行駛3個半小時後,車上就會傳來這樣的聲音,這是貨車出廠必須標配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發出的。

2017年10月,國務院修訂《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其中規定:駕駛機動車不得有連續駕駛機動車超過4小時未停車休息或者停車休息少於20分鐘。

對於這個防疲勞系統,趙兵不以為意,他認為這個系統並不能準確的反映司機的作息狀態,有時在路況良好的狀況下,連續駕駛4個小時也不會疲憊;有時堵車就堵了兩個小時,結果剛行駛兩個小時,又要被強制要求休息。

擠滿貨車的收費站,司機雖然即將超時,但不得不繼續前進前往下一個服務區

趙兵說,有時司機準備進休息時,但服務區卻排起長長的車隊。進站就意味著排大隊,堵在高速路上,司機就只能繼續前行,前往下一個服務區。但時間上,疲勞駕駛已經成了必然結果。

長時間跑車,司機們都找到自己應對疲勞的辦法。趙兵的法寶就是抽菸,煙盒都是放在順手能拿到的地方,一天能抽一包多。

去年出版的一本雜誌上寫道,貨車司機們抵禦疲勞的多種多樣,有靠抽菸的、有靠喝酒的、還有靠吸毒的。但趙兵說,靠抽菸的較多, 他沒見過靠喝酒喝吸毒的。

夕陽下的服務區風景優美,但司機們並沒有心思欣賞

由於是穆斯林,在路上吃飯時,趙兵能選擇的餐館比普通司機少的多,他只能去回民餐廳。相對而言,這些餐廳一般分布在高速路的服務區,規模和衛生條件相對還不錯。不過來這些餐館吃飯的不都是回民,也有很多漢族人。

貨車司機的生活規律跟一般人不一樣,吃飯時間常常沒有定點。久而久之,在那些貨車司機經常經過的路段,便出現了很多專門為其提供餐飲的地方。

陳麗便在北京延慶的莽山寨附近開了一家這樣的餐館,餐館在國道G110邊上,這裡是大貨車的必經之路。

儘管裝修十分簡陋,但餐館不乏顧客。門前是一大片空地,可以同時停下幾十輛大貨車。餐館所在的房屋是一座只有一層的平房,但卻很長,可以容納多個門店。目前,只有陳麗的門店在營業,其他房間全部關門。從窗戶往裡看,裡面破舊的家具上已經落上了一層灰。

陳麗說,以前這裡開了好幾家餐館,還有修車鋪。門口的空地又大,南來北往的貨車都會在這裡歇腳。但這些年來,長途貨車都直接走高速,經過這裡的只有部分短途貨車。生意越來越難做,其他家都紛紛關門,只有她還在勉強維持著。

好在司機們的飯並不難做,往往就一個菜,土豆、茄子煮在一起,飯就是菜、菜就是飯。再加幾個饃和一些鹹菜,司機們就能夠對付一頓。

貨車司機王偉是這裡的常客,他是一名專職司機,跟自己養車的趙兵不一樣,他每月拿固定薪資,只負責跑車,其他什麼也不用管。

王偉跟另外幾個司機一起受僱於同一個老闆,他們每天一起出車,一起來這裡吃飯休息。他們跑的是短途,主要負責將張家口的煤運到廊坊。北京是繞不開的地方,但管理嚴格,許多地方貨車都不能通行。

王偉等人只能中午將車開到這裡,吃完飯就上車睡覺,一直等到天黑,交警下班之後,他們才繼續上路。如此一來,原本只有300多公裡的路程卻要耗上一天。不過這不是王偉特別在乎的,因為這種特殊情況老闆也知曉,不會因此而為難司機。

但王偉有時會覺得,自己很辛苦,不僅掙得少,還很沒地位。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社會最底層的人,誰都可以來欺負」。不僅經常被執法人員亂罰款,有時也會被裝卸工為難。

刁難

按照行業一般規則,司機只負責開車,貨物則由裝卸工負責。但有時,這規則會被打破。

今年9月,司機陳松從山西榆次拉塑料油桶,送到河南濟源的一家公司。當天下午達到目的地時,被現場工人告知需要自己卸貨。

陳松卸貨時,從裝著貨物、高達4米左右的車上摔下來,當場動彈不得。送到醫院檢查,全身多處骨折。

陳松說,他家中還有兩個孩子,妻子身體不好,母親還有癌症,家裡急需用錢,但不想卻遭遇意外。陳松其實不在乎醫藥費,而是難以接受他人的那種冷漠和敵意。他說,當他剛摔下時,周圍沒有一個人,他獨自在地上躺了五六分鐘。

緩過勁後,陳松鼓足力氣求助,結果一名工人過來看了看,但轉身走了。更憋屈的是,後面過來的幾名廠方工人還指責他,「是故意摔下來的,為了廠裡難看」,讓他感覺毫無尊嚴。

陳松還在醫院裡接受治療,他有時會想,「這行到底是咋了」,為什麼總會被欺負。其實跟王偉一樣,陳松也曾被亂罰款。不過他從業時間才一兩年,因此被罰的並不多。但他卻見過一些十分離譜的執法方式。

一次,他在中部某省拉貨時,碰到了兩輛執法車。當時他沒有違規行為,因此沒有太在意。但在行駛途中,發現這兩輛車追上來了,一輛在他前面,一輛在他後面。前面的那輛車不斷給他指引,有時壓線有時超速等。

陳松不明白什麼情況,只得照做。直到後來收到罰單後,他才反應過來,原來前面那輛車指使他違規駕駛,後面那輛車則負責拍照取證。沒想到自己會以這種方式違規駕駛,這讓他哭笑不得。

不過,陳松遇到的這種極端案例相對少見。按照司機們的說法,更常見的主要這幾種,一種是雖然只是一點小違規,但被處高額罰款,經說情後降低;一種車被扣後必須給錢打點,否則不予辦理;還有一種情況則像是收「過路費」,只要從某處通行,不管是否違規都得交幾十或者上百元,交錢之後才能通行。

亂象背後,也引起諸多人士的反思與關注,有人大代表提案整頓,有學者在跟蹤研究。傳化慈善基金會是國內首個系統研究卡車司機的組織,他們連續3年出版了《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調查報告從卡車司機的人口特徵、勞動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調研。讓卡車司機這個群體的生存狀況、面臨的問題更加直觀化。

中國的卡車司機有3000萬這個數據,也出自該調研。

某個卡友會的貨車在卸貨,經常可以看到路上的貨車張貼各個組織的標識

權益受損的事情多了,一些司機忍氣吞聲,但還有一些人則開始較真。

河南南陽的王金伍就是其中之一,他被稱為「貨車維權第一人」。早前,王金伍也是一名貨車司機,公路「三亂」最嚴重時,他曾一天連續三次因為同樣的理由不同的單位處罰,罰款金額比運費還高。

這讓他無法接受,接著他就自學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行政複議。連贏幾次之後,他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找上門要他幫忙的也越來越多。最後,他的相關事跡得到公安部領導的認可,多家媒體進行報導。在這期間,他也扳倒了好些違法亂紀的執法人員,也改變了一些地方的不規範現象。

現在,王金伍自己也經營著一個車隊,同時也還在幫別人維權。在他看來,部分執法人員亂作為,跟司機的忍氣吞聲直接相關。要是司機都敢於同不規範執法說「不」,相關現象一定會減少很多。

王金伍只是單槍匹馬,在司機群體中,還出現了很多互助組織,「西北雄鷹」卡友會就是其中之一。

「西北雄鷹」原本只是個群名,成立於三年前,最初主要服務於西北五省的貨車司機。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加入的人不斷增多。如今,「西北雄鷹」發展到八十多個群,成員已有3萬人左右,其中西北地區的司機僅佔三分之一。

在路上爆了胎、發動機出了問題、被貨主欠了錢等等,司機要是遇到類似困難,都可以在群中發信求助,卡友就均會想法幫助,有的出主意、有的提供設備、還有的介紹人脈。進群的不僅是司機,還有維修工、物流老闆等貨運行業中多個相關領域的人。

樊師傅是「西北雄鷹」的一名管理員,他原本是寧夏石嘴山一個物流公司的老闆。在」西北雄鷹」成立第5個群時,他便加了進來。最開始為了發貨找司機方便,後來因為經常無償幫助卡友,便有人讓他做了管理員。「加深卡友關係、養成互幫互助的習慣,這就是成立卡友會的初衷,」樊師傅說。

「西北雄鷹」不僅僅存在於線上,線下也能發現他們的蹤跡,凡進群的司機,都會在車上貼上會標。樊師傅說,「只要在路上看到貼有西北雄鷹的貨車,這就是自己人,一人在路上看到自家兄弟會特別親切,都會互相鳴笛打招呼。」

2016年,一名「西北雄鷹」的成員在四川因為和偷油賊爭執,被偷油賊用車撞死。「西北雄鷹」第一次發起捐款,自此卡友會立了規矩,只要某位成員受重傷或是去世,就會發起自願捐款,籌集善款給司機家屬。3年來,捐款數額已經達到了130餘萬。

趙兵也加入了「西北雄鷹」卡友會,在那些群裡會分享很多信息,他平常信息來源就是這些群。他說,卡車司機確實不易,互相幫助是理所應當。

(為保護隱私,文中趙兵、王偉、陳松為化名)(文/卡家號:卡車王)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的美國卡車司機,除了免費午餐,每月還能領4000美金
    ,僅僅有不到一年,就在疫情發生之後,他接了律師的電話說可以幫助他領每周一千刀的救濟金,因為這位華人還有妻子,而妻子有每周700刀的救濟金。1700刀,一個月下來也有將近7000刀的收入。 因為有一些司機考慮到疫情的原因,不願意去冒這個險,因此這些新移民們成為運輸的主力,在不少地方都設置了免費的餐點,每周三周六有兩次免費的午餐。 通常都是以漢堡包或者是墨西哥卷這類美國常見的快餐食品為主,即使是這樣兩次免費的午餐,也可以為司機省不少錢。
  • 卡車司機生存紀實
    「有產階級」卡車司機們,絕不值得都市白領羨慕。讓卡車司機們心緒翻滾的,不止於眼下的收入來源和未來的養老焦慮,還有「社會身份焦慮」。一位物流公司老闆打了個非常漂亮的比喻:卡車司機是半個人:人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拿你來說,你上班呢,對於你的老闆,你是職員;下班和同事吃飯,你是朋友;回到家,你是兒子,是丈夫,是父親。
  • 最佳卡車司機2
    最佳卡車司機2是一款非常考驗玩家操作能力的休閒益智類手機遊戲,在遊戲中玩家需要扮演一位卡車司機,駕駛著卡車來完成各種各樣的任務,精美的2D遊戲畫面,卡通風格十足,操作方式簡單有趣,一定能給玩家帶來十足的樂趣,感興趣就趕快下載體驗吧。
  • 網紅卡車司機或專職網紅 不忘本最重要
    只說一下最近的一則新聞「某C照女司機為漲粉,用腳開卡車博關注,最終被拘留十日」。筆者不知道專職網紅的職業道德是什麼,但如果是個「真的」卡車司機大概率是不會幹出這種「秀下限」的事情。首先不論是哪種類型的卡車司機網紅,既然和司機這個職業發生了關係,那麼遵守交通規則是最起碼的要求。否則就會出現前文說到那種準駕車型不符的女司機為出名,幹出置自己與他人生命安全於不顧的愚蠢行為。
  • 卡車司機的真實生活 是你想不到的辛酸
    卡家商城買正品配件,到卡車之家商城大家都說卡車司機是對自己特別狠的人,是的他們要經歷寒冬酷暑,卡車就是他們的家。國內有幾千多萬的卡車,有接近三千多萬的卡車司機,就是這群對自己狠的人支撐起了國內的貨運運輸。
  • 福佑卡車為黨員及退役軍人司機點亮「紅色引擎」勳章
    (原標題:福佑卡車為黨員及退役軍人司機點亮「紅色引擎」勳章) 8月
  • 聽說卡車司機也能移民加拿大?
    長途卡車司機的高需求和職位空缺仍然是加拿大運輸行業的一項持續挑戰。 加拿大政府為從事該職業的外國工人提供工籤,以助其在加拿大尋找工作。 據悉加拿大長途卡車司機的平均工資從55000加元到65000加元不等。
  • 卡車司機玩攝影25年,和馬雲、姚明一起演電影|《顛簸貨運路》
    《顛簸貨運路》系列紀錄片歷時8個月,行程約5萬公裡,記錄了10位職業卡車司機路途中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以及圍繞他們而滋生的人生百態、世道形象, 是一部兼具現實意義和人文關懷的「公路紀錄片」。這一期的主人公是一個會攝影的卡車司機——吳英華。
  • 年輕人不願從事的職業 卡車司機上榜了
    ▎大學生對卡車司機的印象在這裡筆者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既然做外賣配送的工作能夠月入過萬,但是也是不穩定的,有時候五六千、七八千不定,而且風吹日曬還很辛苦,那為何不考慮一下做一名卡車司機呢?送外賣是開電動車配送,而卡車司機是開卡車配送,最起碼卡車還能遮風擋雨。
  • 路遇大卡車衝下懸崖 女護士爬到崖底救治司機
    她叫李季桃,今年44歲,從事護理工作26年,同事們親切的稱她為「李一針」。今年8月31日,李季桃開車在黑溪鎮馬嘶口路段,偶遇到交通事故。一輛大卡車衝下懸崖,司機生死未卜。李季桃見狀,不顧個人安危,硬是順著懸崖爬了下去,對司機進行緊急救援。
  • 福佑卡車發布大數據 物流數位化描繪中國卡車司機群像
    2020年最後一天,福佑卡車App上線了《司機年度報告》,大數據展現了中國卡車司機的群像,以及他們的公路傳奇。   司機年齡、性別比例、地域分布   從年齡來看,卡車司機群體中36-45歲佔比45.5%,仍是平臺的中堅力量。
  • 賈師傅悲劇始末:卡車司機一起抵制超載
    【卡車之家 原創】近日,一則「沉痛悼念賈師傅」的帖子刷爆了卡友圈。4月6日晚,一輛滿載黃砂的貨車與一輛路政執法車相撞,導致執法車內3名人員因傷勢過重殉職,年過五旬的卡車司機賈喜明也重傷身亡。據悉,當晚9時許,在湖北黃岡團風省道241團方線京九鐵路橋處,一輛牌號為鄂J01118的貨車與一輛正在對其開展執法的治超執法車相撞,致使執法車內的3名執法人員和貨車司機賈喜明(男、51歲、團風縣回龍山鎮鷂子湖村九組人)共4人被困
  • 央視熱播的《最美逆行者》中的卡車司機,應該是怎麼樣的?
    一輛卡車上原本應該有主駕和副駕兩個司機,但因為他們的運費已經很難再僱一個駕駛員 ,所以越來越多的個體車主需要有一個人上車來幫忙。一來看路二來看車三來壯膽四來路上有個解悶的。看路,顧名思義,有一個給看著倒車視線盲區後視鏡什麼的。導航找找加油站,找找修車點,甚至幫司機接個電話。看車,知道啥叫油耗子不?
  • 一個安徽:Geer FAK7的卡車司機,這個「妻子」是值得的
    在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常常有一個默默地為他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的女人。同樣,對於那些已經跑了多年的司機來說,選擇一輛高質量的卡車無疑是選擇一輛「默默奉獻的女人」。用安徽卡車司機趙師傅的話來說,就是:「格爾發K7,這個『老婆』,討得值!」
  • 為什麼巴基斯坦的卡車這麼漂亮,當地司機:用了2年工資
    在國內我們所見到的卡車都是那種紅色的車身外加扁平的的車頭,之所以會是這種樣式,是因為咱們國內對卡車是有些標準的,規定車長不能夠超標,而車頭如果太長的話就會佔用整個車的長度,為了多拉一點貨所以這種卡車都被設計成了扁平的車頭,而國外的都是長車頭。
  • 省出美好傳遞愛第一首為卡車司機製作的歌曲《開向遠方》正式發布
    76.8%他們每天運載超過1.38億件快遞包裹他們夜以繼日的奔波保證時令蔬菜的當季供應他們撐起了我們生活的方便卻未能得到足夠關注為讓更多人關注卡車人,看到他們的力量與貢獻三一重卡官方聯合抖音官方推出「省出美好傳遞愛」抖音挑戰賽製作國內第一首歌頌卡車司機的歌曲《開向遠方》《開向遠方》時光漫長 你還在路上
  • 致敬最美逆行者 30名卡車司機獲榮譽稱號
    有這樣一群默默無聞的逆行者,他們在新冠疫情爆發時擔負起救援物資和生活物資運輸的重任;他們源源不斷地為疫區送來溫暖和希望;他們為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他們是——中國卡車司機。中國有3000萬卡車司機,承擔著中國76%以上的貨運總量,他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在疫情防控期間作出了突出貢獻。
  • 香港、臺灣、大陸三地卡車司機現狀對比,誰的日子更辛苦?
    ---星標點擊卡車之家-主頁右上角「..."菜單-設為星標在前面的文章中筆者有粗淺的介紹過臺灣的貨櫃車司機和香港的中港車司機的生存境況,以點帶面讓大家可以對臺灣和香港的卡車司機群體有個大致的了解。國內貨運市場足夠大,人員的淨流入讓競爭逐步加劇,加之散亂的貨運市場內耗程度遠超臺灣與香港地區,因此大陸的貨車司機也不得不面對錢少事多的局面;而港臺卡車司機流出速度不斷加快,留在卡車司機這個行列的人多半是上了年紀轉行困難的人員,港臺集約化程度高於大陸,主要是以公司模式經營,大部分卡車司機為公司開車打工。
  • 美19名警察晚高峰連開200槍,劫匪人質全死了……
    視頻:環球時報三缺二視頻組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在一個十字路口被截停後,劫匪攜人質從卡車上向警方開火。現場19名警察展開「圍攻」,共射擊200多發子彈。最終2名劫匪、1名人質與1名路人均死於槍戰。尚不清楚人質與路人是被誰擊中。警方的處置遭到人質家屬質疑與批評。直播畫面顯示,載有乘客的私家車被警員作為「人肉盾牌」,夾在雙方交火中間。
  • 22歲考A照,60歲也能開卡車!新政大幅放寬卡車司機年齡限制
    另一方面我們不得不直面一個事實:2019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為12.6%,60歲以上人口佔比為18.1%,毫無疑問我國已經是一個人口老齡化國家了。針對這一現象,有人感覺像危言聳聽一樣,甚至完全感受不到,但現實是「年輕人城市化,老年人呆農村」,每年誇張的春運,就是人口老齡化的一種具象化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