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技術在唐山實現突破
從12月2日在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經濟開發區舉行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技術成果發布會」上獲悉,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實現突破,解決了我國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攻關的技術和產業化難題,打破了一直以來該領域被國外技術「卡脖子」狀況。
據了解,高純度氧化鎂是精細化工產品和高溫耐火材料,大量用於航空航天電子等高端領域,我國每年進口高純度海水鎂砂約40萬噸。在鋼鐵企業全面轉型升級的環境下,預計中國整個鋼鐵行業對高純鎂砂的年需求量是140萬噸至160萬噸。目前,國內外製備氧化鎂生產工藝主要為礦石煅燒法和海水/滷水提純法,礦石煅燒法氧化鎂純度最高僅有98.5%,已無法完全滿足我國冶金等高端製造產業需求。同時,一些國家對海水合成法技術長期壟斷,致使我國不得不大量進口,成本居高不下。
北京理工大學(唐山)轉化研究中心自主研發的「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技術,可製備出最高純度達99.95%的超高純氧化鎂。同時,原電池法製備成本更低,工藝路線更短,產品成品率更高,工藝更穩定,且生產過程無(低)能耗,並能產生大量優質直流電,是一種綠色、高效、穩定、成本低的高純度氧化鎂製備方式。
目前,原電池法超高純氧化鎂/電力聯產項目已正式進入產業化初步階段,預期在2022年實現千噸以上規模量產,2023年至2025年實現產能20萬噸至30萬噸,將為鋼鐵、冶金、陶瓷、高溫材料等重工業領域提供轉型升級必需的基礎材料。(記者王育民)
(責編: 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