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融合東方文化?長安模FAN團究竟看到了什麼

2021-02-26 汽車熱門資訊

自去年11月底開啟「尋找模FAN」粉絲選拔大賽招募以來,長安汽車在歷時近兩個月的時間裡,收到海量粉絲的報名,經過初審篩選,投票期票選以及媒體評審階段,最終脫穎而出的10名「模FAN」成員,於4月3日開啟了長安汽車「模FAN團」義大利體驗之旅。為期四天的義大利體驗之旅讓10名粉絲在感受義大利中世紀濃厚的文化氣息的同時,也進一步感知了長安汽車在汽車設計上的「匠心獨運」。長安汽車的粉絲營銷也因此走上了更高的階段。

四站體驗之旅 一展長安汽車風姿

為期四天的體驗之旅,10名粉絲感受到了義大利都靈汽車城的魅力,也造訪了長安汽車都靈設計中心;同時也參觀了米蘭大教堂、阿瑪尼博物館,感觸時尚之都所帶來的不凡魅力;古羅馬鬥獸場、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萬神殿則讓這10名長安汽車粉絲對於西方中世紀的文明有了直觀上的認知。

4月3號晚,長安汽車「模FAN團」抵達都靈,正式開啟義大利體驗之旅。作為都靈之站的首個參觀點——長安汽車都靈設計中心,為「模FAN團」展現了長安汽車走向世界的夢想。來自中國、法國、義大利、德國等眾多汽車製造大國的設計師們用自己對於設計的極致追求和理解,來為消費者提供實力不俗的產品,這其中國內熱銷的CS75、長安逸動等車型均是出自都靈設計中心。

長安汽車之所以把設計中心選擇在都靈,是因為這是一座擁有百餘年汽車文化歷史名城,匯聚菲亞特、法拉利、瑪莎拉蒂等多家汽車品牌,產量佔據義大利全國的90%。模FAN團因而在這裡參觀了都靈汽車博物館,感受汽車王國在汽車製造方面的歷史。

在時尚與古典中穿梭的魅力之都—米蘭,這裡有著米蘭大教堂、阿瑪尼博物館,前者作為全球最大的哥特教堂,涵蓋哥德式、新古典、巴洛克式等各個時期風格,是米蘭最具象徵性的地標;而後者則體現著米蘭時尚一面,大氣且極富線條感設計的建築下展示的融匯全球設計元素的作品。古羅馬鬥獸場以及聖彼得大教堂、萬神殿的壯觀和深刻歷史讓「模FAN團」深感同樣來自文明古國,東西方文化碰撞的震撼。

在這個古典與現代文化交織的異域,長安「模FAN」也將自己身上的活力帶給異國朋友,展示身為長安「模FAN」的風姿,將長安範和中國範展示給外國友人。友善的外國朋友也給予了熱情的回應,小朋友們的加入,更是給「模FAN團」帶來更多的驚喜和歡樂。

玩轉粉絲 長安汽車樹良好品牌形象

「無粉絲,不營銷」。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於客戶的細分就是對客戶最基本的尊重。秉承這一原則,長安汽車持續重視對粉絲的感恩與關懷,讓越來越多的長安汽車粉絲參與到長安汽車的品牌發展建設中來。此次「模FAN團」義大利之旅則是繼長安汽車於2015年開啟「長安FAN」粉絲營銷以來,所舉辦的第三次粉絲營銷活動。

在粉絲經濟時代,傳統的廣告模式已經不能打動消費者。據一份大數據分析報告顯示,有69%的用戶從來不主動點擊廣告,除非遇到自己愛好的產品。然而可悲的是很多經營者忍讓將思維停留在通過線下促銷、打折等方法吸粉,不過在信息過量的時代,過於赤裸裸地推廣產品信息,最後很可能事與願違。

從賈伯斯的「果粉」到國內的小米,再到邏輯思維,轉而到網劇《花千骨》以及《盜墓筆記》,無疑都是靠著粉絲的粘度帶來的大量的現金流以及更高的影響力。無數的鐵桿粉絲將自身所鍾情的品牌賦予了人格形象,而品牌背後的故事則又進一步提升了粉絲對於品牌的認同感。基於這樣的粉絲效應,越來越多的品牌逐漸加入到粉絲營銷的陣營中來。

而作為汽車屆粉絲營銷的鼻祖,長安汽車則充分借用了粉絲營銷所帶來的有效價值,進一步提升品牌粘度,藉助粉絲傳播長安汽車背後不為認知的「匠心匠品」。從此次「模FAN團」義大利之旅來看,雖然活動全程由長安汽車主辦,但內容全部由粉絲產生,不帶傳統形式的廣告手法更容易在消費者心中產生共鳴,而長安汽車的品牌形象也更加有血有肉,豐滿有型。

長安汽車此次所遴選出來的10名模FAN,有樂於助人的「愛心範」、積極樂觀的「活力範」、關注長安汽車的「熱愛範」、事業有成的「精英範」、還是星光閃耀的「明星範」,但他們都是來自粉絲群眾,並通過選拔最終自下而上的影響受眾群體,長安汽車也因此在廣大粉絲群群中樹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一如羅振宇曾在《羅輯思維》中講到:文人掙錢的時候不是站著的,而是跪著的。《羅輯思維》的粉絲和明星的粉絲不一樣之處在於,它並不是衝動的消費。而長安汽車的粉絲營銷則也是在構建這樣的理性粉絲群體,讓廣大粉絲充分了解長安汽車,進而吸引更多的粉絲對於長安汽車的垂青。

相關焦點

  • 西方的沒落:文化與文明
    古埃及壁畫前言  很多人問,什麼是文化,什麼是文明?  對於這樣宏大的話題,斯賓格勒進行了深刻的思考,於是有了這本《西方的沒落》。初步翻閱這本書,可以看到劉阿姨從裡面借用了不少概念。   「西方的沒落」,所包含的不外是文明的問題。我們面臨著所有高級歷史中的一個基本問題。如果把文明理解為一種文化的有機邏輯的結果、完成和終局,那文明究竟是什麼?  每一種文化,皆有其自身的文明。
  • 易解塔羅第一課,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塔羅牌,在西方被稱為「大自然的奧秘庫」,如果用東方文化解讀,就如同易經的卦象,屬於佔卜中的一種圖佔。塔羅牌在歐洲中世紀流行起來,關於其起源爭論不休。不管任何佔卜方式,東方也好,西方也好,佔卜最重要的是機鋒,象只出現一次,只要把握好機鋒(起心動念)和象的稍縱即逝(解讀),什麼樣的佔卜工具已經無關緊要了。
  • 中華文明融合外來文化從歷史走向未來(上中下篇)——智慧人生系列
    三、從宗教方面來說,來自印度與西域的佛教、本土崛起的道教、來自更遠地區的火祆教、景教、摩尼教,紛紛湧入中國,在西域在敦煌在長安,各種宗教既互相衝突也互相融合。紛紛湧入中國的各種外來宗教,一方面引起了傳統儒家的危機感,一方面也在危機感中產生的抵抗中,漸漸彼此匯合生成新的思想與文化。       中國文化史在宋代有一次深刻的變化。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品味東西 帶你領略不同的味覺文化
    700年前,《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喚起了西方對東方的無限遐想。文字將兩座陌生的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這是文字的力量。700年後,《從長安到羅馬》正以影像化的表達重新喚醒這種記憶,尋訪絲路,建構起東西方對話的橋梁,這是影像的力量。
  • 從《阿拉丁》看西方對東方的印象:先進與落後,文明與野蠻
    什麼是東方主義東方主義這個詞首次出現在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的著作《東方主義》中,一般來說,在西方的文化視角中,存在著兩種「東方主義」,一種是充滿對東方向往的烏託邦式東方主義,認為東方是理想化的生活樂園,以西方批判自己社會的幻想藍本而存在;另一種東方主義是否定的,認為東方的形象低劣、醜陋、墮落,是遠遠落後於西方的原始社會。
  • 西方文明的根源在哪裡,埃及還是羅馬?
    很多人都想知道西方文明的根源在哪裡,因為西方一直處於支離破碎的狀態,沒有所謂統一的「西方文明的真正母親」,因為「西方文明」的概念本身就是歐洲中心的社會結構。人們談論「西方文明」時,通常是在假設存在一個與所有所謂的「東方文明」相分離並優於所有所謂「東方文明」的獨特的「西方文明」的情況下進行的。當然,這是一種極端的意識形態驅動的和簡單的歷史觀方法。事實是,人們喜歡稱其為「西方文明」的東西實際上是由許多通常非常不同的文化組成的,這些文化通常彼此之間的聯繫鬆散。
  • 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
    如果說《國家寶藏》前兩季以年輕的表達讓人們見識到文物之美以及國寶重器所承載的文化自信,那第三季則更深層次地將中華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的長卷,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今天的我們,究竟該為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
  •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品味東西 帶你領略不同的味覺文化
    700年前,《馬可·波羅遊記》一書喚起了西方對東方的無限遐想。文字將兩座陌生的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這是文字的力量。700年後,《從長安到羅馬》正以影像化的表達重新喚醒這種記憶,尋訪絲路,建構起東西方對話的橋梁,這是影像的力量。由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原創策劃的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以雙城記的方式記錄了「一帶一路」上的精彩故事。
  • 馬雲談文化:當東方遇見西方,欣賞出文化自信!
    馬雲近日發表了名為《當東方遇見西方》的演講。馬雲提醒人們,在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同時,要有文化自信。
  • 木心與郭文景之爭:西方音樂和東方音樂,究竟誰的世界觀更大?
    東方音樂越聽人越小,世界也變得很小;西方音樂則越聽人越大,世界也變得越大。即便不懂音樂,只要對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徵有所認知的讀者,大概很容易理解木心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然而,看到這種觀點,郭文景卻不樂意了。
  • 龍族幻想馭械師技能 隱秘的東方文明
    龍族幻想馭械師技能是什麼?龍族幻想馭械師厲害嗎?小編在這裡給大家整理了龍族幻想馭械師技能屬性詳解,快來看看吧!
  • 以電影《刮痧》為引來談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隨之而來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亦顯露出來,突出表現為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這種現象在亞洲尤其在中國更為顯著,中西方文化與新舊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都隨處可見。 前不久我在一本電影雜誌中看到一篇介紹電影《刮痧》文章,從中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合。
  • 西方學者:歐洲人不懂,中國並非單純的國家,是「偽裝」後的文明
    ——唐律疏議 神話雖然是傳說,沒有現實依據,但是在世界的所有文明,無一不是從神話的起源開始。中國有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西方則是亞當夏娃,上帝創世紀。而中華文化從神話開始,又超脫神話,演變為一支以文明禮儀為骨架,小農經濟為血肉的華夏文明。
  • 《久保與二弦琴》:用西方的文化解讀東方的故事
    ,也被這種無私大愛的義舉所震撼,不得不說電影做到了藝術與思想的完美融合,讓人止不住的拍手稱讚,連呼佩服佩服。父母只想把最好的愛帶給自己的孩子,而長輩們卻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剛強有擔當的價值人物,因為兩個方面的要求不同,所以產生了彼此之間的衝突,雖然雙方都代表著不同的愛,但在相互的對比中卻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這也在對比當中顯示出了長輩們的期望所呈現出來的冷酷與強硬,對於父輩們這種關係放在東方故事裡顯得更有說服力,於是將東方家庭中的長輩拿出來作為反派,在西方文化裡就顯得格外的重要,因為他們宣揚的是一種平等寬和自由的仁愛思想
  • 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上線,全新視角解析絲路文化
    就算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但古羅馬文明中那些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卻沒有消失,‌‌至今仍然活在他們的建築、法律、文學乃至生活細節中,‌‌深刻的影響著整個西方世界;地球的東方,中國的皇帝同樣渴望萬歲萬歲萬萬歲,‌‌他們卻沒有選擇用石頭蓋宮殿,而是用最堅固的石頭刻下了無形的思想。‌‌石頭上的文字轉化成了中國人世代相承的傳統。‌‌
  • 文明的密碼:世界各文明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哪些文化背後的基因?
    因為德國在20世紀,推行「德意志特殊道路」,以反西方為主要特徵。在這種情況下,英法兩國歷史上的利益糾葛就不算什麼了,面對德國人的威脅,英國人和法國人聯合起來,背後的根源就是共同的西方文明認同在起作用。西方的文明認同,包含各個方面。那麼德國作為一個理論上應該是西方的國家,為什麼會產生反西方的東西呢?這也是文化在起作用。
  • 許紀霖等 | 文明與帝國:西方的兩張面孔
    西方的兩張面孔「啟蒙」與「戰爭」如影如隨, 西方來到東方,用野蠻推銷文明,以文明實施野蠻。今天中國的左派們不幸得多,他們既不像戰後的日本左派,也不像五四時期的李大釗、陳獨秀,有一個社會主義的東方可以模仿,只能藉助於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新傳統」。但那段歷史記憶遠遠沒有得到清算,仍然是一片灰暗。對於西方的兩張面孔,中國的自由派與新左派各自抱住了大象的一條腿,自由派看到了天使,新左派發現的是魔鬼。而真正的西方是複雜的,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 這才是中國風服飾,東方傳統文化與全球流行時尚的碰撞融合
    前言中國風風靡全球,巴黎時裝周也經常出現中國元素,很多人以為中國風就是東方特有元素的堆砌,結果設計出來的服裝誇張,卻沒有給人帶來東方古典文化的詩意。張馨予紅綠棉襖禮服什麼是中國風服飾?簡單概括就是以中國元素為靈魂,將中國古典文化與時尚結合,能夠順應全球時尚趨勢,適應現代人需求的服飾。
  • 日本京都——一座木質的城市,東方古代建築文化在此得以傳承
    木材,是重要的建築材料,在人類文明的初期,世界各地的人們都選擇了木材來搭建遮風避雨的房屋。在之後的歷史進程中,東西方文明在建築文化上走上了各自的發展道路,西方建築逐漸偏重於使用石材,而東方更加推崇木結構。
  • 許紀霖等 | 文明與帝國:西方的兩張面孔(上)
    西方的兩張面孔「啟蒙」與「戰爭」如影如隨, 西方來到東方,用野蠻推銷文明,以文明實施野蠻。今天中國的左派們不幸得多,他們既不像戰後的日本左派,也不像五四時期的李大釗、陳獨秀,有一個社會主義的東方可以模仿,只能藉助於中國自身的「社會主義新傳統」。但那段歷史記憶遠遠沒有得到清算,仍然是一片灰暗。對於西方的兩張面孔,中國的自由派與新左派各自抱住了大象的一條腿,自由派看到了天使,新左派發現的是魔鬼。而真正的西方是複雜的,既是天使又是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